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唐·瓦倫丁(Don Valentine,1932-2019),紅杉資本創始人、鑄就矽谷傳奇的領袖之一,投出了蘋果、EA、甲骨文和思科。他個性鮮明,有提攜VC後輩的美名,是美國VC業當之無愧的教父之一。
創業邦視頻組特邀名川資本創始合伙人王求樂,聯合出品《大咖講故事--瓦倫丁傳奇》系列內容,講述這位傳奇教父的一生。
戰略家
由史丹福大學驅車北上,沿沙丘路西行,陽光直射,兩旁低矮的辦公室樓一路延綿,在鬱鬱蔥蔥的樹林下若隱若現。臨抵沙朗峰高爾夫球場,右拐插入輔路,越過一條小路,躍入眼帘的小灰樓,就是瓦倫丁的大本營。
風險投資是一個殘酷的行業,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從1946年,哈佛商學院教授喬治(George Doriot)發起ARD起,風險投資作為一個行業已經存在了很多年。新貴們迅速崛起,作為後來者,要想站住腳跟,就得尋找新辦法。
瓦倫丁給自己找到了差異點,他稱呼前人多為「金融家」,自己才是「投資家」,投資家在幫助打造新企業,而不像金融家那樣數票子。貴族的榮光已然消逝,像喬治教授這樣的老前輩,用瓦倫丁話來形容,「一生其實只做了一個項目」(指的是DEC)。(參見《美國創投七十年》)
瓦倫丁宣稱的差異化,最為顯著之處,在於他運用所謂「投資策略」(strategy),來指導基金的投資運作。他所開闢的新路徑,就是專注於市場,他用系統化的方法論,指導投資實踐,尋找那些服務於大市場的新企業。
瓦倫丁選擇自己熟悉的市場。他在電子產業戰鬥了二十年,眼見電子技術日新月異,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器件變得更精巧,價格更低廉,使用更可靠,這使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成為可能,下遊的應用前景極為廣闊。他的切入點,就是家庭電子娛樂遊戲。
雅達利(Atari)
對雅達利的抒寫,怎麼用力都不為過。瓦倫丁從資本集團中獨立出來後,出手投資的第一個案子,就是這家電子遊戲公司。
雅達利由布希內爾(Nolan Bushnell)於1972年創立,位於矽谷Sunnyvale,以開發第一款街機視頻遊戲而聞名。布希內爾身高1米93,是個西裝筆挺的大塊頭。他有過遊樂場遊戲管理的經歷,他設想能否利用剛剛冒出的計算機技術改造遊戲業。經過嘗試,他推出《Pong》電子遊戲,通過內裝計算晶片的控制器,可以在電視屏幕上模擬桌球比賽。
《Pong》迅速風靡全美酒吧和車站,玩家猶如著了魔。但遊戲都有生命周期,對《Pong》的興趣迅速消退。到了1974年,公司陷入困境,亟需外部資金注入,重整業務方向。
仙童半導體的一位銷售員,將雅達利帶到瓦倫丁面前。瓦倫丁眼睛一亮,他已思考視頻遊戲行業有些時日,堅信電子娛樂的重心已從娛樂場所轉移到家庭,因此對雅達利的家庭遊戲方案讚不絕口。
但他感到布希內爾這個人很「離譜」。去雅達利的工廠參觀,他吃驚地發現大麻煙霧縈繞四周。布希內爾召開董事會的方式,也叫人崩潰,董事們在浴池中赤裸相對,一邊就著Ripple酒,一邊開會討論事項。
瓦倫丁的偉大在於,他能找到替代解。他相中了公司的代理商基南(Joheph Keenan),布希內爾眼中的 「精明硬漢」。基南的公司翻譯成中文很奇怪,叫做「基遊戲」(Kee Games),為雅達利的遊戲搞發行,此時也被帶入絕境。瓦倫丁認定基南適合管運營,於是果斷建議兩家公司合二為一。
雅達利完成重組後,瓦倫丁投入60萬美元,作為啟動資金。
到了1975年夏天,梅菲爾德基金(Mayfield Fund)和時代集團分別匹配了60萬美元,瓦倫丁又從富達(Fidelity)基金討來30萬美元。210萬美元在當時是一筆巨資!
瓦倫丁勝算在握:「人們在街機上花費如此之大,把《Pong》改為家用遊戲,唯一的問題就是,他們願意花多少?」孰料這款新品《Home Pong》,第一年的發貨量就超過了20萬臺,遠超原定的5萬臺目標,供貨能力遠遠還跟不上訂單的增長。公司估計實際需求已達到數百萬之多,雅達利的運營資金爆倉了!
