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首經典唐詩,最後一句是神來之筆,驚豔千年

2020-12-18 澎湃新聞

在戲曲中,有「壓軸戲」的說法,比喻令人注目、最後出現的節目。

讀詩詞的時候,也有這樣的體驗。一開始讀時,不知其味,讀到結尾處時,讓人拍案叫絕,感慨萬千。

小編要推薦12首唯美唐詩,最後一句是神來之筆,驚豔千年。

《遣悲懷》

唐·元稹

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元稹和韋叢一起度過了貧困的日子,當苦盡甘來時,妻子卻已經去世了。夫妻死別,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對於同貧賤共患難的夫妻來說,一旦永訣,是更為悲哀的。

一句「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道盡元稹對亡妻韋叢的無限懷念,這樣的感情,怎能不讓人嘆息。

《謝亭送別》

唐·許渾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友人乘舟離去,許渾唱歌送行,朋友走遠後,詩人小憩了一會。一覺醒來,已是薄暮時分。

暮色的蒼茫黯淡,風雨的迷濛悽清,酒醒後的朦朧,追憶別時情景所感到的悵惘空虛,詩人被悽黯孤寂包圍,無法承受,於是默默無言地獨自從風雨籠罩的西樓上走了下來。

歷代學者都盛讚這兩句詩,《刪訂唐詩解》:酒醒之後,對風雨下西樓,情之難堪,有其於別時者。

《長相思》

唐·李白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悽悽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雲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結句「長相思,摧心肝!」直白有力,讓人動容。

「長相思」三字回應篇首,而「摧心肝」則是「思欲絕」在情緒上進一步的發展。結句短促有力,給人以執著之感,詩情雖則悲慟,但絕無萎靡之態。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常常被藉以表達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時至今日,此詩還不時出現在中國國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場合。

《詩藪》:對結者須意盡,如王之渙「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高達夫「故鄉今夜思千裡,霜鬢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語不得乃可。

《南陵別兒童入京》

唐·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李白沉淪多年,當他收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詔書時,內心激動不已,寫下「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仰天大笑」,可以想見其得意的神態;「豈是蓬蒿人」,顯示了無比自負的心理。這兩句把詩人躊躇滿志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結句以直致見風格,所謂詞意俱盡,如截奔馬。

《貧女》

唐·秦韜玉

蓬門未識綺羅香,擬託良媒益自傷。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鬥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為他人作嫁衣裳」一句廣為流傳,是人所共稱的佳句。以其廣泛深刻的內涵,濃厚的生活哲理,使全詩蘊有更大的社會意義。

《載酒園詩話又編》:秦韜玉詩無足言,獨《貧女》篇遂為古今口古。「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讀之輒為短氣,不減江州夜月、商婦琵琶也。

《省試湘靈鼓瑟》

唐·錢起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悽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這首詩傳誦一時,並奠定了錢起在詩壇的不朽聲名。

結尾兩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如橫空出世,堪稱「絕唱」,令全篇為之生輝,這極其省淨明麗的畫面,給讀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廣闊空間。

《舊唐書·錢徵傳》稱這十個字得自「鬼謠」,其實無非說這兩句詩是錢起的神來之筆。

《而庵說唐詩》:落句真是絕調,主司讀至此,嘆有神助。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友人去安西赴任,臨別依依,心情複雜,不知從何說起的王維吟道:讓我們再飲了這杯酒吧,出了陽關,就再難遇到故人了。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成千古傳唱的名句。

明代敖英《唐詩絕句類選》:唐人別詩,此為絕唱。

《金陵晚望》

唐·高蟾

曾伴浮雲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這是痛苦的吶喊,也是寂寞的吶喊。對於國家衰敗的無法挽回,詩人只能將這種潛在危機歸結為「一片傷心」,而這又是丹青妙手所無法表述出來的。

清代黃叔燦《唐詩箋注》:「畫不成」三字,是「傷心」二字之神。

《渡漢江》

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自古以來,思鄉詩千千萬,而這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最令人動容。

