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最強的裝甲車BA-10,可以和坦克對抗,二戰表現卻很差

2020-12-19 丹書戰史

BA-10裝甲車是上世紀30年代蘇聯研發的一個系列裝甲車,服役後即成為蘇軍裝甲車主力,參與了30年代後期發生的幾次戰鬥,在蘇德戰爭爆發時還有不少在役,德軍也繳獲了一些自用。

蘇軍BA-10裝甲車

裝甲車和坦克結合

上世紀30年代,蘇軍接連研發了一系列的裝甲車,從BA-3到BA-6,這兩種型號的裝甲車性能並不能滿足蘇軍的要求,有點技術探索的意義。1938年,蘇軍決定改進BA-6,這就催生了BA-10裝甲車。

BA-10在整體結構上沿襲了前輩的設計,所以看起來都差不多,只不過裝甲車底盤改為嘎斯AAA汽車。武器布置和前輩們一樣採用後置的坦克炮塔,車內增加無線電報務員,綜合作戰能力比前輩強得多。

嘎斯AAA汽車(左)

車重5.1噸,長4.65米,寬2.07米,採用一臺37千瓦的發動機,最大公路速度55千米每小時。採用3對負重輪,前1後2布置,為了達到防彈的效果,直接採用了實心橡膠輪,也是非常的硬核了,缺點就是行駛起來舒適性差了很多,後兩對輪子可以根據路面情況安裝履帶,變成半履帶車,加強通過性。

裝甲防護比較簡單,直接使用4~10毫米的鋼板焊接而成,發動機艙前方的進氣口可以打開關閉,駕駛員的觀察窗也可以向上開啟,炮塔因為直接採用T-26或者BT坦克的炮塔,因此車長和炮手擁有和坦克一樣的觀瞄設備。

BA-10裝甲車

武器裝備是BA-10最強的地方,主炮為一門M1934型45毫米坦克炮,比同時大量裝備的37毫米炮具有更強的穿甲能力,輔助武器為2挺DT機槍,一挺位於駕駛員左側,由無線電員操作,只能向前射擊。炮塔可以360°旋轉射擊,作戰靈活,除了防護力不如坦克,其他方面都和坦克差不多。

BA-10有幾個後繼型號,其中BA-10M為加強版本,適當增加了裝甲厚度,採用更新式的電臺,而BA-10ZD型則可以更換輪子,在鐵軌上奔跑,另外還有實驗的兩棲型。

BA-10裝甲車

被坦克取代

BA-10服役後就成為蘇軍的裝甲車主力,第一次參戰是諾門罕戰役,在這場蘇軍的實驗戰場中,BA-10裝甲車甚至能和日軍坦克正面硬戰,受到蘇軍官兵的好評。

不過第二次參戰則是蘇軍的夢魘-蘇芬戰爭,在這場戰鬥中,連蘇軍的坦克部隊都在層層抵擋的芬軍面損失慘重,薄甲的BA-10就更不用提了,而且厚厚的積雪削弱了車輛的機動性,大部分時候都像個靶子一樣。

火車上的BA-10裝甲車

蘇德戰爭爆發後,在前期的蘇軍大潰敗中,BA-10系列裝甲車也沒能發揮太多作用,和其他裝備一樣在大潰敗中不斷的損失,德軍繳獲了一部分,經過測評後認為它只能算及格的產品,被德軍用於反遊擊作戰。

火車上的裝甲車

對於蘇軍來說,熬過了最艱難的時期,1942年後整體情況已經開始好轉,此時蘇軍的部隊建設有了一定的改變。這一時期的蘇德戰場,原本道路交通基礎就很差的蘇聯,被炮火吞噬後更加難以行軍,而且BA-10的裝甲防護能力也無法和坦克相提並論,蘇軍開始放棄BA-10等裝甲車,轉而採用T-60等輕型坦克代替它的偵察等任務。

