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位媽媽發布的自己家「熊孩子」寫作業視頻,引全網公憤!
小男孩看起來不大,因為作業沒有寫完,崩潰地求助媽媽:「你能揍我4下,讓爸爸別揍我嗎?」
媽媽當是一件好玩的事,一邊錄視頻,一邊回復孩子:「這是爸爸跟你的約定」,
並要求孩子,再堅持10分鐘。
視頻中孩子抹著眼淚,一個勁兒地求媽媽:「我堅持不了了。」
媽媽看不到孩子的痛苦,反而為自己的教育方式感到自豪。
一位網友留言,
換位思考一下,那個孩子心裡該有多麼絕望!
我們經常吐槽,陪寫作業是道「送命題」,大人有可能血壓高、跳樓、心梗,
可是那個被陪寫作業的孩子,何嘗不是忍著身體與精神的雙重暴力,被嚇得魂飛破散、神不附體!
被盯寫作業,對孩子來說多恐怖?
無獨有偶,今年3月,河南一位媽媽,因為兒子不寫作業,一氣之下想跳樓輕生,這位媽媽坐在陽臺上長達20分鐘一言不發,
消防員來了、民警來了、鄰居都來了,各種勸解:「別跟幾歲的孩子置氣」,最終阻止了悲劇的發生。
兒子向媽媽下跪道歉,表示今後會認真寫作業。
網友大呼:真正被嚇破膽的,是那個孩子,他太可憐了!
很難想像這個孩子的內心會有多麼驚恐和絕望:
我只是沒做好,媽媽就想跳樓,媽媽沒死,我已經被嚇死了;我是一個壞孩子,媽媽討厭死我了,才會想離開我;我不值得被愛,我什麼也不配,我自己多該死!
我們成年人的大腦是成熟的,情緒可以切換,甚至可以偽裝憤怒,讓孩子屈服,但孩子卻不能。
他們會認真,真的會絕望,因為媽媽這個舉動,心裡留下一生難以治癒的傷。
一位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老教師直言:孩子寫作業最根本的問題,是在這個過程中,暴露了家長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深以為然。
電視劇《喪失名字的女神》
如果給全國的孩子們寫作業,裝個監控器,估計孩子們的表現都驚人地相似——
比如磨磨蹭蹭不肯動,一小時寫3個字;比如吭嘰哭鬧說作業太多,題太難;比如寫2分鐘就喊累,要喝水、上廁所;比如擦了寫,寫了擦,指正10遍,還會犯同樣的錯誤。
你越指點孩子越做不好;你越苦口婆心一遍遍講,他越反應遲鈍一遍遍錯;你越讓他快一點他越磨磨唧唧不肯動。
換成哪個家長,都會看得人火氣直竄,想吼一頓。
事實上這些都是孩子的正常反應,天天被盯著寫作業,那個孩子心裡其實更抓狂。
心理學上有個專有名詞:叫社會抑制效應。
指的是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因為別人的指指點點或別人在場,會產生緊張情緒,從而影響自己的發揮,導致做事的效率和發揮水平降低。
一個勁兒被大人指錯,孩子怕自己做不好,結果越擔心,越緊張越做不好;
我真笨,一直做不好,父母一定失望極了,擔心結果反而束手束腳。
大人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你開車時,旁邊的人一直指指點點,不停地下指令,這樣不行那樣不好,估計想開車撞牆的心都有!
教育家陶行知說,
相對於成年的父母,孩子們更像是一個敏感的心理學家,父母只考慮他們的存在,他們卻特別在乎父母的情緒,對父母的心理變化非常敏感。
有人說陪寫作業是門技術活兒,如果不懂得怎麼陪,瞎陪,那還不如不陪。
心理學家武志紅的一句話更是一針見血:「孩子自生自滅也比父母管教強。」
陪寫作業,是為了學會寫作業
家長陪寫作業情緒崩潰的根源是什麼?
一位研究者在接觸了數百位家長後發現,絕大多數爸媽對作業的焦慮,腦迴路都太深遠——
不好好寫業=成績差=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孩子一生就廢了
用這樣的心態陪寫作業,會特別容易焦慮。
事實上,陪寫作業既不是為了讓孩子有好的一生,也不是為了完成當天的作業。
是為了讓孩子學會寫作業,透過寫作業,鍛鍊孩子對未來發展有用的多項重要能力。
這個基本心態很重要。
如果只是為了寫完作業,你今天生氣了,明天還會生氣,後天還會生氣,有這個心態,雖然在一段時間內,會重複這樣的節奏。
父母心裡就有了一個預期:
一年級,能記清作業;二年級,能堅持寫完作業;三年級,不用催,能主動寫作業;四年級,能自己檢查作業;五年級,做好寫作業管理和時間分配;六年級,作業是孩子的事兒,跟家長沒關係。
這樣想的好處是:
一是家長不會太急,知道孩子所處的階段,提出合理要求;
二是更有耐心,對孩子寫作業的每份付出,意味著離放手越來越近;
三是有利於跟孩子和諧相處,當孩子做不好時,不是急於糾正,而是引導他自己進步。
電視劇《春夜》
那麼,跟孩子寫作業的能力有哪些呢?
1.自控力:讓孩子心裡有數
讓孩子對自己的作業心裡有數,知道自己作業多少、寫了多少、需要多長時間?
大概幾點寫作業,先寫什麼,後寫什麼?