宋之問被貶嶺南,逃回來的他越接近家鄉卻越害怕,久居在外,沒有家人的消息,他害怕所有不幸的設想都變成了現實,所以「近鄉情更怯」,正是這樣逼真地再現了特殊境遇下,對家人的入骨關愛,從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鳴。

清代朱之荊《增訂唐詩摘鈔》:「『怯』字寫得真情出。」

《望嶽》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望嶽》中的名句,亦是唐詩中廣為傳誦的名句。

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邵子湘曰:語語奇警(末二句)。

《酬樂天詠老見示》

唐·劉禹錫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白居易感慨年老,消極感傷,劉禹錫寫詩相贈,卻充滿豪情。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是全詩點睛之筆,意境優美。氣勢豪放,大有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之概。

何焯《劉禹錫詩何焯批語考訂》:四語中極起伏之勢。結句氣既不衰,文章必傳無疑。故是劉、柳分重,與乾沒不已語又別。

這12首超經典的唐詩,每一句的結尾都是名句,令人吟詠不絕。

來源:詩詞欣賞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12首經典唐詩,最後一句是神來之筆,驚豔千年》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全唐詩》八首著名七言絕句,一句比一句經典!
    《全唐詩》八首著名七言絕句,一句比一句經典! 長信秋詞(五首其二) 王昌齡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捲夜來霜。 燻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 這驚豔千年的中國美,每個人的書架上都應該擁有一套
    要讀詩詞,書單君一定要推薦你這一套——作家榜經典文庫出品的「詩詞套裝」:《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點擊下圖,即可購買��很久沒有看到從裡到外,做得這麼用心,美到心坎兒裡的書了。不僅書單君被驚豔,文化圈著名學者馬未都,也親筆為它寫序推薦。
  • 唐詩中最經典的一首中秋詩,一個名句驚豔了千年!
    中秋節是我國傳統佳節之一,起源於古人在秋季對月亮的祭祀,在漢代時人們普遍開始過中秋節,但並沒有賞月、團圓的習俗,直到唐朝初年賞月、團圓才逐漸成為過中秋節會做的事,故而我們能看到唐代以前與中秋賞月有關的詩歌並不多,但是到了唐朝,我們就能在《全唐詩》中看到許許多多與中秋節賞月有關的作品
  • 李白見大雪紛飛,寫下一首詞,最後兩句堪稱神來之筆
    他最出名的兩首詞《憶秦娥》和《菩薩蠻》同時被譽為「百代詞曲之祖」,足見他在詞壇上的地位是有多高了。而這首《清平樂》雖然沒有《憶秦娥》和《菩薩蠻》出名,但同樣很經典,尤其是最後兩句的比喻,堪稱神來之筆。《清平樂》是唐朝的教坊曲名,有人說是得名於李白為楊貴妃所作的《清平調三首》。但我覺得應該是後人誤傳,《清平調》是七言絕句,而《清平樂》卻是四十六字的雙調小令,風馬牛不相及。
  • 經典詠流傳:迪瑪希演唱唐詩經典,歌曲氣勢恢宏,繞口令笑翻全場
    許久未見的迪瑪希這一次登上了央視的一檔文化類的綜藝節目《經典詠流傳這》,這檔節目到現在已經舉辦3季,將經典的詩詞通過唱歌的形式表演出來。請的都是比較知名或者是很有實力的歌手。因為是唐詩宋詞為主,所以在這個舞臺上,雖然也有外國明星,但是不多。
  • 一首勵志的唐詩,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最後兩句是傳頌千年的名句
