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傭的故事》提供我們這樣一個故事範本:周末在自己家做清潔的阿姨,突然有一天就出了一本暢銷書,叫《清潔阿姨的故事》,書名的出名度甚至排在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書單上。
我們驚訝地買一本來看,發現自己的家也被寫進故事中。清潔阿姨似乎擦著馬桶就寫了幾十萬字,完成了人生逆襲,而我們居然還在家中癱坐沙發、碌碌無為、一事無成,連800字的作文都能憋出腸道梗阻。
《女傭的故事》是人生逆襲故事的成功營銷,也是美國社會底層人物的內心獨白,但即使從事刷馬桶的工作,也不妨礙我們擁有詩與遠方。
怒其不爭,哀其不幸
《女傭的故事》初讀真的讓人生氣,因為她總是陷入一段毫無理智的感情,最後被無情的男人掃地出門。而她關於愛情的描寫,居然是徹頭徹尾的浪漫主義,但家庭暴力、經濟窘迫和獨自帶孩子的母親身份讓她又回到令人窒息的現實中來。這個愚蠢的女人為什麼要未婚先孕?為什麼要和網友見一面就陷入一段感情?
但她同時也是一個可悲而偉大的母親,也許我們在《女傭的故事》中看到那個被貧窮幾乎摧毀的母親,她有著一層甲殼一樣的自尊,在艱難困苦中撫養自己的女兒長大。食品救濟券、幼兒全託補貼等一系列政府保障措施仍然讓這個母親在貧困線中掙扎去,對隨時可能進行的尿檢我們發出一聲「天啦!這竟然是美國」的感嘆,別無其它。
但是,設想你是她,你能比她做得更好?沒有學歷、沒有父母幫助、打零工、沒有錢、帶孩子,這幾條湊在一起,足以將一個人徹底摧毀。
現實主義的批判
《女傭的故事》畢竟不是非虛構寫作,是一本現實主義作品,除了愛情有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描寫,其他基本是血淋淋的現實。
和託爾斯泰《戰爭與和平》的現實主義、馬爾薩斯《百年孤獨》的魔幻現實主義、卡夫卡《變形記》的超現實主義和莫言《蛙》的幻覺現實主義這些大家的名著不同,《女傭的故事》更像是雨果筆下以芳汀為第一視角的《悲慘世界》,芳汀以少女的身姿陷入被富家子弟拋棄的愛情,被工廠職工嫉妒離開工廠後,為了撫養孩子賣發甚至淪為妓女,最後悲慘的死去,相比之下,女傭的故事結局幾乎算是一部《人間喜劇》了。
《女傭的故事》讓人產生一種浪漫派和現實派一種斷裂的錯覺,只因她的故事不是一種一以貫之的筆調,還因為大多數的讀者並不適應這種「創意寫作班」培訓出來的筆風,更甚,是因為我們已經不太適應這種「審醜」式的審美,對於刷馬桶、洗碗和吸地毯,我們有著天然的排斥。貧窮如同疾病,即使是美國也無法根除貧窮的頑疾。
社會公平和社會效率
要公平還是要效率,這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之一。《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公平和效率就像魚和熊掌一樣難以兼得,天平總是朝著一個方向有所傾斜。
有人希望社會是公平的,沒有人壓迫人,人剝削人的現象。有人則認為公平很難實現,而提高效率,擴大財富的創造才是現實的,沒有固定的解決方案。
美國有超過4500萬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之下,佔總人口近1/7,這是美國生存的現狀。很多人會說,即使是貧困線之下,收入也遠比其他國家高。但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因為生活成本太高了。
《女傭的故事》中主角不是不勞而獲的懶人,是因為要帶孩子無可奈何只能每周工作時間二十小時的勞動者,而勞動本身是光榮的。
日出、 工作剪影
寫作改變命運
假如沒有《女傭的故事》,那這一個人的發聲將永久地湮沒了下去。將自己的經歷記錄,並賦予作品非凡的意義。可以設想,女傭在深夜敲擊鍵盤時,暫時忘記了痛苦獲得了短暫的平靜,在文字的天空下,她的作品就是她的全部,作品是她向世界展示自我的一種方式。在她的作品裡,她是孤獨的,是浪漫的,是畫筆下寫實的畫風,是寫意粗狂的留白,她的母愛是深沉而堅強的,她從未拋棄自己的孩子,這已足以稱為傳奇。
勤奮的勞動者,每個人都將成為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