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世界大戰中作為軸心國的日本和德國分別在東西兩個半球對世界開始了瘋狂的擴張,德國吞併奧地利閃擊波蘭,幹掉了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和法國,南下攻擊南斯拉夫和埃及,可謂神擋殺神佛當弒佛。而日本則在東亞地區侵略中國,南下攻擊菲律賓、越南、寮國等東南亞國家,兩根攪屎棍挑動了全球的戰爭。
那麼這兩個東西相隔整個大陸的軸心國的戰力誰的戰鬥力更強?差距有多大呢?
稍微有點歷史常識的都知道日本的軍事力量根本無法與德國相比。
德國在海陸空三軍中無論是戰鬥人員的軍事素質還是武器裝備上都能碾壓日本。那德國和日本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呢?
我們以蘇聯為中間值估測一下這兩國的軍事實力。
德國通過巴巴羅薩計劃與蘇聯正面掰了一下腕子。1941年6月22日,德國和其他同務組成三個集團軍,共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以閃擊戰的方式突然襲擊了蘇聯,1942年便打到了蘇聯首都,1年的時間裡德軍消滅蘇聯坦克20500輛,火炮40600門,飛機17900架,軍隊超過400萬人,蘇聯在前線部署的兵力損失殆盡。
消滅了如此龐大的蘇聯軍隊,德軍損失130萬人,坦克2752輛,裝甲車1018輛,軍車106140輛,火炮12827門,戰爭初期的戰損比達1:3,德軍的強悍可怕到了極點。
而再看看日本和蘇聯交手的記錄。1939年5月11日—1939年9月16日,日軍和蘇蒙聯軍在今我國與蒙古邊境諾門罕地區爆發了大規模衝突,戰役雖然分成了四個階段,但主要決定勝負的在第四階段。
蘇軍由當時還不是很出名但以後會享譽全世界的名將朱可夫率領,日軍方面則日軍的精銳關東軍為主的半機械化。
在8月20日第四階段的總攻時蘇軍投入坦克524輛,裝甲車385輛,壓制火炮542門,飛機500架,整個戰役蘇軍以超過7比1的坦克裝甲車數量優勢,6:1的火炮數量優勢,3:1的兵力優勢向日本的大本營打動突襲,此戰日軍死傷超過2萬人,90%的傷亡都是坦克和航空兵部隊造成的。
諾門坎戰役的規模響比起二戰其他大型戰役來說簡直就小的不能再小,但機械化兵團的對抗讓日軍清醒的認識到自身和蘇聯的巨大差距。
日軍看似完成了軍隊革新,並將火炮和坦克及裝甲車協同運用於部隊,但蘇日雙方裝甲部隊的差距讓日軍無論如何也生不出任何反抗的心思,哪怕希特勒兵臨莫斯科城下時,日本關東軍仍然沒有響應,可見諾門坎一戰給日軍留下了多麼深刻的印象。
由此可以得出對比結論,如果蘇軍戰鬥力100,那麼德軍戰鬥力能達到180,而日軍則只能在7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