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二戰走向的諾門坎戰役,日軍頭戴的鋼盔成為致命失誤

2020-12-22 國外視角

不太熟悉二戰的朋友,經常會忽視這場發生在遠東的諾門坎戰役。

在1939年5月到9月這段時間,日本和蘇聯在未經宣戰的情況下,先後投入了20多萬兵力,在諾門坎發生了多次戰鬥,最終蘇聯更勝一籌。最終日本和蘇聯籤署了和平協議,雙方在遠東地區的和平狀態一直持續到了1945年8月8日蘇軍發起的八月風暴行動。

有不少人認為,諾門坎戰役幾乎是一場決定二戰走向的戰役,正是因為日本在進攻蘇聯時受阻,後來日本並沒有和德國配合作戰,在遠東地區出兵夾擊蘇聯,一旦諾門坎戰役蘇軍失利,那就有可能助長日軍進步一進攻蘇聯的欲望,那蘇聯在二戰的處境將變得更加危險。

對於這場戰爭,日本直到近年來才陸續對外界公開,我們得以發現其中一些有趣的細節。

在四個多月的戰鬥中,有不少陣亡的日軍都是頭部中彈身亡的,而且大多是戴著鋼盔的士兵,難道是因為蘇軍的射擊水平比日軍更強嗎?答案並非如此。問題其實出在日軍當時給士兵們統一配發的頭盔上。鋼盔是用來保護頭部的防禦性工具,但它並不能阻止子彈的正面穿透,而是主要用來防禦彈片和流彈的。

日軍當年在遠東橫行無忌,為了顯示自己的自信,日軍當時給士兵們配發的鋼盔,在正面有一個很大的紅色標誌。但是在蘇軍的眼睛裡,這就跟靶子的靶心沒有什麼區別。在實戰環境下,紅色是最為亮眼的顏色。這恰恰給了蘇軍一個射擊的目標。而且蘇軍總能更先一步發現日軍。

