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庭教育的痛點是什麼?看看德國家庭是怎麼做的?

2020-12-14 奇點家長大學

如果讓大家給世界上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排個序,前三會是誰呢?答案是美國、英國和德國,但是如果我們不看國籍而看族裔,其結果是德裔的獲獎者佔到了全部諾貝爾獎獲得者總數的近一半。這確實是值得探究的一點,因為我們細數就會發現德國並沒有世界排名前50的大學,而且德國國民讀大學的人數佔比遠遠遜色於我國,甚至在德國沒有學前教育一說,小學之前的孩子們也被禁止去參加各種學前班、特長班,那麼他們到底是憑什麼培養出了那麼多世界級精英呢?

探討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從教育的範疇來說起了。教育並不單單是指讓孩子去學校上學,而是包括了孩子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中學到的全部知識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共同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和今後的發展。尤其是家庭教育,更是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孩子的思維和成長,甚至決定了孩子未來能夠到達的高度。哪怕是在教育水平極其不發達的地方,亦有家庭教育很成功的事例,養育出了優秀的孩子;而相反,在一些世界教育水平頂尖的國家,也不乏有一大堆家庭教育失敗的人士,培養出了失敗的孩子。正因為家庭教育十分重要,所以德國的每一個家庭都十分注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德國也是唯一把父母教養兒童的義務明文寫入憲法的國家。

好習慣是被感染的

一個在德國生活了近10年的寶媽與我們分享過這樣一件事:初到德國的時候,因為知道德國人特別守規矩,所以她總是無時無刻不嚴格要求自己,生怕破壞了什麼規矩讓自己和家人難堪。有一天,她和家人準備過馬路,正好趕上了紅燈,雖然馬路上一輛汽車也沒有,但是他們還是在耐心地等待。這時候,她看見對面有兩個青年男子,急匆匆穿越馬路而過,就隨口感嘆道,「原來德國人也不是個個守規矩,還會闖紅燈啊!」她的話被站在身旁的一位德國太太聽到了,就對她說:「其實在馬路上沒有一輛汽車的時候,有的人趕時間也會闖紅燈的,但是有一種情況,無論多麼緊急,德國人也絕對不會闖紅燈,那就是身邊有孩子的時候。」

在德國生活了幾年後,寶媽開始像其他的德國人一樣養成了閱讀的習慣,起初的原因很有意思,竟然是被自己的孩子「逼迫」的。有一天孩子回到家一本正經地告訴媽媽,學校裡的老師說,如果想要和人有共同語言,那就應該一起讀一樣的書,然後聊一聊讀書的感受。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寶媽開始有意識地增加自己的閱讀量,還會時不時向孩子介紹自己讀過的好的書目,母子倆也會交流心得和感受,培養了共同語言,更是拉近了彼此的距離,讓親子關係更加和諧。

德國人都知道,人的品德、人格和好的習慣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導出來的,是從小讓孩子在心靈深處種下懂得的因,才能收穫獲得的果。因此,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兒時期,德國的家長不著急讓孩子背下多少詞、學會什麼特長,比起傳授知識,德國人更注重培養習慣和傳授技能,用家長的言傳身教培養孩子一生的習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尊重孩子是教育的伊始

德國的孩子上了小學後開始認真學習知識,但是與國內繁重的課業任務不同,德國的小學生往往輕鬆愉悅地上學,然後又快快樂樂地回家,沒見有多少難懂的作業,也極少學習得很辛苦,但是無論在能力上還是見識上卻都有了飛速的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他們的作業形式了。

在德國的小學中,作業被分為了「短期作業」和「長期作業」,短期作業用很短的時間就可以做完,大多數的孩子在學校裡就已經完成,並不用帶回家中去做,老師也不會因為孩子們的作業完成得快而額外布置任務。長期作業就需要花些時間和心思才能完成了,有的時候是一個月的作業,有的時候則是一個學期的作業。這種長期作業有點類似我們大學時期的論文,需要經過反覆的考察和調研才能夠完成,足以見得,所謂的科研能力,創新能力,規劃能力,德國是從孩子的小學階段就開始培養的

低年級的時候,老師會為大家布置課題,而這些課題多與生命、家庭、生活有關,鼓勵孩子多與自己的家人和鄰裡溝通,來探究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從而認識自己,也認識生命。在整個作業完成的過程中,老師也並不是撒手不管的,他們會把作業分解成具體而又具有可執行性的幾個小目標,讓孩子一步一步來達成,例如做調查問卷、進行情景模擬等,而孩子因為覺得有趣,也會真的自主走入人群來完成。這時候我們會發現,無論孩子提出什麼樣的問題,所有的大人都會仔細聆聽並且高度配合,完全沒當這是一個小孩子的「遊戲」不加以重視,多數人甚至會停下自己手頭上正在忙碌的工作認真思考和回答。而孩子在經過了主導眾人的調研和溝通後,在心裡生出了大大的滿足感,會越來越喜歡投入到這種類「科研」當中,在以後的日子裡則更加遊刃有餘。高年級的孩子就會開始自己來確定想要研究的主題,而他們未來的學習上,老師也會儘可能參照他們的選擇框架來傳授更深入的知識。

