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金融遇到科技,如何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

2020-12-22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題:當金融遇到科技,如何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

新華社記者譚謨曉

科技改變生產生活,並影響各行各業。當數位技術加快賦能金融業,新型金融業態蓬勃發展,成為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貼近社會、源於生活、聚焦痛點,更加個性化、智能化和場景化,新金融服務為人們帶來新體驗。當金融與科技持續深入融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我們又將感受到哪些新變化?

(小標題)理念之變:回歸服務本源

衛星遙感與農業信貸結合、人工智慧加快保險理賠速度、區塊鏈技術解決中小企業跨境貿易信任問題……日前在上海舉辦的「外灘大會」上,不少金融新科技讓人眼前一亮。

數據體量、服務質量是金融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也是未來競爭的制高點。當前,金融業積極擁抱數位化轉型,把新金融作為強勁的業務引擎。

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表示,新金融服務的核心是以「人」為中心,即從過去的人、企業找「資源」,轉變為讓「資源」找人、找企業。依託數位技術,新金融服務將精準匹配受眾需求。

「過去」到「現在」的變化,折射金融服務理念之變。新金融,聚焦的是延伸金融服務半徑,讓更多人享受到高品質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走進平安銀行位於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的智慧網點,工作人員手持iPad就可以完成從到店接待、一鍵下單和智能雙錄等全流程服務;機器人服務員可以辦理激活信用卡、預約外幣等22種常見業務;智能ATM,直接刷臉就能取款……科技感十足,又透著溫馨。

「新金融的深層邏輯在於通過科技手段將金融服務做到極致。」平安銀行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支行行長穆雪蓮說,大數據和人工智慧賦能銀行,讓我們更了解客戶需求,可以為他們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務。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表示,在科技力量驅動下,金融業發生積極轉變,持續深耕實體經濟,關注民生,不斷回歸服務本源。

(小標題)聚焦痛點:有效紓困解難

「太快了,不到3分鐘就批了。」今年年初,廣東省惠州市升華工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剛提交完材料,就收到了工商銀行112萬元的無抵押融資授信。

從申請到審批,一次銀行沒跑就把款貸下來了。讓中小企業主融資體驗大為改善的是今年年初上線的廣東省中小企業融資平臺。這一平臺著力破解信息不對稱難題,為企業提供多維度商業信用畫像,量身定製融資方案。

速度的背後,是科技的創新力量。廣東省中小企業融資平臺技術支持方——金融壹帳通董事長兼CEO葉望春表示,通過運用區塊鏈技術,平臺建立了信息共享、隱私保護和互信機制,企業信息真實不可篡改,金融機構也能依法依規對企業信息進行查詢,信息透明度提高,銀行才敢於放款。

聚焦痛點,疏浚堵點,科技正在重塑金融業。光大銀行將網際網路、大數據和信貸業務有效結合,讓缺少抵質押擔保而難以獲得融資的小微企業更易獲得金融支持;建設銀行通過組合工商、稅務、電力等多維度信息交叉驗證,對小微企業進行立體式全息畫像,增加貸款額度……金融活水源源不斷流向實體經濟。

「新金融的一個關鍵是普惠共享。」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田國立表示,科技賦能金融,產生了業務模式和流程的裂變效應,讓金融活水流向最需要滋潤的地方。

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末,我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30.8萬億元,是2017年末的1.26倍;支持小微經營主體3062萬戶,是2018年末的1.43倍。

「運用金融科技改造傳統金融,是金融發展的基本途徑。」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說,只有全面推動金融科技發展,金融業和實體經濟才會真正強起來,才能有效實現經濟發展格局轉型。

(小標題)把握平衡:創新更需防風險

正在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一大看點就是提請審議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草案就個人信息保護提出明確要求,並設置嚴格的法律責任,引發廣泛關注。

隨著信息化與經濟社會持續深入融合,隨意收集、違法獲取、過度使用、非法買賣個人信息的問題比較突出。金融業作為數據密集型行業,尤其要把握好創新和防風險之間的平衡。

記者測試發現,部分銀行App涉嫌過度索權導致洩露信息風險上升。其中,多家銀行App存在不同程度「誘導」用戶授權獲取手機信息權限,如不同意隱私條款則不能繼續使用,且此類授權屬於「一次授權、長期有效」,後期再使用時,系統不再提示授權。

一家銀行的風控部門工作人員介紹,一些銀行與行業企業合作,將金融服務與百姓日常消費、出行、社交等相連接,拓展了服務空間。但由於用戶信息同步向合作機構開放,缺少有效約束,洩露信息風險不容忽視。

「用戶隱私及數據信息安全是我國金融消費者保護體系中的重要一環,也是監管重點。」中國人民大學區塊鏈研究院執行院長楊東表示,金融科技要想持續健康發展,就要從根本上解決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等問題。

