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火炮的燧髮結構,鴉片戰爭清軍曾吃大虧,它讓火炮更精準高效

2020-12-12 丹書戰史

火炮射擊精度一直是軍工設計師需要解決的問題,現在科學技術進步了,提高火炮精度需要考慮炮管和彈藥的加工精度、制飛彈藥技術等,不過在兩百年前,火炮的射擊精度還被擊髮結構所困擾。

擊髮結構影響射擊精度

早期的火炮和火繩槍一樣,擊髮結構比較原始,因為火炮發射藥裝藥量大,火焰從引火孔噴射出來傷人這種事情並不少見,長時間裡火炮射擊方式都是通過點燃火繩,火繩燃燒到底部引燃發射藥完成射擊。

使用燧髮結構的火炮

這種結構比較簡單,射手在引燃火繩的時候有一定的時間離開火炮,避免被射擊時洩露的高溫燃氣,以及猛烈後坐的炮架所傷,但是這種結構問題也不少。

首先就是火繩本身容易受潮,日常存放以及陰雨天氣作戰,會影響擊發成功率,也會影響火繩燃燒速度,所以如果點燃火繩後卻沒能成功發射,射手是不能立馬上前查看的,因為可能只是燃燒速度變慢了。

拿破崙戰爭時期的火炮(油畫)

除了擊發成功率,在精度方面也有很大影響。如果是以靜對靜射擊,那麼火繩燃燒時間長一點也無所謂,但是在戰艦上作戰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在旋轉炮塔大量普及之前,火炮只能布置在軍艦兩側船舷上,雖然射擊角度可以依靠人力微調,但是很不方便,作戰時如何精確的操作戰艦以側舷對準目標完成射擊,是一個比較有技術含量的工作;因為敵方艦船也是在不斷機動的,所以抓住轉瞬即逝的機會以精確一擊就十分重要。

射角比較狹窄的風帆戰艦火炮

這一點恰恰是火繩擊髮結構的弱點,火繩燃燒需要時間,火繩長了可能貽誤戰機,火繩短了又可能誤傷人員,在19世紀初期,設計師終於找到一個新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了,那就是燧髮結構。

燧髮結構

燧發槍在16世紀中葉就出現了,經過不斷改進,17世紀左右在西方普及開來,燧髮結構的好處多多,最主要就是射擊及時,扣動扳機後相關結構開始運動,燧石與鐵砧撞擊產生火花,進而引燃發射藥。

火炮用的燧髮結構

到了18世紀,西方軍隊大部分都裝備了燧發槍,但是直到19世紀初,設計師才成功的設計出大炮用燧髮結構,這跟當時金屬加工技術的進步有關,畢竟在厚重的火炮上開口安裝燧發機構,還要讓火炮保持堅固性,可比步槍要難多了。

英國率先在自己的後膛裝火炮上實現了燧發機構,基本原理和燧發步槍一樣,它的出現讓火炮射擊效率更高,射手通過拉繩完成瞬時射擊,再配以後膛裝火炮的精度和射程優勢,一時之間成了當時的黑科技,是英國皇家海軍維持海上優勢的技術裝備之一。

安裝燧髮結構的火炮

具體操作時,裝彈手完成彈藥裝填後,炮手通過簡單的機械瞄準結構觀察並調整火炮射擊角度,然後迅速退到火炮右側,位於火炮左側的射手手執拉繩迅速套在燧髮結構上,在執行這個步驟的時候不能俯身操作,而是站直了伸長手臂操作,避免持續射擊炮管高溫引起的炸膛誤傷;掛上拉繩後炮長下令射擊,射手迅速拉動拉繩,同時拉繩環扣從燧髮結構上脫落,射手將拉繩挽起準備下一次射擊。

安裝燧髮結構的火炮

整個過程乾脆利落,比起前膛裝火炮幾分鐘一發的射速提升明顯,在小口徑野戰炮上甚至不到一分鐘就能開一炮,在那個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科技。

