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的小王,年紀不大,坎坷頗多。
讀書的時候,經歷過同學們「異樣的眼光」;工作的時候,經歷過同事們「刻意的疏遠」……一切,都是因為長達十幾年的癲癇病。起初吃藥還挺見效,但隨著癲癇發作表現加重,被同事送過幾次醫院後,一封辭退信打碎了他的人生夢想。
如今,他已經「刀槍不入」,小廣告不信,上海北京的大醫院也不信了,一門心思在家「啃老」。「沒辦法,病情越來越嚴重,看病還費錢,能活多久是多久吧……」小王說起日後的生活,暮氣沉沉。
治癲癇,把「起搏器」裝進腦子裡
像小王這樣的難治性癲癇不是個案。據中國最新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全球大約有5000萬名癲癇患者,其中近1/5在中國。其患病率是帕金森病的10倍。
患者中有約70%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得到控制,藥物無法有效控制的可以考慮手術,但手術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能夠準確定位致癇灶,通過手術切除;二是切除致癇灶後不影響腦區其他功能正常發揮。這樣的條件太苛刻了!
「你了解過腦深部電刺激治療法嗎?」神經外科副主任樓林一來就給小王一個希望。腦深部電刺激,這個讀起來拗口的詞,還有個名字叫「腦起搏器」,是神經調控治療領域裡程碑式的技術,迄今已經在臨床使用超過數十年。在過往的臨床應用中,腦起搏器技術主要用於帕金森病、特發性震顫、肌張力障礙等運動功能障礙疾病,並已取得了神奇的療效。
幸運的是,對癲癇,「腦起搏器」同樣能發揮作用。
癲癇作為腦功能性疾病,是由於大腦的異常放電導致,因此嘗試使用微弱電脈衝刺激大腦相關環路,發現可以很好的控制癲癇症狀的發生。腦起搏器就是通過植入大腦中的細小電極發射電脈衝,刺激腦內特定的神經環路,進而達到控制患者癲癇發作的目的。這一技術在在歐美以及北京等少數幾家癲癇中心開展,很好改善了患者的癲癇病情和生活質量。
無需開顱,和健康人一樣正常生活
經過各項檢查評估,小王的病情適合腦深部電刺激治療。
做還是不做?
多年來的治療經歷讓小王有點沮喪。面對父母的懇求,為了不讓疾病毀掉自己的人生,30歲的他做了一個勇敢的決定,成為浙江首個「吃螃蟹」的人。
樓林團隊手術中
2019年4月,在手術室裡,樓林團隊準確地將刺激電極植入到小王的丘腦前核,並開啟微弱的刺激脈衝,刺激其腦內特定的癲癇相關環路。「日常生活中,他基本上沒有感知。通過1分鐘開機刺激、5分鐘關機休息的間斷循環刺激模式,電極發射的電脈衝可以抑制和調節活動異常的神經信號。」樓林說,「不需要開顱手術,植入腦起搏器通過神經調控來治療癲癇。」
圖中紅色箭頭所指兩個白點即腦起搏器術後雙側ANT起搏電極所在精確位點
樓主任介紹,這是全省首例丘腦前核刺激術(ANT-DBS)治療藥物難治性癲癇手術。通過一年的程控,小王未出現任何不良併發症,癲癇情況控制良好,已經和健康人一樣正常生活。近期來院隨訪時,小王見到自己的主治醫生樓林主任和徐炎醫生,激動不已,「我爸媽放心了,允許我出去找工作。」一家人非常感謝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讓小王收穫了「重生」。
這些癲癇患者,可考慮植入「腦起搏器」
在醫學上,癲癇是一種以具有持久性的致癇傾向為特徵的腦部疾病。自2006年開始,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即開始探索頑固性癲癇的外科診療,至今已開展了十多年。會診評估癲癇患者數千名,手術治療難治性癲癇患者500多例,是浙江省內成立最早、也是目前開展手術最多的癲癇外科診療中心。2019年初,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通過十餘年在癲癇外科治療領域的經驗積累和探索,在省內率先引進「腦深部電刺激」治療癲癇。
但樓林主任表示,在癲癇治療領域,腦起搏器還是「新人」。由於癲癇發病的複雜性和隱匿性,腦起搏器並不適用於所有的癲癇患者。它一般用來治療藥物和切除手術均不對症的難治性癲癇。在這類情況中,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接受腦起搏器手術的癲癇患者需要年滿18周歲。
2、手術適用於病灶不明確或多病灶無法切除的疑難病例。
3、手術部位也有限制。當前,電極能夠植入大腦的位置基本在丘腦前核,其他植入位置的研究尚不成熟。通常電極的工作節奏是刺激大腦1分鐘,休息5分鐘。目前,電池的平均壽命為8-9年,最長達15年。
控制不等於治癒!樓主任也提醒,腦起搏器治療癲癇是控制、減輕癲癇症狀的發作,但病灶仍然存在於大腦中的某個角落。所以,對於癲癇患者來說,最重要的是能夠認識到這種疾病的特點,在疑似情況下儘早確診。如果能儘早得到有效治療,或許僅是藥物就能控制病情,又或許僅做手術就能切除病灶,恢復健康。
【來源:浙報融媒體】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