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敏
5G是一場革命,它所帶來的影響力將會超過電力給人類帶來的改變。5G是一張大牌,幾乎所有藝術門類都躍躍欲試想把它當作引擎,就連戲曲——我們認為最傳統的藝術門類也曾設想:「當傳統戲曲套上馬車即將出發時,更希望有5G、AR、VR、大數據等高科技手段保駕護航。」2019年下半年舉辦的第七屆烏鎮戲劇節上,5G直播、VR體驗等前沿技術都已經落到了實處。
風口來了,找不到定位就找不到方向,找不到方向就只能風中凌亂。
廣播劇等音頻產品在5G時代可能依然站不到C位,因為5G條件下,首先強勢登場的可能是中長視頻,視覺藝術比如繪畫、攝影、雕塑、舞臺戲曲甚至遠程教育可能都比廣播劇更容易搭上5G的快車。5G時代,是一個大連接的時代,廣播劇人單靠「守」很難成氣候,應想方設法整合資源擴大自己的版圖。
怎麼整合資源呢?
首先,把音頻內容反向輸出到紙媒、視頻。
湖南衛視的《聲臨其境》、黑龍江衛視的《見字如面》便是一種有益嘗試。據了解,我省即將出版一套多媒體電子書,書中將用廣播短劇的形式,對政策性較強的內容,進行生動解讀。由此可見,廣播劇反向輸出或主動輸出至紙媒、視頻甚至大屏電視,既有成功先例,亦有現實操作,更有未來可期。
其次,藉助VR實現沉浸式體驗。
在5G技術影響下,沉浸式體驗是未來藝術最重要的特徵,甚至連新聞節目都提出了「沉浸式新聞」的概念。蜻蜓FM已與華為、今日頭條等企業開展合作,通過提供優質音頻內容,讓音頻與視頻、閱讀組合呈現,更好地提高音頻滲透率;咪咕閱讀開發了至臻聽書(無損播放)、至境聽書(模擬故事的真實情境,聲音、畫面甚至嗅覺完美結合)。
廣播劇是最具沉浸式體驗的藝術之一,未來有無可能像有聲閱讀一樣,藉助VR技術實現可聽可視可感?
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全息媒體不是有了文字、圖片、聲音、畫面就叫作全息,5G時代的全息是將真實的現實與虛擬的現實打通,比如:周杰倫與「虛擬鄧麗君」同臺演唱,並實現了現場對話,這就是一種突破性嘗試。所以未來視聽產品一定是全息的,聲音產品也不例外。當下內容生產最嚴峻的挑戰不是因為平臺和渠道過多而導致的受眾「看不見」,而是受眾的「視而不見」。當我們生產的廣播劇無法滿足5G時代受眾的需求時,不管把它放在電波裡還是網絡上,命運都是一樣的。
這個時代節奏越來越快,一步趕不上很可能步步趕不上。廣播劇自產生之日起,無論收音機、車載廣播還是手機終端,一直都是線性傳播,並且一直由傳統媒體「養在深閨」,5G時代,它的生產、創作、傳播機制會不會發生深層變革呢?5G是一條信息高速公路的升級換代,目的是讓各種車輛跑得更快,體驗感更好,如果只是原地踏步,那麼遲早會被別人甩在身後。
沉浸式體驗也可以在線下實現。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製作了一部沉浸式經典懸疑廣播劇《聲臨阿加莎》,演出全程亮著「正在直播」的小燈箱,舞臺上一位身著西式燕尾服的擬音師,現場擬音配合演員們聲情並茂的演繹,有網友評論:「我沒想到只有聲音的廣播劇這麼好看。因為少了肢體表演反而更容易讓人沉浸在故事本身當中。」
另外兩部刑偵題材廣播劇《破雲》和《撒野》,在2019年暑期先後落地廣州、上海、杭州三家主題甜品店,店內循環播放這兩部廣播劇主題曲及由劇中演員錄製的進店歡迎語,粉絲買票入場還可以與劇中演員連線交流,並且不定期舉辦演員與聽眾見面會。有聽眾評論說:「第二季的每一期我都聽了三遍以上,很多地方來來回回拉進度條反覆聽。」
2019年底,「咪咕」在廈門、成都、杭州三城,聯合中國郵政共同打造了「聲音郵局」「影像郵局」,請來阿根廷球星貝隆在店中親手為粉絲製作咖啡,為用戶提供5G屬性的沉浸式體驗。
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傳統媒體的廣播劇致力於主旋律,而製作公司則埋頭於大IP,如何發揮各自優勢,實現雙方合作?
5G為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5G背景下,科技與藝術融合的過程也是價值準則重新生成的過程。因此,5G對於廣播劇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廣播劇人應該牢記兩句話:「方向永遠比努力重要」「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所以,有三個問題需要廣播劇人思考:
第一,人才在哪兒?
目前,廣播劇的編導演專職人才相對匱乏。不僅傳統廣播劇人才匱乏,已經和300家聲優工作室達成合作的貓耳FM也同樣面臨人才缺失。荔枝上的聲音作者(主播)號稱有500萬人,月活達到4000萬,荔枝也在做基礎工程,比如,成立播客學院,舉辦各種大型主題聲音比賽,推出造星計劃,提供形象包裝粉絲運營,等等。正如專家所說:「置大數據的支撐能力於不顧,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裡進行所謂的改善和整合,是無法破局的。」到目前為止,聲音產業還沒有成熟的生態體系,廣播劇亦沒有實現振興,這跟基礎工程的構建有很大關係。
第二,平臺在哪兒?
提到平臺,人們會不約而同想到新媒體。但新媒體的特點是「從可讀到可視、從靜態到動態、從一維到多維、從單向到互動」。目前傳統的廣播劇不可視,也還沒有做到多維與互動。5G時代,有參與性、互動性及沉浸式體驗,才有可能得到大量關注,把廣播劇原封不動搬到新媒體平臺不難,需要解決的是怎樣才能適合新媒體的傳播特點。
第三,未來在哪兒?
廣播劇應當拿出更多經得起歷史檢驗的作品。近些年,一些現實題材的主旋律廣播劇宣傳意味越來越濃,具有原創意義的、真正打動聽眾心靈的、具有較強震撼力的高質量主旋律作品遠未能滿足聽眾的需求。如何藉助新技術,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講好新時代的百姓故事,創作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精品廣播劇,是每一個真正熱愛廣播劇的人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