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始,中華書局引進的臺灣高中必修教材《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將進入全國近30所中學試點教學,這是臺灣國學教材第一次走進大陸課堂。
與近年民國小學教材熱一樣,該書一出版就引發關注。出版界人士認為恰逢其會,因為目前國學教育需求依然旺盛,但大陸國學教育大多只停留在經典誦讀層面,不及臺灣那般課程化。
中華書局方面說,引進臺灣教材只是一次試驗。但它難得地再次引發人們討論,這個時代我們怎樣學國學?
那些題目 「難倒博士生」
請莊子代言「自然就是美」,請子路代言「心動不如馬上行動」的廣告是否合適?
「大啟而宇,長發其祥」、「交以道接以禮,近者悅遠者來」和「室有芝蘭春自永,人如松柏歲長新」三個對聯如何對應喬遷新居、分店開幕和七十大壽三種情況?
這是網上流傳的臺灣國學教材中收錄的部分考題。有人戲稱,這些題目可以「難倒博士生」。
不過很快,大陸學生將一睹這些考題的真容。在臺灣教材《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基礎上修訂出版的《中華文化基礎教材》,首印1萬冊已陸續發往全國各地。
該書責任編輯王建介紹,引進臺灣國學教材看似「突然」,其實「順理成章」。2009年開始,中華書局就專門成立了「中華書局經典教育推廣中心」,從事經典教育出版和經典教育培訓推廣工作。
在王建看來,國學教育是一個終身過程,需要從幼兒園、小學抓起。大陸在國學典籍整理方面處於領先位置,國學研究領域也是「藏龍臥虎」,但「傳統文化教育」則相對薄弱,沒有固定的教材,也沒有專業的教師隊伍,高中階段更是如此。
2012年,王建和同事們有了新的發現,一本高中國學教材已經在臺灣地區使用了60年。2012年10月份,他們通過清華大學教授錢遜牽線搭橋與原教材總審定董金裕教授和原教材出版方臺灣康熹文化公司聯繫,正式決定引進該書。
由於臺灣地區的書籍都是繁體豎排,而且很多語言風格也與大陸地區不同,而教科書中「今人今事」、「歷屆大考試題」等板塊也都是以臺灣地區為例,需要進行全面改寫,編校工作頗費周折。王建和修訂專家字斟句酌,有時候因為一個注釋要討論半天,「一頁紙上幾乎全被紅筆改過。」
為了讓教師用書與學生用書在版式、內容上都做到相輔相成,方便教學,並提升印刷質量,本來預計7月份可以印刷完成的教材也延後到了8月份。
「為大學生補中小學該學的課」
書出來了,然而對於國學教育的討論還遠沒有停止。
臺灣國學教材內容「充實」的背後其實反映了整個社會對國學教育的重視。臺灣學者傅佩榮曾說,臺灣沒有「國學熱」,因為從來就沒有「冷」過。之所以國學從未冷過,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於臺灣從小開始的國學教育。
臺灣的孩子大多從3歲起就開始誦讀《三字經》。初中階段,文言文會佔到整個國文課文近60%。高中階段,《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與《高中國文》則是同時教學。到大學後,國學課程仍是臺灣許多大學的必修課程。
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張仲民經常往來臺灣和大陸,對於臺灣學生的國學功底深有感觸:「臺灣學生文言文基礎好,對於歷史文獻典籍的閱讀普遍比大陸學生好,而且學習態度認真。」
很多人都知道臺灣歌手周杰倫所唱的《青花瓷》:「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炊煙嫋嫋升起,隔江千萬裡。」意境悠遠,傳統文化韻味濃鬱,而作詞者方文山其實連大學都沒有上過。
在臺灣,四五十歲的人對「四書」的內容普遍熟稔。以至於馬英九在2013年3月份一場演講中引用古語「數罟不入洿池」,並稱源自孟子與齊宣王對話時,遭到臺下聽眾「一片噓聲」。因為這句話出自《孟子》中孟子與梁惠王的對話。
相比之下,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孫玉文坦言,大陸的國學教育顯得薄弱,並且面臨非常尷尬的境地。教育部「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實踐研究」課題組副組長劉宇庭就表示,現在大陸中小學並沒有統一的國學教材,大都是學校自編教材,從事國學教育的老師嚴重匱乏。國學如何啟蒙、如何教學,在當前基本都是空白。
在此情形下,許多大陸年輕人的文言文基礎可以說是蒼白。不只是中小學生,連很多大學生的國學修養也十分欠缺。以至於有大學老師直言:「大陸大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少得可憐,很多時候我們是在為大學生補中小學時該學的課。」
國學教育缺乏但需求很強烈
然而,國學教育的欠缺,並不表示學生們對國學教育沒有需求。實際上,中小學老師、學生對國學、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渴望十分強烈。
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教師黃勝說,2013年上半年,學校在高一、高二年級開設了國學經典導讀的選修課程。每周一次,每次90分鐘,本來課程計劃招收30人,然而申請選修的學生漲了一倍,最後課堂上坐了60人。
於是,臺灣《中華文化基礎教材》的引入顯得非常應景。在5月29日國臺辦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還就中華書局引進該書向新聞發言人楊毅進行提問。楊毅肯定地說:「我們支持兩岸加強交流,共同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
兩岸在文化上有著天然的親近性,引進臺灣國學教材不僅是對大陸國學教育的一種彌補,其實也是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兩岸學術界在內的很多有識之士都「樂見其成」。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執行院長黃樸民認為,無論從出版還是從教學的角度,此次教材的引進出版都可以看做是一個「探索性典範」。
許多人都表示出了對這本教材的極大興趣。黃勝說,華南師大附中作為試點,這套教材的課堂試用效果非常好。而在今年5月,貴州一中學校長一行5人不遠千裡趕赴北京,只為參加涉及該書修訂的一場研討會……
孫玉文教授坦言,這套教材的引進出版之所以受到如此大的關注,與當下中國大陸國學、傳統文化教育的「欠缺」有很大關係。雖然傳統文化的教育不是靠一本教材就能解決,而需要社會各個方面的合力,但《中華文化基礎教材》為大陸高中文化教育注入活力、引導學生學習和傳承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本身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中華文化基礎教材》 的前世今生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在臺灣「家喻戶曉」。我國臺灣地區從1954年開始,就在高中課程中安排有《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科目,與《高中國文》並列,屬於必修科目,內容主要涵蓋傳統儒家經典《四書》。
2006年,在民進黨「去中國化」的政策下,廢除了《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科目。為平息反對聲浪,後將科目改為《論孟選讀》,但由必修改為選修,教學課時也大幅減少。2011年,由董金裕擔任召集人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程大綱修訂小組,將該課程由選修恢復為必選(基本等同於必修),將課程名中「中國」一詞改為「中華」,從2012年9月起正式實施。
2008年,新華出版社將這套教材以《國學基本教材》為名出版,那次是大陸首度引進臺灣國學教材。但是該教材並沒有正式進入試點作為教材推廣使用,而是作為了大眾讀物。
中華書局引進版教材與原教材在內容和體例方面基本一致,《中華文化基礎教材》分上下冊,上冊為「論語選讀」,下冊為「孟子選讀」與「學庸選讀」,面向高中學生進行分類講解,分為22個單元,共計選入《論語》168章、《孟子》50章、《大學》4章、《中庸》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