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消失的缸窯鎮 佔景德鎮生產需要的80%優質陶瓷用土來自於這裡

2021-01-07 坐天看景

距吉林市區45公裡的缸窯鎮,盛產水缸,當地人管這種圍牆叫「缸障子」(水缸做的籬笆)是此地的特色。據說,以前有方圓幾公裡的缸障子院牆,十分氣派。不過現如今,越來越多的鐵柵欄取代了缸障子。日漸稀少的缸障子。

距吉林市區45公裡的缸窯鎮,盛產水缸,曾被譽為「北國陶都」,制缸歷史可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間,到清光緒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曾是東北最大的陶業製造和銷售基地,被譽為「北國陶都」。然而時過境遷,當年的大缸早已風光不再,手工藝人紛紛轉行,燒制陶瓷的窯已經不見蹤影。

如今的缸窯鎮,開工的窯廠僅剩一兩家。儲量豐富的優質陶瓷用土是吉林省復興陶瓷產業的根本。就我國當下形勢來看,八大產瓷區的原材料已經枯竭,北部缸窯的「球磨粘土」愈加引人關注。數據顯示,2010年吉林銷往景德鎮一地的白粘土就多達5000多噸,佔景德鎮生產需要的80%。

,當地人管這種圍牆叫「缸障子」(水缸做的籬笆)是此地的特色。據說,以前有方圓幾公裡的缸障子院牆,十分氣派。不過現如今,越來越多的鐵柵欄取代了缸障子。日漸稀少的缸障子。

早年間,東北人家的房前屋地、甚至樓房的樓道裡都會堆放著大缸小缸。人們的日常用水、風乾的糧米,寒冬前的醃菜,都會用到大缸來加以儲存。彼時,如果大缸不慎被磕裂,主人會找來鋦缸匠修復,因為缸實在是家裡珍貴的「大件兒」。四平八穩的一口大缸,是堂屋裡清澈的眼睛,是谷豆最後的歸宿,是踏踏實實的壯勞力,是無驚無擾的四季沉浮。

缸窯鎮制缸歷史可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間,因山西、河北一帶發生了嚴重旱災,許多人迫於生計開始了「闖關東」的生涯。其中,有一個叫趙巖龍的人,祖籍河北省永平府,他曾在開平瓷窯當過技術工人,對燒窯制缸略有研究。1662年,趙巖龍跟隨著逃荒難民來到吉林溪浪溝落腳,在山坡上結草為廬,以伐木燒炭餬口。當時,溪浪溝地處群山之間,山高林密,是個野獸出沒的地方。散居在這裡的幾十戶人家靠伐木、燒炭、挖藥材、打獵為生。

在燒炭時,趙巖龍常常苦惱於黃土窯蓋不能經久耐用。一天,他無意中在山水衝刷的溪溝裡發現了細膩油滑的白土。於是,他將這種土取回砌成了白土窯蓋。經過多次火燒的窯頂不但沒有塌陷,反而還越燒越堅固。他猛然意識到,這細膩的白土也許就是制缸用的陶土。為了鑑定土質,他便帶著白土奔赴當時北方的陶瓷重鎮唐山。

近代以來,缸窯鎮成為東北三省最大的陶業製造和銷售基地。到1943年時,缸窯在北方陶瓷業的地位,已然是風頭無兩。缸窯生產的生活用品可以通過內蒙遠銷蘇聯、歐洲,還銷往朝鮮、日本、東南亞各國。

伴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斷改變,自來水以及塑料製品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大缸和壇罐。時過境遷,當年的大缸早已風光不再,手工藝人們也紛紛轉行,昔日燒制陶瓷的窯,現在大都也只剩下空蕩的廠房和被人遺棄的大缸小罐缸窯文化的烙印,已經深深的刻在了這片土地上。今天的人們,唯有扎紮實實的保護、挖掘、改進和創新,才能將民族技藝不斷傳承下去,進而重現那輝煌的時光。

