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魔的輪子!盤點二戰時德國的幾種輪式裝甲車

2021-01-08 歪史正說

孫子兵法有云:「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裡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意思是打仗打的實際上就是後勤。而即便是古代,十萬之師,也需輕車千輛,重車千輛。

現代戰爭中的車輛種類較之古代要多得多,用途自然也多種多樣。二戰時德國作為「閃電戰」的創立者,各種軍用車輛在戰前和戰中曾被大量生產,今天我們就介紹幾中德國輪式裝甲車。

Sd.KFZ.13型裝甲偵察車

該車由阿德勒汽車公司生產,因此又被稱為阿德勒裝甲車,是一種四輪輕型裝甲偵察車。裝備有一臺60馬力的4×2汽油引擎後輪驅動,公路上行駛最高時速60千米/時,越野能力極差。

13型

該車側面和頂部進行了裝甲保護,裝甲厚度為8毫米,防護能力不強,裝備有帶小型防護盾牌的7.92毫米MG13機槍,由車長操縱,後期改為MG34/42通用機槍。該車生產數量很小只有147輛,裝備在搜尋機械化營。1938年被Sd.Kfz.221型等新型裝甲偵察車取代,二戰期間降級為輔助車輛使用。

Sd.Kfz.221/222/223型裝甲偵察車

221型四輪裝甲偵察車,是1934年開始德軍部隊,主要任務是替代性能差的13型裝甲偵察車,作為偵察、搜尋以及巡邏的用車。該車戰鬥全重為4噸,最大速度90km/h,裝甲厚5-8mm,乘員2-3人,裝備1挺7.92mm MG13機槍。

221型四輪

222型與221型的區別在於正面有一大一小兩個觀察窗,同時裝備有一挺20毫米機關炮以及MG34機槍。223型安裝了無線電設備和天線,並進行了小的修改。取消了222型的20毫米機關炮,保留了MG34機槍,安裝開放式小型炮塔,部表面安裝了一個可伸縮摺疊的天線網罩。

222型

從1942年5月,222型與223型都改換了新的底盤和制動液壓發動機,車身前部裝甲的厚度也增加為30mm。222型戰時配屬機械化步兵師作戰,223型裝甲偵察車被部署到輕裝甲師,在裝甲師負責偵察與電信聯繫等任務。

Sd.Kfz.231/232型輪式重型裝甲偵察車

231由戴姆勒 - 奔馳公司生產,是一種輪式無線電通訊車。共有兩種,一種是6輪型,一種是8輪型。6輪231出現較早,早在1932年奔馳公司便生產了大約31輛,1932年至1937年間,共產生123輛。

231型6輪

該車全長5.57米,全重5.36噸,乘員4名,主武器為20毫米KWK30機關炮,副武器為7.92毫米MG13機槍,裝甲厚度為5.5-8毫米,公路行駛速度為65千米/時,採用密封炮塔,無線電支架覆蓋著一個框架天線,安裝在可轉動的炮塔上。

231型8輪

8輪型車體更大,全重達到了8.3噸,驅動更強,最高速度達到了90千米/時,裝甲也更厚達到5.5-14.5毫米,後期更是增厚到30毫米。1936年9月至1943年間,共生產607輛。

232型8輪

232型輪式重型裝甲車,可以看作231型的無線電升級版,它具有的突出特點是在外部的屋頂有一個格子框形覆蓋天線。

Sd.Kfz.234型輪式重型裝甲偵察車

234型八輪式重型裝甲偵察車,在戰時又被稱這彪馬(PUMA)。該車從1943年開始生產,是231/232型的替代產品,整個戰爭期間它有多個變型。

234型8輪

該車全長6.8米,全重11.74噸,八輪式,裝甲最厚處為30毫米,其它部為為5.5毫米,裝備一臺塔特拉103型空冷柴油機,210馬力。其中234/2型主武器為50毫米KwK39火炮,該炮同樣是3號坦克後續型號的主炮,專為對付東線的T-34或KV1設計,但是並不太成功。副武器為7.92毫米MG42機槍。

