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送走「十四就圓」的滿月,八月天象重頭戲「英仙座流星雨」即將迎來極大之夜。
英仙座流星雨(圖片來源:Fred Bruenjes)
與象限儀座流星雨、雙子座流星雨並稱為北半球三大流星雨的英仙座流星雨是以英仙座γ星附近為輻射點出現的流星雨,每年在7月20日至8月20日出現。今年預計在8月13日凌晨達到高潮。英仙座流星雨(以下簡稱「英仙雨」)由於易於觀測,出現時間比較準確,常被視為三大流星雨之首。
英仙雨來自何方?
英仙雨的成因被認為是與一顆名為「斯威夫特-塔特爾」的彗星(編號109P,109P/Swift–Tuttle)有關。
當彗星接近太陽時,太陽的熱輻射使得組成彗星核的塵埃和冰分解破碎。這些物質沿著彗星軌跡繼續運動並最終遺留在彗星軌道上,成為「流星體」。由於太陽光壓等外力影響,相對聚集的流星體會逐漸擴散開來,而且範圍逐漸增大。進行公轉運動的地球經過這片區域時,流星體受地球引力吸引,會闖入地球大氣層並且摩擦燃燒,從而形成「流星」。
打個比方,彗星就好比在高速上疾馳的渣土車,如果沒蓋好篷布,車上的碎石便會因為顛簸灑落在路面上,後面跟隨的車輛便會與這些碎石相遇,繼續揚起沙塵。如果彗星遺留的「流星體」數量多,分布範圍廣,那麼在彗星飛走後,每當地球經過這個會合點都會形成壯觀的「流星雨」現象。在北半球看到的這個會合點正好位於英仙星座附近,所以人們又給它起名叫「英仙座流星雨」。
地球與彗星軌跡(圖片來源:AMS)
「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
上文提到,英仙雨的起因與一顆回歸周期為133年、名為「斯威夫特-塔特爾」(109P/Swift–Tuttle)的彗星有關。編號為109P 的這顆彗星由Lewis Swift(路易斯·斯威夫特)與Horace Parnell Tuttle(賀拉斯·帕內爾·塔特爾)分別於1862 年7月16日和19日發現。發現之初,這顆彗星只有7.5 等亮度,而兩個月後彗星亮度升至2等。義大利天文學家Giovanni Schiaparelli(弗吉尼奧·夏帕雷利,2016年歐洲航天局與俄羅斯聯合發射的火星探測著陸器就是以此人命名)計算1864年-1866年英仙雨軌道的結果發現,英仙雨與該彗星有關,因此他成為發現流星雨和彗星之間關聯的第一人。
這顆彗星最近一次回歸是在1992年。日本彗星專家木內鶴彥於當年9月27日發現它時,彗星距離地球1.77億千米。彗星通過近日點的時間是1992年12月11日。它下一次回歸將在2126年8月14日。這顆彗星曾一度被認為將會撞上地球或月球,造成地球上發生類似在白堊紀的滅絕事件。後來經過觀測和反覆計算,這顆彗星運行軌道穩定並且不會撞上地球,人們才消除了疑慮。
觀測英仙雨
2015年-2019年的國際流星組織統計結果顯示,過去的五年英仙雨的極大流量分別為:94顆、178顆、67顆、82顆、71顆。今年的英仙雨發生在7月17日至8月底這段時間。預計在8月12日22時至13日凌晨3點之間將出現流量極大值(天頂每小時出現率):60顆-100顆每小時。
換言之,找一處天氣晴朗,遠離光汙染的開闊處(緯度越高,觀測效果越理想),目視東北方,僅憑肉眼即可看到每分鐘至少一顆流星划過天際的美景。如果手邊正好有相機和支架,採用合適的感光度和快門速度(比如ISO/1600,F/2.8,連續曝光約6分鐘),你會得到一幅兼有星空和流星雨的天文照片。如果正巧趕上人造衛星或飛機經過視線區域,畫面裡會有不速之客在一條條亮線組成的雨陣中穿行的場景。畫面中「雨線」的密度取決於曝光時間以及後期照片疊加處理的技巧。
1992年拍攝的「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圖片來源:J.Mirtle)
如果你的體力能支撐連續觀測,8月13日在英仙雨極大之夜落幕的數小時後,金星將作為「啟明星」也在東北方升起,並上演另一場天象大戲——金星西大距(作為內行星的金星出現在太陽的西面,從地球上看上去此時離太陽最遠,將在黎明時分出現在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