在鴉片戰爭時,英國海軍的後膛裝大炮基本採用燧髮結構射擊,與之對陣的清軍大炮不僅許多都是年代久遠的舊裝備,新鑄造的大炮也是老式結構,兩者有著明顯的代差,這樣的炮戰能贏才是奇怪了。

相關焦點

  • 鴉片戰爭時期,清軍和英軍的武器差距有多大?
    那一方擁有更先進的武器,能極大增強軍隊的戰鬥力。鴉片戰爭時期清軍和英軍的武器差距很大嗎?這是許多人既清楚又模糊的問題。清楚的是,許多人都知道英軍武器先進很多,但具體差距有多大,許多人並不能回答。今天我們就談談鴉片戰爭時期雙方武器裝備的情況。
  • 鴉片戰爭中清軍與英軍武器裝備對比:火器時代敲碎天朝上國的幻想
    ——《天朝的崩潰》導語人們常常把鴉片戰爭視為近代史的開端,因為它打破了封建王朝「天朝上國」的幻想,原來中國之外的世界早已發生變革,世界已經煥然一新。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訪華,隨團所畫清而當時的英軍則裝備了比較先進的兩種軍用槍:一種是伯克式前裝滑膛燧發槍。
  • 雅克薩之戰時就嘗到了燧發槍的厲害,但清朝為何沒有大規模裝備?
    雅克薩之戰一共兩次,第一次俄國人少槍少,而且主要是火繩槍,裝備上跟清軍沒差別,清軍以優勢兵力進攻,加之還有火炮優勢,俄軍難以抵擋,所以打不過就跑了。清軍撤回後不久,俄軍捲土重來,再佔雅克薩。這次俄軍不僅人多,而且還裝備了數百隻燧發槍,顯然是要跟清軍硬碰硬,清軍吃了苦頭,但仍然依靠火炮,把俄軍逼入絕境,俄方不得不提出和議。
  • 為什麼清朝在鴉片戰爭中難以取勝?看看雙方的武器,你就明白了
    1842年7月21日,英國人開始進攻鎮江城,爆發了鎮江戰役,這也是鴉片戰爭中的最後一戰。經過激戰,英軍佔領鎮江城,英軍陣亡39人,傷130人,失蹤2人。以今天的標準來看,英軍的傷亡並不大,但這卻是鴉片戰爭中英軍傷亡最大的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時,英國處於火器時代,而中國還處於冷熱兵器混雜的時代。
  • 第一次鴉片戰爭前清軍所裝備使用的火器
    大家都知道鴉片戰爭之前的清軍所使用的火器非常落後,但具體與西方差距在哪呢?今天讓濤哥給你們娓娓道來。清軍所使用過的火器說到火器與西方的差距首先要說火藥的差距,英國的化學工業更發達,早就提出了火藥的最佳配比,而且有了粉碎機等工具,他們的火藥實際上是顆粒化的發射藥,效能更強;反觀大清
  • 早期的火槍、火炮是怎麼製作的?
    之後就是13-16世紀上半頁的火槍火炮鑄造法。火炮方面,材質有鐵和青銅兩種,製造方法也是多種多樣。最初13-14世紀中國的火器用一體灌注法,先用泥土做成炮模胚子,然後將鋼水銅水澆鑄進去,冷卻後取出金屬管,然後用銅箍或者鐵箍箍在藥室的兩端,銃管過長的也要在銃管再套上箍。
  • 鴉片戰爭時,清軍海戰不敵英軍為何白刃戰也不行
    因為在雙方的交手中,清軍曾和英軍進行了多次肉搏。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清軍不僅海戰不敵英軍,白刃戰同樣不是英軍的對手。數百名英國龍蝦兵曾在白刃戰中擊潰了上萬名清軍,追的清軍到處跑。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清軍海戰不敵英軍為何白刃戰也不行?首先,不可否認,英軍的武器佔有很大的優勢。
  • 中國航海火器丨自生火銃——燧發槍
    展廳展出的18世紀燧發槍展廳展出的19世紀燧發槍展廳中的燧發槍一般通過燧石撞擊堅硬的鐵製部件產生火花點燃引藥來發射,相比火繩槍而言,它省去了火繩點燃的時間,可隨時處於待發狀態,這樣就提高了槍械的發射速度。其次,燧發槍不需要持續燃著的火繩,便於在夜間進行射擊的士兵隱藏。
  • 戰史今日6-28:國人勿忘鴉片戰爭爆發(組圖)