瓦倫丁冷靜思考後決定,公司必須出售掉。再度缺錢的布希內爾,堅持要走IPO道路,無奈資本市場低迷。「這是他的第一個公司,就像一個孩子,他捨不得賣掉。」瓦倫丁聯手基南,做通了布希內爾的工作。
1976年9月,華納以28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雅達利,其後打造了產值數十億美元的遊戲娛樂帝國。這樁併購是一樁大買賣,布希內爾分得1500萬美元,一夜暴富。
電子遊戲教育了一代美國人,計算機不再高深莫測,以遊戲形式進入家庭生活,從此與普通人建立了關係。
瓦倫丁在過程中,還犯了一個錯:他預測街機遊戲市場太小,成不了大氣候,從而使雅達利將整個街機市場拱手相讓。實際上街機遊戲此時方興未艾,其後滋養出日美多家世界級娛樂企業。但瓦倫丁在雅達利上收穫極大,短短一年內就賺得四倍回報。更為重要的,他從中賺得的人脈,將要為他投資蘋果和EA兩大成名作,打下了埋伏。
蘋果(Apple)
把賈伯斯介紹給瓦倫丁的,是雅達利的創始人布希內爾。賈伯斯(Steve Jobs)曾去雅達利工作,擔任技術員。雅達利的廣告詞「在享樂中賺錢」(Have fun, make money),勾起賈伯斯好奇心。
賈伯斯身有體臭,為了避開同事們,他選擇上晚班。布希內爾欣賞這位年輕人,二人有幾分神似。雅達利高度重視創意,重視產品簡潔和用戶體驗,深刻地影響了賈伯斯。
瓦倫丁後來回憶,蘋果在許多方面,都是雅達利夢想的延伸,甚至認為史蒂夫最初的想法來自布希內爾,「布希內爾的細膩培育了史蒂夫的思考和注意力,我相信這一點,只是人們沒意識到。」
1976年,21歲的賈伯斯離開雅達利,在自家的車庫與玩伴沃茲尼亞克(Stephen Wozniak)成立了蘋果公司(Apple)。沃茲尼亞克比他大五歲,對電腦技術更精通,在計算機發燒友圈名氣很大。
賈伯斯先辭職全力以赴,沃茲尼亞克一邊在惠普繼續混日子,一邊在蘋果乾私活。二人旨在製造個人電腦,讓其進入千家萬戶。他們燒制的電路板,長得奇醜無比,這是沃茲尼亞克的新發明,這種主板將鍵盤、屏幕和計算機連在一起,就可組成一臺家用電腦。這款全球最早商業化的個人電腦,一經推出就獲得發燒友圈子的追捧。
很快競爭對手也多了起來,蘋果公司僅靠自有資金不足以強大起來。賈伯斯找到前老闆布希內爾,尋求指點從哪才能弄到錢。賈伯斯對公司估值完全沒概念,他建議老闆投入5萬美元,換取蘋果1/3股份,布希內爾竟然拒絕了,建議他去找風險投資家,並將他推薦給瓦倫丁。
瓦倫丁身穿打著整齊的領帶,開著他的奔馳車,前往蘋果公司所在的車庫。他已經從蘋果的廣告商口中,多少知道這家公司銷量還不錯。他的拜訪大半是好奇心驅使,但他和賈伯斯和沃茲尼亞克的會面卻不歡而散。
瓦倫丁回來後致電布希內爾:「你為什麼要讓我去見那兩個怪物?」瓦倫丁看到賈伯斯留著鬍鬚,渾身怪味,「看上去就像胡志明」。
拒絕蘋果的還有KP珀金斯(Tom Perkins),兩個創始人的不修邊幅,讓他感覺不舒服。但瓦倫丁可不是以貌取人的投機者,他真正的顧慮是這二人對產品營銷沒概念,對市場的潛力一無所知。二人的目標也太小兒科,竟然是每年生產幾千臺。
瓦倫丁有一句口頭禪:「心有多大,事就多大」(Big thinkers often do big things. Small thinkers never do big things)。他對賈伯斯說,公司得再找個合伙人,最好既懂銷售,又能寫得一手漂亮的商業計劃書。叛逆成性的賈伯斯竟而順從了,要求瓦倫丁推薦三個候選人,賈伯斯迅速和他們勾兌起來,發現馬庫拉(Mike Markkula)最契合。
……
敬請期待下期內容——
經瓦倫丁引薦,馬庫拉果斷投資蘋果,且進展順利。而對投資蘋果不上心的瓦倫丁在最後關頭總算沒有放棄,插了一腳。隨後他又投了LSI Log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