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區報記者 肖意
舟楫為輿馬,巨海為夷庚。
海洋強國夢,中國自古有之。
無論兩千多年前秦漢時期的越北海、下南洋,或是隋唐時期興港口、往印度,抑或宋代造大船、駛遠洋,直至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先民們「北風航海南風回」,依海而居、向海而生,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中華民族走向遠洋的偉大夢想和豐富實踐。
中國,是海洋大國。
「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建設海洋強國。」
深厚的海洋情懷,堅定的海洋信念,以習近平總書記海洋強國建設思想為指引,新時代新徵程中,深圳,堅決把海洋作為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和拓展經濟發展空間的「藍海」。
毗鄰港澳,面向南海,深圳坐擁114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60公里海岸線、51個島嶼,區位優勢獨一無二,海洋資源得天獨厚。
臨海而生、憑海而興、向海圖強。
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深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搶抓「雙區驅動」重大歷史機遇,勇擔綜合改革試點的崇高使命,力爭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成為彰顯海洋綜合實力和全球影響力的先鋒!
●綜合改革,先行示範,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使命,因艱巨而顯崇高;時代,因擔當而鑄輝煌。
「海洋事業關係民族生存發展狀態,關係國家興衰安危。」
向海則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考察、講話中要求高度重視海洋事業發展,從海洋經濟、海洋科技、海洋生態與文化、海洋管理、全球海洋治理等層面,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海洋強國建設,成為助推新時代發展的「東風」。
「10月11日,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賦予深圳綜合改革試點的崇高使命,這是去年賦予深圳『雙區』建設重任之後的又一重大利好,全市上下無比振奮。」市委書記王偉中表示,我們要始終胸懷兩個大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深圳特有的海洋資源和科技創新優勢為依託,堅定不移推動海洋事業高質量發展,為海洋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作為「華夏南大門、邊陲風景線」,深圳不待揚鞭自奮蹄,勇當海洋強國尖兵。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先後發布,支持深圳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歷史選擇深圳,深圳無愧歷史。
深圳港貨櫃吞吐量連續17年位居世界前列、全國首個海洋綜合管理示範區、第二批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城市、離深海最近的經濟中心城市、海洋生產總值佔全市GDP比重逐年上升……經濟特區建立40年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來,深圳積極推動海洋事業跨越發展,海洋科技創新動能強勁,海洋生態文化特色凸顯,海洋綜合管理機制持續優化,參與全球海洋治理領域不斷拓展。
「按照陸海統籌理念,我們率先出臺相關規劃、決定、實施意見和實施方案。」市長陳如桂表示。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海洋強國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終將海洋置於城市發展戰略的核心位置,確定了「三步走」戰略,全力推進包括建設一所國際化綜合性海洋大學在內的「十個一」工程,圍繞海洋經濟產業、科技創新、文化生態、綜合管理和全球治理五大領域全面發力,63個涉海重點項目示範引領,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深圳,綜合改革、先行示範,引領「中國號」巨輪劈波斬浪,逐夢星辰大海。
●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努力打造海洋經濟和海洋生態與文化可持續發展標杆
前海灣裡,孖洲島與赤灣港隔海相望。
這座四面環水、面積僅64萬平方米的兩個小山包,猶如當年女媧補天時遺落的兩粒小石子,歷來荒無人煙,如今已然「換了人間」,成為深圳海洋產業的一座「黃金島」。
「經過16年建設運營,島上的友聯船廠已成業界金字招牌,躋身世界一流超大型海工修理基地。」招商局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胡賢甫說,目前,孖州島基地船塢最大產能達70萬噸,帶動上下遊年產值達50億元,「雖受疫情影響,但今年訂單仍多達12條,樹立了海工裝備製造業的新標杆。」
不能制海,必為海制。
「加快海洋開發進程,振興海洋經濟,關鍵在科技。」
以習近平總書記海洋強國建設思想為指導,深圳充分發揮「創新之都」的優勢,大力推動海洋科技創新發展,尤其注重「關鍵的技術要靠我們自主來研發」。
以科技創新為引擎,深圳,挺進深藍!
