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坪子村幹部群眾向決勝脫貧發起總攻
縣鄉領導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開展貧困戶連戶路規劃工作
幫扶幹部為貧困群眾找水源裝水管
下坪子村位於木裡縣西北方向,東南方向與鹽源縣和雲南省寧蒗縣交界,距縣城150公裡,2700米的平均海拔在冬天氣溫異常寒冷。到了傍晚,下坪子村外走動的人影逐漸少了起來,家家戶戶的新居燈火通明,董新華打開電視,烤著火爐很舒服的喝了一碗酥油茶。每當這個時候,他總會回想起過去還在山那頭時的生活。
「脫貧攻堅給我們藏民全新的生活,我還記得那時住老舊的木樓子,夏天漏雨,晚上用盆接水。到冬天四處漏風,烤著火後背也發冷,家中不通電,更別說能看電視了。」董新華用了很長時間回憶和介紹過去的生活,他說特別是惡劣的環境下,種地廣種薄收,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而又由於山高路遠,孩子們上學往往要走4個小時以上,如同他一般因為路途的遙遠而輟學的孩子比比皆是。「各種的困難是你們想像不到的,收入、教育、出行、就醫……每一樣都不好,記得有一次,村裡一位老人生病,半夜二十多個鄉鄰用木桿把他抬到鄉衛生院,就走了整整一夜……」回憶過去的日子,總是那樣苦澀;而對比如今的生活,更顯得有多麼的溫暖。
就算是在寒冷的冬天,董新華也是這樣的,從身子到心裡都被溫暖著。
下坪子村隨著脫貧攻堅而發展,群眾也隨著脫貧攻堅而被溫暖著。
「交通之變」改變全村發展狀態
交通,是下坪子村脫貧面臨最大的難點。由於山高路遠,全村交通基礎建設滯後,到2014年才建成了一條通暢率不到50%的土坯路。截至2015年底,6個村民小組中仍有3個村民小組仍不通公路,自然村落到行政村未通公路裡程達28公裡,村民外出主要交通工具為騾、馬、摩託車。
「2017年,下坪子村通村硬化路啟動全面建設,當時心中特別激動,不少年輕人主動幫著做力所能及的建設工作,挖邊溝、搬運石塊,都盼著早日能讓路暢通。」村民金長生說,過去根本不敢想像路能通到家家戶戶,「很多老年人因為交通不便被困在山裡一輩子,從來沒去過縣城,在過去,看到摩託車經過都會覺得很新鮮。」
藉助脫貧攻堅及全縣交通建設「三年會戰」機遇,對通村路、通組路、通戶路進行整體規劃,2017年,全村6個村民小組全部打通通組路,全村告別不通路狀況;2018年,完成21.4公裡通村公路硬化,解決出現「灰頭土臉」問題;2018年至2019年,完成全村農戶入戶硬化路,徹底解決解決群眾出行難問題。
如今,群眾們買了小汽車、摩託車,種植的農特產有企業開車進村收購,運到外地換成群眾腰包裡的錢,出門務工變得方便,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了出去……交通的建設改變了一村一組、一家一戶的生活模式和狀態,可以說,下坪子村群眾正走在「富裕大道」上。
「產業之變」讓脫貧致富有了穩定支撐
在下坪子村記者看到了安置點旁每家每戶種植的蘋果和林下產業;看到了發展良好的羊廠、雞廠,牲畜被集中飼養起來,用科學的飼養和管理方法讓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看到了大棚蔬菜戰勝了寒冷的氣候,拓寬了產業發展的路徑……一項項的變化,是下坪子村脫貧攻堅以來產業大發展的真實寫照。
過去由於受到地勢海拔高土地貧瘠的影響,耕地以種植土豆、蕎麥、青稞和玉米為主,蔬菜很少。由於不少農戶缺少技術、資金、經驗等,很難形成農業產業化經營,無法形成規模效應。每畝土地毛收入約在500元至1000元之間,基本處於「保本」狀態,農產品主要是自產自消。
「以前,我們一年四季吃點蔬菜和水果都非常困難。記得小時候,我第一次吃到親戚從遠方帶來的蘋果高興了很久,而再吃到那個味兒,已經是十幾年後了。」下坪子村金長生說,當地氣候並非不能種植蘋果,只是在過去當地人思維落後,按部就班的發展一代代人「堅持」的「傳統」,廣種薄收普遍存在,種植的作物只能勉強餬口度日,收入更是無從談起。
脫貧攻堅以來,該村通過嫁接核桃、花椒、種植良種馬鈴薯、引進廣東佛山蘋果等產業為基礎,大力發展本土養殖業為抓手,促進貧困戶增收。
通過實施核桃花椒規模化發展戰略,爭取在每個村民小組扶持兩戶以上經果林種植示範戶,幫助示範戶解決技術、資金、產品銷售等核心問題,以點帶面,帶動全村群眾發展經果業,形成一定規模;引導農民養殖藏香豬、藏香雞,培育和扶持1至2戶養殖大戶,示範帶動全村,壯大養殖規模,形成產品市場;通過發展建設雞場、羊場等集體經濟,補齊了「空殼村」的發展短板,村民有了長效穩定的分紅收入;通過農民夜校和技術培訓,讓群眾掌握了一門技術,並通過東西部協作幫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到廣東等發達地區務工,實現「短平快」的務工收入;通過為群眾提供公益性崗位,讓部分特殊困難群眾在家門口便能掙錢。
數據顯示,脫貧攻堅以來通過「大產業」的發展,讓當地群眾從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一躍到人均5000元以上,而隨著「新興產業」的不斷成熟及集體經濟的做大做強,未來發展前景無限廣闊。
