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微博熱搜,大家都都在點評丁太昇先生對薩頂頂老師和周深老師演唱的《左手指月》的點評。首先這是一個很無聊的點評,裝神弄鬼,點評技術也夠俗。其次從語言上,這位評審太過刻意,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水平低。很遺憾,沒懂大家讓他點評的真正含義,必須極力地去湊字數。點評一如既往地矯揉造作,無論從技術層面還是非技術層面。另外,這是一個雜技的點評,基本上類似於胸口碎大石,毫無美感,不過是個熱鬧兒。
個人覺得這一次的央視中秋晚會周深和薩頂頂合唱了《左手指月》,對於聲樂發燒友來說,這個表演,毫無疑問就是一場技術盛宴。在周深與薩頂頂輕描淡寫的演唱之中,我們能夠欣賞到「輕機能」的兩種呈現,「通道型」與「點線型」。
其實兩位歌手的發聲方向,並無二致,都是在輕平衡混聲,弱混聲,頭聲之間,不斷游離轉換。但是,轉換的痕跡,流露著精妙的差別。周深的聲音,共鳴腔籠罩,豐滿寬厚,包裹著柔和音質,虛無縹緲,猶如一襲輕紗。薩頂頂的聲音,共鳴不強,注重焦點與焦點連接成為絲線,突出聲芯光澤,集中明亮,仿佛金蠶吐絲。
雖然最後一段副歌的F5,沒有像CD那樣使用強混聲演唱,令人頗為遺憾。但是,能夠在一首歌曲之中,享受到兩種方法截然不同,卻都質感頂級的輕機能技術,實在令人非常興奮。聯想到《左手指月》的歌詞,左手拈著花,右手舞著劍,周深縹緲的混聲便似花,薩頂頂明亮的混聲便似劍。兩位歌手,拈花舞劍,明月照射出倒影。 讓人聽完依舊餘音繞梁,不應該這樣說人家的音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