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履帶裝甲車的優勢和劣勢是什麼?為何二戰後各國就不裝備了

2021-01-11 看北朝

榮譽的條頓騎士:二戰中主要參戰國都在裝甲部隊和機械化部隊中使用半履帶車。典型的如納粹德國,蘇聯,美國。但是戰後大家又紛紛淘汰了半履帶車。能不能跨過半履帶的發展直接發展輪式車和履帶車?

南山賊:當然可以,走進了一個誤區罷了,當時也就是20-30年代有很多這種類似的妄想兩邊好處都佔的設計,比如輪履兩用,鐵道履帶兩用之類,都是兩不靠兩邊的好處沒沾上毛病都沾上了。

東門吹雨:那玩意就是個雞肋。生產它還不如把資源拿去造坦克或卡車。

巴納扎爾:要是軍費非常充足,當然可以搞全履帶的機械化部隊,問題是20~30年代那段時期各國軍費都緊張,等到大戰爆發軍費充足了,產能又成問題,生產線、原料和物流配送必須優先保障生產坦克。至於輪式車輛,以當時輪式車輛的性能和公路網的情況,作為後勤車輛使用還行,作為戰鬥車輛使用就要坑爹。

▲美軍M16半履帶防空戰車

榮譽的條頓騎士:全履帶相對於半履帶貴了多少。戰鬥用全履帶車,運輸用輪式車相對於二戰的半履帶擲彈兵師要多花多少錢?

蘭度:你把坦克炮塔拆了不就是全履帶運輸車了麼?

榮譽的條頓騎士:坦克底盤和裝甲車底盤還是不一樣的。

巴納扎爾:別忘了二戰時期各國還有大量輕型坦克和超輕型坦克,39年到42年這些小坦克是裝甲師的主力裝備,而且還不能湊滿編制數。三德子一個裝甲擲彈兵師按照編制是90輛半履帶裝甲車,換成全履帶裝甲車,等於增加一個滿編坦克營,而三德子的裝甲師常年不滿編,某些師就幾十輛坦克,所以如果真有生產能力,肯定是優先給部隊補充坦克。

▲納粹德國A Sd.Kfz. 10/1半履帶運輸車

蘭度:參見約翰牛的那一堆袋鼠。

解放軍-ZSC:那是戰爭晚期了,其實產能已經逐漸過剩了。此一時彼一時。

裝甲師:三德子一個裝甲擲彈兵師按照編制是90輛半履帶裝甲車——這個編制是哪兒來的出處?我怎麼記得一個SS裝甲師下屬全裝SPW的裝甲擲彈兵營裝備半履帶裝甲車90多輛。

TSHT2011:效率極低的折騰。用履帶是為了讓步兵跟上坦克,帶來最大的便利實際是步兵伴隨坦克行軍的能力提高。反正真開幹時也壓根不能指望二戰水平的履帶輸送車能多靠前,照樣是送到戰場就要步兵下車自己在後面遠遠用機槍幫忙掃一下,哪裡有真的跟隨坦克往前衝的。如果是戰役機動,履帶車跟坦克照樣是要靠鐵路運,鐵路運兵的效率也比卡車跑公路高多了。

巴納扎爾:sdkfz251淚流滿面……不過半履帶車的大頭,不管美帝還是三德子,都是用來拖重裝備或者作為武器平臺了,這是卡車做不到的。

▲1942年,柏林,納粹德國SchützenpanzerSd.Kfz.251半履帶裝甲車。

裝甲師:不過我記得美式十輪卡能拖105榴彈炮,漢斯的105榴彈炮全靠半履帶牽引車來拖。

甜妞她爹:加侖坑的大號布倫機槍車。

處處連續不可微:利用汽車產能和卡車駕駛員啊。

煞破狼:蘇聯沒有把半履帶車實際裝備吧。

巴納扎爾:美帝給過。

解放軍-ZSC:M3/M5半履帶車 美國人也援助了 千輛級別的。其實數量也不少。

半履帶相對全履帶 刨去一般性能以外。另外就是發動機功率需求比全履帶低,生產成本也低很多。當時的發動機水平和產能都是不夠的。所以好的都用來造坦克。而且其實半履帶的生產更像汽車而不是履帶車輛。所以各種條件低不和坦克搶發動機和生產線。全履帶輸送車:二戰時候基本兩條線:1,拖拉機線——主要用來拖重炮的。速度神馬的都不行;2,輕型車線——布倫車,T20之類的,重量輕個頭小馬力也小其實越野運輸能力不見得比半履帶強。所以半履帶車可以說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一個過程,雖然我們從現代角度講是一個過渡的過程。

