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親臨大理視察,作出「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的重要指示,並始終關注大理、心系洱海。以此為契機,洱海治理的歷史性難題得到了有效破解。
洱海屬於高原封閉性湖泊,高原湖泊治理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由於汙染累積型、輸入型雙重疊加,加上水流和水交換緩慢、沉降作用強、稀釋能力較差,洱海水質主要汙染指標多年來持續處於高位。1996年洱海大規模藻華暴發時,我作為聯合國世界湖泊委員會聘請的專家受邀赴大理考察。從那時起,我就一直在關注洱海治理。
這些年來,雲南省和大理州持續加大治理力度,但治理效果時好時壞。特別是2015年以來,由於洱海流域城鎮化加速,旅遊業快速發展帶來的人口進一步聚集,相應的社會生產經營活動的進一步增加,使得洱海汙染負荷急劇增加,水體氮磷濃度、COD等主要指標持續走高並明顯呈上升態勢。
習近平總書記對洱海保護作出重要指示後,雲南省和大理州高度重視,在各級黨組織、黨員幹部的努力和人民群眾的支持下,通過科學及時迅速的救治,洱海水質得到明顯改善,洱海治理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效。大理州及我們上海交通大學大理研究院監測的綜合水質數據表明,洱海水體平均透明度去年上升到1.82米,2018、2019年連續實現7個月Ⅱ類。按照國家生態環境部的湖庫水質標準評價,去年全年洱海總體水質穩定保持Ⅲ類。
當前,洱海水質危機已經基本轉變,不會出現水質突變式下滑和暴發規模化藍藻水華。特別是2019年氣溫較常年偏高1℃,雨季推後一個月,降水較常年偏少20%,入湖水量減少40%等極其不利的氣象和水文形勢下,也沒有出現突變式下滑。但洱海水質要實現總體Ⅱ類、良好湖泊的目標還任重道遠,需要各方面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藻華
(本文刊載於《中國紀檢監察》雜誌2020年第23期,作者:上海交通大學大理研究院教授 孔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