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字母親對兒子們說:你們能念書我就供,母親眼界寬兒女前程遠

2020-12-15 夏日觀音蓮兒

前言:

前幾日妹妹講述了單位裡同事的母親,85歲的老人,生了3兒2女,可是老人的養老卻成了難題,3個兒子都往外推,老太太目前跟著最小的女兒一起生活,小女兒很生哥哥姐姐的氣,老人打算起訴兒女。

因為這個老太太想起媽媽的大舅媽,她已經去世了,活到96歲,她的老年生活可跟這個老人不同,她有4個兒子,老年時4個兒子爭先給她養老,不但兒子們孝順,兒媳,孫子和孫女們沒有一個對她不好。

可是這世上所有的好都有源頭的。

1.城鎮姑娘嫁到農村,丈夫老實,她頂起一個家。

舅姥姥是城鎮裡的姑娘,和那個時代大多數女孩一樣,她也沒有上過學,舅姥姥小時候大方開朗,看多了身邊的人和事,聰明的她也是個小人精,街坊鄰居沒有不喜歡她的,但因為不識字,再能幹也還是呆在家裡幫著媽媽做家務,沒有文化成了她一生的遺憾,所以她結婚有了孩子,一定要讓孩子們念書。

舅姥姥18歲就結婚了,舅姥爺是個老實的莊稼漢子,能幹活但話少,他們結婚後,家裡的大事小情都是舅姥姥在操辦,雖然沒有念過書,可能是城鎮裡的姑娘,見多識廣,年紀不大,但為人處世敞亮,屯子裡的人都誇她能幹。

家裡舅姥姥管家,舅姥爺只負責幹活掙錢。

2.因為沒有文化,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舅姥姥讓兒子們一定要念書。

婚後舅姥姥生了4個兒子,因為自己吃過沒念書的虧,在孩子到了上學年齡,舅姥姥陸續把他們都送進學堂,叮囑兒子們好好念書,舅姥姥對兒子說:「只要你們能往上念,我就供,不要想家裡有沒有錢,我就是砸鍋賣鐵都支持你們念書,日後能考到哪裡就憑你們自己的本事。」

那時在農村,半大小子哪有不幫家裡幹活的,可舅姥姥家的4個兒子,從學堂回來就在家裡看書寫字,舅姥姥不讓他們分心思,告訴他們主要的任務就是學習。

那時舅姥姥家過得最艱苦,舅姥爺幹完地裡的活兒,還要出去打零工掙錢,舅姥姥也會從城鎮的娘家那邊攬點手工活兒填補家用。

即使他們很努力掙錢,家裡也特別困難,那時他們家在屯裡吃得最差,家裡好點的飯留給舅姥爺和兒子們,而舅姥姥吃的最多的是野菜粥。

但不管多困難,4個兒子念書舅姥姥從不讓耽誤,家裡再沒錢,兒子們的學費舅姥姥都給準備好。

為了兒子們念書的學費,舅姥姥借過錢,但她跟人訂下時間什麼時候還,就一天也不差,所以大家都知道她家是為了孩子念書,舅姥姥又有信用,也都愛跟她辦事。

後來舅姥姥看到養蜂能掙錢,就讓舅姥爺養蜂賣蜂蜜,日子才漸漸好轉。

父母支持,兒子們也很努力,老大考上了醫科大學,老二考上大學讀氣象專業,老四高中畢業差5分沒考上大學,學習最差的老三也是高中畢業。

兩個沒有上大學的兒子,因為有文化,老三當上了會計,老四是大隊團支部書記。

後來部隊來徵兵,部隊領導看好了文化各方面都很優秀的老四,雖然當時老四已經24歲,當兵超齡了,但還是被部隊了,以後在部隊升職提幹一幹二三十年。

老三雖然留在家裡,但因為有文化,在大隊上幹得也不錯,而且從小就在舅姥姥身邊耳濡目染,老三說話辦事也很得人心,在村裡也很有威望。

4個兒子都因為讀書改變了命運,對普通的莊戶人來說,讀書恐怕是最有效的成功之路了,而這得益於他們有遠見的媽媽。

3.教育兒子們要仁義正直,對待婚姻不能三心二意。

兒子們大了,自然就要考慮婚姻大事。老大,老二因為都在城裡,都是自由戀愛結婚的。

當時留在家裡的2個兒子,老三媳婦是親戚介紹的,老三其實沒看好媳婦,一是因為女方身體不太好,而且長得不好看,但因為親戚介紹的,一來二去就結婚了,婚後老三對媳婦不好,舅姥姥就總在一旁勸兒子,「女人人品好,能過日子比什麼都強。」