通過為油氣全領域快速決策與降本增效提供最佳解決方案,清能艾科成為全球數字與智能油田技術領跑者;用5年時間迎頭趕上國際先進水平,為國家深水油田開發奠定技術基礎,海默科技成為國內首家投資北美頁巖油氣並取得作業權的中國民營上市公司;2019年,招商局交付中國造船史上第一艘極地探險郵輪,開闢了「郵輪中國製造」先河;2020年,中集集團「藍鯨2號」助力中國成為全球首個採用水平井鑽採技術試採「可燃冰」的國家……深圳海洋科技瞄準重點領域,攻堅克難,不斷向創新引領型轉變。
經略藍色國土,打造城市名片。
從「三灣一口」(深圳灣、大鵬灣、大亞灣、珠江口)到走向深藍,位於南部海洋經濟圈的深圳,以粵港澳大灣區為平臺,以區域協調發展為依託,發力海洋五大領域,成就斐然。
從海洋高端裝備、海洋電子信息、海洋新能源開發、海洋公共服務,到海洋生物醫藥、海洋科技研發,40年來,深圳以高水平對外開放連結全球資源,培養和聚集了一大批海洋龍頭企業;以陸海統籌率先理順體制機制,推動了城市與海洋融合發展。同時,加快組建海洋大學、國家深海科考中心等機構,探索設立國際海洋開發銀行,助力海洋經濟跨越式發展。
「深圳市已建、在建的海洋領域各級創新平臺達34個,集聚了近千名海洋領域高級研究人員。」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海洋漁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喻春表示,目前,深圳涉海企業7000多家,2019年海洋生產總值約2600億元,約佔全市GDP總量10%,海洋產業呈現「三二一」穩定產業結構。
海洋經濟,已成為深圳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陸海融合,人海和諧。
推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吹響號角。
構建藍色生態屏障、打造綠色活力海洋名城,深圳從點到面、陸海聯動,出硬招,求實效,率先編制完成了相關規劃,初步劃定陸海銜接生態保護紅線,確立了海洋生態保護整體格局。
又到金秋10月,福田紅樹林保護區將再次迎來深圳市民的老朋友、瀕危珍稀候鳥黑臉琵鷺。
這片溼地,每年都會為10萬隻候鳥提供寶貴的棲息家園。
「海上看深圳」「海上看灣區」「中國杯」帆船賽……深圳打造多維度「海洋+」平臺,公眾親海空間持續優化,濱海城市特色風貌凸顯。
海洋文化生態,風景這邊「圳」好。
●開放合作,共贏共享,力爭成為對外彰顯「中國藍色實力」的重要代表
以海為媒,擁抱蔚藍。
萬裡之遙的太平洋島國上,有一個國家叫做密克羅尼西亞聯邦,人口總量、國土面積均不足中國萬分之一,海域面積與中國相當。
這裡,有積極走出去、謀求海洋經濟合作的深圳企業。
「我們以促進該島國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為目標,在當地合作建設遠洋漁業基地,在深圳建設產業鏈。」深圳市聯成遠洋漁業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金燁表示,「這樣,既有力推動當地漁業經濟發展,又讓深圳及周邊居民吃到零下60攝氏度超低溫保存、遠洋輸送來的金槍魚,還支撐了深圳的國際金槍魚交易中心、國家遠洋漁業基地規劃建設,在開放合作中實現共贏共享。」
強化海洋管理,建設智慧海洋。
從完善海洋規劃體系、健全海域管理體制機制、加強海洋基礎能力建設等方面入手,深圳近年來不斷提升在智慧海洋建設、海洋防災減災、海洋執法維權等領域的法治化、精細化管理水平。
目前,深圳已初步建成海洋立體監測網,海洋預警報、防災減災能力大幅提升。海洋綜合執法船艇已達34艘。建市以來噸位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3000噸級海洋維權執法船預計2022年完工入列,屆時將為服務南海海洋維權提供有力後勤保障。
服務國家戰略,彰顯深圳擔當。
積極開展「一帶一路」沿線海洋產業項目布局,深圳逐步拓展參與全球海洋治理領域。
如今,招商局工業集團、鹽田港集團已從早期的深圳據點走向深藍,在國內外眾多沿海地方擁有船舶修造基地或合作港口、研發設計中心。
第六屆世界海洋大會、中歐藍色產業合作論壇在深成功舉辦,中歐藍色產業園在深揭牌,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落戶深圳……以國際展會、論壇為平臺,有力推動深圳在更廣領域、更高層次加強海洋領域的國際對話合作,提升海洋國際話語權。
「2020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標準更高規模更大,還特別設置了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海洋發展歷程主題展區。」海博會執行機構、深圳市特區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文雄介紹,本屆海博會包含展覽、論壇、配套活動三方面內容,突出創新引領、陸海統籌、突破圈層、下海等主題。
同一片海洋,同一個家園。
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深圳大力推動海上互聯互通和各領域務實合作,致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營商環境,積極構建多層次、多領域的「藍色夥伴關係」,引領中國走向全球海洋。
以港口為例,從1983年的「南鯤」號首航倫敦,到1992年深圳第一條國際貨櫃班輪航線開通,不足40年時間,深圳港目前已通達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
以夢為馬,以海為疆。
深圳將充分發揮面向南海、毗鄰東南亞的區位優勢,全面提升參與全球海洋治理能力,助力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深化海洋資源開發跨區域合作,積極參與國際海洋法律、規制、行業標準制定,在國際海洋發展事務中發出「中國聲音」,貢獻「深圳力量」。
走向深藍,更行更遠更遼闊。
全面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擔當、深圳方案、深圳力量、深圳貢獻,必將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