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在二戰早期的閃電戰中能夠迅速擊敗眾多歐洲國家,除了那些作為攻堅主力的坦克部隊,也有那些輪式裝甲車輛的功勞。因為當時各國對於德國研製坦克裝甲車輛保持警惕之心,所以早在20世紀30年代,德國裝甲車輛的研製工作就已經開始秘密進行。並在希特勒上臺以後將這些車輛投入部隊使用,並收集相關的車輛使用信息,以利於進一步改進和升級換代。
在早期輕型Sd.Kfz.233裝甲車被投入法國戰場以後,德國軍隊發現這種小型裝甲車非常好用,但是也存在攜帶武器威力過小,裝甲貧弱等顯而易見的問題。於是在法國戰役結束以後,德國幾家公司根據德國兵器局的要求輪式開始了重型裝甲車的研製工作。
在經過多種原型車的實驗和挑選以後,德國兵器局最終還是選中了布森廠的八輪重型裝甲車設計方案。作為現代輪式戰車的先行者,Sd.Kfz.234重型裝甲車全重僅有12噸,最高時速卻能達到80公裡以上,原型車設計搭載20毫米機炮和機槍。後來被證明 這些車載武器的威力在面對潛在敵人的時候還是太小了。所以,在此基礎上對於Sd.Kfz.234重型裝甲車的改進一直在進行。
而Sd.Kfz.233重型裝甲車就是其中比較出名的一種。作為敞篷設計,這種車在北非這種炎熱的地域還是非常適合的。在休息的時候,在車頂搭一個棚子,要比全鋼製的坦克裝甲車要涼快的多。加上隨車的75毫米短身管火炮,其威力足以擊毀一些非永備工事,所以這種車輛出現在北非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合理選擇!
這套模型的兵人帶著類似於同時代英軍的遮陽帽,這是德軍在北非這樣的特殊地域所特有的軍帽。所以比較罕見,不認識的也很容易會弄錯,以為是放了一個英軍的兵人在車上呢。
此款模型的細節以及做舊相當出色,車輛輪轂有很明顯的鐵鏽痕跡,擋泥板的做舊不突兀,有一種使用了很久沒有洗車的感覺存在。車輛為了遮陽,攜帶了好幾塊不同顏色的大型帆布,摺疊好用繩子捆綁在車體上方和側面。
車輛的後面還有一個備用輪胎和鐵質水桶,增加了一點聊勝於無的防禦力,但是卻給車輛通勤增加了不少的保障。
在兵人的右邊掛著一挺機槍,可以在到射擊不道到的地方進行火力支援。也可以執實現車輛成員的自衛功能,估計車輛內部還有衝鋒鎗手榴彈等自衛武器的存在。
作為輪式裝甲車的先驅,德國在這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大師這種優秀的車輛卻被用在了侵略戰爭之中,實在是令人惋惜。戰爭促升了科技的進步,帶來的卻是炮火之下的妻離子散,房倒屋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