楊東認為,在激發數據生產要素潛力的同時,金融機構要切實履行個人金融信息保護的主體責任。同時,應創新監管方式,在傳統金融監管維度基礎上加之以科技維度,推動金融與科技良性互動,有效防範風險,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完)

相關焦點

  • 未來十年,科技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接下來讓我們暢想一下未來科技會怎樣走入我們的生活。吃萬物生長靠太陽,而太陽的能量必定有限,而如何存儲太陽能,如何製造「人造太陽」,這將會大大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從過去追求的吃飽,已經變成了吃好,吃的精緻。
  • 金融科技如何「硬核」抗疫
    隨著社會物理距離和在線交易成為常態,各種金融科技創新正在惠及企業和消費者。世界銀行(World Bank)金融專家肯定了金融科技應對COVID-19的作用。「金融科技解決方案可以在社會距離的前提下,確保業務連續性,加強醫療保健成果,並防止服務中斷。」Sharmista Appaya和世界銀行其他專家指出。
  • 人工智慧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身處AI世界,人類所有生活領域都面臨著一場巨大變革。人工智慧的未來發展將走向何處?我們必須對什麼情況做好心理準備?什麼是與現實無關的、僅僅被渲染突出的幻境?智能機器在多大程度上構成一種威脅?將來我們與智能機器還有什麼區別?
  • 2020甘肅省三支一扶考試公基知識點:5G改變生活,科技改變時代
    2020甘肅省三支一扶考試公基知識點:5G改變生活,科技改變時代 計劃報考2020甘肅省三支一扶考試的考生們已經在備考階段了,在備考的同時大家一定要把握好知識點的輕重,因為三支一扶考試內容涵蓋面廣,涉及到時事、政治、法律、經濟、管理、扶貧、科技、人文
  • 朱小黃:網際網路能改變金融生態卻不能改變金融的基本功能(全文)
    想說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銀行功能的變化,另外一個是金融科技可能對我們銀行的未來影響。談到未來我們就要問多久之後是未來呢?沒有突然出現的未來,只有逐漸演進的未來。有人說「未來已來」,這是個網際網路語言。對經濟生活、經濟事件而言,現在、未來和過去實際上構成了一個整體的世界。
  • 「精編實錄」金融科技還是科技金融?——數字刀如何切開金融蛋糕|...
    金融科技與科技金融【楊蘋】我們這一期主題討論的是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2008年的時候,張俊老師您之前一直在傳統金融機構裡面運用數據技術和統計方法做科技的創新。現在加入度小滿,是傳統的科技公司向金融領域延伸和探索。
  • 外灘大會金融科技前沿觀點(一)|金融科技走到了哪裡?「疫情將科技...
    文 | 財聯社 記者姜樊今日,金融科技巨頭們齊聚首屆外灘大會分享最前沿金融科技信息,上午主論壇演講嘉賓普遍認為,科技會從根本上改變金融生態,尤其是傳統金融機構的長尾業務。而即將登陸科創板的螞蟻集團,也再次強調螞蟻集團的科技定位。螞蟻集團CEO胡曉明在論壇中國年表示,上市後最重要的事是投技術。
  • 金融科技+外匯創新 看TigerWit如何引領潮水方向
    當今社會,網際網路和金融科技日益顯現出的巨大洪荒之力,引發金融產業相關領域在經營理念、產品服務、商業模式等方面產生了深刻變革,服務效率不斷提升。國內首批網際網路外匯交易服務平臺TigerWit老虎外匯(以下簡稱"老虎外匯")的故事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潮流中開始。
  • 上海造藝網絡科技:助力金融多元化發展 連接美好生活
    在金融領域,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最大的區別在於金融的覆蓋率的多少。發達國家金融覆蓋率達到70%左右,而我們國家只有約20%到30%。中國有14億人口,沒有被金融服務所覆蓋的人群十分龐大,這個市場巨大到我們可以容納好幾個BAT級別的公司。
  • ...疫情下的科技解局:技術將如何改變、改造、改進我們的產業和生活
    如何利用科技抗疫?數位化趨勢下,技術又該如何把握機遇與迎接挑戰?針對B端和C端的硬科技,如何更接地氣解決現實問題?面向G端的高科技又如何把握好頂層設計,平衡好標準化和個性化,達到技術應用量體裁衣的效力?這些不僅是消費者、企業、政府的痛點所在,也是硬科技企業實現技術落地的迫切需求。
  • 建行河南省分行金融科技「智」造美好生活「新引擎」
    近年來,建行河南省分行積極回應新時代需求,堅持新金融理念,創新實施金融科技戰略,大力推進數位化轉型,通過數位技術重修金融「水利工程」,將金融科技優勢轉化為金融服務優勢,以金融這把「溫柔的手術刀」精準去除「痛點」、疏通「堵點」、解決「難點」,助力「優政」「惠民」「興業」,致力於用金融科技力量護航大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助力中原經濟高質量發展。
