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窯鎮,因為有諸多缸窯而成名,被稱為北國陶都,境內有豐富的白黏土資源,燒造技藝要追溯到300多年前。歲月蹉跎,老窯帽子(當地人對窯稱為窯帽子)基本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但是,人們還是發現一座老窯帽子,是清代的。
找尋老窯帽子位置
炎熱的夏天總有清涼的一天,筆者會同龍潭區宣傳部幹事朱建倫一行來到缸窯鎮,尋訪那座清代老窯。在缸窯鎮,筆者見到了老窯帽子的發現人缸窯鎮陶瓷文化辦公室主任孟廣俠,他很激動的告訴筆者:「這是一座老窯帽子,在一座工廠院子的角落裡,沒有人注意到,保存非常好,可以說是基本完整。說著走著,汽車來到一片住宅裡的一處工廠。工廠沒有生產,也沒有人攔阻筆者一行,徑直走向一處車間外的土坡。穿過過膝的雜草,踩出一條小道,孟廣俠指著一株大樹之下,石頭壘成牆壁之前,有一處磚砌的券門,裡面黑漆漆的,不知道有多深,這就是那個老窯帽子了。
孟廣俠首先鑽進了老窯帽子,筆者給照相機裝上外置閃光燈後,也跟著鑽了進去。門口矮小,下面是一道煙道通過,一個人通過需要蹲著挪進窯內,走進老窯帽子便豁然開朗,寬大了許多。窯內就像一個菜窖,上小小大,上面的「天兒」透進一束陽光,恍惚可以看到窯壁,是用磚一塊一塊砌成的。孟廣俠指著一處牆壁,說:「那就是燒窯使用過的痕跡。」筆者順著他的指點,走近牆壁看到上面有疙瘩樣的凝固物粘在牆上,手觸感較硬,就像磚的一部分,難以分開。牆體還有一處豎形突起,已經把窯體的圓形改變,想必是雨水滲入造成的。筆者好奇的詢問孟廣俠如何找到老窯帽子,他笑著說:「我就在缸窯長大的啊。」
問詢老窯帽子來歷
據《缸窯鎮志》記載,缸窯鎮的燒窯歷史可上溯到康熙元年(1662年),是「闖關東」的產物。山西、河北一帶發生嚴重旱災,許多人為了活命,不得不攜家帶口「闖關東」。在這些人當中,有個叫趙巖龍的人,他曾經當過瓷窯技術工人。 康熙二年(1663年),趙巖龍在燒炭過程中,常常對黃土窯蓋不能經久耐用而感到苦惱。偶然的機會, 他發現了燒缸的好材料——白粘土。經過長期問訪制陶高手,反覆研究窯體構造,趙巖龍建立了缸窯鎮的第一座窯帽子,便是後來的「福興隆」號。而後,多人進駐缸窯鎮,有了「福勝東」、「玉成祥」、「三義德」、加上「福興隆」兩座共五座窯帽子,稱為前窯。前窯興起之後,相繼在以後興辦的窯帽子,因時間在前窯之後,統稱為後窯。
這座老窯帽子到底是什麼時期、什麼名字、什麼沿革,大家都說不清楚。孟廣俠推薦去找周興禮。這位周興禮是永吉縣陶業公司制缸廠工會主席崗位退休,對缸窯鎮陶業發展很有研究,上世紀八十年代便有論文面世,這與筆者找到的文字資料《永吉制陶業發展概述》一文作者名字相符。在住宅區,筆者一行找到周興禮的家,當筆者問及剛才看到的老窯帽子,「這座窯是清代的,叫做下院子,是典型的饅頭窯。」他告訴筆者,「窯體全部為牛頭磚砌成,磚體一頭大一頭小,正好能砌成圓形的窯體。窯門券門、窯炕是耐火磚砌就,耐得住高溫,比較扛燒。」
從老窯帽子到博物館
缸窯鎮的窯帽子起初是私人經營,日偽時期大多破敗。1948年初成立了地方國營永吉縣缸廠,1951年增加舒北窯業和永吉縣社缸廠兩個生產單位。1955年各制陶業生產單位合併,以永吉縣缸廠為主體,把新建陶業和私營窯業劃為分廠。1956年公私合營。1959年,公私合營永吉縣缸廠改為地方國營永吉縣缸廠。這個老窯帽子自然也在缸窯鎮各陶業變革之中。
周興禮介紹:「這個老窯帽子在1986年停產,同年在老窯帽子所在地成立永吉縣缸廠的分廠碳素廠,1990年工廠個人承包。期間,老窯帽子便沒有人再注意它了。」這座老窯帽子悄悄隱匿在工廠的角落裡,隨著時間流逝,大家也就把它遺忘。此次老窯帽子的發現給缸窯鎮的歷史增加了有力的物證,也給政府即將籌建的缸窯文化博物館增添了珍貴的史料。
走在鄉間的水泥路上,用大缸圍起來的圍牆遠近可見,當地人管這種圍牆叫「缸障子」,是缸窯鎮的特色。看著這些大缸,不由得想起當年興盛時期窯帽子數十家,聯營形成陶瓷工業公司,生產工業陶、建築陶、美術陶,更有一些精品陶製品出口美國、加拿大等13個國家和地區。而後隨著陶業製品需求量的降低,缸窯鎮窯帽子的陶業製品生產量也逐漸減少。
2007年,缸窯傳統制缸燒制技藝入選吉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時,老窯帽子不只是一種陶業工具,更是一種文化。如今,政府準備建缸窯文化博物館正是要把缸窯燒制技藝和文化傳播、傳承下去。(圖/文 張海川,稿於2013年6月9日,同年發表在吉林日報報業集團房地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