相關焦點

  • 我為來自景德鎮的陶瓷世家而自豪!
    我為來自景德鎮的陶瓷世家而自豪!——景德鎮傳統顏色釉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勇紀實中國新聞雜誌社記者 華 娟人物名片:楊勇,1969年6月,出生於景德鎮,原籍江西豐城人,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學院藝術設計系。
  • 老窯帽子,見證缸窯百年
    在缸窯鎮,筆者見到了老窯帽子的發現人缸窯鎮陶瓷文化辦公室主任孟廣俠,他很激動的告訴筆者:「這是一座老窯帽子,在一座工廠院子的角落裡,沒有人注意到,保存非常好,可以說是基本完整。說著走著,汽車來到一片住宅裡的一處工廠。工廠沒有生產,也沒有人攔阻筆者一行,徑直走向一處車間外的土坡。
  • 「貴族」景德鎮,因何沒落?
    2009年,景德鎮被列入國家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讓景德鎮陶瓷馳名天下的高嶺土即將用完。以每年陶瓷生產需要10萬噸來看,景德鎮僅剩的100多萬噸高嶺土,只夠用10年。資源枯竭背後,其實還有一層更為嚴重的危機,那就是景德鎮傳統貴族基因與現代市場經濟之間的水土不服。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丨在火與土中誕生的中國陶瓷
    兩年後,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將景德鎮御窯遺址納入其中。 回觀歷史,人們掌握了生火的技能之後,偶然間發現在優質黏土上燒火,黏土會變得堅硬,這就是陶瓷的起源。當火與土相遇,陶瓷藝術就產生了。從新石器時代的原始陶器開始,人類的窯燒技術在不斷失敗中進步,也隨著人類的足跡不斷傳播。
  • 景德鎮陶瓷,我鍾愛青花玲瓏瓷
    江西有很多地方可以去走走:例如景德鎮,婺源,宜春的明月山,廬山,井岡山,武功山……,江西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景德鎮陶瓷世界有名,我非常喜歡景德鎮陶瓷,在鎮江成立小家庭時父親送我的一套56頭日用瓷器,是「中國景德鎮陶瓷廠」生產經典青花瓷,特別喜歡,至今日日在用。
  • 高嶺土,陶瓷最基本原料
    前面幾期我曾經給大家介紹過陶瓷泥料與釉料的原料,其中都提到了高嶺土,今天就詳細對高嶺土介紹一下。高嶺土,因江西景德鎮高嶺村得名,也成就了景德鎮千年瓷都美譽。高嶺土的採礦主要是露天開採,然後經過加工之後才能作為原材料生產陶瓷,目前市面上高純度的高嶺土還是採用化學方法進行加工,主要是為了減少高嶺土中含有的雜質鐵,鐵在陶瓷的燒成過程中,除了特殊的釉料顏色要求外,一般都起著負面的影響,夾雜在高嶺土中會使得陶瓷坯體或者釉面帶有黑點,使用化學方法酸洗方可除鐵較為完全。目前市面上高純度的高嶺土售價可高達1.5萬元/噸的價格。
  • 景德鎮明清御窯廠史記
    永樂帝的甜白瓷、宣德帝的蟋蟀罐、宣德帝的文房花園用器、成化帝的鬥彩雞缸杯、康熙帝的琺瑯彩、同治的大婚用瓷等御用之器均出自這裡。宣德官窯之質優量多更是歷代官窯之最,自1982年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發掘宣德官窯後,在明御窯廠遺址一帶多次發現數以萬計的宣德官窯瓷片,落選數量尚且如此龐大,當時生產之巨可見一斑。
  • 景德鎮:陶瓷也能被「智造」,泥土搖身變瓷器
    景德鎮是「瓷器之國」的代表和象徵,制瓷歷史悠久,聞名世界,有「瓷都」之稱。現如今,景德鎮正在通過高端的設備、智能的軟體系統,以及國外先進陶瓷裝備技術與本土傳統技術相結合的模式,建設一座集電氣化、自動化、信息化於一體的工業智能工廠。
  • 江西一座千年古鎮,是陶瓷的發源地,景德鎮陶瓷都是由此而來
    說到「陶瓷之都」,我相信很多人會想起江西景德鎮。這裡陶瓷造型優美,品種多樣,造型豐富,聞名海內外。但是你知道景德鎮陶瓷的發源地在哪裡嗎?沒錯。今天向大家介紹的景德鎮陶瓷的發源地——料理古鎮。其歷史悠久,風景豐富,陶瓷文化更廣為人知。
  • 在火與土中誕生的中國陶瓷
    兩年後,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將景德鎮御窯遺址納入其中。 回觀歷史,人們掌握了生火的技能之後,偶然間發現在優質黏土上燒火,黏土會變得堅硬,這就是陶瓷的起源。當火與土相遇,陶瓷藝術就產生了。從新石器時代的原始陶器開始,人類的窯燒技術在不斷失敗中進步,也隨著人類的足跡不斷傳播。
  • 【關注】千年瓷都再出發——2020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觀察