234反坦克型

234/3型變成了自行式反坦克炮,並大規模生產。衍生234-4型也改裝成8輪式自行式反坦克炮裝甲車。

相關焦點

  • 盤點二戰德國8輪重型裝甲車的幾個變型:輪式步戰車的先驅
    1940年法國戰役結束後,德國軍方開始尋求開發一種新的8輪重型裝甲車,以便取代Sd.Kfz.231重型裝甲車8輪型。最終,德國兵器局挑中了布森廠的設計,兩輛原型車於1942年面世。該車基本達到了德軍方的要求,全重12噸,最高時速80-90千米,原型車安裝有20毫米機關炮和MG34/42機槍。被命名為Sd.Kfz.234重型裝甲車,後來在它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各種改裝,出現了許多著名的變種。這些重型輪式裝甲車可以說是現代輪式戰車的先驅,影響極為深遠。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 二戰前的德國秘密輪式裝甲車,造型獨特的M-ARW
    在上世紀20年代中期,德國經濟已經從一戰後的頹廢中復甦,很多違背條約的秘密項目都在這個時期展開,其中就包括德國早期裝甲車的探索,其中最成功的型號就是Magirus M-ARW。在輪式裝甲車的理論探索中,德軍基本確定了將輕型輪式裝甲車用於偵察任務,將中型裝甲車用於火力支援任務,其中中型裝甲車要有優秀的機動性,能夠跨越崎嶇的地形以及穿越河流水域,車輛自身的裝甲防護要能給成員提供必要的防護。總共有3家公司參與了這項秘密的裝甲車研製,而Magirus公司的設計M-ARW最具有發展前途。
  • 二戰德國Sdkfz 254裝甲車,來自奧地利的輪履兩用車
    二戰時德國大量使用被他吞併的奧地利生產的武器裝備,其中就有一款比較少見的rr-7輪履輛用裝甲偵察車,該車產量稀少,是一款很罕見的裝備,德軍給了它Sdkfz 254的編號。該車由奧地利索勒爾公司設計製造,作用是給炮兵部隊提供一種性能優異的火炮拖車,為了滿足越野機動性和公路高速機動,裝甲車使用了輪履兩用結構。1937年原型車測試通過,獲得了軍隊的訂單,不過在第二年剛剛進入量產之時,德奧兩國合併,rr-7就成了德國軍隊的制式裝備。
  • 英倫「小鋼炮」,戰後英國首款輪式裝甲車,FV601「薩拉丁」
    當德國人開著半履帶裝甲車在各大戰場上橫行之時,英、美等國這才意識到裝甲運兵車的重要性,在此之後也開始研製、改造和列裝此類裝備。這個時期的裝甲車只需要滿足兩個指標即可,運兵和防護,至於火力強弱並不重要。而相對於二戰時裝備的極簡式履帶或半履帶裝甲運兵車,在冷戰時期這種裝備開始具備多種功能。因為此時的戰場早已非二戰那種飛機、大炮式的攻殺了,核武器、化學武器與常規武器同樣在美、蘇之間的對峙當中被拿出來曬,這也不得不讓很多國家在研製陸地裝備時開始考慮防核、防化等性能。
  • 日本違規擴大坦克規模:坦克裝輪子搖身一變成裝甲車
    日本由於二戰戰敗後受《和平憲法》的限制,不僅不能擁有軍隊,而且自衛隊也被禁止列裝攻擊性武器和裝備,但日本這個民族在追崇武力方面卻顯得格外"聰明",擅長暗度陳倉...比如日本自衛隊為了擁有航母,索性就把排水量26000噸的出雲號稱作護衛艦;為了建立太空軍,就謊稱日本要清理太空垃圾;最離譜的是10式坦克裝上輪子冒充裝甲車。
  • 北非戰場的德意志駱駝,二戰德國Sd.Kfz.233重型裝甲車