▲1945年3月27日,美軍第9裝甲師半履帶車通過德國恩格爾斯。

榮譽的條頓騎士:一戰開始後,沙俄繼續半履帶式車輛的研製和改進工作。1916年,沙俄汽車工程師克爾日維茨基訂購了300套半履帶式裝甲和貨運車,僅完成了30套。十月革命爆發後,半履帶式越野車的研製暫時中斷,克格雷斯回到祖國,幫助法國奠定了在這類車輛研製方面的領先地位。國內外局勢穩定之後,蘇聯政府很快就決定重新研製半履帶式越野車輛,生產出了NATI-2、NATI-3、VZ、VG、嘎斯-60、吉斯-22、吉斯-42、吉斯-41(火炮牽引)、吉斯-33、嘎斯-65、吉斯LTA等型半履帶式汽車。

蘇聯自己也生產半履帶車的。

▲1937年蘇聯小批量生產的BA-30半履帶車。

黑武士:還有主要兩個流派。德國的長履帶和美國的短履帶,雪鐵龍在接近100年前搞的經過中國的歐亞汽車拉力活動,就是半履帶車吧。

忠唐保晉張承業:是,壞的一塌糊塗,最慘一次在新疆,等從天津運配件來。

黑武士:那時候的條件,半履帶能開起來,就很了不起了,越野性能秒殺現代的SUV。

忠唐保晉張承業:別,回頭給你看照片,有的路人抬過去的,現代越野車絕對能過去。

szz:毛子西伯利亞的爛路SUV能過去?????????打死偶也不信,當然中國農村的土路能跑是可能的。

巴納扎爾:西伯利亞,半履帶一樣過不去。

茗夜雨:二戰中前期至少毛子大規模裝備了全履帶運兵車。

▲作為自行火炮和火炮牽拉車使用的裝甲版ZIS-41半履帶車。

註:本文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本文作者:北朝網友

相關焦點

  • 二戰大量使用的半履帶裝甲車為何消失了?說到底:還是失敗的設計
    在二戰前和戰爭期間,半履帶裝甲輸送車曾經風靡一時,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設計人員希望能夠結合履帶式和輪式車輛的優點,設計出性能更高的裝甲越野載具,半履帶車的設計初衷,是既具備履帶式車輛越野性能好,越障能力強的優點,同時具備輪式車輛價格低廉,公路速度高,轉向簡單,節約燃油,可靠性高,維護簡單的優點。
  • 德軍裝甲步兵的「低空壁壘」:Sdkfz 251/17型半履帶防空裝甲車
    Sdkfz 251型半履帶裝甲運兵車Sdkfz 251/17型半履帶防空裝甲車二戰初期,德軍利用一些半履帶牽引車改裝出了一些輕型自行防空高炮德軍曾利用儘管德軍利用一部分坦克底盤改裝出了一些全履帶的裝甲防空車,性能也非常不錯,但是德軍的坦克產量本來就不高,不可能將寶貴的坦克底盤大量用於防空用途,德軍只能尋找新的防空火炮搭載平臺。德軍摩託化步兵部隊裝備的Sdkfz 251型半履帶裝甲運輸車進入了德軍的眼帘,這種中型裝甲車擁有一定的裝甲防護,完全可以搭載20毫米高射炮,並且該型裝甲車裝備數量較多,可以滿足數量上的需求。
  • 戰後德式裝甲車的延續:捷克斯洛伐克OT-810型半履帶裝甲運兵車
    引言二戰德國軍隊中最精銳的就是其裝甲部隊了,而德軍裝甲部隊主要由兩個兵種構成,那就是裝備坦克的裝甲兵和裝甲運輸車的裝甲擲彈兵,所謂裝甲擲彈兵就是機械化步兵,Sdkfz 251型半履帶裝甲運輸車便是德軍裝甲擲彈兵的制式裝備。
  • 德軍裝甲擲彈兵的「碉堡剋星」:Sdkfz 251/16型半履帶噴火裝甲車
    德軍是最早使用火焰噴射器的軍隊,在火焰噴射器的研發上一直處於前列,德軍也最早認識到帶有一定裝甲防護和機動能力的新型火焰噴射武器的重要性,二戰初期德軍先後將一號和二號坦克改裝為噴火坦克,後期又利用三號坦克和Sdkfz 251型半履帶裝甲運兵車改裝為噴火戰車,其中前者用於城市攻堅戰中的近距離火力支援任務,後者則用於野戰中的攻堅和火力壓製作戰,是德軍裝甲擲彈兵部隊的重要火力支援武器之一。
