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國大量使用被他吞併的奧地利生產的武器裝備,其中就有一款比較少見的rr-7輪履輛用裝甲偵察車,該車產量稀少,是一款很罕見的裝備,德軍給了它Sdkfz 254的編號。
30年代的歐洲,許多國家都展開了輪履輛用裝甲車輛的研製,只不過投入精力多,真正服役的型號少,奧地利rr-7就是少量服役的。
該車由奧地利索勒爾公司設計製造,作用是給炮兵部隊提供一種性能優異的火炮拖車,為了滿足越野機動性和公路高速機動,裝甲車使用了輪履兩用結構。1937年原型車測試通過,獲得了軍隊的訂單,不過在第二年剛剛進入量產之時,德奧兩國合併,rr-7就成了德國軍隊的制式裝備。
該車的履帶結構固定不可收縮,採用當時常見的平衡式彈簧懸掛,一臺柴油機提供動力,主動輪在前。坦克的輪式結構布置在履帶外側,使用液壓機構實現輪子的收放。
一般公路機動的時候使用輪式結構,通過液壓機構下壓車輪,車輪觸地後逐漸將履帶頂起來脫離地面,為了避免履帶拖地,履帶較常規坦克拉得更緊。這種運行模式的改變操作簡單,駕駛員在車內即可完成。
車輛四周有鋼裝甲保護,頂部開放式,只能抵禦輕武器攻擊,沒有武器配置。
德奧合併之後,索勒爾公司繼續生產rr-7裝甲車,只不過是為德軍生產。德軍接收前生產了12輛,之後又繼續生產了128輛。德軍將這些車輛投入到自己的步兵師中,在北非和東線戰場上都有他們的身影。
Sdkfz 254裝甲車比起德軍自己的半履帶車,不管是運輸能力還是改裝能力都不可同日而語,再加上它的輪履兩用結構,不僅增加了車輛的結構複雜性,還把造價也拉高了,這在大戰中可是不能接受的。
並且車輛的輪式結構活動部件多,4輪的承受力當然不可和履帶結構相比,這限制了車輛的改裝升級,與其生產這樣一款複雜且昂貴的裝甲車輛,倒不如乾脆放棄。
在整個二戰中,Sdkfz 254裝甲車沒什麼突出表現,它那輪履輛用的行走方式也沒有表現出太好的優越性。
而二戰結束後,一名叫 v clav uhl k的捷克機械師發現了一輛Sdkfz 254裝甲車殘骸,他花費了大量時間修復了這輛裝甲車,在1953年7月駕駛著它,搭乘著7名跟他一樣的乘客,穿過多層邊境進入西德,並最終成功移民到美國,也算是Sdkfz 254裝甲車最後的傳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