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小鋼炮」,戰後英國首款輪式裝甲車,FV601「薩拉丁」

2020-12-24 墨風蒜瓣

一戰時期英國人不止率先研製出了坦克,裝甲車這種裝備也是由大不列顛人「搞」出來的。只不過那時的英國人僅建造了一些實驗性質的裝甲車,並未大規模裝備,因為對於這種新鮮事物,習慣了徒步作戰的士兵對其很不信任,甚至將它稱為「帶輪子的棺材」。

二戰中的裝甲車

不過到了二戰時期,這個發明在德國人的手裡被發揚光大,他們不僅開發出性能優良的坦克配合俯衝轟炸機實施了令世人側目的「閃電戰」,在裝甲戰車的使用上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由其獨創的德式半履帶裝甲車幾乎遍布所有的戰場,成為德軍的一種標誌性裝備。當德國人開著半履帶裝甲車在各大戰場上橫行之時,英、美等國這才意識到裝甲運兵車的重要性,在此之後也開始研製、改造和列裝此類裝備。

德國人的裝甲摩託

雖然在二戰中裝甲運兵車使用的數量很多,但其真正的發展應該是在戰後。因為在戰爭時期,這種裝備真的就是為了運輸士兵而存在的,為了便於大量生產、裝備,在製造工藝上能簡就簡,甚至很多坦克、卡車都可以被改裝成運兵車。這個時期的裝甲車只需要滿足兩個指標即可,運兵和防護,至於火力強弱並不重要。而相對於二戰時裝備的極簡式履帶或半履帶裝甲運兵車,在冷戰時期這種裝備開始具備多種功能。因為此時的戰場早已非二戰那種飛機、大炮式的攻殺了,核武器、化學武器與常規武器同樣在美、蘇之間的對峙當中被拿出來曬,這也不得不讓很多國家在研製陸地裝備時開始考慮防核、防化等性能。除此之外,裝甲車的防護、機動性能、生存能力、火力配備方面都開始在這一時期有了長足的進步。

英國人在戰爭時裝備的Mk II裝甲車

「第一個吃螃蟹」的英國人

戰後最早下手輪式裝甲車的還是英國人,在1946年1月英國陸軍就發布了一項新的裝甲車研製計劃,用以替代二戰中裝備的AEC Mk II和Mk III裝甲車。該計劃以FV作為代號,內含三款輪式裝甲車,分別是FV601「薩拉丁」裝甲車、FV602戰場指揮車和FV603「薩拉森」裝甲運兵車,這三型戰車司職不同,薩拉丁主打火力支援輔以戰場偵察,而戰場指揮車以戰場指揮、調度為主要任務,薩拉森則是純粹的運兵平臺。

因馬來西亞局勢而優先發展的薩拉森

1948年2月該計劃通過英國陸軍部審核,交由阿爾維斯公司開展設計、生產工作。不過在這個時期由於曾經的英屬殖民地馬來西亞在戰後局勢動蕩,當地駐軍急需一款堪用的裝甲運兵車來「鎮壓」此起彼伏的獨立運動,所以原本正在研製當中的FV601裝甲車計劃被暫停,FV602則直接被取消,阿爾維斯被要求優先發展FV603「薩拉森」裝甲運兵,以緩解馬來西亞的緊張局勢。

FV601「薩拉丁」輪式裝甲車

就這樣直到1953年FV系列的第一款「薩拉丁」原型車才被製造出來。並於1956年開始批量生產,英軍先後裝備了近1000輛該類型戰車。此後西德、澳大利亞、阿曼、斯裡蘭卡、科威特等國家先後引進了FV601,它幾乎參與了上世紀60年代後的所有戰爭和衝突。特別是在海灣戰爭期間,已經服役三十多年的薩拉丁裝甲車仍然活躍在伊拉克戰場之上。

「薩拉丁」的定位

這款裝甲車的定位是一款強調火力輸出兼顧戰場偵察的裝甲車,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架在輪子上的輕型坦克。雖然英國人將其用作偵察裝甲車使用,但是在其它中、小國家,更多的時候是將它用作火力輸出的主力裝備。因為在那個年代很多小國並未裝備真正意義上的主戰坦克,退而求其次,薩拉丁就成為了他們一種很好的選擇。

