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兵用什麼製作盔甲,清軍用棉花,不怕火槍效果驚人

2020-12-17 薇米筆記

[歷史家的任務在於區別真實的和虛假的,確定的和不確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夠接受的。——歌德(德)]

文章類型|歷史文化

字數|896,閱讀約2分鐘

在沒有防彈衣的古代,士兵都穿著盔甲,那麼古代士兵的盔甲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呢?除了常見的銅和鐵,其實還有很多材料可以用於盔甲。

據說中國盔甲發明於夏朝。它是夏朝第七任國王朱珠發明的。他在攻打東夷人時,為了應付東夷人的弓箭,發明了用獸皮做盔甲。士兵們穿上弓箭後,就不怕弓箭了。

後來,隨著武器冶煉技術的進步,相應的盔甲也在發生變化,從皮革到藤蔓和木製。後來又出現了銅鐵甲。當然,盔甲的重量也在增加。

這樣一來,對軍人的體能要求也就高了。鐵甲在古代被長期使用。直到13世紀,也就是元朝,火器和兵器出現後,士兵的盔甲都進行了改革,尤其是明清兩代。

真裝甲的防禦能力當然很強,但可能太重,行動不便。尤其是火槍出現後,真正的裝甲很容易被穿透。於是就出現了棉甲,又稱布甲,比真甲重量更輕,成本更便宜。

很多人可能會疑惑,棉花還能當盔甲,豈不是死了?這是個誤會。事實是棉甲是高科技製作的,重點是可以使用火槍。效果出乎很多人的預料和想像。

棉甲的主要材料是棉花。早在宋代,中國人就開始種植棉花。後來,隨著紡織技術的提高,棉花的加工和使用越來越廣泛。棉甲用的棉花不像被子。

用於製作棉甲的棉花需要經過特殊處理。幾斤棉花要在模子裡壓好,然後泡水壓好。棉花經過反覆晾曬後,需要在陽光下暴曬,不膨大為標準。已經壓的很薄了。

之後將幾塊棉花疊加縫合成一片棉甲,這就是純棉甲,還有一種複合甲,就是在棉片上加上鐵塊,然後用鐵釘固定,再縫合,這樣就形成了兩層。

複合裝甲的重量可達30至40公斤。這種複合棉甲具有很好的柔韌性,移動起來比鐵甲要自由得多。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作為火槍使用,而弓箭更難穿透它。

明清時期的火器比弓箭殺傷力更大,也可以理解為爆發力,但持續穿透力較差。打到棉甲後,他們外面穿了一層柔軟的棉花,裡面穿了一層鐵質,很難穿透。火炮的效果非常好。

但隨著科技進步,洋槍的口徑和穿透力都遠勝滑膛槍。到了晚清,這種棉甲並沒有發揮什麼作用。但是,棉甲的意義和作用也不容忽視。

[歷史上生產資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同樣,歷史上的勞動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的勞動力————鄧小平]

