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過年了,很多人都在行色匆匆地趕路回家,和家人團聚。或準備年貨,等待親人回家。
然而,卻有一些人,猶猶豫豫地買了回家的火車票,在啟程前還是退掉了火車票。
不是忙,不是臨時有事,而是:不想回家!
小清說:
一個月前爸爸就跟她說媽媽最近身體不太好,要過年了,希望我回家看看媽媽。我當時隨便應付了一句,最近太忙,有時間就回去。
忙嗎?其實一點都不忙。忙都是藉口,沒有比說忙更堂而皇之的理由敷衍家人了。
沒錢回家?不是,她有工作不缺錢。
真正的原因是,他害怕看到父母,那種恐懼是發自內心深處的,相伴而在的還有怨恨,那種怨是根深蒂固的。
我不清楚,面前這位面容姣好,皮膚白皙,說話細聲細語,年紀輕輕的女人究竟經歷過什麼,讓她現在提起自己的家人時,聲音都在發抖,且小心翼翼。她的眼睛向四處看了一下,好像在躲避什麼,然後說起了她的故事。
爸爸媽媽,你們既然生我,為何不養我?我不是你們可以隨意支配的私有品!
小清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前面有兩個姐姐。按說老小應該是家裡最該被寵溺和關注的孩子,而她正好相反。父母一直渴望家裡能有個男孩子,沒想到生的都是女孩兒,媽媽懷小清的時候,又趕上計劃生育,等小清一出生,就直接把她送給親戚撫養了。她到七八歲的時候,才回到父母身邊。
小清沒吃過媽媽一口奶,在她的記憶裡,媽媽的眼神兒總是冷冰冰的,沒擁抱過她,經常把她當做出氣筒無緣無故地發洩,每次都打得很厲害。她說,我特別希望媽媽告訴我,我究竟哪裡做錯了,我可以改,你別動不動就打我,我不懂,我還小。
爸爸脾氣暴躁,動不動就對媽媽亂發脾氣,對孩子也是又打又罵,尤其打她打得厲害,可能因為我沒和他們生活過,沒有感情,也或許一直期待我是男孩子,卻隨著我的到來,讓他們失望到極點。
她說有一次正在和其他小朋友們玩耍,突然有人在後面拍了一下她的肩膀。她一扭頭見是爸爸,剛才還笑容綻放的表情瞬間凝滯,立馬變色,心跳加快,感覺喘不上氣,喉嚨憋得發緊發疼,脖子後面都發涼,頭皮都炸起來了。在場的小朋友們都被她的表情嚇到了。
她說,這種感覺在身體上的反應太深刻了。以至於到現在一談到自己的父母,就莫名其妙地腸胃不好,心慌,發抖,脖頸發緊,頭痛。這些年她的內心是糾結和痛苦的,曾抑鬱過很久,那段時間中,每天都戰戰兢兢,既害怕孤獨,又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既想接近別人,又不知如何去做。
她說,這些年家裡發生的各種事情她都知道。因為家裡的那些親戚們,抱著團兒地勸說她回家,讓她看看父母。給她講各種道理,說作為孩子要懂得父母生育恩,孩子要理解父母的苦心,沒有哪個父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的。父母也很無奈,他們也沒辦法。
她多少次在心裡說服自己,回家面對父母。然而,在她還沒做好準備的時候,親戚們又跟她說,養兒不易,父母老了,你還小,要懂事,孝為大,不能總由著自己的性子在外面圖清淨,忘了家就是忘了本······
這些勸說就像轟炸機一樣輪番襲來,她毫無應對能力,甚至一度懷疑自己是不好的孩子,是不值得被愛的人,自己沒孝心,不懂得考慮別人······
她開始在自責中懷疑自己的人品,痛恨自己的做事方法,覺得自己太絕情。當自責來的時候,她開始怨,當心裡的怨增加的時候,她又更多地自責。這種複雜的感受把她的心撕扯地很痛,她更不知道該如何接近家人了。
在別人心裡,回家的路近在咫尺,但對她來說,卻遠在天涯。她無數次地在心裡預演和父母交流和解的畫面,但是卻克服不了那種強烈的恐懼感。勸她回家的人越多,她越痛苦,她邁不過心裡那道坎,說不上來是什麼攔住了她。
她說:為什麼所有的親戚都對我各種勸說和指責,把所有罪過都推到我身上來,讓我一個人承受?難道他們不知道他們對我做過什麼嗎?不想要我的時候,隨便把我送人,想要我了,又各種勸說,希望我回去。我不回去,又把各種罪名強加在我身上,說我不孝,說我不道德,說我太自私······我在你們心裡究竟是什麼?
我告訴小清:你只是他們的孩子,你沒有能力也不需要承擔他們內心無法處理的問題。你雖然是他們的孩子,但是你是獨立的,沒有任何人可以指責和綁架你按照他們的想法做事。你是無辜的,你小時候受過的苦難,別人沒受過,也無權指責你和勸說你。
為什麼父母打罵孩子就是應該的?孩子反抗父母就是叛逆和不孝了呢?孩子雖來自父母,卻不是父母的私有品,為什麼父母心裡無法處理的問題和焦慮,要讓孩子去承擔?
