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熟悉二戰的朋友,經常會忽視這場發生在遠東的諾門坎戰役。
在1939年5月到9月這段時間,日本和蘇聯在未經宣戰的情況下,先後投入了20多萬兵力,在諾門坎發生了多次戰鬥,最終蘇聯更勝一籌。最終日本和蘇聯籤署了和平協議,雙方在遠東地區的和平狀態一直持續到了1945年8月8日蘇軍發起的八月風暴行動。
有不少人認為,諾門坎戰役幾乎是一場決定二戰走向的戰役,正是因為日本在進攻蘇聯時受阻,後來日本並沒有和德國配合作戰,在遠東地區出兵夾擊蘇聯,一旦諾門坎戰役蘇軍失利,那就有可能助長日軍進步一進攻蘇聯的欲望,那蘇聯在二戰的處境將變得更加危險。
對於這場戰爭,日本直到近年來才陸續對外界公開,我們得以發現其中一些有趣的細節。
在四個多月的戰鬥中,有不少陣亡的日軍都是頭部中彈身亡的,而且大多是戴著鋼盔的士兵,難道是因為蘇軍的射擊水平比日軍更強嗎?答案並非如此。問題其實出在日軍當時給士兵們統一配發的頭盔上。鋼盔是用來保護頭部的防禦性工具,但它並不能阻止子彈的正面穿透,而是主要用來防禦彈片和流彈的。
日軍當年在遠東橫行無忌,為了顯示自己的自信,日軍當時給士兵們配發的鋼盔,在正面有一個很大的紅色標誌。但是在蘇軍的眼睛裡,這就跟靶子的靶心沒有什麼區別。在實戰環境下,紅色是最為亮眼的顏色。這恰恰給了蘇軍一個射擊的目標。而且蘇軍總能更先一步發現日軍。
當時蘇軍配發的裝備是納乾式步槍,雖然它很笨重,但是彈道穩定,有很大的穿透力,有不少日軍就這樣被一梭子放倒了。
鑑於諾門坎之戰的教訓,後來日軍就把鋼盔前方的標誌縮小了一大圈。
如果當時日軍戴的不是這種頭盔,那這場戰役的結果還真的說不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