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7 20: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9月17日,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報社共同主辦的「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工程第101場活動,以「雲宣講」的方式舉辦。「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作題為《中醫藥抗疫與核心價值觀的優勢》的演講,介紹了中醫藥抗疫的巨大貢獻,強調了中國制度的優越性。
疫情期間,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要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發揮中醫藥治未病、辨證施治、多靶點幹預的獨特優勢。張伯禮表示,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隨後,他就中醫藥在此次抗疫中的具體實踐作了詳細闡述。「我國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疫病歷史,《史記》 記載的公元前243年『天下疫』始,至 1949年止,共有大疫 500餘次。每一次,都有中醫藥『參戰』的身影。」張伯禮指出,中醫對於疫病的認識,在防治疫病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完備的理論體系。
「在此次疫情防控過程中,中醫藥早介入、全程參與、分類救治,參與救治確診病例的佔比達到92%。」張伯禮表示,中醫藥戰「疫」主要體現了以下四個貢獻:一是對於「四類人」集中隔離,普遍提供中藥,僅江夏方艙醫院的最高日均供應湯藥便達37778袋,有效降低了確診陽性率,阻斷了疫情擴展和蔓延;二是中藥進方艙治輕症/普通型患者,採取湯藥、中成藥、針灸、推拿、穴位按摩等綜合治療方法,服用中藥率100%的江夏方艙醫院轉重率為0;三是中西醫結合救治重症患者,並儘早足量使用中藥注射劑,在關鍵的病理環節上力挽狂瀾,四兩撥千斤;四是恢復期階段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進行康復治療。同時,堅持臨床科研一體化,堅持以療效為導向,邊救治邊研究,快速篩選出臨床療效顯著的「三藥三方」。「大部分患者沒有後遺症,有後遺症者多數會很快康復。且後遺症和新冠病情的嚴重程度不呈正比。」張伯禮院士強調。
如何科學、迅速、精準的決策部署,築起抗擊疫情的銅牆鐵壁,疫情伊始便前往抗疫一線的張伯禮對此感受頗深。他在演講中指出,新冠病毒具有高傳染性、高隱蔽性等特點,封城之後採取的所有幹預措施將總感染人數降低了96.0%,集中隔離「四類人」等系列幹預措施降低了69.6%的感染,大排查降低了3.7%的感染。「這實實在在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國家重視、建立統一高效的指揮體系,各地方各方面各負其責、協調配合,集中統一、上下協同、運行高效,以『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應檢盡檢、應隔盡隔』的防治方針,科學防疫、精準布控,強有力地阻斷了傳播鏈條。」張伯禮認為,抗疫的過程就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14億中國人民堅韌奉獻、守望相助、團結協作,構築起同心戰疫的堅固防線,彰顯了人民的偉大力量。
張伯禮在演講的最後強調,現在中國戰「疫」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我們的任務沒有完。「我們應總結經驗,補齊短板,加快建設應急反應和防控救治體系,完善預警響應機制等。進一步發揮中西醫結合優勢,奪取抗擊疫情的最後勝利。」
本場活動由光明網承辦,「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人民日報客戶端、央視新聞客戶端、新浪微博、西瓜視頻、嗶哩嗶哩等平臺對演講內容進行同步刊播。
文章來源:光明網 記者 鄭芳芳
掃一掃關注光明網微信視頻號
點分享
點點讚
原標題:《「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雲宣講:「人民英雄」張伯禮講述抗疫故事》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