  • 德軍裝甲擲彈兵排長的座駕:Sdkfz 251/10型37毫米炮半履帶裝甲車
    Sdkfz 251/10型37毫米炮半履帶裝甲車一般作為摩託化步兵排排長的座駕,戰鬥全重8噸,標準載員6人,包括1名步兵排排長、1名駕駛員、1名機電員、1名炮手、1名裝填手和1名機槍手(兼反坦克步槍手),裝備1門37毫米反坦克炮(備彈168發)、1挺MG-34/42型高射機槍(車體後部,備彈1100發)和1支PzB39型7.92毫米反坦克步槍(備彈40發),可見
  • 二戰德軍戰鬥工兵的制式裝備:Sdkfz 251/7型工兵突擊裝甲車
    二戰德軍非常注重戰鬥工兵的建設,意圖打造一支能夠伴隨裝甲兵作戰的機動工兵部隊,這些戰鬥工兵必須具備一定的裝甲防護能力和突擊能力,以期在敵人火力打擊下強行為坦克打開一條進攻通道,這樣為戰鬥工兵配屬裝甲戰鬥車輛也就顯得十分必要,二戰中德軍戰鬥工兵最重要的制式裝備就是Sdkfz 251/7型工兵突擊裝甲車。
  • 三號突擊炮的繼承者:二戰德軍Sdkfz 251/9型半履帶突擊炮車
    二戰初期,無論是四號坦克還是三號突擊炮都安裝的是24倍徑的75毫米短管火炮,主要用於支援步兵作戰,為步兵提供火力掩護。而作戰經驗表明,為德軍步兵提供近距離的直接火力掩護是十分必要的,必須為德軍步兵裝備新的火力支援裝甲車,德軍試圖將替換下來的75mm短管火炮安裝到Sdkfz 251型半履帶裝甲運兵車上,最終研製出了一款新的突擊炮裝甲車:Sdkfz 251/9型半履帶突擊炮車。
  • 在電影中,如果500萬喪屍來襲,下面裝甲車4選1,你咋選?
    二戰期間,為了對敵人進行更大規模的傷害,各國之間誕生了一系列先進的武器裝備。這些武器裝備有的適用於進攻,有的適用於防禦,在作戰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那麼,講到既可以防禦型又可以進攻的武器裝備,不得不提的便是戰場中經常用到的裝甲車了。裝甲車的種類繁多,功能不一。
  • 英倫「小鋼炮」,戰後英國首款輪式裝甲車,FV601「薩拉丁」
    當德國人開著半履帶裝甲車在各大戰場上橫行之時,英、美等國這才意識到裝甲運兵車的重要性,在此之後也開始研製、改造和列裝此類裝備。因為在戰爭時期,這種裝備真的就是為了運輸士兵而存在的,為了便於大量生產、裝備,在製造工藝上能簡就簡,甚至很多坦克、卡車都可以被改裝成運兵車。這個時期的裝甲車只需要滿足兩個指標即可,運兵和防護,至於火力強弱並不重要。而相對於二戰時裝備的極簡式履帶或半履帶裝甲運兵車,在冷戰時期這種裝備開始具備多種功能。
  • 二戰應用最廣的火箭炮,蘇聯高度機密,沒有留下確切的「名字」
    火箭炮兼具發射速度快,火力強大,突襲能力強,機動性等優點,被各國廣泛應用到陸基武器系統的建設之中。作為火力最強的地面可移動裝備,可以有效壓制技術兵器、坦克群、裝甲車輛和待機地區的直升機群。二戰前後各國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武器研發之中,各式各樣的火箭炮應運而生。
  • 曾經戰無不勝的二戰德軍裝甲部隊,為何最後屢屢戰敗?輸在了哪?
    今天咱們聊的這個話題,來源於一位網名叫「邦邦」的觀眾在我後臺留言提的問題,他說:「葦哥您好,我是一個大學生,從小就特別喜歡二戰的歷史,您能不能抽空講一下各國坦克的對比呀!除了數量和補給方面,德軍裝甲部隊到底輸在哪了呀!」
  • 各國都選擇「拋棄」輕坦,解放軍為何還要裝備?
    然而,在當今各國的陸軍裝備庫中,你可能很難找到幾種真正意義上的輕坦。如今露面更多的,反而是一些具有相似功能的其它裝甲車輛。 輕坦在二戰後期已經變得不堪一擊 二戰後,機動靈活的輕型坦克雖然沒有像重型坦克那樣迅速走向消亡,但作為一個逐步被邊緣化的群體
  • 原本有希望成為高機動偵察奇兵的半履帶裝甲車 為何最終無緣於戰場
