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青海省海南州共和縣塔拉灘,光伏板迎著太陽,源源不斷地輸送著綠色能源。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樊永濤攝影報導)一出海南州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就會看到一大片風蝕丘陵狀的地貌,當地人把這裡叫做塔拉灘。
塔拉灘廣闊而又乾旱,由三個臺階狀地形組成,分別叫做一塔拉、二塔拉、三塔拉。荒涼,曾是這裡的代名詞,如今卻「搖身一變」成為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發展欣欣向榮。
清潔能源的「藍色海洋」。
進入塔拉灘,高原的陽光就無遮無攔地鋪展開來。舉目望去是看不到邊際的光伏板,在烈日的烘烤下,源源不斷地釋放著綠色能源。
從2012年起,利用塔拉灘太陽能資源富集區的優勢,海南州大力推進光伏產業發展,著力推進生態光伏園區建設,從此一個「清潔能源的藍色海洋」在這裡誕生。
佔地規模609.6平方公裡,總裝機容量達9045兆瓦,2019年新能源發電量達96億千瓦時,58家企業入住……塔拉灘「追光逐日」,千萬千瓦級「青海能量」從這裡發出。
隨行採訪的海南州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科科長杜慶文介紹,園區各項投資已達840億元,建成110千伏升壓站17座,330千伏升壓站3座,750千伏升壓站2座。同時,青海省首條特高壓外送通道「青海-河南±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也在今年6月全線貫通,「空中走廊」從此出發,實現了綠色能源直流。此外,園區投資3.43億元,建設50.5兆瓦村級光伏扶貧項目,電站每年發電量約8585萬度電,年收入能夠達到6000多萬元,扶持帶動726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使得海南州173個貧困村每年平均收益達到30萬元。
走進園區龍頭企業黃河上遊水電開發公司,站在觀景塔遠眺,藍色的光伏板一直蔓延到天際線,看不到盡頭。
「光伏羊」在光伏板背後悠然吃草。
大自然與這片土地結下不解之緣,賦予了光、風、地熱等獨特資源優勢。黃河水電公司海南新能源發電部副總經理李炬說:「我們考慮到光照和土地優勢,才考慮將這作為光伏電站場址。一來,這裡是全國輻照量的二類地區,光照強度大;二來,這裡荒漠化土地和退化草場面積大,適合於光伏電站建設。」
乾旱少雨、風蝕嚴重、超載放牧、蒸發量大是造成草場退化的主要原因。光伏板建立後,強風颳過時有了遮擋物,風速和晴天天氣下的蒸發量平均降低了50%,土地涵養水源的能力增強,便於植被的恢復。 「從前這片土地沒草,有草也就是20——30公分,光伏板建立後,草慢慢長起來了,能達到70——80公分左右,最高的能達到1米。」李炬說,從前荒漠化、半荒漠化的土地慢慢有了綠意本是件好事,但又給電站的運維人員增添了新的煩惱。草雜亂無章的生長遮擋住了光伏板,降低了光伏板的轉化率,並且修剪雜草也要花費更多精力。
就在這時,工作人員想出了「一舉兩得」的好法子——讓附近「五保戶」的牧民在光伏園放牧,用羊來達到除雜草的目的。為了讓羊兒能夠暢通無阻,工作人員開展了光伏支架型式的研究,對光伏組件的離地間隙由原來的50釐米抬升到1.2米,拓寬了牧道,無形中為羊群築起了「綠色通道」,這些羊被報上了「戶口」,也有了別致的名字——「光伏羊」。光伏組件在平時也會得到清洗,水從光伏板留下,加快了下方植被的生長速度,形成了良性的循環。
除此之外,放羊的牧民閒暇時也會去光伏園裡打打工,安裝組件、支架,清洗光伏板等簡單的體力活,這又拓寬了他們掙錢的渠道。土亥村的「五保戶」村民馬生興便是其中之一,他說:「現在不僅羊能賣個好價錢,而且還能打工,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目前,以退化草場為主的塔拉灘生態植被在牧光互補中得到有效修復,蒸發量減小30%,草地的涵水量大大增加,土地荒漠化得到遏制,實現了與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有機結合。同時建成防風林帶綿延134公裡,栽植各類苗木104萬株,植被面積達6250畝,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
在生態地位極其重要和資源富集的青海,發展光伏發電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按照「使青海成為國家重要新型能源產業基地」的決策部署,穩步建設海南、海西兩個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下大力氣推動太陽能發電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建設規模、利用效率、協同能力等多項指標走在了全國前列,為我國光伏可持續發展樹立了典範。
如今,昔日的荒漠又重新「變身」為草原牧場,上千隻「光伏羊」在光伏矩陣中「追逐打鬧」,享受著人造草場的「沐光」生活。一切的一切,正如「塔拉」,這個名字所表達意義的一樣……
【來源:青海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