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Sdkfz 254裝甲車,來自奧地利的輪履兩用車

2020-12-24 丹書戰史

二戰時德國大量使用被他吞併的奧地利生產的武器裝備,其中就有一款比較少見的rr-7輪履輛用裝甲偵察車,該車產量稀少,是一款很罕見的裝備,德軍給了它Sdkfz 254的編號。

Sdkfz 254裝甲車

30年代的歐洲,許多國家都展開了輪履輛用裝甲車輛的研製,只不過投入精力多,真正服役的型號少,奧地利rr-7就是少量服役的。

該車由奧地利索勒爾公司設計製造,作用是給炮兵部隊提供一種性能優異的火炮拖車,為了滿足越野機動性和公路高速機動,裝甲車使用了輪履兩用結構。1937年原型車測試通過,獲得了軍隊的訂單,不過在第二年剛剛進入量產之時,德奧兩國合併,rr-7就成了德國軍隊的制式裝備。

Sdkfz 254裝甲車

該車的履帶結構固定不可收縮,採用當時常見的平衡式彈簧懸掛,一臺柴油機提供動力,主動輪在前。坦克的輪式結構布置在履帶外側,使用液壓機構實現輪子的收放。

一般公路機動的時候使用輪式結構,通過液壓機構下壓車輪,車輪觸地後逐漸將履帶頂起來脫離地面,為了避免履帶拖地,履帶較常規坦克拉得更緊。這種運行模式的改變操作簡單,駕駛員在車內即可完成。

Sdkfz 254裝甲車

車輛四周有鋼裝甲保護,頂部開放式,只能抵禦輕武器攻擊,沒有武器配置。

德奧合併之後,索勒爾公司繼續生產rr-7裝甲車,只不過是為德軍生產。德軍接收前生產了12輛,之後又繼續生產了128輛。德軍將這些車輛投入到自己的步兵師中,在北非和東線戰場上都有他們的身影。

Sdkfz 254裝甲車

Sdkfz 254裝甲車比起德軍自己的半履帶車,不管是運輸能力還是改裝能力都不可同日而語,再加上它的輪履兩用結構,不僅增加了車輛的結構複雜性,還把造價也拉高了,這在大戰中可是不能接受的。

Sdkfz 254裝甲車

並且車輛的輪式結構活動部件多,4輪的承受力當然不可和履帶結構相比,這限制了車輛的改裝升級,與其生產這樣一款複雜且昂貴的裝甲車輛,倒不如乾脆放棄。

在整個二戰中,Sdkfz 254裝甲車沒什麼突出表現,它那輪履輛用的行走方式也沒有表現出太好的優越性。

Sdkfz 254裝甲車

而二戰結束後,一名叫 v clav uhl k的捷克機械師發現了一輛Sdkfz 254裝甲車殘骸,他花費了大量時間修復了這輛裝甲車,在1953年7月駕駛著它,搭乘著7名跟他一樣的乘客,穿過多層邊境進入西德,並最終成功移民到美國,也算是Sdkfz 254裝甲車最後的傳奇了。