沙漠塗裝的「薩拉丁」裝甲車

可防、可攻、可機動,能運輸、能輸出,面對低烈度的衝突時是一款非常不錯的裝備。而且到了六十年代末,英國人開始裝備「蠍子」偵察車,「薩拉丁」更是被當作一種援助以極低的價格贈送給與其關係友好的國家,所以雖然它在英國陸軍中並未有「高光」時刻,但在其他戰場卻表現得異常活躍,尤其受到中東地區國家的喜愛。至今在宏都拉斯、斯裡蘭卡、印度尼西亞等國軍隊中「薩拉丁」仍然被繼續使用。

FV601「薩拉丁」裝甲車的設計

FV601裝甲車採用三軸6×6配置。車體和炮塔由軋制鋼裝甲焊接而成,車體前部為傾斜裝甲,炮塔前部的裝甲也做了增強處理,總體防護性能好於二戰時期英國裝備的裝甲車。

FV601的一些基本配置

該車總體上共分三個艙室,分別是前段駕駛艙、中段戰鬥艙和尾部發動機艙。機組乘員由駕駛員、炮手和指揮官三人組成,其中炮手兼職通信工作,指揮官則同時充當裝填手。

防護性能別看這輛裝甲車的自重僅有11.6噸,但是其防護性能在就當時來說還是說得過去的,正面裝甲厚度為32毫米,側面裝甲也有13毫米。全身可以抵禦一般的輕武器攻擊,正面裝甲甚至可以抵擋住一次火炮的打擊(當然了,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點裝甲防護就算不了什麼了,也有人將其稱為「皮薄餡大」的裝甲車)。

行進中的「薩拉丁」戰車

除了防護能力不錯之外,這款裝甲車車體為全封閉設計並配備有三防裝置,在那個年代薩拉丁算是少數幾種具備這種能力的裝甲車之一了。

武器配備在武器的選擇上該車最初並未打算安裝大口徑火炮,原計劃FV601的武器是一部30毫米的速射炮,但陸軍在測試中發現即使這種速射炮在加裝了適配器之後,射速仍然不足,火力輸出達不到軍方要求。因此在後來被替換為76毫米L5A1低壓火炮。除此之外,薩拉丁還配備有兩挺7.62毫米機槍作為輔助武器,主炮備彈42發,機槍備彈2750發。

早期裝有30毫米速射炮的「薩拉丁」
後期裝備有反坦克飛彈的「薩拉丁」

該車炮塔可360°旋轉,在炮塔上除了攻擊武器之外還配備有六具煙霧彈發射器,在後期的改進版本當中部分「薩拉丁」還被加裝了反坦克飛彈。

動力系統在尾部發動機艙內有一臺勞斯萊斯B80 MK6A八缸汽油發動機,與之前研製的薩拉森裝甲車使用的是同款。輸出功率170馬力,配合液壓耦合器和戴勒姆五檔變速器,該車在公路上的最大時速可飆到72千米/時。這樣的速度加上一個可以旋轉的76毫米主炮,妥妥的一輛飛馳的「坦克」。