    德國在二戰早期的閃電戰中能夠迅速擊敗眾多歐洲國家,除了那些作為攻堅主力的坦克部隊,也有那些輪式裝甲車輛的功勞。因為當時各國對於德國研製坦克裝甲車輛保持警惕之心,所以早在20世紀30年代,德國裝甲車輛的研製工作就已經開始秘密進行。並在希特勒上臺以後將這些車輛投入部隊使用,並收集相關的車輛使用信息,以利於進一步改進和升級換代。
  • 從法國對潘哈德裝甲車的利用來看,輪式戰車能取代傳統坦克嗎?
    順便一提,潘哈德系列的輪式戰車,在通俗的分類下它屬於一種裝甲車,但有的時候它也被看成是一種輪式坦克,這其中就涉及到了裝甲車和坦克的區別問題。就現在來看,被叫做裝甲車的普遍需要具有運兵功能,對武器的要求不是很高,而輪子和履帶也並不是判定它的要素。
  • 二戰後蘇聯第一款輪式裝甲車BTR-40:薩沙的兵器圖譜第189期
    :薩沙的兵器圖譜第189期今天主角是BTR-40裝甲車。BTR-40裝甲車的設計源於二戰時期1944年。當時蘇軍大量使用卡車運輸士兵,但卡車沒有裝甲防禦,在前線運動極為危險。薩沙圖譜全集二戰時期蘇軍也裝備了大名鼎鼎的T-80坦克:薩沙的兵器圖譜第188期防空掃帚的蘇軍輪式裝甲卡車BTR-152A:薩沙的兵器圖譜第187期
  • 搭載曼恩發動機的歐洲野牛輪式裝甲車
    今天說的這款車型來自嚴謹的德國,它就是萊茵金屬防務公司生產的Wisent(歐洲野牛)輪式裝甲電力車。 2010年10月,德國的萊茵金屬軍用車輛有限公司(RRMV)與愛爾蘭的蒂莫尼科技有限公司達成協議,在軍事後勤和戰術車輛領域進行合作。
  • 法國潘哈德M8裝甲車,半個世紀前的輪式坦克,莫名其妙被放棄
    法國早在二戰前就非常重視輪式裝甲車的研製,二戰後因為在坦克設計方面一時難以突破,輪式車輛的研發就成為重點項目,先後推出了多款性能先進的輪式車輛,其中潘哈德M8裝甲車就是潘哈德公司在1970年研製的先進型號。
  • 世界十大輪式裝甲車:解放軍王牌躋身第4 (1/18)
    第一名:德國「拳擊手」   集現代科技大成者   拳擊手裝甲運兵車是德國研製的一款戰車,其最大特點是裝甲防護採用了模塊化裝甲,鋼和陶瓷組合成的裝甲板塊由螺栓加以固定。輪式裝甲車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軍隊的必備武器。在戰場上,輪式裝甲車的高速性能和強大火力配置,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許多國家也紛紛研製出自己的國產輪式裝甲車,以滿足特定的作戰需要。  就輪式裝甲車的發展趨勢而言,一是模塊化,二是重火力。模塊化要求一款輪式裝甲車可以靈活多變,在戰場上扮演步兵運載車、火力支援車、突擊炮、電磁幹擾車、指揮車、坦克救援車、兩棲戰車等等多個角色。
  • 我國新型輪式裝甲車,正式列裝!
    【央視軍事】;「動在空中,打在地面」空軍空降兵是一支特殊兵種但著陸後缺乏重型裝備曾一直是個問題近日,我國自主研發的首批某型輪式裝甲車「飛行軍」再添「風火輪」5月7日,鄂北某訓練場,千餘名官兵莊嚴列陣,舉行首批某型輪式裝甲車授裝儀式。
  • 二戰大量使用的半履帶裝甲車為何消失了?說到底:還是失敗的設計