    如今,民營陶瓷企業參展已佔主導地位。國際、國內的參展商蜂擁而至,各大展區均為精裝或特裝,規模也不斷擴大。展館設施、商務環境、接待能力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本世紀初,當時景德鎮的陶瓷生產廠家有3000多家,由於計劃經濟時期的銷售渠道逐步弱化和退出,一度出現生產廠家產品滯銷,特別是藝術陶瓷更是競爭無序,市場較亂,影響不好。為規範市場,借2004年千年置鎮之契機,景德鎮市委、市政府決定在過去陶瓷節的基礎上,以推動貿易為抓手,取代過去慶典辦會思路,開啟了陶瓷博覽會之路。」
  • 異域風情,鐫刻在景德鎮陶瓷上的歐洲姓氏
    韓熙載宴客用的青白瓷竟比達文西畫給耶穌的鉛釉陶早500年陶瓷的東西方(中)原創|於伶娜窯望-1-絲路瓷語「絲綢之路」的開闢,在沒有學會冶瓷技術之前、看膩中國風之後,歐洲及其他國家會用另一種方式,把能代表各自文明與時尚的畫稿和設計樣式通過商船帶到景德鎮,請這裡的匠人定製他們想要的瓷器。由此產生了明清外銷瓷歷史上重要的兩個瓷種:克拉克瓷與紋章瓷。
  • 濃縮的歷史,四分鐘為你講述唐山陶瓷文化
    歷經了近600多年風雨的唐山陶瓷在歷史的洪流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在這裡生產出的第一件瓷器又是什麼?歷史溯源陶瓷是我國古代最為神奇的發明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唐山是中國近代日用瓷的發祥地,素有中國北方瓷都之稱,是藝術瓷北方畫派的重要陣地,也是我國主要陶瓷產區之一,據史料記載,這項古老的漢族傳統制瓷技藝始於明朝初期。
  • 中國彩繪文化藝術,陶瓷雕塑,景德鎮陶瓷
    編著者在強調陶瓷器皿的同時,也突出了陶瓷雕塑,並把它作為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列舉在陶瓷的行列,這是以往著書者很少關注的內容。徐長青編著的《景德鎮湖田窯作品集》和肖發標編著的《景德鎮樞府窯作品集》,這兩部書收集的都是景德鎮的名窯陶瓷。它們以兩個窯口生產的器皿為主,但也有當時製作的加彩雕塑瓷。
  • 窯火千秋——景德鎮的光輝歲月
    這裡所產的青白瓷,青中泛白,白中顯青,於景德年間列為貢品。按朝廷規定,充當貢品的瓷器,必須在其底部落款:景德年制。後來,宋真宗便將景德賜給昌南作地名。於是,景德鎮終於在幾百年的陶瓷生產後有了沿用至今的名字。三寶瓷谷入口,曾是一座叫湖田的小村莊。只不過,早年的農舍與稻田,都已變身街道和小區。這片看上去十分尋常的街區,與一種名聲在外的瓷器聯繫在一起。那就是青花瓷。
  • 宜興紫砂、建水紫陶、景德鎮陶瓷、潮州朱泥壺四者有什麼區別?
    景德鎮瓷質茶具,同樣是我國優質茶具的代表。近年來,深藏於廣東潮汕地區的潮州朱泥壺造型簡潔,富有精緻小巧之韻味,也逐漸被市場接受和認可。那麼這四類壺存在哪些區別呢?用 料 材 質▲景德鎮陶瓷景德鎮瓷質茶壺原料包括坯料、釉料和彩料。坯料一般由高嶺土和瓷石組成,經過淘洗和處理去掉鐵和其他雜質,燒成後色澤潔白如玉,有時為得到彩色的坯料會在坯中加入彩料,有時為改善坯料的色澤會使用化妝土作裝飾。
  • 景德鎮:千年瓷都起筆繪宏圖
    這些昔日已消失在城市中的10餘座歷代瓷窯,已經被景區依據營造圖紙復建復燒,被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觀賞。  「歷代瓷窯跨越時空、重燃窯火,本身就是一種傳承。」捐贈儀式上,景德鎮古窯文化研究院院長周榮林說,希望以這樣的方式把千年陶瓷文化交給下一個一千年。而這僅僅是景德鎮創新陶瓷文化傳承的一個縮影。
  • 這一次我們不講釉水講胎土|景德鎮材料那些事
    自元代開始逐步使用二元配方,隨著生產技術和經驗的精進,到後期可以精確調整胎泥的軟硬度所用的幾種礦石配比,也就是現在常說的「多元配方」,但是所謂的多元配方其實還是以瓷土加高嶺土為主的二元配方,只不過配比更加精細。
  • 江西有個國際瓷都,因名字常常被人認為是一個鎮,你來過嗎
    江西景德鎮陶瓷聞名中外,因為名字的原因,常常被人誤以為是一個鎮,其實景德鎮是江西省的地級市呢,可比一個鎮大多了。景德鎮有著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窯史,600多年的御窯史,是一座歷史厚重的文化之城。景德鎮是江西省重要的旅遊與工業城市,世界瓷都,中國直升機工業的搖籃。
  • 景德鎮青年陶瓷繪畫師的傳承與創新
    新華社南昌12月17日電題:景德鎮青年陶瓷繪畫師的傳承與創新新華社記者郭傑文、姚子云一手拿著畫筆,一手端著顏料……記者見到段文祥時,他正在瓷瓶上勾勒描繪,一幅花鳥圖躍然瓶上。今年29歲的段文祥是景德鎮的一名陶瓷繪畫師,從事陶瓷繪畫已有12個年頭。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景德鎮人,他從小就受到陶瓷文化的薰陶。「小時候就看到舅舅把一個個精美的圖案畫在碗上,覺得非常神奇,當時就萌生了從事陶瓷繪畫工作的想法。」段文祥說。為系統學習陶瓷繪畫工藝,2008年段文祥幾經輾轉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偉的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