輕盈的車身加上火力強大的主炮,將其列為裝甲車似乎有一點超限了。不過按照英國人一貫不按常理出牌的風格,這點小小的超限配置倒也算不了什麼。

相關焦點

  • 二戰美國T18獵豬犬重型輪式裝甲車,可媲美坦克的重裝戰車
    T18是一種大型重甲8×8輪式裝甲車,由Yellow Coach公司在1942年研發成功。行走裝置採用4軸8輪式,前後兩對車輪相互靠攏,每個輪胎有獨立的板簧懸掛,前兩對車輪均具有轉向能力,可以降低轉彎半徑,增加機動性。
  • 以色列為什麼對輪式裝甲車興趣不大?
    為什麼之前對對輪式裝甲車興趣一直不大。6月16日,以色列國防部披露了「埃坦」(Eitan)8×8裝甲車的最終版本。「埃坦」8×8裝甲車是以色列國防軍(IDF)首輛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 「埃坦」8×8裝甲車於2016年8月由以色列國防部披露。
  • 兩棲裝甲車哪家強,到底是輪式的好,還是履帶式的好?
    當前世界各國軍隊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是——作為兩棲裝甲車,到底是輪式的好,還是履帶式的好?一些國家逐漸鍾情於兩棲輪式裝甲車,有其一定的理由。兩棲輪式裝甲車在陸地上有著兩棲履帶式裝甲車難以匹敵的機動能力,目前國際上的兩棲輪式裝甲車普遍採用8×8式底盤,在陸地上行駛最大速度可達100千米/小時,行駛距離超過500千米。
  • 搭載曼恩發動機的歐洲野牛輪式裝甲車
    今天說的這款車型來自嚴謹的德國,它就是萊茵金屬防務公司生產的Wisent(歐洲野牛)輪式裝甲電力車。 歐洲野牛輪式裝甲車前臉造型酷似牛頭,與曼恩傳統的方正造型不太一樣。
  • 世界十大輪式裝甲車:解放軍王牌躋身第4 (1/18)
    世界十大輪式裝甲車:解放軍王牌躋身第4 (1/18) "← →"翻頁
  • 二戰大量使用的半履帶裝甲車為何消失了?說到底:還是失敗的設計
    在二戰前和戰爭期間,半履帶裝甲輸送車曾經風靡一時,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設計人員希望能夠結合履帶式和輪式車輛的優點,設計出性能更高的裝甲越野載具,半履帶車的設計初衷,是既具備履帶式車輛越野性能好,越障能力強的優點,同時具備輪式車輛價格低廉,公路速度高,轉向簡單,節約燃油,可靠性高,維護簡單的優點。
  • 從法國對潘哈德裝甲車的利用來看,輪式戰車能取代傳統坦克嗎?
    至於潘哈德製造裝甲車的歷史,其實在1904年就已經開始了,不過那的時候的裝甲車在本質上就是汽車加了裝甲和機槍,並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設計。到了1931年的時候,法國陸軍決定裝備一輛新的輪式戰車,定位為可以在戰場上進行偵查及火力支援。
  • 塵埃落定:英國宣布採購500輛「拳師犬」裝甲車 總價28億英鎊
    11月5日,英國國防部宣布採購超過500輛GTK「拳師犬」裝甲車,合同總價值28億英鎊,約合人民幣251.8億元。「拳師犬」是德國裝甲技術財團(ARTEC)研製的8×8輪式裝甲車,採用先進的模塊化設計,可以改進成多種變形車。
  • 南非的「防彈卡車」,來自「彩虹之國」的「水牛」輪式裝甲車
    「水牛」輪式裝甲車「水牛」裝甲車的誕生南非輪式裝甲車的發展始於二戰之後。在五、六十年代時南非軍隊裝備的裝甲車還主要依靠進口,英國、德國是其主要的武器供應國,在此期間英國的「薩拉森」裝甲車被大量裝備。不過在1961年南非共和國成立之後,英國人因為其實施的種族隔離政策而斷絕了彼此的合作關係,同時也掐斷了武器供應。
  • 我國新型輪式裝甲車,正式列裝!
    【央視軍事】;「動在空中,打在地面」空軍空降兵是一支特殊兵種但著陸後缺乏重型裝備曾一直是個問題近日,我國自主研發的首批某型輪式裝甲車「飛行軍」再添「風火輪」5月7日,鄂北某訓練場,千餘名官兵莊嚴列陣,舉行首批某型輪式裝甲車授裝儀式。
  • (現場高清圖曝光)我國空降兵部隊首次裝備輪式裝甲車
    來源:人民日報政文近日,在空降兵某合成旅大操場上,千餘名官兵莊嚴列陣,空軍空降兵部隊隆重舉行我國自主研發的某型輪式裝甲車授裝儀式。這是空降兵部隊第一次裝備輪式裝甲車。授裝儀式現場,官兵整齊列隊 (張朋倍 攝)官兵集體宣讀接裝誓詞 (謝程宇 攝)據介紹,這一裝甲車的列裝,將填補空降兵在輪式裝甲裝備方面的空白,標誌著空降兵全面實現「空中機械化」。