    登高詩在以往的詩詞介紹中多有出現:一次普通的登樓,李白卻寫出了一首仙氣十足的詩,驚豔世人!登高、登樓詩是一類典型的詩詞類型,憑欄遠眺、登高寄情是古代詩人最喜歡的事情。古代有很多「樓」因為一些詩人的千古佳作而聞名遐邇。比如說:古代文人墨客登高寄景抒情時,因為沒有現在的高樓林立,沒有現在的飛機俯瞰,而往往都會選擇在一些視野條件比較好的江邊樓閣。
  • 《唐詩三百首》中一首經典山水詩,意境如畫,值得一讀再讀
    西北風光,曾讓他興奮不已,一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便畫出了一幅美景;閒遊山中,詩意又在心中縱橫,一句「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不知陶醉了多少人。那麼,當秋雨初晴,遇上鄉村黃昏,又會在王維心中醞釀出怎樣的山水名篇呢?今天,筆者就來給大家解讀《唐詩三百首》中,王維的一首經典山水詩。
  • 光明時評:疫情當前,怎麼火了一句唐詩?
    這兩天,有一句唐詩在網絡上火了。2月9日,日本舞鶴市醫療支援物資抵達大連機場,包裝箱上印著「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這齣自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句詩。曝光後,這句詩迅速傳播,掀起討論無數。
  • 被《唐詩三百首》拋棄的四大著名詩人,個個才華橫溢,驚豔了詩壇上...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固然是這個道理,但要真正品出唐詩的味道,讀懂千年前那些詩人們的心事,三百首還真不夠呢!如果要評選影響中國人最大的書,《唐詩三百首》也是有力競爭者之一,無數學生捧著它吟誦唐詩,在心靈中點燃了熱愛傳統文學的第一束火焰。
  • 「山雨欲來風滿樓」這麼有氣勢,但你知道上一句有多悽美嗎?驚豔
    按他這話來理解,要靠寫詩成名應該是件很難的事,但頗有意思的是,千年詩壇從來不缺一詩成名的文人。一生僅存兩首詩的張若虛,靠《春江花月夜》一詩成名;名不見經傳的林升,靠「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成名;宋代和尚志南,也僅憑著一首「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就被後世記住了。與這些一詩成名的大文人相比,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這位大詩人,有點兒「慘」。
  • 杜牧最精美的寫景唐詩,前2句讀音字形存爭議,最後7個字膾炙人口
    作為晚唐最著名的唐代詩人之一,杜牧和李商隱一道延續了唐詩最後的輝煌。他們的唐詩,尤其是那些經典的七絕作品,在文學史上有很高的人氣。而且其中無論是格律還是遣詞造句的藝術,都很有自己的特點。即便是平常對於景色的描繪,也寫出了不一樣的感受。
  • 徜徉於唐詩之中,盡情體味「書當快意讀易盡」的意境
    鍊字選句上的苦心孤詣,形成了精美絕倫逸群的唐詩語言的藝術奇觀。言有盡意無窮,達到了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境界。就像「詩豪」劉禹錫寫的「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即使相隔千年,仍讓人有他鄉遇故知或心有靈犀之感。對葉嘉瑩先生說的「詩歌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心靈」這句話有了更加清晰明了的認識理解和感悟……唐詩之美,不止在於語言,更在於那躍然於字裡行間的人生最細膩的情感。
  • 一本《唐詩三百首》平放指甲上
    圖/記者曹麗蕙 小小一粒米,透過放大鏡細窺,卻驚見衛福部長陳時中戴口罩的的迷你畫像;平放在指甲上的微書,翻開竟是全世界最小的《唐詩三百首》;大家聽過成語「見縫插針」,但你可曾看過針縫中藏著一對袖珍翡翠茶壺?
  • 這首詩被人譽為《唐詩三百首》的壓卷之作,看看是否名副其實?