兒子聽媽媽的,慢慢和媳婦也有了感情,兩人生了1兒1女婚姻也挺幸福。老三媳婦也感謝婆婆,她和婆婆在一起時間最多,婆媳在一起幾十年從未紅過臉,雖然是單獨過,但吃的用的互相都不計較,兒子媳婦忙,舅姥姥就幫他們帶孩子,做好飯全家吃。

老四是在農村結婚的,老四媳婦脾氣不好,和老四總吵架,後來老四當兵走的時候,媳婦已經懷孕了,不過老四到了部隊後就告訴父母要離婚,說和媳婦沒有感情。

那時老四媳婦已經生下一個女兒,舅姥姥當然不同意,她領著老四媳婦到了部隊,勸說老四,兒子信媽媽的話,老四和媳婦和好了,後來老四提幹後,老四媳婦隨軍了。

四個兒子沒有一個離婚的,家家生活得都不錯,而且巧合的是家家都是兩個孩子,舅姥姥的孫子孫女們也都很有出息。

4.兒子們回報父母。

舅姥姥時常告誡兒子們,大有大樣,小的要尊重哥哥,所以弟兄4人特別團結。

老三一直覺得自己不如其他兄弟,但其他弟兄3人跟他說:「我們都感謝你,因為你在家陪著爹媽,我們在外面才能放心工作,論孝順我們都不如你。」

兄弟們感激老三也在行動上,老三家裡缺什麼兄弟都會送過來,一大家子非常和睦,舅姥姥家裡也一直是村裡的文明家庭。

舅姥爺和舅姥姥歲數大了,老三媳婦就過來給他們做飯,洗衣服,老三媳婦歲數大了,加上本來身體不好,照顧不了,老三的兒子結婚搬來跟奶奶一起住,孫媳婦開始照顧爺爺奶奶。

舅姥爺80多歲去世了,剩下舅姥姥一個人,兒子們都要接家裡贍養,最後老大說:「咱媽跟我走,媽歲數大了,我是大夫照顧更方便。」舅姥姥被老大接到家裡,大家只要有時間,不管離得多遠,都會過去看望老母親,陪陪她,舅姥姥活到96歲。

5.好女人讓身邊人都感到溫暖。

舅姥姥是媽媽特別尊敬的人,媽媽一直跟我說:「女人能做到舅姥姥那樣的,真的很成功。」而這樣的女人首先她非常善良大度,舅姥姥對任何人都非常好,而且明事理。

沒有文化的舅姥姥在村裡很受尊重,誰家夫妻吵架了,對老人不好,都會找她去調解,方圓10裡提起舅姥姥都挑大拇指。

而且她會讓人有家的感覺。

舅姥姥的公婆去世的早,舅姥姥家就成了我親姥姥的娘家,媽媽說她那時一放假都會去舅姥姥家住一陣子,而對一直在外地,歲數比自己大兒子大2歲的小叔子來說,舅姥姥家就是媽媽家,真的是長嫂如母。

一個好女人不但讓丈夫兒女幸福,她也同樣溫暖了周圍的人。

結語:

著名學者於丹說過:「家中有女才是安,女人是一個家庭血脈的傳承,一個女人是一個家庭的門風。」

目不識丁不代表沒有見識,而一個善良,堅韌,明事理的女人,她培養出來的兒女一定是優秀的。而一個處處算計,本身就不孝的媽媽,她的子女也多半隨她。

母親是可以影響孩子一生的人,那麼該如何做好一個母親呢?

臺灣已故國學大師曾仕強的理念:父母教育兒女最好方法是言傳身教。真的很贊成,如果父母一邊教育孩子要好好學習不準貪玩,而自己卻天天喝酒打遊戲,那孩子也一定會有樣學樣。

一個母親要教育好兒女,首先自己要善良,品行端正,不斷加強自我修養,多讀書學習來提升自己,媽媽的眼界有多寬,兒女的前程就有多遠大,媽媽的格局決定兒女的未來。

而媽媽所有的努力也終將會有福報,正所謂:「欲嘗甜瓜自己種,自種苦瓜自己嘗。」凡事也會皆有因果。

女人的美在於內心,一個有德行的女子年齡越大,越有福相,一個家庭也因為有了好女人,一定會財源興旺,福氣滿滿!

—END—

我是夏日蓮兒,平凡世界的平凡人,願以普通人的視角,和您探討人生的酸甜苦辣,分享人生感悟,喜歡就請關注我吧!

