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日本在偽滿洲與蒙古的邊界諾門罕與蘇聯打了一仗。這場戰役雙方投入了近20萬兵力,在蘇聯超過7:1的坦克裝甲車、6:1火炮數量,3:1兵力優勢下,蘇聯戰勝了日本。
蘇聯雖然贏了,但是傷亡比日軍高,消耗的軍事物資也比日軍高很多。
短暫的交手之後,雙方很有默契地籤訂了停戰協定,一直到二戰後期雅爾達會議後,蘇聯才再次出兵東北,進攻關東軍。
這場戰役,日軍在軍事重工業上的劣勢暴露無遺,面對蘇聯的重型坦克、火炮,被壓製得很慘,打得十分艱苦,但日軍的頑強作戰意志,也使蘇軍承受了巨大損失,雙方對比下來,蘇聯贏也是慘勝而已。
而且,這時候蘇聯還沒有對德宣戰。
如果時間到了1941年,德國攻擊蘇聯後,日本也北進夾擊,似乎也有可能把蘇聯乾死,然而極有可能扭轉整個二戰的結局。
但為何日本沒有北進配合德軍進攻蘇聯呢?
日本其實也想過北進。
1941年6月22日,德國隊蘇聯發起了大規模進攻,而這時候,日軍統帥部情報機構有這樣一份報告認為:
「在幾個月內結束戰爭將有很大可能,其結果將有可能促進蘇聯政權的崩潰。」
一開始,日本軍政當局主張配合德國立即對蘇聯開戰的北進戰略論還是比較活躍的,大家都很樂觀地估計到年底,蘇聯這個政權就能從世界上抹掉。
但是,日本軍方大佬們,卻不怎麼認可北進戰略。
第一,對蘇進行武力需要相應的準備時間,實際難於過早和過急地加以實施。日軍參謀本部認為至少要到8、9月份才能判斷歐戰的形勢結局以及蘇軍在遠東究竟呢能保留多少兵力。
而日本海軍部比起毫無發揮餘地的北進,更加支持南進,至於蘇聯,等德軍打得差不多的時候,再去摘桃子即可。
日軍統帥部的心思其實很好理解,就是搞機會主義。他們覺得等蘇聯對德作戰吃緊的時候,把遠東兵力西調時,也就是其兵力從70萬減少到30萬的時候,就是對蘇進攻最有利的時候。
而且,相比較北進,南進對於日本改善被美國經濟封鎖的窘境更加迫切,東南亞豐富的資源,特別是石油,是日本將戰爭進行下去的物質保障。
日本在陸軍方面的實力不如蘇聯,進攻蘇聯核心區域不太現實,只能在遠東地區為德國打打邊鼓,而遠東白茫茫一片,打下來又不能及時反哺其他戰場。
基於日本的利益,北進蘇聯或許有助於德國,但在歐洲戰局不明朗的前提下,屬於一場出力不討好的事情。
而且日本在中國戰場也有事情要做。
東北是日本在中國佔領區內的戰略基地,為日本擴大戰爭承擔軍需後勤,但這一區域的抗日遊擊戰爭從沒有停止過,日軍需要長期維持一直兵力不低的部隊,進行鎮壓。
而另一方面,還要繼續挺進華中的腹地,也需要足夠的兵力,這樣一來,日軍可以調往北進蘇聯的兵力就很緊張。
要麼,抽調大部分兵力與蘇聯遠東兵力做決戰,但前提是能速戰速決,要麼只能繼續與蘇聯維持現有關係。
而反觀南進,按照日軍大本營的計劃,只需要消滅掉美國海軍,就能夠完全擁有東南亞,怎麼看可行性都要比北進高一些。
北進、南下都是在賭,日軍陸軍裝備比不過蘇聯,戰線拉得太長,兵力也捉襟見肘,而海軍對美海軍還可以打一打,說不定就賭贏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