T-60輕型坦克

嚴格來說,作為一種30年代的裝甲車,BA-10的綜合性能還是不錯的,尤其是具備和坦克對戰的火力,然而在二戰那個裝甲武器大發展的年代,蘇軍無力對BA-10進行技術升級,其結果就是它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越來越大,只能默默退出戰場。


相關焦點

  • 二戰荷蘭M-39裝甲車,分不清哪個是機槍哪個是炮
    M-39裝甲車在30年代,荷蘭已經研製成功了DAF PD.2型裝甲車,在二戰爆發前,以它為基礎研發了DAF PD.3型裝甲車,也就是M-39。M-39裝甲車裝甲採用焊接鋼裝甲,並且在車體四周都大量採用傾斜布置,裝甲厚度10毫米,可以抵禦步槍和輕機槍的掃射。在裝甲車的兩側,於前兩對輪胎中間設置出入門,炮塔頂部也能進出。
  • 英軍在二戰時期的決勝利器,被生產了超過11萬輛的布倫裝甲車
    英國在二戰時期的坦克可謂多種多樣,但要論起知名度最高的英軍裝甲,其實並不是坦克,反而是一輛體型小巧的裝甲車——「布倫裝甲車」。幾乎和任何一輛坦克相比,布倫裝甲車都沒有什麼可比性,但它卻憑藉著自身不可忽視的優勢,成功的載著英軍甚至整個西線盟軍走向了勝利。
  • 二戰前的德國秘密輪式裝甲車,造型獨特的M-ARW
    M-ARW裝甲車是一種四軸裝甲車,在當時算得上大型或者重型裝甲車,畢竟那個時候很多裝甲車都是用卡車改裝,其他國家大多在30年代才大量出現專業研製的裝甲車。M-ARW的車體和坦克差不多,從前到後依次劃分為駕駛艙、戰鬥艙和動力艙,發動機為一臺100馬力的戴姆勒-奔馳M36汽油發動機,它的動力和坦克一樣通過傳動軸傳遞到前部變速箱位置,變速箱擁有5前進擋和倒擋。行走裝置為4軸8輪全驅模式,中間兩對車輪靠得更近,轉彎時前後兩對車輪對向轉動提升了轉彎速度和降低轉彎半徑。
  • 二戰德國Sdkfz 254裝甲車,來自奧地利的輪履兩用車
    該車由奧地利索勒爾公司設計製造,作用是給炮兵部隊提供一種性能優異的火炮拖車,為了滿足越野機動性和公路高速機動,裝甲車使用了輪履兩用結構。1937年原型車測試通過,獲得了軍隊的訂單,不過在第二年剛剛進入量產之時,德奧兩國合併,rr-7就成了德國軍隊的制式裝備。
  • 半履帶裝甲車的優勢和劣勢是什麼?為何二戰後各國就不裝備了
    生產它還不如把資源拿去造坦克或卡車。巴納扎爾:要是軍費非常充足,當然可以搞全履帶的機械化部隊,問題是20~30年代那段時期各國軍費都緊張,等到大戰爆發軍費充足了,產能又成問題,生產線、原料和物流配送必須優先保障生產坦克。至於輪式車輛,以當時輪式車輛的性能和公路網的情況,作為後勤車輛使用還行,作為戰鬥車輛使用就要坑爹。
  • 犀牛重型裝甲車,二戰澳大利亞設計,名字和戰力很匹配
    在二戰爆發時,澳大利亞的軍事力量並不算強,其國內只有少量老舊的裝甲車,原本作為大英國協成員可以在很多方面享受照顧,隨著二戰爆發英國自顧不暇,澳大利亞不得不考慮自己研發一些必要的裝備以應對接下來的戰事。
  • 二戰時波蘭騎兵真是拿馬刀和長槍,迎戰德軍坦克嗎
    對二戰有所了解的人們,大多聽過這樣一個段子,那就是當德軍向波蘭發起「閃擊戰」時,不知坦克為何物的波蘭騎兵勇敢地揮舞著馬刀和長槍,向德軍裝甲部隊發起了潮水般的衝鋒,卻最終覆沒於坦克的履帶之下