相關焦點

  • 「防彈衣」是由古代「盔甲」演變而來的?它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
    古往今來,有武器,自然就有防護器具,防彈衣其實就是由古代鎧甲演變而來,歷朝歷代都有其特色鎧甲,比如外形和材料的改變,但作用都是一致的,為了保護戰士的身體。古代沒有針對特殊用處而研發的化學製品,他們用的都是冷兵器,武器無非就是刀槍劍戟等,那麼將士所穿的盔甲又是什麼材料製作的呢?主要材質是皮革或鐵,這兩種材質的交叉點是在戰國時期。
  • 「防彈衣」居然是由古代「盔甲」演變而來的?那它是用什麼材料製作...
    古代沒有針對特殊用處而研發的化學製品,他們用的都是冷兵器,武器無非就是刀槍劍戟等,那麼將士所穿的盔甲又是什麼材料製作的呢?主要材質是皮革或鐵,這兩種材質的交叉點是在戰國時期。 ,這被稱為「札甲」,後來便逐漸發展為用較小的甲片編的魚鱗甲,顧名思義,這種盔甲的外表就像是一層一層的魚鱗,排列規律,甚至每個鱗片還有一定的弧形,這樣便能夠與身體更好的貼合。
  • 古代的盔甲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在古代典籍中,常用「帶甲十萬」形容國家的強盛。《唐律疏議》、《宋刑統》《大元通制》、《大明律》等法典,秉承著「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的原則,突顯出盔甲比進攻性武器更為可觀的價值。盔甲這麼重要,它是用什麼材料做的呢?
  • 皮甲、重甲、棉甲哪種更好用?明朝士兵這樣回應
    當元末各路義軍抗擊元軍時,各派的勢力也在不斷地增長,我們親愛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同志也擁有了自己的部隊,而以冷武器為主角的戰爭,士兵的披甲率是一個重要指標。朱元璋手下有不少元政府的降軍,元甲便是老朱當時接觸到的盔甲。既然這樣,就有必要了解一下元軍的甲冑。
  • 清軍在草原上被蒙古人用火器打敗,兩萬餘士兵喪命
    6月21日黎明時分,清軍趕到烏爾會河附近設立營地,見準噶爾人果然有些反應不及,清軍統帥緊接著就從軍中選取了二百多蒙古勇士作為先鋒攻打準噶爾人。又令喀爾喀蒙古的五百士兵,衝擊準噶爾人的輜重隊伍,想以此引起混亂,打亂準噶爾人的軍陣部署,以便大軍隨機而入。
  • 古代的盔甲能防刀劍?為啥穿了盔甲還會有那麼士兵喪命?
    古代戰爭是非常殘酷的,大型的戰爭都是幾十萬人之間的肉搏。由於古代都是冷兵器對戰,對於自身的防護措施顯得非常重要。古人的智慧讓他們發明了盔甲,保護自己的頭部和身體不受傷害。那既然古代有盔甲,為什麼戰爭還是會有眾多的士兵喪命?
  • 火槍射程不如弓箭,那麼為何歐洲人願意用火槍,而亞洲多用弓箭?
    中國古代用的13錢的箭簇,有效射殺基本上達到了弓箭巔峰狀態,130步(約190米),為「一箭」最佳、最合理的有效殺傷射程。而歐洲到了中世紀,英格蘭長弓,也曾經一度達到了巔峰狀態,有效射殺也在190到200米左右。真正有準頭的時候,還不是由火繩槍變成燧發槍,而是膛線的發明。因此一直到了一戰開始,才逐步出現了「神槍手」。
  • 因為威力較大、製作和使用成本較低的原因,人們最終選擇發展火槍
    所以弓箭從沒有淘汰盔甲。而火槍不同,火槍的出現就是盔甲沒落的開始!火槍將盔甲從當時人類最重要的保命道具,變成了鐵皮棺材!就因為火槍的應用和普及,在現代防彈衣出現前,古代的大多數金屬盔甲,不管是鱗甲、札甲、棉甲、鎖子甲,還是板甲、盾牌都被火槍彈丸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裡,可以說火槍的發展史,就是盔甲、盾牌和騎士走入歷史垃圾堆的過程!
  • 古代士兵是用什麼打仗呢?這篇文章告訴你!
    他們是使用什麼兵器來戰鬥的呢?想必你也一定很好奇吧,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在數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們是靠什麼來捍衛自己的領土的呢。華盛頓大學的Patricia Buckley Ebrey寫道:「宋朝時期是評估中國軍事技術的好時期。首先,戰爭是該時期歷史的中心。宋朝與遼、金、元三個相繼的北方非華民族國家的對峙,不僅使戰事成為當官之人的一大心事,也促使人們重新思考重大的知識問題。
  • 古代盔甲的好搭檔,批發部老闆的最愛,論罩衣千年的蛻變
    在古代,有些著甲士兵在甲衣外面套一件罩衣,在中外皆有實例。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寒冷罩衣,穿著對象一般都是幼兒園的小朋友,或者是批發部的老闆、夥計,要不就是在家做飯的女性,是一種可以家用也可以商用的多功能工作服裝。在古代,在盔甲外面的罩衣,同樣身負多種功能。
