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雲「技進乎道」。「技」便是「匠心精神」,是對所做事情有近乎強迫的專注與堅持。陶瓷,是地母與火神的結晶,是世界的瑰寶,是千年不滅之薪火,是匠人匠心一脈傳承的結果。
匠人匠心
景德鎮對陶瓷的工藝傳承和發展無疑也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了解景德鎮制瓷後,你才會明白制瓷作並不容易!
不僅要對瓷土配方,釉水配方,燒制工藝是有諸多講究和要求,實際操作中是非常之難,還對運輸條件極其苛刻。好不容易成型的瓷器稍有磕碰,就功虧一簣了。
眾人齊心協力拉坯
瓷器對匠人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就算是練習幾十年的老藝人,在製作中稍有不慎,就全廢了。所以,沒有數十載之功,就想躋身頂級行家,對常人來說,無疑痴人說夢。
在長期製作陶瓷的過程中,工匠們對陶瓷產生審美需求,這不僅僅是工作,更是一種創作。正是工匠們和創作老師們把愛注入到陶瓷中,賦予了陶瓷不一樣的生命力,創造出了令人心動的作品。
工匠們這種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行為,逐步形成匠心精神。正是這種匠心精神的傳承驅動著中國陶瓷的發展,最終演變成中國文化的符號,世界藝術的瑰寶。
他們用筆墨開創了中國的瓷器歷史,武有刀槍棍棒,文有辭海經書,都是在有幫助和前提的情況下開展。可是瓷器不同,手藝人們的創作與完成,是獨立的,靠自己的靈感和堅守,他們手裡拿起的不僅僅是支筆,更是以筆代刀,以筆代魂,需要注入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時間。
更有甚者,一個作品要耗時幾年來完成,其嘔心瀝血創作出的人物也是盡顯大師風範,格局、格調更是雅俗共賞的境界,繪畫只是在成品中的其一過程,就需要如此的精力,可見瓷器成品不易,且擁有且珍惜。
一件青花瓷可計12道大流程,分別是揉泥、拉坯、印坯、利坯、上釉、畫坯、施外釉、挖底足、寫底款、施底釉、裝釉足、滿窯與燒窯、開窯,每一步都需要把握精準,才能呈現出青花瓷的美感和價值,手工製作的青花瓷的成品率不高,還需要經過嚴格的挑選,淘汰掉變型和發色不佳的作品,由此,歷經整整兩個月的時間,方得花色玉造型完美的青花瓷,同時才具觀賞和收藏價值!
這個半成品老師都做了兩年,可是兩年裡從未成功過,但老師始終沒想過要放棄,今年又行動起來了,可能這就是手藝人們堅守的匠心精神吧,多麼值得人們敬佩。
畫不易保存,繪萬花入瓷,邀一次春色,萬花永豔,工精而細,溫潤風雅。
成品不易
瓷器成品需要人工練泥、拉坯、印坯、利坯、曬坯,任何一個環節出錯,將會功虧一簣,每個過程又有若干環節。純手工製作的流程,而曬坯也必須是自然風乾。外力幫助,只會讓成型更困難,有時候瓷友們也會問訂做的東西的為什麼比想像中的慢,這就是其中緣由了。
拉胚,利胚之後,把胚打磨一下,發現有問題,不合適的胚就會直接扔掉,有時師傅手上力度沒有掌握好也會直接把胚弄壞掉,所以說手工活就需要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才能在最後呈現出最好得成品。
所以,給他們時間是我們唯一能幫上忙的,畢竟好的東西都是值得等待的,我們大御也不會讓喜歡瓷器的朋友們失望的。
燒壞的郎紅
想必大家都聽過一句俗語「要想窮,燒郎紅」,這句話的來源是有道理的,郎紅在高溫下流動性大,在一般情況下紅釉釉層不會流到器物底部,所以有「脫口垂足郎不流」的說法。郎窯紅的顏色十分濃豔,很有特色。然而郎窯紅雖然好看,但燒制難度卻很大,需要高溫的同時把控住燒成的溫度、氣氛等條件,由於要求嚴,所以能成功燒成一件也是很不容易的事。
想要做出好瓷器 必須從泥巴開始,出現問題的,忍痛也要扔掉
不符合標準的的瓷器,忍痛也要銷毀,為的就是保證瓷友們收到的瓷器都是完美無瑕,做好品質把控,這是我們大御的堅守,只把最好的成品留給您。
等了兩個月,終於出窯的一批高溫顏色釉,全部燒壞,多麼令人惋惜!
也許在你眼裡一件看似普通的陶瓷作品,其中是有很多你無法了解的細節注入的。只有當你多接觸制瓷工藝和制瓷人你才能懂得許多的不易。
他們用他們的態度詮釋著中國的陶瓷文化,獨具匠心,用最真切,最好學,最踏實的態度,將中國薪火不滅的文化毫無雜質的傳承著,描繪勾勒一方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