在這種問題面前,我不想勸任何人,學會想開點,要懂得理解別人。因為,你要求一個人去理解別人的時候,你可曾理解過這個人身上發生過的痛苦是什麼?
不勸說,不要求,我覺得是溫暖的善意。事情沒發生在你身上,不要指責別人做得對與錯。此時,我只想陪伴你,理解你,擁抱你,告訴你,你很棒,你不需要承擔這些,這不是你的錯。
爸爸媽媽,我不敢回家,連當面開口叫你們都覺得為難。
一位老年人,今年已經六十多歲了,跟我講起他的經歷:
他父母生他的時候,家裡很窮,前面已經有兩個姐姐,兩個哥哥了,父母再撫養他真的很吃力。他剛過滿月,父母就把他送給同村的一對無兒女的夫妻了,連他的姓都給改了。因為在一個村裡,所以他很小就知道自己是過繼給別人的孩子,自己要給別人當兒子,給養父母養老送終。養父母教他讀書學習,給他買房置地,待他視如己出。他也給他們養老送終,像親生兒子一樣。
他說,養父母對他的好,他永遠知道,但是這對於他來講,只是恩情,不是愛。
他始終都怨自己的親生父母,為什麼要把我送人?你們是不是覺得我是家裡的累贅,嫌棄我了?我是你們的兒子,我寧可挨餓,都願意給你們養老送終的,我不想改姓。你們既然生我,為什麼不能養我?既然說把我送人,是怕我餓死,當時幹嘛還要生我?
老人講到這裡的時候,瞬間老淚縱橫。一個人哪怕再大再老,在自己的父母面前,都是孩子,每個孩子都渴望被自己的父母愛。孩子不怕受苦,不怕挨餓,孩子最怕的是:爸爸媽媽,為什麼你們不要我?我哪裡不好嗎?
都說父母生自己,是最大的給予,可是父母隨便把孩子送人,誰又尊重過孩子的意願呢?孩子心裡對父母的愛就模糊了,不知該如何面對他們。
孩子出自對父母的愛,所以對親生父母有著「無意識的忠誠」,會按照父母的安排做事,並且強迫自己認同做別人的孩子。對於很小的孩子來講,自己被送出去了,如果心心念念還要回來,其實是不對的。即便長大後,再回到親生父母身邊,都覺得這不是自己落腳的地方。
但是身心裡和父母有著很深的聯結,導致孩子特別想接近自己的親生父母,可是又害怕接近他們後,再次遭遇「被遺棄和被送出去」的恐慌。
這種動力很強大,或許會一生都無力面對這種糾結痛苦。於是就有一道很難跨越的坎兒攔在孩子和親生父母之間,讓孩子孤身在外流浪,尋找著回家的路。
小清說,離開他們,是對自己的保護,我無力承受面對他們的恐慌。我特別驚恐父母對她的態度,其實是害怕他們不喜歡自己,擔心自己再次被遺棄。但是對他們又愛不起來,因為他們被送出去後已經習慣了喊別人爸媽,再面對自己的親生父母時,爸媽二字很難開口。直到多年後,小清都覺得當面叫出爸媽太沉重,也很含糊。
我之所以一直遊蕩,是因為不知家在何方?
一位五十多歲的成年男人,被親生父母遺棄在寧夏的一所孤兒院門口,兩歲的時候被一對河北的醫生夫妻收養,孩子在這個家庭裡面接受著良好的教育。直到十六歲時,突然聽說自己不是他們的孩子,其實是從孤兒院抱養的。於是他一個人跑回寧夏,想去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了解自己的身世,可是什麼信息也沒找到。
後來他不知道怎樣回養父母的家,寧可在外面流浪。第一次因為打架被帶進派出所,警察找到他的養父母時,養父母冷冰冰地說,我們管不了他,他不是我們的孩子。自此,他徹底心灰意冷。自此,他在外面四處為家。
沒家的孩子,心裡是恐慌的,每天都沒著沒落,不回家,是不知家在何處。別人都說他該回到養父母那裡去,可是他說他回不去,他無力報恩。
每個看似罪惡的人背後,都有一段黑暗的過去,他們在黑暗中一直渴望光明,但是向光明走近時,卻讓他們又怕又痛。怕的是,光明後又有黑暗,在獲得後的失去,更可怕;痛的是,曾經在黑暗中尋求光明時很艱辛,很無助,光明好像一直都離自己好遠,努力奔向它,卻總是遙不可及。
看到這種案例越多,我越不想講那些沒用的大道理,想以此去說服別人,要去包容和感恩,要去諒解和寬恕。你沒有真的生活在黑暗裡,永遠不知道黑暗裡經歷了什麼,就別總勸說別人嚮往陽光,向陽光奔跑。你那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用所謂的毒雞湯去要求別人按照你的想法做事而已。
所以要過年了,很多不知如何回家的朋友,依然會在外面度過孤獨的春節,依然會抬頭望星空,在內心深處默默舔舐傷口,在內心深處療愈自己兒時經歷過的疼痛。
不勸你回家,不勸你成熟,不勸你諒解。只想給你們送去祝福,在外地,要照顧好自己,祝你春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