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伊始,德軍的迅猛攻勢確實令無數德國人為之振奮,然而在蘇聯解決東部戰線的安全問題之後,大量遠東蘇軍奔赴莫斯科前線,德軍最終功敗垂成。同為軸心國的日本正在蘇聯東側,而且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數十萬關東軍自始至終都是遠東蘇軍的心腹大患。然而蘇日之間除了小規模的諾門坎戰役之外,再不見日本對蘇聯有過成規模的進攻嘗試,難道真的是在諾門坎被打怕了嗎?
有人會將蘇日之間在二戰期間摩擦不大歸因於日軍在諾門坎戰役中的失敗,如果不是遠東蘇軍對關東軍的痛打,日軍極有可能將矛頭指向廣袤的西伯利亞。屆時納粹德軍自西向東,日本關東軍自東向西,兩方夾擊之下蘇聯定無回天之力。這種觀點貌似能夠自圓其說,不過深入分析之後根本站不住腳,說日軍在諾門坎戰役之後對蘇軍的恐懼而不敢北上更是無稽之談。
以日俄戰爭為例,在俄軍已經普遍使用馬克沁機槍和塹壕鐵絲網的情況下,日軍依然採用集團衝鋒的自殺戰術,結果導致戰後日俄傷亡比達到驚人的10:1。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日軍害怕了嗎?沒有,日本人非但沒有害怕,反而投入更多的師團撲向俄軍的碉堡工事,甚至連第三軍司令官乃木希典的兩個兒子都命喪沙場。瘋狂的自殺衝鋒最終導致俄軍精神崩潰,傷亡和戰損似乎從來不是日軍關心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人會在乎諾門坎那點損失嗎?
圖-航拍海參崴
從1905年的日俄戰爭到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儘管俄軍整體水平始終在日軍之上,但兩者之間的差距卻在逐漸縮小。從諾門坎戰後的統計數字來看,雖然日軍遭到重創,但蘇軍的傷亡人數只比日軍少一點,也就是說較之日俄戰爭而言,日本更沒有懼怕蘇聯的理由和必要。而且從日本隨後的行動來看,儘管沒有北上西伯利亞,但卻向東攻擊了珍珠港,而美軍的綜合實力是強於蘇軍的,他們連美國人都不怕,會怕被德國拖住的蘇聯人?
日本之所以拒絕同希特勒夾攻蘇聯,不是因為諾門坎戰役的失敗,而是另一項緊缺的戰略物資石油。蘇聯極盛時期,領土面積達到約2240萬平方公裡,比中國+美國+日本之和還大。蘇聯在西伯利亞東西方向縱深幾千公裡,日本人不可能單靠雙腿參戰,而戰車和坦克需要油料,這些油從哪裡出?在中國東北的大慶油田勘探出來之前,整個東北亞都屬於嚴重的「貧油」地區,如果日軍全力北上的話,拿什麼支撐經年累月的損耗?
考慮到這一層,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日本會最終選擇南下同英、美爭雄了,進攻南洋儘管風險極大,但卻可以保證石油和橡膠的供應,而這些是使戰爭維持下去必不可少的物資。從戰略層面看,德國希望日本配合德軍東西夾攻蘇聯,只可惜日本不是德國的附庸,這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它有自己的想法和利益方向,日本不可能犧牲自己的利益配合德軍的戰術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