  • 二戰前的德國秘密輪式裝甲車,造型獨特的M-ARW
    在輪式裝甲車的理論探索中,德軍基本確定了將輕型輪式裝甲車用於偵察任務,將中型裝甲車用於火力支援任務,其中中型裝甲車要有優秀的機動性,能夠跨越崎嶇的地形以及穿越河流水域,車輛自身的裝甲防護要能給成員提供必要的防護。總共有3家公司參與了這項秘密的裝甲車研製,而Magirus公司的設計M-ARW最具有發展前途。
  • 法國潘哈德M8裝甲車,半個世紀前的輪式坦克,莫名其妙被放棄
    法國早在二戰前就非常重視輪式裝甲車的研製,二戰後因為在坦克設計方面一時難以突破,輪式車輛的研發就成為重點項目,先後推出了多款性能先進的輪式車輛,其中潘哈德M8裝甲車就是潘哈德公司在1970年研製的先進型號。
  • 本土企業不幹了,日本下代輪式裝甲車被迫進口,通用動力宣布競標
    據《防務博客》9月13日報導,近日,世界知名輪式裝甲車供應商,通用動力陸地系統公司宣布稱,該公司已入選日本自衛隊下一代輪式裝甲車替代項目。日本下一代輪式裝甲車的採購將由日本防衛省負責,目前已開始對通用動力的LAV 6.0型8×8輪式裝甲車進行測試。
  • 盤點二戰時德國的幾種輪式裝甲車
    二戰時德國作為「閃電戰」的創立者,各種軍用車輛在戰前和戰中曾被大量生產,今天我們就介紹幾中德國輪式裝甲車。Sd.KFZ.13型裝甲偵察車該車由阿德勒汽車公司生產,因此又被稱為阿德勒裝甲車,是一種四輪輕型裝甲偵察車。裝備有一臺60馬力的4×2汽油引擎後輪驅動,公路上行駛最高時速60千米/時,越野能力極差。
  • 新型輪式裝甲車列裝中國空降兵,上千名官兵參與列陣
    根據環球網的報導,近日在鄂北的某個訓練場裡舉行了首批新型輪式裝甲車的列裝儀式。據了解,這場儀式中有上千名官兵參與列陣,10多臺國產的新型輪式裝甲車成功列裝到空降兵的合成旅裡,這次列將在一定程度上填補空降兵在輪式裝甲車方面的空白,表明空降兵的合成旅開始從組建編制逐漸進入到常態值班的階段,標誌著空降兵的"信息化建設"將有新的進展。據悉,在這次列裝儀式結束之後,這些輪式的裝甲車會直接被開往訓練場地,隨後相關人員會對其進行人裝結合方面的訓練,以便讓其早日具備作戰能力。
  • 造價比99A坦克還貴,日本輪式裝甲車到底如何?日方罕見高調宣傳
    千萬不要以為戰後日本就收起了野心,作為二戰時期的軍工強國,日本從未放棄對軍備的研製,只不過選擇了更為低調的方式——以民掩軍。比如大名鼎鼎的三菱重工,很多人只知道它涉及汽車製造、電力供應和一些大型設備生產,但其實三菱一直是日本防衛省的合作夥伴。今天我們就來聊一款三菱製造的16式裝甲車。
  • 「天降重拳」某型輪式裝甲車正式列裝空軍部隊
    央視網消息:近日,我國自主研發的首批某型輪式裝甲車正式列裝空軍空降兵某合成旅,這款可空投的戰車讓部隊一著陸就有了機動性和火力兼備的有力裝備,助推部隊從「空中步兵」到「空中合成部隊」的新跨越。上午11時,鄂北某訓練場,千餘名官兵莊嚴列陣,隆重舉行首批某型輪式裝甲車授裝儀式。該車的列裝標誌著空降合成旅已由組建擴編、試裝試用進入到常態值班、備戰打仗的新階段,空降兵又多了一隻從天而降的「鋼鐵重拳」。
  • 戰後德式裝甲車的延續:捷克斯洛伐克OT-810型半履帶裝甲運兵車
    戰爭期間,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兵工廠全部為納粹德國的軍備生產服務,其中就包括Sdkfz 251型裝甲運輸車,當時捷克斯洛伐克負責生產裝甲車的底盤和車身組件,發動機則由德國工程提供,因此戰後捷克斯洛伐克是保留有德國Sdkfz 251型裝甲運輸車完整的生產線(發動機除外)。
  • 盤點二戰德國8輪重型裝甲車的幾個變型:輪式步戰車的先驅
    1940年法國戰役結束後,德國軍方開始尋求開發一種新的8輪重型裝甲車,以便取代Sd.Kfz.231重型裝甲車8輪型。被命名為Sd.Kfz.234重型裝甲車,後來在它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各種改裝,出現了許多著名的變種。這些重型輪式裝甲車可以說是現代輪式戰車的先驅,影響極為深遠。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Sd.Kfz.234/1重型裝甲偵察車Sd.Kfz.234/1安裝了與38(t)輕型坦克相同的炮塔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