可以列一張表,或寫一個作業記錄,完成一項打勾一項。你也可以每次寫作業之前,讓孩子說一說他想怎麼安排。
這種安排既是時間管理,也會增加孩子的自我認知,獲得對寫作業的掌控感。
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從很小就開始發展的,父母多鼓勵、支持,孩子就比較容易獲得。
切記不要對孩子寫作業過度控制和懲罰,非常不利於孩子發展自我管理。
2.統籌安排能力:給自己贏得時間
能規劃好每個學科作業需要的時間,最大的好處在於,給自己贏得更多玩的時間。
如果父母想讓孩子「快點去寫作業」,那就要說出「快」對孩子的好處:有更多玩的時間,可以多講一個故事,可以和爸媽去樓下玩一會兒,可以看動畫片、打遊戲。
這個時候孩子才有「快」的動力。
「贏得的時間全歸我自己」,「寫得越快,玩得越久」,這樣才會對孩子起到激勵作用。
電影《生在幼子》
3.堅持精神:完全獨立自主的自律
父母要承認,更多時候寫作業對孩子來說是件枯燥的事,讓他堅持下去、喜歡做,形成習慣,需要啟動他的「自我效能感」。
多表揚他的努力,他會越做越好,越做越有信心:
「哇!你現在可以主動寫作業了,半年前還用催呢」,「這是你自己算出來的嗎?真了不起」,「你已經堅持3天,不用媽媽輔導作業了,進步不小」。
如果你的目標是讓孩子學會開車,一開始就應該讓孩子當司機。
一開始他會犯很多錯,慢吞吞,但一定要耐著性子,不要搶他的方向盤,這是他學會開車的唯一途徑。
寫作業「升級打怪」,你和孩子都解脫
你一定好奇,孩子玩遊戲能特別專注,為什麼寫作業就只有5分鐘興趣。事實上你可以利用孩子打遊戲的策略,和孩子一起「升級打怪」,彼此解脫。
第一級:陪寫作業,但不盯著孩子寫
孩子寫作業,父母可以在一旁坐著看會兒書(但不能是刷手機),陪著但不要盯著。
當孩子需要幫助,再幫忙,否則不要插手。建立你和孩子一起的「學習時間」。
第二級:用「遊戲」策略化解拖延磨蹭
孩子寫作業拖延磨蹭,是因為作業太多、太難了,他才像鴕鳥一樣把腦袋鑽進土裡,逃避壓力。
你可以幫孩子把一個目標拆分成,一個個小目標,不知不覺,大目標也完成了。
例如背10個單詞:你可以讓孩子先給它們歸歸堆,最容易的幾個,中度難度的幾個,最難的幾個。
按易-中度-難的順序,讓孩子分堆「消滅」掉它們,孩子會愉快而驕傲完成他的作業。
不同科目作業,也可以按理—文—理—文這樣安排,孩子的大腦可以常換常新,反覆變化思維模式,有利於保持活力和清醒。
電影《房間》
第三級:孩子寫寫停停,別硬碰硬
寫5分鐘就說累,要玩一會兒?你不要生氣,一般孩子專注力的時長是:年齡+/-1,這是正常的。
你跟他互相對吼,他就會覺得寫作業更困難,更不願意寫。
你可以讓孩子休息一下再繼續:喝點水,扭扭脖子手腕,上個廁所。
也可以給他設置一個「暫停牌」,休息的時候貼在書桌上,回來後拿起「暫停牌」,再說「繼續」。有這個「暫停牌」,孩子心裡就會想著,到時間就要繼續寫了。
第四級:讓孩子自己檢查作業
家長總習慣給孩子檢查作業,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過度「依賴」父母,養成粗心的習慣。
美國教師都在用的「工具」是——作業檢查清單(checklist)。
大致有下面幾個問題:
1.我寫名字了嗎?2. 我做了所有流程嗎?3.我整體檢查一遍了嗎?4.還有任何地方可以改進嗎?5.我是只完成了最低標準,還是可以做得更好?6.我可以自豪地說拼勁全力了嗎?
你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學業任務做增減,也可以讓孩子完成「自籤字」,他覺得沒問題了,家長再籤字。
雖然一開始實施起來,孩子會覺得麻煩,或者把問題直接暴露給老師出醜,但堅持下來,對孩子很有益。
小學階段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般孩子到了五六年級,都可以自主完成作業了。
陪寫作業的過程很辛苦,但父母越耐心陪伴,孩子完成得越好,以後就越省力。
我們能擁有孩子多少年?
算一算,其實時間沒有我們想的那麼長:
3歲,他去幼兒園,整整一個白天不能見;6歲,他上小學,放學後更喜歡找小夥伴玩,不再那麼黏著你;12歲,他上初中,他跟你聊天的內容越來越少;18歲,他去外地上了大學,一年只能回家兩次,一走就是半年。
拉長時間的曲線,我們就能明白現在對孩子付出的時間、睡眠、金錢、耐心,是上天對我們的恩賜。
我們要想辦法,把這寶貴的機會和時間把握好,而不是一遇到困難就嚇他、煩他、打他、罵他……
有一句話說的很準確:你催他、吼他、想打他,卻不知那個孩子流著汗、受了傷、拼盡了全力!
別忘了那個孩子,可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啊!
*作者:智慧主創團蜜蜂。來源:智慧父母V(ID:zhfm831),智慧父母是木棉說旗下的親子教育號,關注0-15歲孩子的成長教育,旨在幫助有遠見的父母養育終生成長的孩子。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