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曾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這些人便是中國的脊梁。無論是戰役英雄還是西昌森林火災的滅火英雄,以及中國歷史上還有很多其他值得歌頌的英雄,他們無疑都是中國的脊梁。
1.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漢.劉向《荊軻刺秦王》
譯:風聲多麼的喧囂和疏狂,易水此刻還浮著霧氣,多麼地寒冷啊,英雄這一去,不完成任務是不會回來的。
無論是先秦時一腔孤勇,視死如歸的荊軻,還是我們的戰役英雄,滅火英雄,他們身上都可以看到這種品質。
2.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宋.陸遊《書憤》
譯文:有誰像諸葛亮一般,一封出師表可謂是名不虛傳啊,他擔負著多麼沉重的責任去興復漢室啊,最終卻死於這沉重的責任。這古往今來的英雄誰和他不相上下啊!
我們現在的中國夢是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承擔著莫大的責任,只是,有時候,責任在我們普通人身上太過平凡,所以我們忽略了。
而這次疫情期間,有一句話「待在家裡,不給國家添亂,便也是為國家抗疫做貢獻了。」其實無論是普通人還是英雄,我們都在儘自己所能承擔自己的責任,並為之堅持和努力奮鬥。
3.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李清照《夏日絕句》
譯文:活著時應當做一個自己認為的傑出人才,死後便也是鬼中英雄。
我想,那些為抗疫而捐軀的抗疫英雄們無疑人傑和鬼雄都做到了,他們應當是古代第一才女李清照都要敬佩的人。他們是我們民族的脊梁,他們是永遠的英雄。
4.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唐.王昌齡《從軍行》
譯文:將士們穿著盔甲,在黃沙漫天的邊境身經百戰,發誓一定要平定樓蘭,否則,誓不還家。
我想,抗疫英雄們當初或許就是抱著這樣堅定的信念前去與疫情做鬥爭的吧,一定要把他們控制住,消滅掉。通過這句古詩詞,我又想到了英雄們在醫院之中很久才解下一次的口罩下,那滿是勒痕的臉。你們辛苦了!
5.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李白《塞下曲六首》
譯文:願意用別在腰下的寶劍,評定戰亂,建功立業。
抗疫英雄沒有寶劍,他們寶貴的的雙手,冰冷的儀器,以及有效的藥物 便是他們手中鋒利的寶劍,便是他們平定疫情的寶劍。
6.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李賀《雁門太守行》
譯文:為了報答君王的恩寵以及維護盛世太平,我將會提著這一把寶劍去上陣殺敵。
北宋張載有言:為生民立命,為萬事世開太平,其實古往今來的英雄心中無非就是國家和人民。國家是生我們養育的土地,人民是需要保護的對象以及滋養他們成長的人,為了國家和人民,英雄們會打破一切艱難險阻。
7.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
——戴叔倫《塞上曲兩首》
雷鋒同志曾說:我願意做一顆螺絲釘。把自我融入黨和人民的建設之中,個人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這樣便是做到了「願得此生常報國」吧,而抗議英雄們無疑也做到了。
我以魯迅開頭時,我就想好了,我要以臧克家的《有的人》結尾: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會永遠活著。抗疫英雄們將會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歷史上將會有他們濃墨重彩的一筆。
快來關注縱豆蔻辭工吧,主頁更多有趣的文字在等著你,或者給作者一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