注重培養這三個能力可以讓孩子更優秀

大環境的不同更加說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好的家庭教育能夠培養孩子好的習慣和能力,而好的習慣和能力則影響了孩子的一生。在考察了德國家庭教育的優質部分後,我們為大家總結出了這樣三個方面,注重培養孩子的這三個能力,可以讓孩子更有優秀。

01、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與專注度,讓自主發揮優勢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更不是父母未完成夢想的接力者。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應該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待,儘量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和見解,而不是一味替孩子選擇,為孩子安排。之前有家長提出說,自己也很想鍛鍊孩子的獨立性,但是相比每天早晨讓孩子自己穿衣吃飯,磨磨蹭蹭邋邋遢遢,導致上學遲到,還不如家長幫助解決,提升效率。但是為什麼在孩子已經要上學的時候才開始放手讓他們自己做事呢?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應當從更早的階段開始。

在德國,無論社會、學校和家庭,極其重視培養孩子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是從3歲開始,到6歲就已經卓有成效了。德式教育推崇先育人,再育才。無論男孩女孩,從3歲開始上幼兒園,3年時間要接受近4000小時的教育,主要任務就是學習生活的基本技能,以便可以獨立做事,並且培養自己的責任感。他們會到警察局,了解警察叔叔的日常工作,學習如何報警,遇到壞人要怎麼保護自己;他們會走進消防局,跟消防員一起學習簡單的防火常識;他們會跟隨父母去超市,學習如何選擇商品,如何結帳付款;3年的幼年生活中,德國的孩子們可以學會自己起床刷牙吃飯,學會穿衣洗襪,修理玩具,甚至定製個人計劃……而在他們自己做事的時候,也是異常專注,更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因為他們知道只有做好,自己才會更加舒適方便,只有自己儘快主動做好當下應該做的事,才能有更多的時間來做更好玩的事。

「兩耳若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為孩子包辦一切的家長不但幫不了孩子,還會害了孩子,讓孩子喪失獨立性和責任心,喪失主觀能動性,更加無法立足於未來的嚴酷競爭中。

02、培養孩子的品格力,做誠實守信的人

有一則影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孩子考完試,回到家中讓家長為成績單籤字,媽媽拿起試卷看到了刺眼的48分很是惱怒,有點生氣地問孩子為什麼不好好學習,孩子則委屈地說,這次題目本來就很難,而自己是班級裡唯一沒有作弊的人,所以分數才會這麼低。聽到孩子這麼說,媽媽沉默了,擁抱了孩子,而後在心中不斷問自己,到底家長對孩子做了什麼,讓孩子們寧願作弊拿一個高分,也不誠實地面對事實?作為家長的我們是否也要捫心自問,在孩子人格養成的階段,我們究竟是起到了好作用還是起到了壞作用呢?是不是我們親自給孩子養成了撒謊的習慣?是不是我們將誠實守信攔在了孩子的頭腦之外?

一個國家真正的力量,取決於人民的整體素質,也就是人民所受的教育和價值觀、人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對一個國家而言如此,對每個孩子而言,這段話同樣適用。如何成為一個有品格的人,也正是每個德國家庭教育的第一課。在做學問之前,先學會做人,在長大之前,先塑造品格,沒有良好品格的孩子即使成績再優秀,也讓別人看不起,在社會也沒有容身之地。

03、培養孩子的閱讀力,讓好習慣伴隨一生

數據表明,在全世界圖書中有12%是德語讀物 ,而德國的人口卻僅佔了世界人口的1.2%。這足以說明德國是一個閱讀大國了。同時,德國也是全世界人均書店密度最高的國家,在首都柏林,平均每1.7萬人就有一家書店,而這麼密集的書店裡卻永遠不缺讀者。在德國,無論是機場候機、在地鐵上,玩手機的人都很少,不管大人還是孩子,手裡經常拿著本書看,而這本書還通常是有一定厚度的。即便是5、6歲的孩子,手裡也總會拿著繪本,獨自安安靜靜地閱讀。之前看到過一個報導,在研究了中國和西方孩子的閱讀習慣後,得出一個結論,一個普通的中國家庭和一個普通的西方家庭,經濟條件相當,可以為孩子提供的教育環境也是一樣的,但是西方孩子的閱讀量竟然是中國孩子的6倍以上,而西方孩子也的確因為更多的閱讀量比中國孩子更有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德國很注重培養國民的閱讀能力,從家庭到學校甚至到整個社會,都很鼓勵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但凡家裡有孩子的家長們更是會在下班的時候有意識地增加閱讀時間,為孩子做出表率。除了閱讀量,德國的學校和家長也會著重讓孩子掌握閱讀方法和技巧,拒絕效率低下的「磨洋工」式閱讀,在閱讀中引入有用的工具來提升孩子理解和思考的能力,從而提高閱讀的效率和有效性。而也正是由於長期重視閱讀才培養出了高素質的國民。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德國也是最早將「終身學習」寫入國家戰略的國家之一。

