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課文講述了孫中山小時候在私塾裡讀書時,背完先生規定的內容後,冒著挨打的危險請求先生給他講解,而後先生破例為同學們進行講解的故事,讚揚了孫中山勤學好問的精神,啟示我們要養成不懂就要問的學習習慣。
一、生字
本篇課文需要孩子們認識13個生字:背、誦、例、圈、段、練、糊、塗、呆、戒、厲、挨、楚。
本課有4個多音字,分別是:讀、背、圈、挨。
二、理解詞語
1、私塾:舊時家庭、宗教或教師自己設立的教學處所,一般只有一個教師,採用個別教學法,沒有一定的教材和學習年限。
2、背誦:憑記憶念出讀過的文字。
3、照例:按照慣例;按照常情。
4、流利:話說得快而清楚;文章讀起來通暢。
5、糊裡糊塗:認識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處於模糊不清的狀態。
6、搖頭晃腦:自得其樂或自以為是的樣子。在文中形容舊時的人讀書吟誦時的樣子。
7、霎時:極短時間。
8、鴉雀無聲:形容非常安靜。
9、厲聲:(說話)聲音嚴厲地。
三、課文全析
1、「先生」在文中指私塾的老師。這有點像老師領著我們讀課文的樣子,不同的是,我們的老師領讀和我們跟讀時,都是聲情並茂,吐字清晰,而他們那時候卻是「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樣」。
2、先生只讓讀書和背書,學生們連書裡的意思都不知道,你有沒有覺得先生的教學有點單調和古板?那時的私塾教育和現在的教育真是不一樣。
3、「照例」說明孫中山每次都這樣做。
4、「流利」說明孫中山背得很熟練。
5、先生「連連點頭」,是他對孫中山的讚許。
6、「一點兒也不」表示強調。孫中山都背下來了,卻什麼意思都不懂。他會怎麼辦呢?
7、孫中山想:這樣糊裡糊塗地背,有什麼用呢?
反問的句式加強了語氣,表明此時孫中山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慾望。
8、「嚇呆」「霎時」「鴉雀無聲」說明同學們被孫中山的大膽提問嚇壞了,從側面表現了孫中山對學習認真、執著的態度。
9、戒尺是私塾先生用來懲戒學生的。「拿著戒尺」說明先生準備責罰孫中山。
先生為什麼要責罰孫中山呢?
是因為孫中山發問嗎?
其實並不是。
「你會背了嗎?」說明先生以為孫中山好高騖遠、學習不踏實、沒有好好背書,準備責罰他。
10、「一字不漏」說明孫中山背得非常準確。
11、「收起戒尺」說明先生發現孫中山很勤奮,就不生氣了。
先生還解釋了自己不講解的原因。
12、「講得很詳細」說明先生講解得很透徹,「聽得很認真」說明同學們求知慾強烈。
13、「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孫中山的回答說明,在孫中山心裡,求知,即使冒一點危險,也是值得的,表現了他勤學好問的精神。
這句話是文章的中心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題:不懂就要問。
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和關注,希望我的筆記能幫助三年級的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