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做一個關於電影的調查,那麼大多數人的意見會認定看電影就像相當於吃糖一樣,好看或者好吃就行了,不必進一步考慮誰製作的糖、它的營養成分是什麼、上市時間是哪一年;看電影與吃糖,就是休閒娛樂而已。
站在這個角度上,也就沒有什麼鏡頭語言的學問了;但為了學習知識,關於電影還是可以細緻地講一講。
假設一個跳樓的電影片段:
第一鏡頭:樓下有很多人看見樓頂上站著一個人
第二鏡頭:樓上一個人看見樓下很多人看著自己
第三鏡頭:樓上的人從樓頂開始向下墜落
假定樓高10米,當這個人墜落到7米之後,樓下的群眾之間突然有一人認清了墜樓者是誰,於是大喊一聲他的名字;這時候自然要順著喊聲把鏡頭切換,同時也可以把正在墜樓的真人暫停,後面切換一個鏡頭直接拍他已經倒在血泊中就夠了,觀眾可以自己腦補空缺的部分。
如果想要使上一個電影片段更加豐富一點,就可以考慮上天氣、衣服、景別、場面調度等要素:
第一鏡頭:從高樓落下一個玻璃瓶摔得粉碎。
第二鏡頭:樓下眾人順著落下的軌跡往上看,看見一個人。
第三鏡頭:樓上的那個人穿著白色的婚紗,陰沉的天空中白色婚紗顯得悽慘。
第四鏡頭:攝像機圍繞著穿婚紗的人進行拍攝,從全景到近景、特寫,照在婚紗女子面容憂鬱的臉上。
第五鏡頭:樓下的眾人隱約看清了樓上的女子,說笑著議論她要幹什麼。
第六鏡頭:婚紗女子淺淺一笑,踏出一隻穿著紅色高跟鞋的腳,然後跳了下去。
第七鏡頭:攝像機跟著女子快速下墜;從高空向下一個角度、從低空向上一個角度、從樓下眾人的視角出發一個角度。
第八鏡頭:人群中突然有一人認清了墜樓者是誰,大喊一聲她的名字,鏡頭切換至發出喊聲的人驚恐的表情。
第九鏡頭:近景,人已躺倒在血泊中,畫面模糊,一個孤苦伶仃的白色。
第十鏡頭:全景,眾人向白色婚紗靠攏,黑壓壓的人群漸漸淹沒了白色。
理論基礎
景別:遠景、全景、近景、特寫。
蒙太奇:將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起來,形成相輔相成或相反相成的位置關係,敘述情節、刻畫人物。
構圖:井字格構圖、三角構圖、對角線構圖等等。
常見畫幅:4:3、16:9、2.35:1、2.76:1.
庫裡肖夫:造成電影情緒反應的並不是單個鏡頭的內容,而是幾個畫面之間的並列;單個鏡頭只不過是素材,蒙太奇的創作對之進行融合包裝。
電影及電視劇,不全是娛樂的作用,還可以作為新聞和紀錄片傳遞有價值的信息。在歷代電影創作中,日本導演黑澤明的作品很值得一提;先不論對電影鏡頭的欣賞,他和周星馳同類,關注底層人民群眾的生活,表現現實社會,看完會感悟一個人生道理,而不是一笑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