相關焦點

  • 半履帶裝甲車的優勢和劣勢是什麼?為何二戰後各國就不裝備了
    榮譽的條頓騎士:二戰中主要參戰國都在裝甲部隊和機械化部隊中使用半履帶車。典型的如納粹德國,蘇聯,美國。但是戰後大家又紛紛淘汰了半履帶車。能不能跨過半履帶的發展直接發展輪式車和履帶車?南山賊:當然可以,走進了一個誤區罷了,當時也就是20-30年代有很多這種類似的妄想兩邊好處都佔的設計,比如輪履兩用,鐵道履帶兩用之類,都是兩不靠兩邊的好處沒沾上毛病都沾上了。
  • 盤點二戰德國8輪重型裝甲車的幾個變型:輪式步戰車的先驅
    1940年法國戰役結束後,德國軍方開始尋求開發一種新的8輪重型裝甲車,以便取代Sd.Kfz.231重型裝甲車8輪型。Sd.Kfz.231(8輪)軍方給出了具體的要求:裝甲要更厚,正面裝甲至少要達到30毫米,要有更遠的行程,與231同級或更好的涉渡能力,駕駛室要有通風系統,懸掛要改善,最主要的是要裝備柴油氣冷式發動機。
  • 二戰前的德國秘密輪式裝甲車,造型獨特的M-ARW
    在上世紀20年代中期,德國經濟已經從一戰後的頹廢中復甦,很多違背條約的秘密項目都在這個時期展開,其中就包括德國早期裝甲車的探索,其中最成功的型號就是Magirus M-ARW。行走裝置為4軸8輪全驅模式,中間兩對車輪靠得更近,轉彎時前後兩對車輪對向轉動提升了轉彎速度和降低轉彎半徑。裝甲車還具備兩棲能力,在車尾有一根傳動軸,在裝甲車下水前需要成員手動安裝螺旋槳。
  • 北非戰場的德意志駱駝,二戰德國Sd.Kfz.233重型裝甲車
    德國在二戰早期的閃電戰中能夠迅速擊敗眾多歐洲國家,除了那些作為攻堅主力的坦克部隊,也有那些輪式裝甲車輛的功勞。因為當時各國對於德國研製坦克裝甲車輛保持警惕之心,所以早在20世紀30年代,德國裝甲車輛的研製工作就已經開始秘密進行。並在希特勒上臺以後將這些車輛投入部隊使用,並收集相關的車輛使用信息,以利於進一步改進和升級換代。
  • 盤點二戰時德國的幾種輪式裝甲車
    二戰時德國作為「閃電戰」的創立者,各種軍用車輛在戰前和戰中曾被大量生產,今天我們就介紹幾中德國輪式裝甲車。Sd.KFZ.13型裝甲偵察車該車由阿德勒汽車公司生產,因此又被稱為阿德勒裝甲車,是一種四輪輕型裝甲偵察車。裝備有一臺60馬力的4×2汽油引擎後輪驅動,公路上行駛最高時速60千米/時,越野能力極差。
  • 就算你見多識廣 但能在履帶和輪胎之間相互轉換的裝甲車 你真的...
    ,但是憑藉著不俗的工業優勢,也推出了屬於自己的裝甲兵器還有相關的機械化車輛,比如這一款ADMK輪履兩用運輸車。 ADMK輪履兩用運輸車,車體總長2.9米,放下前輪長3.68米,車寬1.36米,安裝輪胎後寬1.45米,使用履帶行駛時最大時速17千米每小時,使用輪胎行駛時最大時速45千米每小時
  • 二戰德軍戰鬥工兵的制式裝備:Sdkfz 251/7型工兵突擊裝甲車
    二戰德軍非常注重戰鬥工兵的建設,意圖打造一支能夠伴隨裝甲兵作戰的機動工兵部隊,這些戰鬥工兵必須具備一定的裝甲防護能力和突擊能力,以期在敵人火力打擊下強行為坦克打開一條進攻通道,這樣為戰鬥工兵配屬裝甲戰鬥車輛也就顯得十分必要,二戰中德軍戰鬥工兵最重要的制式裝備就是Sdkfz 251/7型工兵突擊裝甲車。
  • 德軍裝甲步兵的「低空壁壘」:Sdkfz 251/17型半履帶防空裝甲車
    Sdkfz 251型半履帶裝甲運兵車Sdkfz 251/17型半履帶防空裝甲車二戰初期,德軍利用一些半履帶牽引車改裝出了一些輕型自行防空高炮Sdkfz 251/17型半履帶防空裝甲車相比於陸軍版的Sdkfz 251/17型半履帶防空裝甲車,德國空軍也研製了一種正式的空軍版Sdkfz 251/17型半履帶防空裝甲車,因為按照德國軍隊的編制
  • 盤點二戰著名歷史烏龍「波蘭翼騎兵衝擊德國裝甲車」來龍去脈
    其實關於「波蘭翼騎兵衝擊德國裝甲車」這個爛梗說起來,不過詭異的是,當我2010年前後還在念初中時,經常在海內外一些著名權威的軍事雜誌上看到這條流傳最廣、經久不衰的烏龍段子。
  • 奧地利為什麼沒能併入德國?
    1945年奧地利解放後,又當選為第二共和國首任總統德國因國內爆發了革命,直到三個月後的1919年2月,總統艾伯特才正式答覆奧地利說:「願意與德國統一的人絕不會被拒之門外。」一時間,兩國民眾群情激昂,呼籲儘快合併。鑑於兩國國力相差懸殊,合併實質是奧地利併入德國。為此德國議會專門在《魏瑪憲法》第2條規定:「聯邦領土,由德意志各邦構成之。
  • 二戰時期日本和德國軍力差距有多大?諾門坎戰役說明了一切