相關焦點

  • 母親年高壽長是我們兒女的福報
    我的母親大人年屆九旬,仍然健在,並能生活自理,耳聰目明,豁達開朗,鄰居同事朋友都說這是我們兒女的福報好。我想 ,母親年高壽長,身康體泰,應該是她老人家一輩子忍辱負重,與世無爭,勤勞節儉,寬以待人,潛心「修煉」的回報。我少年喪父,父親離世那年我小學還沒畢業,下面還有弟妹三人,小弟不到四歲。
  • 故事:母親盼著娶兒媳,臨終前迴光返照,對兒子說:今年別去相親
    這著實愁懷了一雙兒女。後來,老兩口決定分開住,母親住進了鄰村的女兒家,父親則跟著兒子住。兒子大壯是個老實本分的莊稼漢,29歲還沒娶妻,父母就連做夢都想能早日娶上兒媳婦!一晃,老兩口已分開住了三年,在這三年裡,誰也不想誰,只要一見面就開始拌嘴。這一年的冬天,母親病倒了,大夫說母親這病無藥可醫,命不久矣。
  • 文壇巨匠茅盾:我的一切成就,來自偉大母親的培養
    茅盾的母親善於思考,會自編教材,如:挑選上海澄衷學堂的《字課圖識》作為兒子的識字教材,從《正蒙必讀》裡抄出《天文歌略》和《地理歌略》作為知識教材;根據《史鑑節要》選擇合適的內容,作為歷史讀本。這些新穎的教學內容,深深地吸引著孩子,讓孩子既能識字,又能了解更廣闊的的世界。
  • 一位母親給四位兒子的遺書:謝謝你們照顧我,但我後悔生下了你們!
    兒子們: 今天六月初六,我過了80歲生日,也就是說,我活了整整80個年頭了。 你們父親剛去世那會兒,我真心希望哪個兒子能把我接到家裡,我想和你們一起生活,哪個都行。
  • 故事:我獨自照顧重病的母親,她卻冷嘲熱諷:你永遠比不上我兒子
    隔壁床的大爺看不過去了,對著剛剛平復下來的惠芳媽說:「我說大姐,您閨女也不容易啊,天天沒白沒黑地在醫院裡伺候你,盡心盡力親力親為的,比我家那小兔崽子強多了,說工作忙,請個護工他就成甩手掌柜了。你就知足吧,別天天抱怨了……」「她不伺候我誰伺候我?」
  • 【母親節特輯】感謝有你們的陪伴
    致母親的家書  親愛的媽媽:  您好!夏天的風吹來媽媽的味道,您的兒女仍然堅守在基層一線,無法陪伴您的身邊,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霍爾果斯市「訪惠聚」駐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全體成員向您致以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 「悅讀」兒子寫燒給母親的祭文,看哭了13億中國人!
    母親雖只是一個平凡質樸的農村婦女,卻是我情感世界的玉皇大帝。回家看母親的次數屈指可數。寫下這些文字,權作對母親的思念和悔罪01苦日子過完了媽媽卻老了好日子開始了媽媽卻走了這就是我苦命的媽媽媽媽健在時我遠遊了我回來時媽媽卻遠走了這就是你不孝的兒子02媽媽生我時剪斷的是我血肉的臍帶
  • 兒子回魂給母親過生日
    看張阿婆執意要留在老家,兒子兒媳們也就不再勸說了,以後每隔十天半月,兒子兒媳總會抽時間回來看望張阿婆,常有兒子兒媳的陪伴,張阿婆總是笑容滿面的。這一年冬日裡的一天,是張阿婆的生日,以往的生日,總是三個兒子陪她過的,兒子們娶了媳婦之後,就更熱鬧了,兒子兒媳一起圍在她身邊,為她唱生日歌,張阿婆高興得合不攏嘴。
  • 一邊熱愛,一邊痛恨,林徽因說:是我的母親把我打入了人間地獄
    林徽因16歲的時候,他就為了讓女兒開拓眼界,帶著她遊歷歐洲。在女兒生命中的關鍵節點,他也是儘可能的去引導,不讓她走錯一步。所以,林徽因和父親林長民的感情是非常深刻的,她甚至還對徐志摩說過:「父親是我的知己。」
  • 「我母親的姊妹都很長壽」
    「我母親的姊妹都很長壽」金羊網  作者:月同  2021-01-02 「大國點名,沒你不行」。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在庚子年展開,我有幸作為參與者,見證了一批廣東老人跨進百歲壽辰之列。
  • 老人重男輕女,供侄子讀書卻不供女兒,老無所依,女兒的話太現實
