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上主義構圖》1916年 馬列維奇
紐約時間2018年5月15日晚,佳士得紐約20世紀藝術周 「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間拍賣」,本場共37件精品上拍。其中,卡西米爾·馬列維奇《至上主義構圖》以諮詢價形式上拍,6000萬美元起拍,7600萬美元落槌,加佣金最終85,812,500美元成交,約合人民幣537,510,313元,創造了最貴的俄羅斯藝術品的記錄。
俄國藝術家卡西米爾·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在立體派的基礎上發展出一種純粹抽象的藝術形式, 表達了革命性的藝術理念。
最初, 馬列維奇受到立體主義的影響, 但是他的至上主義在抽象道路上越走越遠, 直到完全擺脫了和現實世界的聯繫。他在《從立體主義到至上主義》的宣言中解釋了至上主義, 他認為至上主義是藝術創造中最具有靈性和純粹的形式, 是至高無上的純粹情感。對於至上主義者來說, 客觀世界中可被看見的現象本身是沒有意義的, 有重要意義的是理性的感知, 與世俗物象無關的純粹理念才是至高無上的精神存在。這種理念應該通過最簡潔、最經濟的圖形來表達。
1913年,馬列維奇創作出 「最經濟的」 藝術圖形, 這種圖形非常極簡, 他畫出了著名的《白底上的黑色方塊》,這是至上主義的第一件作品,標誌著至上主義的誕生。馬列維奇在一張白紙上用直尺畫上一個正方形,再用鉛筆將之均勻塗黑。觀眾們在這幅畫前紛紛嘆息,「我們所鍾愛的一切都失去了……我們面前,除了一個白底上的黑方塊以外一無所有!」不過在馬列維奇看來,畫中所呈現的並非是一個空洞的方形。它的空無一物恰恰是它的充實之處;它孕育著豐富的意義。他認為,觀眾之所以對該畫難以接受,是因為傳統繪畫使大眾習慣於那些自然物像的再現的作品,而沒有理解藝術品的真正價值。[1]
《白底上的黑色方塊》1913年 馬列維奇
馬列維奇的畫作是一種純粹抽象的形式, 一種徹底非描述性的繪畫風格, 在他的畫作中, 藝術的主題是藝術家的理性感知和人格力量。這種風格的畫, 一般是在白色畫布上畫一個或者多個幾何圖形, 他把通向已知世界的視覺線索都去除了, 他把所有事物減去到了「無」, 他希望觀眾能夠本能地感受到純粹的幾何圖形和色彩的價值, 享受這種至高無上的純粹感覺, 也就是感覺至上。
《至上主義構成: 白上白》1918年 馬列維奇
當我們看到他的畫作, 我們會發現其實沒什麼看頭, 就是一個方塊而已, 這是小孩子都能畫出來的方塊, 為什麼馬列維奇卻成為了大師, 他的畫作價值連城, 並且受到尊敬。其實, 藝術不是比較技法的東西, 馬列維奇的偉大, 是因為他第一個想到了藝術可以這麼表達, 他的畫作專注於純潔性, 精簡的外表, 其實是智慧、深思、現代性和精密性的象徵, 他的作品在引導我們去發現認知之外的事物, 他的至上主義思想與荷蘭風格派的影響混合在了一起,改變了德國和歐洲不少地區的建築、家具、設計領域和商業美術的面貌。所以, 馬列維奇是獨一無二的。
《黑十字》1915年 馬列維奇
他的至上主義思想還影響了塔特林的構成主義和羅德琴柯的非客觀主義,並通過李西茨基傳入到了德國,對包浩斯的設計教學產生了影響。20年代初,蘇聯文藝界對非寫實藝術不再包容和接受,因此, 馬列維奇只好終止對抽象藝術的探求,從事教學謀生。
《紅方塊》1915年 馬列維奇
生活條件一直不太好的馬列維奇從1933年起就感到身體不適,1934年,他被確診患了癌症。在最後的日子裡,他希望到國外醫院看病的想法也沒有實現。1935年5月15日,他在貧困和默默無聞中離開了人世。遵照他的遺願,馬列維奇的骨灰被埋在涅姆齊諾夫卡村的一棵橡樹下。但是, 二戰期間把這一切都毀掉了,蘇聯也長期不再提及馬列維奇,一直到了1988年,列寧格勒的俄羅斯博物館才為他舉辦了紀念展,在涅姆齊諾夫卡村也為他新建了紀念碑,墓碑的設計重現了馬列維奇喜愛的至上主義正方形。時至今日,馬列維奇早已不是少數美術家和欣賞者才知道的無名者,而是寫入每一本20世紀藝術史中的大人物,一位公認的幾何形抽象藝術的先驅者,一位對抽象藝術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藝術家。[2]
《黑方塊與紅方塊》1915年 馬列維奇
他為20世紀的藝術界勾勒出了另一片璀璨的星空,預示了從達達主義到後來的極簡主義等多種藝術運動時代的來臨。他為藝術開闢了無限廣闊的前景,任由後來者遨遊。
《黑圓》1924年 馬列維奇
至上主義是西方傳統繪畫時代終結的標誌,而整個至上主義藝術中幾乎只有馬列維奇一個人。從另一個角度觀看, 在他的繪畫中,他或許真正做到了寫實主義,就是繪畫只為自身而存在。
「我感覺只有黑夜屬於我,它是我想像中新的藝術,我稱之為至上主義, 它們並不想製造裝飾,而是想表達和諧感。」 -- 馬列維奇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
[1]卡西米爾·塞文洛維奇·馬列維奇 .有畫網
[2]馬列維奇 .外國文藝
END
藝無反顧
需藝XUYI
微信號:需藝工作室微博:好怪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