當時蘇軍配發的裝備是納乾式步槍,雖然它很笨重,但是彈道穩定,有很大的穿透力,有不少日軍就這樣被一梭子放倒了。

鑑於諾門坎之戰的教訓,後來日軍就把鋼盔前方的標誌縮小了一大圈。

如果當時日軍戴的不是這種頭盔,那這場戰役的結果還真的說不定呢。

相關焦點

  • 二戰日軍鋼盔為何裝一層網狀物,不光是為了美觀,有著大作用
    國內的抗日影視劇塑造的鬼子形象大多都是手持38大蓋,頭戴鋼盔的形象,很多影視劇內的鬼子鋼盔上罩著一張網,抗日劇中日軍頭戴網罩的鋼盔這一點還是比較符合歷史的,但是也要分具體的歷史背景。這些鋼盔上的網狀物可不只是為了美觀,還有大的作用。
  • 諾門坎戰役的貓膩:蘇軍鋼鐵洪流傷亡比日軍大?日軍藏了多少數字
    日軍在二戰的走向幾乎一路從北向南,拿下朝鮮地區和中國東三省後,它沒有西進蒙古,也基本沒有北上蘇聯,而是一路往南,直到最後美國將他消滅也不敢北進。 有人說,日本執行南進政策是因為海軍的強大,但其實這只是日軍大本營無奈的選擇。
  • 規模不大但卻意義深遠的「諾門坎戰役」直接影響了二戰的走向
    除了「日俄戰爭」外,還有一場「諾門坎戰役」也發生在中國。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聊一聊這場規模不大,但卻影響深遠的局部戰爭。俄國作為中國的近鄰,可算得上是不折不扣的惡鄰,長期以來都對我國領土虎視眈眈。尤其是,到了滿清時期,它更是貪得無厭地蠶食了大片中國領土。
  • 諾門坎戰役日軍輸得很慘
    諾門坎戰役日軍輸得很慘。這場戰役一開始雙方都沒當回事,沒想到越打越大,日本把能用的兵力無乎用了個遍,最後,打光了關東軍的精銳,輸掉了戰役;這場戰役還有個弔詭的地方,就是雙方都沒有宣戰,但卻打得難解難分,讓美國人樂開了花、笑歪了嘴;也正是這場戰役,讓日本下決心調整戰略方向,轉過頭和美國人在太平洋上死磕,讓蘇聯人高興了許多年。
  • 「90鋼盔」有效提升了日軍陣亡率?二戰日本鋼盔前世今生
    而我們現在真正熟知的二戰日軍鋼盔,正式名稱是「90」式鋼盔。 大概是在1937年″七、七"事變時,日軍所有部隊統一全部配發了新式的9O式鋼盔。其材料是碳素鋼,重約一公斤,分為大小號兩種,在外觀方面也極力去適應亞洲人的簡單外型。
  • 蒙古國軍諾門坎戰役的騎兵英雄,擊斃日軍中佐東八百藏
    1938年決定蘇日關係的一戰,諾門坎戰役中,表現出很多英雄人物,除了大家所熟知的蘇軍外,作為聯軍的蒙古國軍隊也在這場戰役中表現出色,其中最出彩的是蒙古國騎兵,讓日軍也心驚膽寒。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就是下面的這位蒙古國軍的騎兵師長丹達爾。
  • 二戰時期日本和德國軍力差距有多大?諾門坎戰役說明了一切
    1939年5月11日—1939年9月16日,日軍和蘇蒙聯軍在今我國與蒙古邊境諾門罕地區爆發了大規模衝突,戰役雖然分成了四個階段,但主要決定勝負的在第四階段。 蘇軍由當時還不是很出名但以後會享譽全世界的名將朱可夫率領,日軍方面則日軍的精銳關東軍為主的半機械化。
  • 諾門坎戰役日軍有多慘?第23師團五個聯隊長斃命,關東軍遭大清洗
    因為根據戰後的統計,日軍真實的陣亡數字不低於18000人,同時被消滅的,還有北上進攻蘇聯的信心,日本人確實被打疼了,進而也深刻地影響了二戰進程。 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 大草原上的諾門坎戰役完全是由陸軍負責的,向來與陸軍不合的海軍大肆幸災樂禍,讓主張『北進』的昭和軍閥們非常難堪,清洗實際是一種變相的發洩
  • 日本士兵的自殺式頭盔是二戰時期質量最差的鋼盔之一
    說到二戰時期各國陸軍的單兵頭盔質量,美國的M1型頭盔是二戰公認的質量最好的鋼盔之一,美軍士兵二戰的陣亡率較低,很大程度上跟美軍的裝備的鋼盔有關,美國的鋼盔厚度要比蘇聯和德國鋼盔厚度,高出三分之一,其優點就是堅固,厚重,但缺點就是普遍比其他國家的鋼盔要重上許多,導致美軍很多士兵在戴鋼盔時都不太喜歡扣上扣子
  • 日本法西斯在諾門坎敗給蘇聯 不敢覬覦北上 最終在南下之路上敗亡
    日本兵敗諾門坎被迫放棄北上攻蘇實際上,狼子野心的日本法西斯曾經做出過北上進攻蘇聯的嘗試,但卻遭遇慘敗。這就是發生在二戰前夕偽滿洲國與蒙古國邊境的諾門坎戰役。此役之中,日、蘇雙方的軍隊分別代表「偽滿洲國」及「蒙古國」交戰(以蘇聯朱可夫元帥和蒙古人民共和國喬巴山元帥為領導的蘇蒙聯軍),但日、蘇雙方並沒有向對方正式宣戰。
  • 諾門坎戰役—朱可夫元帥的怒火:蘇維埃的裝甲洪流!
