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吉林市區45公裡的缸窯鎮,盛產水缸,當地人管這種圍牆叫「缸障子」(水缸做的籬笆)是此地的特色。據說,以前有方圓幾公裡的缸障子院牆,十分氣派。不過現如今,越來越多的鐵柵欄取代了缸障子。日漸稀少的缸障子。
距吉林市區45公裡的缸窯鎮,盛產水缸,曾被譽為「北國陶都」,制缸歷史可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間,到清光緒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曾是東北最大的陶業製造和銷售基地,被譽為「北國陶都」。然而時過境遷,當年的大缸早已風光不再,手工藝人紛紛轉行,燒制陶瓷的窯已經不見蹤影。
如今的缸窯鎮,開工的窯廠僅剩一兩家。儲量豐富的優質陶瓷用土是吉林省復興陶瓷產業的根本。就我國當下形勢來看,八大產瓷區的原材料已經枯竭,北部缸窯的「球磨粘土」愈加引人關注。數據顯示,2010年吉林銷往景德鎮一地的白粘土就多達5000多噸,佔景德鎮生產需要的80%。
,當地人管這種圍牆叫「缸障子」(水缸做的籬笆)是此地的特色。據說,以前有方圓幾公裡的缸障子院牆,十分氣派。不過現如今,越來越多的鐵柵欄取代了缸障子。日漸稀少的缸障子。
早年間,東北人家的房前屋地、甚至樓房的樓道裡都會堆放著大缸小缸。人們的日常用水、風乾的糧米,寒冬前的醃菜,都會用到大缸來加以儲存。彼時,如果大缸不慎被磕裂,主人會找來鋦缸匠修復,因為缸實在是家裡珍貴的「大件兒」。四平八穩的一口大缸,是堂屋裡清澈的眼睛,是谷豆最後的歸宿,是踏踏實實的壯勞力,是無驚無擾的四季沉浮。
缸窯鎮制缸歷史可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間,因山西、河北一帶發生了嚴重旱災,許多人迫於生計開始了「闖關東」的生涯。其中,有一個叫趙巖龍的人,祖籍河北省永平府,他曾在開平瓷窯當過技術工人,對燒窯制缸略有研究。1662年,趙巖龍跟隨著逃荒難民來到吉林溪浪溝落腳,在山坡上結草為廬,以伐木燒炭餬口。當時,溪浪溝地處群山之間,山高林密,是個野獸出沒的地方。散居在這裡的幾十戶人家靠伐木、燒炭、挖藥材、打獵為生。
在燒炭時,趙巖龍常常苦惱於黃土窯蓋不能經久耐用。一天,他無意中在山水衝刷的溪溝裡發現了細膩油滑的白土。於是,他將這種土取回砌成了白土窯蓋。經過多次火燒的窯頂不但沒有塌陷,反而還越燒越堅固。他猛然意識到,這細膩的白土也許就是制缸用的陶土。為了鑑定土質,他便帶著白土奔赴當時北方的陶瓷重鎮唐山。
近代以來,缸窯鎮成為東北三省最大的陶業製造和銷售基地。到1943年時,缸窯在北方陶瓷業的地位,已然是風頭無兩。缸窯生產的生活用品可以通過內蒙遠銷蘇聯、歐洲,還銷往朝鮮、日本、東南亞各國。
伴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斷改變,自來水以及塑料製品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大缸和壇罐。時過境遷,當年的大缸早已風光不再,手工藝人們也紛紛轉行,昔日燒制陶瓷的窯,現在大都也只剩下空蕩的廠房和被人遺棄的大缸小罐缸窯文化的烙印,已經深深的刻在了這片土地上。今天的人們,唯有扎紮實實的保護、挖掘、改進和創新,才能將民族技藝不斷傳承下去,進而重現那輝煌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