閱讀可以幫助孩子不斷積累知識,培養語感,增強自身素質,是通向高貴最有效的途徑。愛讀書的孩子,他們的思想更為豐富、成熟,不容易陷入偏見和固執,孩子的人格也更加獨立,有自己的見解而不盲從,養成閱讀習慣的重要現在越來越被凸顯出來。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即刪)

#今日思考

孩子為何拒絕閱讀?反思我們自身,家長如何做才能培養出愛讀書的孩子?

歡迎在下方留言處,留下您的思考,我們共同探討

相關焦點

  • 2020中國家庭教育行業研究報告
    2、中國家庭教育市場規模  家庭教育行業覆蓋人群規模龐大,目前中國學前幼兒及中小學生人數約2億(約佔 15%),家長(父母)數量約 3.4 億(約佔 25%),其中50%家庭平均年教育支出 1萬元以上。  數據預測,2020年中國家庭教育市場規模將達到5000億元,預計同比增長19.6%,保持穩中向好發展趨勢。
  • 家庭教育,到底是一種什麼教育?
    家庭教育顧名思義,是子女在家庭中得到的教育。在過去的認知中,家庭教育通常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家長通過言傳身教和生活實踐,對孩子進行的包括生活、學習以及社會技能等方面的教育。隨著新一代家長認知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家長開始重視並學習家庭教育知識,也就形成了現在越來越系統化的家庭教育理念和課程。近年來,我國將家庭教育作為一種學科研究,也逐漸被家長們認可。那麼,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呢?
  • 德國專家:看看凌晨三點的中國,你就知道為什麼中國基建那麼強大
    中國是最順應科技發展潮流的國家,在過去的數十年時間裡,中國研發出了各種各樣的科技成果甚至能夠影響世界,就拿中國的基建技術來說吧,如今以及發展強大到連美國、德國以及日本這些基建大國都不敢「直視」的存在。就有德國專家:看看凌晨三點的中國,你就知道為什麼中國基建那麼強大,新中國在剛剛成立的時候,全國的公路裡程不到英美這些國家的十分之一,但是在現在已經是全球第一長的公路裡程了,而且在高鐵、地鐵等多方面都是這樣的。
  • 幸福雙翼:中國家庭教育的深圳先行實踐
    遠見教育基金會,切實助力中國家庭教育 為了給更多家庭帶來系統、落地的家庭教育知識,陪伴和支持中國家庭成長,黃志猛教授和發起人團隊發起並成立深圳市遠見教育發展基金會,該基金會是一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聚焦於推動中國家庭教育發展與進步的非營利性公益組織。
  • 諷刺漫畫《不良教養方式》,戳中許多中國家庭痛點
    最近國外網絡熱傳的一組英文漫畫——不良教養方式(Bad Parenting),戳中了許多中國家庭的痛點……
  • 11張《不良教養方式》漫畫爆紅網絡,戳中無數家庭教育痛點
    你怎麼做,孩子就會怎麼樣! 國外網站發布了一組父母不良教養方式的漫畫,刷爆了Facebook。這10張漫畫戳中了許多中國父母面臨的親子關係痛點。看過漫畫才知道,生活中孩子很多難以理解的行為背後,原來都有答案。
  • 家長是孩子一生的榜樣,履行自己的家庭角色,做好「家庭教育」
    文 | 朗姐育兒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每個孩子必不可少的就是家庭的教育,父母給予孩子的榜樣是孩子一生的榜樣,所以很多家長覺得孩子的學習是學校的事,殊不知,家庭的教育也非常關鍵。
  • 寫在國際家庭日,幾個家庭教育的反面案例,值得深思!
    諸如此類的節日很多,理應受到重視卻未被重視的問題,通過確立節日的方式,引起人們的重視,作用有多大,起碼在國際家庭日這個節日上看不出什麼來。01人人需要幸福的家庭相信很多人刷到一線教師這篇文章時,應該還不知道這個節日是在倡導什麼!
  • 家庭教育​宣傳周丨科學家教、文明新風進家庭
    家庭教育​宣傳周丨科學家教、文明新風進家庭 2020-05-16 02: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家庭教育智慧課堂|親子共讀《小貓頭鷹》
    家庭教育智慧課堂|親子共讀《小貓頭鷹》 2020-07-03 03: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家庭養育不等於家庭教育
