鞦韆已經架好,坡道修葺完畢,明黃色的鋪裝充滿活力……7月15日,雙井街道小微空間「井點」以嶄新的面貌迎來了第一批前來體驗的居民。作為朝陽區「微空間·向陽而生」項目的第一個小微空間,「井點」已率先改造完成,即將正式開放。
去年年底,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朝陽分局聯合中社社區培育基金、朝陽區民政局、朝陽區農業農村局、北京工業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共同啟動了「微空間·向陽而生」項目,創新探索以「社會資金出錢、責任規劃師出智、各級政府部門出力、人民群眾滿意」的城市更新改造模式,進行朝陽區小微空間試點改造。
「井點」位於九龍社區蘋果小區東北部,是由雙井街道責任規劃師帶頭實施的小微空間改造項目。改造前,這裡是一片約300平方米的空地,地表硬質鋪裝,高出地面約半米左右,卻僅有一處樓梯入口,上面放置著少量的健身器材。「臺子太高,實在不方便,而且連個坐的地兒也沒有。」周邊老人多有抱怨。
從深秋到初夏,從設計到實施,從空間改造到社區營造,朝陽區雙井街道責任規劃師「葵花籽兒」城市象限團隊一共組織了7場公眾參與議事會,在選點、設計、植物品種和場地命名、居民公約制定等各個環節,都邀請居民共同參與。小微空間的蛻變背後,也是一次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聯歡」。
經過責任規劃師3個月的努力,居民們的願望已經成為現實。「科普新玩法」「遊樂新體驗」「休閒會客廳」「網紅打卡處」……不同年齡段的居民都可以在這兒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通過不鏽鋼裝置的鏡面反射,年輕人可以通過自拍「打卡」國貿天際線,在朋友圈曬出獨具一格的照片;地面上印製的量角器、三角板、捲尺等巨型測量工具,既是鮮明的場地裝飾,又增加了活動趣味性;新鋪設的無障礙坡道上標註了無障礙設計規範,方便使用也生動普及無障礙理念。最受歡迎的鞦韆、孩子們喜歡的小型蹦床、安全有趣的陀螺玩具、花箱座椅與可移動桌椅的設置,讓周邊居民及過路行人都可以遊玩、休憩。
活動現場,雙井街道的責任規劃師設置了集章打卡點,介紹改造設施的使用方法與設計初衷,並與居民一起合力安裝了小微空間標誌牌,交流此次「井點」項目「孕育」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同時也就未來場地的維護管理展開了更多討論。
「以前這兒沒什麼可玩的,就有個假山,現在特別好,我可以蕩鞦韆玩兒蹦床,我奶奶也可以在旁邊坐著休息。」張辰曦小朋友在奶奶家附近找到了這個可以「撒丫子」玩耍的好地方。一位坐著輪椅的阿姨也可以順利地進入場地活動,不再被高高的臺階拒之門外。
「改造不是終點,我們會持續關注這片場地,通過豐富的社區營造活動,讓它擁有全新的生機。」項目負責人韓亞楠介紹,在「井點」的改造工作中,融入了智慧治理和共同治理的理念,現場還放置了傳感器,可以持續觀測場地的溫度、溼度、空氣品質、噪音等數據情況,通過大數據監測、評估與分析,便於後期對空間使用進行更新改進,為下一步正式開園做好準備。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雪檸 胡鐵湘
編輯:蔡文清
流程編輯: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