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省內喜歡戶外探險的驢友都知道本溪有個「非著名」的景點——歡喜嶺「窟窿山」吧。
窟窿山位於本溪市明山區臥龍鎮境內。在G506集本線歡喜嶺村往小市方向前約4公裡左右,就會看見左側山脈上有一座突兀的山峰,遠遠望去,依稀可辨巖壁上的大豁口。它就是有著美麗傳說的「窟窿山」。
相傳大唐名將薛仁貴奉命率兵東徵高句麗,路過此處,被一座高山擋住了去路。繞路而行不僅耗時費力,而且此處山峰疊嶂,森林密布,野獸眾多。於是,蒒仁貴搭弓施箭,生生把山峰射出一個大窟窿,解決了行軍問題。
窟窿山地質結構奇特。裸露地表的是一塊約200米長、20餘米高、10餘米厚(薄處3、4米)的巨石屏峰橫臥在山脊之上,似一道巨閘鎖住了人們的視線。在巨巖的中間位置,呈現一個直徑約20米左右的拱形窟窿,山因此得名。
再往前走約100多米是遠近聞名的烽火臺,建造於陡峭的懸崖之上,建於何時無處考證,但依稀可以感受戰火連天的年代,這裡曾駐守過軍隊。或是傳說中的近古故事,亦或是當代的戰爭所遺留。
窟窿山最高海拔600多米,似刀劈的崖峰於中間形成一個拱型洞,人可以來回穿過,兩側都是鬱鬱蔥蔥的樹木,周圍還有幾個貫通窟窿,遇到風大天氣,會傳出風的呼嘯聲,憑增偉岸的氣勢。
登攀窟窿山有兩條路線可行。一條是自西向東穿行,在G506國道處攀登、。這條路比較難走。沿途山石林立,荊棘密布。忽而攀行而上,忽而曲徑通幽,忽而懸崖陡立,需要一定的定力和體力:另一條比較平坦,一路慢坡到山頂。但路途較遠,需要在歡喜嶺遊客中心處拐進544鄉道,從臥龍熔巖小峽谷方向,由東向西攀登。
歡喜嶺窟窿山目前尚未開發,只是一條戶外探險者的樂園。期待有那麼一天,這裡會成為一處融合了人文與地理,具有商業價值的旅遊景點。在本溪的旅遊名片上刻下其獨特的名字。
我不認為你的酒杯裡藏有我的乾坤,
我不停地走——爬山蹚水,舞風追雲,
只想孤獨地去追尋……
九頂鐵剎山 神話與歷史交融的風景名勝古蹟
細說:本溪「水洞」之秘
本溪故事:「太子河」的由來
你對那個大「窟窿」的成因有什麼獨特的見解,希望在評論區留言。
關注我不走丟,更多精彩內容絕不讓你失望!
創作路上感謝大家的關注、分享、收藏,我會繼續加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