    日本關東軍 一九三九年五月,為試探蘇聯反應,在中國東北與外蒙古邊界一個名叫諾門坎的地方,日軍對蘇軍挑起了一場軍事衝突,史稱「諾門坎戰役」。駐紮海拉爾的關東軍不斷在中蒙邊界上向蘇軍挑釁,藉以試探蘇軍和外蒙古的軍事實力,雙方的摩擦最終演變成「諾門坎事件」。
  • 二戰日軍裝甲戰術改革,山下德意考察團遠赴歐洲,帶回閃擊戰思想
    諾門坎戰役和張鼓峰事件後,關東軍被蘇聯的裝甲部隊打敗,日本陸軍才開始逐漸認識到裝甲部隊在戰爭中的重要性,但此時日本陸軍只是一味地擴充戰車部隊的編制,並沒有從戰術戰役層面上對戰車的使用上有所改變。直到珍珠港事件後,日本的敵人成為了當時實力第一的美國,這時日本陸軍才開始向德國學習如何使用裝甲坦克部隊,在此契機下,日本的"機甲軍"和"戰車師團"編制才正式創設,這種諸兵種合成部隊也成為了二戰時期日本陸軍最強的師團。
  • 二戰中,日本陸軍為何會在諾門坎戰役遭遇慘敗?
    對諾門罕地區的邊界走向,滿蒙雙方的主張是對立的。外蒙獨立後把諾門罕劃入境內。1931年日軍侵佔東北後,日本控制下的偽滿認為,哈拉哈河中心線是滿蒙邊界。因此,偽滿軍隊和外蒙古邊防軍圍繞這塊方圓數十公裡的地域,糾紛不斷,衝突迭起。在發動諾門罕戰役之前,關東軍對諾門罕地區蘇蒙兵力的配置以及地形等自然條件進行周密的偵察。
  • 二戰時朱可夫評價日軍士兵勇敢,將軍很垃圾,這個評價是否靠譜
    朱可夫在諾門坎戰役後,曾經評價日本士兵訓練不錯,執行命令堅決,戰鬥意志也很頑強,不肯投降戰鬥到死,甚至在絕境下會自殺。不過朱可夫對於日本中高級軍官評價很低,認為他們戰術落後,不懂得運用火炮和坦克。不過日本將軍的垃圾,一定程度上也是日本本國國力決定的。日本在二戰時雖然也是強國之一,不過它的總體國力和美蘇德英等老牌強國還是要差著不少,鋼鐵產量、重工業產值等指標都遠遠落後。而且自1937年起,日本就因為侵華戰爭而長期處於戰爭狀態,耗費了大量資源。這就使得日本的軍工產能遠不如其他強國。
  • 二戰中,日本為何不和德國東西夾擊蘇聯?
    然而蘇日之間除了小規模的諾門坎戰役之外,再不見日本對蘇聯有過成規模的進攻嘗試,難道真的是在諾門坎被打怕了嗎?有人會將蘇日之間在二戰期間摩擦不大歸因於日軍在諾門坎戰役中的失敗,如果不是遠東蘇軍對關東軍的痛打,日軍極有可能將矛頭指向廣袤的西伯利亞。屆時納粹德軍自西向東,日本關東軍自東向西,兩方夾擊之下蘇聯定無回天之力。
  • 二戰風雲:日本為什麼偷襲珍珠港?其實是當年日本的最佳選擇!
    二、諾門坎戰役,日軍徹底放棄北上戰略1939年冬天,日本陸軍決定對遠東地區的蘇聯軍隊發動試探性的攻擊,雙方在諾門坎地區發生了戰爭,1939年5月,日本關東軍開始進攻蘇聯支持的蒙古人民共和國,而蘇聯政府依據《蘇蒙互助協定》開始介入。
  • 二戰時德軍精銳步兵師和日軍甲級師團,誰戰鬥起來更勝一籌?
    回憶二戰史的時候,會發現二戰這個階段中國戰場幾乎是很沒有存在感的,很多決定戰爭轉折的重大戰役不是發生在東歐平原就是在太平洋的小島和寬闊海面上,原因很簡單,二戰時,中國在本土戰場輸掉了和日軍的二十多次會戰,如此慘敗,焉能不被各國嘲笑?
  • 二戰時,日本鬼子鋼盔上的一層網,能讓日軍減少幾萬人的傷亡
    我們知道戰爭並非是近代才有的,古代也有著大規模的戰爭。所以這些沒有什麼用處的盔甲最終被淘汰了,不過我們在影視劇之中可以看到,在二戰期間,除了中國,幾乎所有國家的士兵都配備了鋼盔。我們都知道,這種鋼盔並不能讓他們躲過子彈,所以也有人說這只是為了給他們一個心理安慰作用,實際效果是十分有限的。
  • 這種衝鋒德軍、蘇軍都做不到:二戰日本兵最勇敢?
    二戰的多次戰役中,日軍在彈盡糧絕之後,由軍官帶領,包括傷員在內所有能動的士兵都會端起刺刀和手榴彈,向敵軍陣地做最後一次衝鋒,以求榮譽的「玉碎」。圖:瘋狂的日軍太平洋戰爭中,美國人一次次目睹了萬歲衝鋒的瘋狂:最早是阿留申群島的阿圖島戰役,接著是瓜島的拉鋸戰,最慘烈的塞班島戰役中,多達4300名日軍發動了垂死的萬歲衝鋒,鋪天蓋地衝向美軍的機槍陣地,結果是屍橫遍野。
  • 抗戰時期,殲滅日軍最多的戰役,基本上都是在湖南打的
    八年抗戰,中日雙方打了數千次戰役,其中最大的十次戰役是: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桂南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戰役、衡陽會戰、湘西會戰。其中四次都是在湖南境內打的,而長沙會戰更是前後發動了三次戰役,規模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