    唐詩,中華文化的璀璨星空;唐詩三百首,是璀璨星空中最耀眼的明珠;唐詩三百詩的壓卷之作,更是顆顆明珠中最為閃亮的一顆。都說壓軸出場的才是重頭好戲,那麼唐詩三百首壓卷之作,會超越其他唐詩出色作品嗎?然而,被一些人譽為唐詩三百首的壓卷之作,卻並非我們心中所想的那樣。
  • 蘇軾弟子寫得最美一首詞:細雨清寒,獨上小樓,下闕堪稱神來之筆
    唐詩宋詞,向來被稱為詩歌史上的絕代雙驕。而在宋詞當中,最為厲害的詞人,當屬蘇軾、辛棄疾等人。今天我們要講的這首詩,便是蘇軾的弟子秦觀所寫的。但是他的這首作品,卻遠遠的超越了尋常的宋詞,成為了宋詞史上十分璀璨的一顆明珠。清朝的《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曾經對這首詩詞有過一個評價:清婉而有餘韻,是其擅長處。此調凡五首,此首最勝。
  • 《賣油翁》是大家小學的經典課文,如今最後一句卻被刪,合適嗎?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傳承中,古人用自己的智慧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的經典典籍。在這些浩如煙海的典籍中,我們窮其一生也無法把所有的學習個遍,所以對於國人的教育只能選擇適合每個階段的一些經典文章作為教材,比如唐詩三百首,其實詩詞歌賦多到數不勝數,而且很多都是千古名句,但是為了教育好下一代,只能選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三百首作為教材。我們知道,宋朝歐陽修的文章《賣油翁》是入選了作為課文來學習的,但是文章的最後一句卻被刪除了,這是何意?
  • 清朝詩人阮元的這首七絕,通篇美得猶如一幅畫,每一句都寫得很美
    現在提起詩歌人們立馬會想到唐詩,千百年來它就像一座高峰,對於後人來說,那只能是高山仰止,無數人通過唐詩感受到了古典所獨有的美,還有詩歌的魅力;直到今天《唐詩三百首》,也依舊還是我們的啟蒙讀物。唐詩的風格多樣,各種不同的題材,可謂是比比皆是,裡面的一些經典的作品也是融入進了我們的生活中,這也正是唐詩最獨特的一個地方。那麼除了唐詩之外,後來的宋詩是分水嶺,自從之後詩歌逐漸沒落,一直到清朝,並沒有誕生多少優秀的詩人,儘管也還有不錯的作品,但是總體上來說,那都是不如唐宋兩朝。
  • 晏殊最痴情的一首詞,開篇9字驚豔世人,最後一句卻留下千年爭議
    1022年,宋真宗駕崩,12歲的宋仁宗即位,由於宋仁宗年幼,則是由嫡母劉太后聽政,而朝堂之上,人心叵測,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想獨攬大權,晏殊則進言「垂簾聽政」,此建議得到了大臣們的支持。沒幾年,晏殊就被貶了,以刑部侍郎貶知宣州,後改知應天府。不過晏殊也沒因此缺少幹勁,極其重視書院的發展,還力邀範仲淹到應天府書院講學,因此培養了大批人才。
  • 聽兒子周歲背唐詩,父親感慨寫首五絕,初讀是青銅再讀原是王者
    中國是詩的國度,從先秦的《詩經》開始,日月升沉數千年,直至科技文明的現代,傳統詩詞的創作者,依舊恆河沙數。詩詞愛好者更是多不勝數。無需去具體統計,單只看《中國詩詞大會》的火爆程度,便能感受到傳統詩詞的受眾群體有多麼龐大。並且,現代由於人口基數大,加上教育的普及,當代的傳統詩詞數量,遠遠超過過去任何一個朝代。
  • 滿船清夢壓星河:小詩人的大作品,一直被人當唐詩看
    ——唐溫如為什麼不是唐詩?唐溫如的這首詩原題為《過洞庭》,又叫《題龍陽縣青草湖》,被選入《全唐詩》,很多人都以為作者是晚唐人,其實弄錯了。唐溫如,名珙,是元末明初會稽(今紹興)人。為什麼這麼說呢?元代的賴良編過一本詩集,叫《大雅集》,裡面就選了唐溫如的這首詩。這是這首詩最早的出處。賴良是浙江天台人,他的這本詩集,「所選皆元末吳越人隱而傳之不廣之作」,也就是與他同時代的江浙一帶一些名氣不大的詩人的詩作,一共三百首,這是向《詩經》看齊,名稱也來自《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