  • 金融科技如何便捷化投資組合增長
    這包括通過新興金融科技市場,獲得投資組合的增長。金融科技創新的影響力目前金融科技創新的興起正幫助普通民眾更容易獲得金融服務。由於地位、財富和地區管轄權等諸多原因,中央金融市場限制無銀行帳戶的人進入市場。有了金融科技,更多的個人可以更自由地進入金融市場。
  • 科技賦能主流金融 長三角金融科技創新與應用華師大賽區圓滿落幕
    這個突破點從現在的認識來看,從人類經濟史來看,從我們國家的經濟運轉到其他國家成功經驗來看,到了一定的節點,除了人的主觀願望以外,科技是非常實質性的,而且超過人的主觀願望以外的力量,會改變經濟對歷史運行的軌道。大數據的開發、信息科技和網際網路的結合不是1+1=2,數據在經濟運行方式上完全變成了一種新的資源,而我們正處在它的元年。
  • 【特別策劃】王碩:科技與金融「共舞」
    王碩:技術進步全面推動金融業變革,有效促進金融服務更好地融入人們生活。  從金融科技賦能銀行業來看:一是金融科技提升了銀行經營管理能力,特別是風險管理能力。風控是金融的核心,而基於大數據的風險識別、評估和定價能力的提升,帶來的是整體經營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進而產生了「下沉發展」的概念,銀行可以服務更多客戶,讓更多人獲得跨期信用交換。  二是金融科技拓寬了銀行經營範圍,覆蓋更多開放場景。銀行業從過去傳統依賴網點的拓展方式,轉變為通過場景化、線上化、開放化的新模式觸達更多生活場景,讓金融服務、跨期信用交換覆蓋到更多的客群與生產生活環節中。
  • 當網際網路金融人人喊打,金融科技正茁壯生長
    當網際網路金融不再有效,投身到金融科技的行列裡並不意外,因為金融科技在巨頭和資本的助推下儼然已經成為一個熱門領域,用這樣一個熱門領域來填補網際網路金融的空缺似乎是再正常不過都事情了。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玩家會奮不顧身地投身到金融科技的浪潮當中。基於這種邏輯,雖然我們看到了很多的玩家投身到了金融科技的浪潮裡,但是,真正可以給金融科技帶來改變的少之又少。
  • 薩摩耶金服官網:依託金融科技,高效服務金融機構
    在網際網路技術不斷突破下,傳統社會消費習慣和觀念也在隨著改變。同樣的,一批憑藉科技創新改變傳統金融機構的企業逐漸脫穎而出。在薩摩耶金服官網看到,薩摩耶金服在金融科技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據數據統計,2018年我國消費金融市場規模約8.45萬億元,預計 2020年將達12萬億元,滲透率將達25.1%,與美國 40%滲透率相比,發展前景廣闊。基於網際網路與消費金融發展的大環境,也促使金融與科技更完美的融合,從產品設計到精準營銷,從流程優化到風險防控,越來越多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依賴於科技,科技這座資源寶庫正成為金融升級的關鍵生產要素。
  • 金融科技:科技向左,金融向右
    學界和科技公司談到金融科技,一般指非金融機構應用新技術創新提升金融服務模式和效率,是個相對聚焦的概念;金融業者談到金融科技,一般指的是應用新技術提升金融服務效率,不區分金融機構還是非金融機構,是個相對寬泛的概念。
  • RPA,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工作?
    RPA,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工作?——12306伺服器接收請求查詢的數據返送至APP或網頁—顯示無票—重複刷新繼續查詢——12306伺服器再次接收請求查詢的數據返送至APP或網頁—直至顯示有票…可以發現,在人工買票的各個環節中,進行的操作是相對固化的,而這也是搶票軟體能夠進行操作的根本原因:搶票軟體會每隔幾秒就向12306發起一次請求,一旦查詢的數據有票就會幫助用戶完成買票的操作,有了搶票軟體代替個人24小時值班搶票,個人的工作、生活和休息都不會受到影響
  • 上海打造金融科技高地,推進籌建國家級金融科技發展研究中心
    上海首批8個試點項目涵蓋了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多方安全計算等多種高新技術,體現了金融科技多方融合、多向賦能的特點。面向未來,陳鳴波表示,上海將大力推進金融科技核心技術研發應用,一方面推動金融與科技更加融合;另一方面堅持創新與安全並重。尤其是在當今的情勢下,創新將改變金融的流程,也會加大風控難度,因此要用科技的手段增強監管能力,守牢金融安全底線。
  • 服貿會 | 光大科技:「金融×科技×產業」打造光大智慧金融新生態
    光大科技也在持續和運營商合作,我們分別加入了三家運營商的5G生態創新聯盟,在綜合金融領域著手探索做一些具體落地的工作,也希望未來能夠為整個行業的發展貢獻自身的力量。第二部分,我分享一下光大在打造金融新生態方面的實踐與探索。 光大科技是光大集團的全資金融科技子公司,積極助力集團「敏捷、科技、生態」戰略轉型,構建智慧金融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