    是什麼問題?在心理學上叫:感覺單一,人就會痴迷。什麼意思呢,一個人長期只幹一件事情,就容易在這件事情上沉迷,小孩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孩子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習,白天在學校,晚上回到家,周末還有補習班,這種情況下,有的孩子其實是很不願意學習的,網絡給了他一個可能性,可以迴避現實學習與學習裡帶來的困擾與麻煩。
  • 從易烊千璽的成長經歷,反觀中國式家庭教育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良好家庭教育環境的影響。家庭教育至關重要,既能塑造孩子,也能改變孩子。在當下,越來越多的家長們意識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同時客觀存在的事實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土壤是「貧瘠的」。它集中體現在教育物質上的富足和親子互動時間上的匱乏之間的矛盾。
  • 中國「後喻時代」來臨 家庭教育角色顛倒
    有人說當下家庭中出現了一種「後喻」現象,即孩子開始在信息技術、文化消費和娛樂方式等方面影響著父母,出現了「孩子教父母」的現象。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新浪網進行的一項調查(1750人參與,「70後」佔38.5%,「80後」佔39.7%)顯示,56.5%的人表示「後喻現象」比較常見或很常見,認為不常見的只有25.1%。
  • 淺談中國式教育的利弊,家庭教育分量有多重?
    中國式教育就是「尊師重教」式的教學模式,以考試分數為中心,這種教育最大的好處就是學生上課時比較專注老師的一言一行,老師可以把海量的課本知識灌輸到學生腦子裡面,課後布置很多作業,用題海戰術對課堂知識加以鞏固,再以考試加以驗證,這樣對學生掌握知識無疑是一種好的策略。
  • 為什麼猶太家庭更容易出富豪和科學家?3點家庭教育起到關鍵作用
    愛因斯坦、石油大王洛克菲勒、Facebook CEO馬克·扎克伯格、谷歌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和拉裡佩奇等優秀、出色的人物都是來自猶太家庭。有人甚至說:如果沒有猶太人,歷史可能會被重寫。猶太人之所以這麼優秀,其實跟他們的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
  • 德國康巴赫為品質廚房代言,守護億萬家庭飲食健康
    德國康巴赫自2012年進入中國後就精準瞄定消費者日常鍋具使用痛點,確立了技術不跟隨的策略。通過開創獨特的蜂窩不粘技術避免了傳統不粘鍋塗層易脫落的問題,並以此技術標籤快速搶佔消費者心智。  憑藉獨特的蜂窩蝕刻技術,其打造的蜂窩不粘鍋目前越來越成為更多家庭首選。
  • 144組親子漫畫支招家庭教育,專家道出編寫時「兩個關卡」
    家長困惑:道理我都懂,但是究竟怎麼做? 據了解,《心爸心媽成長記》家庭教育心理漫畫系列,旨在指導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於微觀之處用溫和的方式帶給孩子成長的希望!
  • 家庭教育裡面的機器人
    一談到家庭機器人,首先想到的是「掃地機器人」之類的家務型機器人,格物斯坦溫馨提示:隨著人工智慧科技日益發展,更高級的教育機器人也開始進入我們現代家庭,在教育和陪伴方面發揮極大的作用。家庭教育智慧機器人強項是智能和教育,從課本知識、興趣涉獵、解疑釋惑到習慣培養,為孩子的成長全方位保駕護航。
  • 導致家庭破裂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
    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當下有關家庭最敏感的話題,你認為破壞一個家庭最關鍵的問題是什麼?以前我和很多人都以為使家庭危危可及主要就是出軌。小編有一個朋友叫可搖,和老公是大一就開始相戀的。可搖來自大城市,家庭優越,個性又開朗。追求她的人排到大門口。偏偏可搖就看上韓家川,一個來自大涼山的學長。也許是家川那股不服輸的個性吧。
  • 《瑪莎和熊》:幽默搞怪中呈現的是家庭教育的痛點
    《瑪莎和熊》這部動畫篇是2020年1月剛引入中國的,由於剛剛引入,這部動畫在的知名度可能並不是很高,但看過的朋友都給予了它非常高的評價。《瑪莎和熊》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9.6分,這對於一部動畫片來說,是很難得的。《瑪莎和熊》是一部俄羅斯動畫片,目前已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收穫了無數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