  • 二戰德軍戰鬥工兵的制式裝備:Sdkfz 251/7型工兵突擊裝甲車
    二戰德軍非常注重戰鬥工兵的建設,意圖打造一支能夠伴隨裝甲兵作戰的機動工兵部隊,這些戰鬥工兵必須具備一定的裝甲防護能力和突擊能力,以期在敵人火力打擊下強行為坦克打開一條進攻通道,這樣為戰鬥工兵配屬裝甲戰鬥車輛也就顯得十分必要,二戰中德軍戰鬥工兵最重要的制式裝備就是Sdkfz 251/7型工兵突擊裝甲車。
  • 二戰後蘇聯第一款輪式裝甲車BTR-40:薩沙的兵器圖譜第189期
    :薩沙的兵器圖譜第189期今天主角是BTR-40裝甲車。BTR-40裝甲車的設計源於二戰時期1944年。當時蘇軍大量使用卡車運輸士兵,但卡車沒有裝甲防禦,在前線運動極為危險。只要一個遊擊隊員使用衝鋒鎗掃射,也可以造成卡車中的士兵傷亡一堆。所以,蘇軍要求以現有的嘎斯卡車底盤為基礎,改裝出一種輕型裝甲車。這種裝甲車主要用於運輸士兵,需要很好的機動性,以及最基礎的防禦力和自衛火力。
  • 二戰大量使用的半履帶裝甲車為何消失了?說到底:還是失敗的設計
    在二戰前和戰爭期間,半履帶裝甲輸送車曾經風靡一時,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設計人員希望能夠結合履帶式和輪式車輛的優點,設計出性能更高的裝甲越野載具,半履帶車的設計初衷,是既具備履帶式車輛越野性能好,越障能力強的優點,同時具備輪式車輛價格低廉,公路速度高,轉向簡單,節約燃油,可靠性高,維護簡單的優點。
  • 邱吉爾坦克:火力弱怎麼了?二戰坦克中的「輕坦」都沒我抗揍
    在二戰時期,為了滿足戰爭需求,各種型號、各種用途的坦克是一個接一個的被研發了出來。其中有綜合表現較差的,也不乏許多綜合表現較好的,但要我來說的話,還得加上一種「不務正業」的。那麼按照早期輕型坦克那10~20噸的車重、火炮口徑不超過85毫米的判斷標準,邱吉爾坦克其實就等同於是一款「超重」了的「輕型坦克」呀。畢竟在大多數人的意識裡,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二戰坦克的火力普遍都是和防禦成正比的,往往都是以火炮口徑來決定坦克攻擊力的強弱與否。
  • 二戰德軍獨特的兵種—裝甲擲彈兵,二戰步兵的最高境界
    除此以外還有在二戰末期,頑抗到最後,死守柏林國會大廈的一支納粹部隊——黨衛軍「諾德蘭」第11裝甲擲彈兵師。可以說不管是德軍的國防軍,還是德軍的黨衛軍,都有「裝甲擲彈兵師」的身影。而且德軍中的精銳部隊,大多都會被冠以「裝甲擲彈兵師」的稱謂。這也可以說是在二戰歷史中一個比較有趣和新奇的事情了。
  • 夢回二戰:可以剛槍騎熊的《全面坦克模擬器》
    而坦克,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武器之一,同盟國與軸心國不斷嘗試改良自己裝甲矛頭的速度、裝甲,以及火力等重點項目,這也讓眾多新型坦克在那個時期,成為了不可或缺的戰力武器。許多人在初接觸二戰時,都有過這樣的想像:超輕型坦克的狼群戰術,能否對抗重型裝甲的尖牙利齒?遠程火炮的火力支援,又能否彌補步兵素質的不足?
  • 《獵殺T34》:二戰蘇德主力坦克巔峰對決,炮彈視角震撼而獨特