  • 古代盔甲的打造,有的用皮,有的用鐵,猜猜宋朝用什麼
    在古代戰爭題材影視劇中,戰場上的將軍為了抵禦冷兵器的傷害,往往身披重甲,頭戴金盔,那麼幾千年來,盔甲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呢?中國古代將頭盔稱為胄,盔甲往往稱作甲冑。陰線則是隨著札甲胸背部製作得更為精細出現的,特徵是甲片表面只露出幾個極短的繩段,甲片間上下左右完全固定,適用於胸、背之類不需活動的部位。至西漢,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鐵甲冑逐漸取代了皮甲冑,分化為精緻的魚鱗甲和普通札甲。魚鱗甲所用甲片可超過220片,疊壓密似魚鱗,堪稱精品。但魚鱗甲從未普及過,札甲一直是士兵抵禦冷兵器的標準裝備。
  • 秦國的盔甲到底有多貴?它是用什麼製成的?
    1.秦士兵裝備古代戰場要多用冷兵器,所以軍隊士兵們有好的武器和護身裝備是非常重要的,在兵馬俑未出土前,對於秦國和秦朝將士的形象,只能依賴於一些早期的說法。也就是將罰交盔甲,在之前,基於這項發現,人們錯誤地認為,秦軍士兵的各種裝備都是他們自帶的,罰交盔甲就是盔甲自己做,然後上交,其實並不是這樣。其實根據兵馬俑上的盔甲紋飾來看,做工是比較規整統一的,不像是百姓們自己私下做的千奇百樣。
  • 明朝盔甲能做到天下第一,是因為這種甲冑不僅便宜,而且實用性強
    後來盔甲在國家法律的支持之下,得到了比較系統,專業的改進。在春秋戰國時期,則在材質和甲紮上進行了修改和更新,因為每年都會有大型的戰爭,為了盔甲在戰爭中能夠起到更好的作用,所以他們必須進行一系列的改進,讓作戰的士兵們能夠用得更加順手,在戰場上更加好地抵禦敵人的攻擊,保護好自己。
  • 鄭成功鐵人軍,暴打八旗鐵騎,不怕荷蘭火槍,卻被綠營用農具打敗
    他向郎總督建議,用緩兵計假裝向鄭成功投降,但是必須寬限三十天,才肯開門迎降,不然留在北京的官員家屬會被治罪。 鄭成功祭拜明孝陵之後,手下將士也受其影響麻痺大意,飲酒作樂,不把清軍調動放在眼裡。而南京的清軍,在兵力得到補充後,不斷派出小股部隊襲擊鄭軍,試探虛實。鄭成功在甘輝的勸說下,在農曆七月二十一日準備攻城,總兵梁化鳳持刀帶頭衝鋒,攻擊駐防在儀鳳門的鄭軍前鋒鎮餘新所部。
  • 明末殺傷清軍最多的火器,在今天卻被認為打不穿清軍盔甲
    嘉靖初年,明軍在擊敗倭寇對於中國沿海的騷擾的戰鬥中繳獲了這種先進的武器,並且予以仿造,在嘉靖37年造出了中國第一批鳥銃,數量大約在一萬支左右(最早的仿製記錄可以追溯到嘉靖二十六年),從此這種武器便成為了明朝南北邊防軍士兵手中的不可缺少的利器。
  • 火槍為什麼會讓騎兵的地位降低?
    ▲火繩槍手在火槍沒有出現以前,弓箭和弓弩對陣身穿鎧甲或手拿盾牌的敵人時很吃虧,因為與能輕鬆達到2000焦耳以上動能的火槍相比,弓箭的動能較弱,不足以破甲,這致使弓手射出的箭經常被盔甲彈開。所以弓箭從沒有淘汰盔甲。而火槍不同,火槍的出現就是盔甲沒落的開始。火槍將盔甲從當時人類最重要的保命道具,變成了鐵皮棺材。
  • 明明金屬鎧甲更加堅固,但為何清軍棄之不用,反而選擇簡陋的棉甲?
    明明金屬鎧甲更加堅固,但為何清軍棄之不用,反而選擇簡陋的棉甲? 鐵甲是非常昂貴的裝備,無論在哪個朝代,只有精銳部隊和高級軍官才得以全身鐵甲,其他大部分士兵的護具都是很簡陋的,有的士兵甚至沒有護具。而到了清代,隨著火器時代的來臨,耗費巨資的鐵甲已經沒有多少意義,所以被徹底淘汰。
  • 古代士兵頭盔上的紅纓槍頭,究竟有什麼用?關鍵時候能救命
    我們都知道,古代打仗的時候用的槍的種類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應該還是紅纓槍。因為在古代的時候,經常會發生戰爭,而且打仗的時候還沒有先進的作戰武器,所以對於在戰場上戰鬥的士兵來說,身上的盔甲與和戰士手裡武器不僅僅能夠保護戰士的安全,也是決定一場戰鬥是不是可以取得勝利的因素之一。
  • 古代槍桿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不是鐵的,不是名門沒資格用
    在古代冷兵器戰爭中,擁有一把趁手的兵器至關重要。古代常見的兵器有刀槍劍戟、斧鉞鉤叉等,每一樣運用熟練了都可以發揮巨大的威力。刀劍由於方便攜帶,得到廣泛的使用。而在大規模的戰爭中,將軍們往往都是使用長槍。長槍的攻擊距離遠遠比刀劍等短兵器要長,非常適合在馬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