    二次世界大戰中作為軸心國的日本和德國分別在東西兩個半球對世界開始了瘋狂的擴張,德國吞併奧地利閃擊波蘭,幹掉了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和法國,南下攻擊南斯拉夫和埃及,可謂神擋殺神佛當弒佛。而日本則在東亞地區侵略中國,南下攻擊菲律賓、越南、寮國等東南亞國家,兩根攪屎棍挑動了全球的戰爭。
  • 一戰後德國秘密研製的裝甲車 時速六十五公裡 不止能防空還能渡水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在軍隊建設軍事工業方面,自然受到了來自於國際的制約。但是,即便是被層層監視的情況下,從戰敗的頹廢中走出來的德國,有關於軍事武器的研究都已經秘密的展開,其中就包括這種誕生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德國裝甲車Magirus M-ARW。
  • 犀牛重型裝甲車,二戰澳大利亞設計,名字和戰力很匹配
    在二戰爆發時,澳大利亞的軍事力量並不算強,其國內只有少量老舊的裝甲車,原本作為大英國協成員可以在很多方面享受照顧,隨著二戰爆發英國自顧不暇,澳大利亞不得不考慮自己研發一些必要的裝備以應對接下來的戰事。
  • 二戰德國動物園奠基者一號坦克,有些跑得飛快,有些特別抗揍
    一號坦克嚴格來說是德國二戰坦克的開端,至於一戰時期A7V「17兄弟鐵棺材」,無論是技術還是理論都沒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反倒是德國通過一號坦克積累了設計經驗,又通過訓練和國外實戰檢驗了相關理論。一號坦克作為一款輕型坦克,一號坦克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一輛裝甲車,很難與其他坦克相抗衡,就連T-26都打不過,不過一號坦克家族型號不少,各型號之間性能差異也非常的大。
  • 二戰前最強的裝甲車BA-10,可以和坦克對抗,二戰表現卻很差
    BA-10裝甲車是上世紀30年代蘇聯研發的一個系列裝甲車,服役後即成為蘇軍裝甲車主力,參與了30年代後期發生的幾次戰鬥,在蘇德戰爭爆發時還有不少在役,德軍也繳獲了一些自用。裝甲車和坦克結合上世紀30年代,蘇軍接連研發了一系列的裝甲車,從BA-3到BA-6,這兩種型號的裝甲車性能並不能滿足蘇軍的要求,有點技術探索的意義。
  • 德國再現「黑科技」,電動步兵裝甲車正在崛起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德國再次出現的一款黑科技產品,甚至被稱為無聲的殺手,它就是電動步兵裝甲車。可能很多人不了解,但是目前這款武器正在崛起。根據《亞洲時報》報導顯示,目前德國已經開始對這款武器進行進一步的測試,那麼到底什麼是電動步兵裝甲車呢?目前這款裝甲車已經問世了,它的名字叫做Genesis創世紀。
  • 二戰後蘇聯第一款輪式裝甲車BTR-40:薩沙的兵器圖譜第189期
    :薩沙的兵器圖譜第189期今天主角是BTR-40裝甲車。BTR-40裝甲車的設計源於二戰時期1944年。當時蘇軍大量使用卡車運輸士兵,但卡車沒有裝甲防禦,在前線運動極為危險。蘇軍開始選擇載重為2.5噸的4輪嘎斯51,為裝甲車的載體。而嘎斯51是蘇軍的骨幹裝備,採用了很先進的動力強勁的6缸發動機以及液力制動裝置,共生產了30多年。蘇軍對嘎斯51的越野性能並不太滿意,最終採用了它的改進型,嘎斯63卡車。
  • 德法爭搶卡達裝甲車訂單 德國「拳擊手」裝甲車後來居上或撬走法...
    正在卡達接收測試的拳師裝甲車 【環球網軍事報導】日前,一段視頻展示了德國的「拳擊手」裝甲車正在卡達接受測試,這輛裝甲車在沙漠環境中進行了各種通行測試,而該裝甲車很可能被卡達軍方選中
  • 二戰德國的獵兵師橫掃戰場,戰功赫赫
    二戰德國有一支神秘的特種部隊-雪絨花德國山地獵兵部隊(Gebirgsjager)。 由於德國二戰時第一位山地部隊司令一級上將愛德華是奧地利人,德國山地部隊選擇了奧地利國花(雪絨花)作為徽章。
  • 8輪裝甲車已經不香了?食人魚III型戰鬥裝甲車開始上10輪了
    作為享譽世界的裝甲車系列,瑞士的食人魚裝甲車在國際上得到了眾多用戶的一致認可,其綜合作戰能力廣受好評,是目前最受歡迎的輪式裝甲車系列。與其他武器系列一樣,食人魚也有多種底盤和上層配置,以適應不同的作戰需求,最初底盤大量採用6輪和8輪結構,這也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廣的底盤結構,但在上世紀90年代,瑞士開始開發食人魚III系列,採用了新的10輪底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