    影片剛開始不久時以三號J型坦克和T-34/76坦克對抗,也符合史實:這兩款坦克均是當時蘇德雙方的主力。村莊之戰,T-34/76 VS 三號坦克在影片中,一共出現了2輛蘇軍坦克:第一輛是莫斯科保衛戰前夕主角領導的T-34/76坦克,這是相對早期的T-34/76版本。
  • 二戰日本絕密坦克計劃亞洲版本象式殲擊車
    說到二戰時期的日本坦克,給人印象較為深刻,性能最好的坦克型號無非就是95式輕型坦克和97式坦克這兩款了,日本的95式輕型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於1934年生產,是日本輕戰車中品質、性能最好的一款,九五式輕戰車主要任務是支援步兵並伴隨車輛快速前進,可以快速攻下敵人的據點可設計製造的,在1934年時期95式輕型坦克的最高時速就能達到
  • 法國潘哈德M8裝甲車,半個世紀前的輪式坦克,莫名其妙被放棄
    法國早在二戰前就非常重視輪式裝甲車的研製,二戰後因為在坦克設計方面一時難以突破,輪式車輛的研發就成為重點項目,先後推出了多款性能先進的輪式車輛,其中潘哈德M8裝甲車就是潘哈德公司在1970年研製的先進型號。
  • 二戰日本連航母都能造,為何卻沒有拿得出手的坦克?
    提起二戰日本坦克,我們的第一印象應該就是「小薄脆」,即體格小,裝甲薄,身板脆。比如在抗日戰場上出現頻率比較高的九四式超輕坦克,名為坦克,實為裝甲車。三噸左右的車身重量,7.7毫米口徑的主武器機槍,無論火力還是防禦,都與我們認知中的坦克相差甚遠,由此得名為九四式豆戰車。二戰日軍豆丁坦克的外號,也就是這麼來的,其成為了二戰時期日軍裝甲部隊領域薄弱的最好例證。
  • 二戰最強坦克手,5分鐘幹掉25輛坦克,一人摧毀一個裝甲師
    文|書生二戰期間,德國軍隊中湧現出一大批戰鬥力驚人的王牌士兵,比如說最成為最強坦克手的米歇爾·魏特曼。在進攻俄羅斯庫爾斯克戰役第一天,魏特曼就摧毀了敵軍13輛T34坦克和2們反坦克炮,將被蘇聯軍隊包圍的一個德軍坦克派救了出來。在之後的戰鬥中,魏特曼又陸續幹掉了蘇軍13輛坦克,多門反坦克炮。在之後的戰鬥中,魏特曼愈戰愈勇,摧毀的敵軍坦克數量也越來越多,僅在1943年10月13日這一天就駕駛虎式坦克幹掉了20輛T34坦克。
  • 帝國裝甲軍的崛起:淺談二戰前日本坦克的研發之路
    引言日本第一次接觸坦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後期,坦克在歐洲戰場上的表現,開始吸引這個亞洲強國的目光。又經過兩年的反覆改進,1929年第二輛樣車出世,經過相關試驗終於被軍方採納,這就是後來的89式坦克,但是其重量仍然超過了10噸,這在日本的坦克標準中算是中型坦克了,並沒有達到輕型坦克的標準,於是在1931年之前,這種坦克並沒有得到量產。
  • 二戰中哪款坦克是德軍王牌力量?虎式坦克僅排名第二,誰排第一?
    從客觀上講,德軍的武器裝備是比較先進的,那究竟哪款坦克才是德軍的王牌裝甲力量?這個問題需要綜合坦克的性能、表現、影響力等方面進行排名。  第5名:突擊虎。突擊虎的正名叫做突擊虎自行火炮。所謂自行火炮,通俗講就是把大炮裝在坦克或者裝甲車上的一種武器。突擊虎是德國最為變態,威力最強的一種坦克,其口徑高達380毫米,著名的"一炮轟開地獄大門"的多拉大炮,口徑也不過才80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