    自從馬克I型坦克在一戰嶄露頭角以來,裝甲兵器就成了各國軍事發展的重心之一,而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漸成熟逐步完善的裝甲兵器如同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出來,同樣興起的除了坦克還有各式各樣的裝甲車,P28半履帶裝甲車就是其中比較出色的一種。
  • 匈牙利巨資採購山貓裝甲車,戰鬥全重44噸
    近日,匈牙利國防部已經正式授予德國萊茵金屬公司一份合同,計劃從德國採購218輛KF-41"山貓"重型裝甲車,而這種重型裝甲車的戰鬥全重達到了驚人的44噸,已經和俄羅斯T-72主戰坦克的自重大體相當。根據媒體透露,匈牙利和德國這份裝甲車採購合同的總額超過了20億美元。
  • 英軍在二戰時期的決勝利器,被生產了超過11萬輛的布倫裝甲車
    英國在二戰時期的坦克可謂多種多樣,但要論起知名度最高的英軍裝甲,其實並不是坦克,反而是一輛體型小巧的裝甲車——「布倫裝甲車」。幾乎和任何一輛坦克相比,布倫裝甲車都沒有什麼可比性,但它卻憑藉著自身不可忽視的優勢,成功的載著英軍甚至整個西線盟軍走向了勝利。
  • 二戰荷蘭M-39裝甲車,分不清哪個是機槍哪個是炮
    輪式裝甲車在一戰時期得到認可,不過那時候基本都是從現有的汽車,通過安裝鋼板改裝而來,性能指標一般,一戰後許多國家開始研製專業的裝甲車,荷蘭也點亮了自己的科技線,在二戰前夕研製出了M-39輪式裝甲車。M-39屬於輕型裝甲車,車長只有4.75米,寬2.08米,高2.16米,重6噸。裝甲車安裝一臺95馬力的福特V8引擎,單位功率可觀,裝甲車能夠跑出75千米的最大時速。行走裝置採用前2後4的輪式結構,在車體的正面裝甲上,還鑲嵌有兩隻小輪胎,用以輔助翻越障礙。
  • 二戰前最強的裝甲車BA-10,可以和坦克對抗,二戰表現卻很差
    採用3對負重輪,前1後2布置,為了達到防彈的效果,直接採用了實心橡膠輪,也是非常的硬核了,缺點就是行駛起來舒適性差了很多,後兩對輪子可以根據路面情況安裝履帶,變成半履帶車,加強通過性。裝甲防護比較簡單,直接使用4~10毫米的鋼板焊接而成,發動機艙前方的進氣口可以打開關閉,駕駛員的觀察窗也可以向上開啟,炮塔因為直接採用T-26或者BT坦克的炮塔,因此車長和炮手擁有和坦克一樣的觀瞄設備。
  • 犀牛重型裝甲車,二戰澳大利亞設計,名字和戰力很匹配
    在二戰爆發時,澳大利亞的軍事力量並不算強,其國內只有少量老舊的裝甲車,原本作為大英國協成員可以在很多方面享受照顧,隨著二戰爆發英國自顧不暇,澳大利亞不得不考慮自己研發一些必要的裝備以應對接下來的戰事。
  • 三蹦子算什麼,二戰義大利的四蹦子Vespa裝甲車,史上獨一份
    車體後半段為動力艙,安裝一臺82馬力的Artena直列8缸液冷發動機,驅動車體中部的一對車輪,單位功率至少20馬力/噸,如此優秀的動力讓裝甲車能夠以最大86千米的時速飆車,在二戰時期這一數據很不錯。在發動機旁邊是一個62升容積的油箱,可以支持裝甲車行駛約200千米。
  • 二戰德國Sdkfz 254裝甲車,來自奧地利的輪履兩用車
    二戰時德國大量使用被他吞併的奧地利生產的武器裝備,其中就有一款比較少見的rr-7輪履輛用裝甲偵察車,該車產量稀少,是一款很罕見的裝備,德軍給了它Sdkfz 254的編號。該車由奧地利索勒爾公司設計製造,作用是給炮兵部隊提供一種性能優異的火炮拖車,為了滿足越野機動性和公路高速機動,裝甲車使用了輪履兩用結構。1937年原型車測試通過,獲得了軍隊的訂單,不過在第二年剛剛進入量產之時,德奧兩國合併,rr-7就成了德國軍隊的制式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