    在二戰前和戰爭期間,半履帶裝甲輸送車曾經風靡一時,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設計人員希望能夠結合履帶式和輪式車輛的優點,設計出性能更高的裝甲越野載具,半履帶車的設計初衷,是既具備履帶式車輛越野性能好,越障能力強的優點,同時具備輪式車輛價格低廉,公路速度高,轉向簡單,節約燃油,可靠性高,維護簡單的優點。
  • 南非的「防彈卡車」,來自「彩虹之國」的「水牛」輪式裝甲車
    這輛以梅賽德斯·奔馳烏尼莫克(Unimog)卡車為基礎改裝而來的「水牛」從外形上來看你很難將其歸類為裝甲車,更多的時候會誤以為這是一款戰地卡車。但實際上它卻是南非第一款被大批量生產的裝甲運兵車,並且有著不俗的性能和防護能力。在七、八十年代時,這款具有防雷功能的APC曾是南非軍隊的主力裝甲車。
  • 二戰美國T18獵豬犬重型輪式裝甲車,可媲美坦克的重裝戰車
    T18是一種大型重甲8×8輪式裝甲車,由Yellow Coach公司在1942年研發成功。行走裝置採用4軸8輪式,前後兩對車輪相互靠攏,每個輪胎有獨立的板簧懸掛,前兩對車輪均具有轉向能力,可以降低轉彎半徑,增加機動性。
  • 二戰荷蘭M-39裝甲車,分不清哪個是機槍哪個是炮
    輪式裝甲車在一戰時期得到認可,不過那時候基本都是從現有的汽車,通過安裝鋼板改裝而來,性能指標一般,一戰後許多國家開始研製專業的裝甲車,荷蘭也點亮了自己的科技線,在二戰前夕研製出了M-39輪式裝甲車。M-39裝甲車在30年代,荷蘭已經研製成功了DAF PD.2型裝甲車,在二戰爆發前,以它為基礎研發了DAF PD.3型裝甲車,也就是M-39。
  • 半履帶裝甲車的優勢和劣勢是什麼?為何二戰後各國就不裝備了
    榮譽的條頓騎士:二戰中主要參戰國都在裝甲部隊和機械化部隊中使用半履帶車。典型的如納粹德國,蘇聯,美國。但是戰後大家又紛紛淘汰了半履帶車。能不能跨過半履帶的發展直接發展輪式車和履帶車?南山賊:當然可以,走進了一個誤區罷了,當時也就是20-30年代有很多這種類似的妄想兩邊好處都佔的設計,比如輪履兩用,鐵道履帶兩用之類,都是兩不靠兩邊的好處沒沾上毛病都沾上了。
  • 用輪子取代履帶,雲豹裝甲車的前世今生
    這種裝甲車重達25噸,與早期的CM-32/33最明顯的區別是炮塔,30毫米自動炮和一挺7.62毫米機槍都在炮塔頂部。另一挺7.62毫米機槍安裝在後甲板上,由後方的一名步兵通過艙門操作。軍隊計劃購買至少284輛CM-34步兵戰車。這種車基本上是老式CM-32裝甲車的升級版。CM-32和CM-34的最高公路速度都是一樣的,每小時120公裡,內部燃料的公路行駛裡程為800公裡。
  • 德法爭搶卡達裝甲車訂單 德國「拳擊手」裝甲車後來居上或撬走法...
    正在卡達接收測試的拳師裝甲車 【環球網軍事報導】日前,一段視頻展示了德國的「拳擊手」裝甲車正在卡達接受測試,這輛裝甲車在沙漠環境中進行了各種通行測試,而該裝甲車很可能被卡達軍方選中
  • 盤點二戰著名歷史烏龍「波蘭翼騎兵衝擊德國裝甲車」來龍去脈
    其實關於「波蘭翼騎兵衝擊德國裝甲車」這個爛梗說起來,不過詭異的是,當我2010年前後還在念初中時,經常在海內外一些著名權威的軍事雜誌上看到這條流傳最廣、經久不衰的烏龍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