    說起重男輕女,想必很多人都對它有一定的了解,但像今天這麼重男輕女的家庭我想你們和我一樣是第一次見。這是我在網上看到的一段視頻。就因為阿滿是個女孩兒,父母不願花錢供她讀書,她小學剛畢業就被父母強制退學,而讓她沒有想到的是父母居然開始資助她叔伯家的孩子念書,就因為人家是男孩兒。叔伯家的孩子學習成績遠沒有阿滿好,但在父母這種病態思想面前,阿滿也無能為力。
  • 圖文看電影《母親》,平凡的母親為了兒子洗脫罪名,走上了不歸路
    兒子來不及喝完中藥,提上褲子就去追已經開來的公交,母親還不忘對兒子剛才噓噓過的地方進行遮掩,其實看到這裡,能體會到一個母親為了自己的孩子,那種無微不至的關愛,不管兒子出了什麼樣的差錯,母親永遠都在用各種她所能想到的方式,保護著自己的孩子。這個細節處理也是為後面要發生的故事做鋪墊吧。母親打開針灸盒,給鄰居針灸,並向鄰居借錢。
  • 張栢芝母親節曬親子vlog希望兒子們善良勇敢
    導讀:  5月10日,張栢芝在社交帳號上發布母親節vlog,分享自己與三個兒子日常的溫馨互動,發文稱:「陪伴是媽媽們最溫暖的守護,母親節快樂!」視頻中張栢芝陪伴孩子們一起去開賽車,在旁白中談及了成為一位母親後的真實感受。
  • 單身母親再婚時女兒反對,賣房被母親怒罵,知道真相後痛哭流涕
    同時,母愛又是不求回報的,任憑自己吃苦受罪也要給女兒創造最好的學習機會,哪怕遠隔千萬裡,母親也會報喜不報憂,因為她不想讓兒女分心影響學習或工作,只希望孩子無憂無慮的生活。 可是,這樣無私的母愛,當她選擇另一種生活方式時,做為兒女能理解母親的良苦用心嗎?下面我們來看一位單身母親和女兒的故事。
  • 開國領袖的母親們/魯先聖
    毛澤東曾說:「世界上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損人的人;損己而利於人的人。我母親正是最後一種人。」 母親的美德對毛澤東影響極深,毛澤東從小就極具同情心。毛澤東八歲時開始在私塾讀書,一天,他向母親提出要帶著午飯到學校吃。母親以為兒子為了節省往返的時間多讀點書。可連續幾天,文七妹發現兒子帶的午餐一次比一次量多,但是晚上回家後依舊顯得很飢餓。
  • 活埋母親的人
    「我回到家裡,屎尿全在床上,臭烘烘的,我受不了了。」據媒體報導,這是警方所透露馬樂寬活埋母親的動機。母親生活不能自理,就將其活埋的馬樂寬,在周遭人的眼中卻算得上是個好人。「老實」,是《等深線》記者走訪時,聽到對他最多的評價。
  • 母親是正房為何他卻稱小妾為娘?他:母親打我時娘的話讓我記一生
    眾所周知我國以前封建制度中一個男子可以娶多位女子,妾室的地位相對是比較低的,生的孩子也只能稱正室為母親,稱自己的生母為姨娘。不過歷史總有例外,我國一位民國大才子母親是正房他卻稱小妾為娘,這是什麼原因呢?他說:「母親打我時娘的話讓我記了一生。」
  • 耶穌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
    求主耶穌不斷光照我們屬靈的眼睛,開我們心竅明白聖經,能聽見、看見屬靈的真理。明白從屬"肉身"生的有地上的母親、從"靈"生的有"天上耶路撒冷",她是我們的母!阿們。以上祈禱、感謝、祝謝!是奉我主耶穌基督的聖名求的!阿們耶穌說:"誰是我的母親,我的弟兄?
  • 「我離婚、不做飯,但我知道我是完美母親」
    我們習慣了讚美那些作為母親角色的母親,但2020年的母親節,我們想關注那些不走尋常路的母親。她們也許做不好飯,也許沒保住婚姻……但她們首先作為自己,活得精彩絕倫;然後,把這份光輝帶給了她們的孩子,驅動著孩子們成為優秀而獨立的人。
  • 五弟家獨養母親30年,好心為母親買套房,出嫁數十年的大姐要平分
    老母親本是安享晚年的年紀,卻還在為子女勞作 合肥的李大叔說老嶽母今年85歲了,本是該安享晚年的年紀,卻依舊為小舅子一家辛苦勞作,他們做兒女的不忍心看到耄耋之年的老母親晚年這般勞累。他們希望能解決老母親的贍養問題,另外對與嶽母被拆遷的老房子,他們也希望能夠弄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