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兩年前花費90億美元成為奔馳母公司戴姆勒最大股東之後,吉利在造車方面開始真正與戴姆勒捆綁在一起。
7月27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團(以下簡稱「吉利」)在其官網宣布,已與梅賽德斯-奔馳股份公司(以下簡稱「奔馳」)聯合組建smart全球合資公司「智馬達汽車有限公司(smart)」,目前已在中國寧波杭州灣已經正式註冊,合資公司全新純電汽車架構將為smart進入高端緊湊型細分市場奠定基礎,首批產品預計將於2022年推出。
實際上,早在2019年3月底,吉利就和奔馳母公司戴姆勒聯合宣布將成立合資公司,在全球範圍內聯合運營和推動smart品牌轉型,致力將smart打造為高端電動智能汽車品牌。
兩者各打什麼算盤?
事實上,此次smart品牌合資公司的成立,只是吉利與戴姆勒合作關係近兩年來快速升溫的縮影之一。
2017年2月,吉利拿下戴姆勒近10%股權,成為奔馳母公司最大單一股東。2018年10月,吉利又與戴姆勒宣布,雙方將在華組建合資公司,提供高端專車出行服務。
據悉,合資公司註冊資金為54億元,雙方將各出資27億元人民幣分別持股50%,奔馳主要以smart品牌出資的形式獲取相應股份,合資公司董事會將由6名成員組成,吉利和奔馳各委派3名。
根據合資協議,全新一代純電動Smart將由奔馳的全球設計部門負責設計,吉利全球研發中心負責工程研發,合資公司全球總部設在中國寧波杭州灣新區,在中國及德國分別設立營銷中心,新車型將在中國的全新工廠生產。
此次合資公司落地,既是吉利對高端電動車的又一次探索,或也將為漸入困境的smart品牌提供「翻盤點」。
對吉利而言,合資smart則能夠完善吉利的新能源產品布局。
近10年以來,吉利在電動車研發領域投入甚多,打造了BMA、CMA、SPA以及PMA四大平臺,支撐起多級別的燃油與純電車型。據吉利官方數據,2019年,吉利新能源和電氣化車型銷量為11.3萬輛,同比增長66.5%,車型涵蓋高端電動車「幾何A」、油改電車型帝豪EV等。
此外,戴姆勒無疑是一個技術和品牌實力較為強大的合作夥伴,它不僅是全球第一大豪華汽車生產商,也是全球最大商用車製造商、第二大卡車生產商。
在中國市場,戴姆勒旗下奔馳品牌長期位列一線豪華品牌陣營。此次合作,吉利或將進一步吸收整合奔馳和smart在電動化領域的技術與經驗,並反哺自身的電動化戰略。
對於奔馳而言,與吉利控股合資smart品牌或將減輕自身虧損壓力。
此前,smart已經開始拖累梅賽德斯-奔馳的發展。據美勒茨銀行預計,smart品牌成立二十餘年以來,累計虧損達40億歐元(約為人民幣303億元)。而奔馳也開始自顧不暇,其2018年營業利潤為111億歐元,同比下滑22%。奔馳需要一個合作夥伴一起做大smart品牌。
對於smart品牌來說,未來新能源汽車發展空間巨大。據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日前發布的產業藍皮書指出,預計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售將達到600萬輛,相比2018年約增長2倍;國際能源署(IEA)分析判斷表明,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2300萬輛。
挑戰仍不可忽視
不過,有野心不止吉利和奔馳,其挑戰才剛剛開始。
值得一提的是,和smart定位相仿的精緻小車品牌、寶馬旗下的MINI,也已經決定轉型電動,並同樣敲定與國內車企合資國產。
去年11月,長城汽車與寶馬宣布成立合資公司光束汽車,項目總投資51億人民幣,雙方也是各半持股,預計投產車型直指將於今年面世的電動版MINI。
另外,大眾等全球汽車巨頭也正在積極推進電動化轉型,而中國是他們的主要市場之一。
此外,中國消費者似乎對微型車的興趣並不大。據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發布數據顯示,2017年微型純電動車佔比高達69%,2018年下降至49%,2019年上半年僅剩26%。
微型車市場萎縮,而主打微型車的smart想要在中國市場獲得更多青睞,國產smart必然需要加大尺寸。
雖說新能源汽車是未來的大勢所趨,但是面對步入洗牌期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smart這樣的電動小車能有多大空間,眼下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