「環境之變」讓群眾生活得到根本性改變
「你看,以前我家就在那座山快到頂的位置。」董新華手指著遙遠的北方,那裡是一座大山,雲霧繚繞在半山腰,看不見山頂。儘管未能前往親眼一見董新華的「故居老宅」,但從他的描述中,記者能感受到過去生活的艱苦。
下坪子村由於歷史原因和風俗習慣,村民房屋皆為木欏子結構,建房所需建材皆為樹木。人居環境十分落後,人畜混居,庭院內和便道上隨處都能看到動物糞便,傳染病易發多發,給村民的健康帶來了極大的隱患;另一方面,由於地理位置因素,群眾幾乎寸步難行,被封閉在了雲霧繚繞的高山之中。
脫貧攻堅以來,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給予了全村改變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的契機。鄉黨委、政府、幫扶工作隊隊員、包村工作組人員通過多次逐戶走訪動員,下坪子村79戶380人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除7戶因自身原因不願意搬遷外,71戶361人享受了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截至2018年底,71戶361人已全部入戶新房,新房整潔明亮,配備了臥室、廚房、衛生間、客廳,安裝了單獨的太陽能,修建了單獨的畜圈,房前屋後道路全部安裝了太陽能路燈,修建了文化娛樂壩子,達到了人畜分居標準。
「我們太喜歡這裡了,就像電影中描述的幸福家園那樣。」董新華正是在這一年和他的鄉裡鄰居們從高山上搬到了如今離鄉政府僅5公裡路的集中安置點,他們看到,原來這塊平坦的壩子,一座美麗的新村被建設起來。一棟棟整齊排列的小院兒,寬敞的文化廣場,高高立起的藏家白塔,以及那小橋流水和岸上的楊柳依依,讓這裡美得像一幅畫。
為防止建檔立卡貧困戶搬遷後因耕地過遠荒廢原有耕地,政府為每戶租賃耕地,用於發展單獨產業,2019年實施了每戶一畝的羊肚菌種植項目,2020年前往鹽源縣購買高產蘋果苗發放給貧困戶,動員種植增收。
「教育之變」打破貧困世代傳遞根本方式
二十年前的冬天,年幼的董新華背了一個星期的口糧,和父親坐在馬背上走五個小時山路到學校。教室裡天寒地凍,餓了他便吃點乾澀難咽的乾糧充飢,身邊的同學陸陸續續輟學回家務農,他在艱苦的教育條件下懵懵懂懂學了些字後,小學畢業的他輟學了。二十年後,董新華的孩子在鄉中心校念書,出了家門,小夥伴兒便蹦蹦跳跳走進了十分鐘便能到的設備齊全的教室,每天中午,學校免費的營養餐頓頓有肉,全村的孩子都在校園中健康地成長著……
這是下坪子村教育發展變化所帶來的變化,也是上一輩人所感嘆與稱讚的。脫貧攻堅為偏遠貧困的下坪子教育帶來了飛躍。
就在幾年以前,下坪子村因村民居住分散,交通條件差,全村6個組只有2個教學點,沒有幼兒園,很多學齡兒童因為沒有就近的學校就學,選擇輟學。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以前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小學、文盲的佔了絕大多數。特別是低保戶、低收入困難戶家庭,沒有一戶的家庭成員是高中以上學歷畢業的。」下坪子村第一書記王寶成說,過去村民因循守舊,封建迷信思想觀念突出,送子女入學積極性不高,嚴重影響了全村經濟社會文化事業發展。
從脫貧攻堅政策開始以來,國家教育經費向貧困地區傾斜、向基礎教育傾斜、向職業教育傾斜,幫助貧困地區改善辦學條件,對農村貧困家庭幼兒特別是留守兒童給予特殊關愛。通過組織群眾投工投勞,爭取項目資金等方式,對村級教學點進行改造提升,配套相關教學設施,改善教學條件,補齊村教學點教師。
建好一村一幼,藉助當前利好政策機遇,及時協調一村一幼教學場地,確保春季開學適齡兒童全部就近入學。建好脫盲班,整合村教學點、一村一幼教育資源,通過農民夜校等方式對全村農民進行脫盲培訓,鞏固脫盲成果,提高農民素質。
截至目前,下坪子村2個教學點共計有學生35人,其中,貧困戶子女8人,入學率達到100%,義務教育階段學生245人,貧困戶子女116人,入學率達到100%,高中及以上文憑在讀學生83人。
通過義務教育、雨露計劃、助學貸款等政策,優先落實困難家庭子女助學措施,建立貧困學生救助機制,通過社會捐贈、「減免」等形式給予貧困學生一定幫助,確保每名貧困學生能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從根本上解決貧困戶子女讀書困難問題,從根本截斷貧困戶「因學致貧」問題。
扶貧先扶智,教育是打破貧困世代傳遞的根本方式。當前,下坪子村孩子人人能讀書、要讀書、讀好書,學好了知識和技能走上中學、大學……或許在多年以後,他們都能成為行業各界的人才,成為發展的棟梁。
到那時,他們再回想起兒時求學時代,一定不會像父輩那樣充滿遺憾。(記者 徐箭明)
【來源:涼山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