    一是鑄造了一些雙層或三層複合體結構火炮,使其不易炸裂。  戰爭前後,清軍小範圍開始用熟鐵或黃銅鍛造火炮,江蘇候補知府黃冕對清軍火炮材質評價到:「水陸戰炮重笨,扛炮受子無多。宜改制以小受大之輕炮,方能利用也……今日欲反其弊,必須講究炮製,使能以小勝大,其輕受重,以短及遠,簡便靈動,庶出一炮抵數炮之用……因又講究小炮,可容大彈之法。
  • 鴉片戰爭時期,清朝大炮和英國炮差別到底有多大?
    歷史課本往往給人以誤導,大家都認為,鴉片戰爭中清軍之所以戰敗,是因為在裝備上與英軍有很大的差別,是因為裝備差,但其實這要分第一次鴉片戰爭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當時的清軍和英軍的武器裝備不僅沒那麼大差異,反而有壓倒性的優勢。
  • 二戰後法國首款大口逕自行火炮,需要乘員下車作戰的F3自行火炮
    二戰結束後,法軍裝備的自行火炮為美制M41,這種武器雖然能滿足法軍的需求,但是不符合法國的建軍思路,他們更希望用國產裝備替代它,哪怕性能稍微差一點。雖然該型號使用了封閉式炮塔,頂部有自衛機槍,但是它最大的問題就是105毫米榴彈炮已經不符合時代,裝甲師需要更大口徑的自行火炮。
  • 清軍的火炮技術究竟有多強?八裡橋之戰中被英法聯軍打回原形
    在明軍的堅城利炮面前,對火炮缺乏認識、對攻城也沒有經驗的八旗同樣損失慘重,如寧遠大戰中,就連一生從無敗績的努爾哈赤也被炮火擊傷,並在不久後死去。 吃此大虧後,皇太極時期開始大力加強清軍的火炮能力。當時,清軍先是利用從遵永等地掠來的工匠製造紅夷大炮,其炮重約1800至3000公斤,彈重約4-8公斤(相當於12-24磅炮)。
  • 教科書裡沒有的鴉片戰爭細節,贏得西方欽佩,網友:錯怪清軍
    然而時隔十餘年後,英國藉口修約被拒,聯合法國再次發動戰爭,為了與第一次戰爭相區別,這次戰爭又被中國史學界稱作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自1856年開始,雙方時戰時和。1860年8月1日,英法聯軍從北塘登陸,23天後天津失守。天津的失守讓鹹豐皇帝大為驚駭,雙方再次開啟了和談。
  • 俄羅斯最強自行火炮實彈測試曝光,網友:太假了,一分鐘16發?
    但是之後,隨著國內經濟衰弱和工業體系的落後,再加上蘇聯解體的打擊,俄軍的遠程火炮一直沒什麼進展,很快被西方各國甩在後面。但是最近,一款天啟坦克的橫空出世將會改變這個局面。俄羅斯大炮或許將重回世界超強? 據環球網報導,近日,俄羅斯的2S-35自行榴彈炮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完成了初步實彈射擊測試。
  • 法國的王牌火炮,M1897式75毫米火炮,如何成為一代傳奇?
    如果說有什麼火炮能夠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誕生就成為一個國家的軍隊信仰,還能夠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經久不衰,擁有眾多改進衍生型號的話,那麼答案也就只有一個了。那就是來自法國傳奇火炮,近乎改變了整個火炮發展進程的法國傳奇,被稱之為'75小姐'的法制M1897毫米火炮。而這門火炮誕生於19世紀末,卻在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中都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 火炮發射第一顆炮彈時,為何炮手需要拉繩擊發?老兵告訴你答案
    拉繩式擊發正是屬於擊針擊發的一種,也是現代火炮發射最為常見的擊發方式。 除了有炸膛危險外,有些國家還曾發生過掀翻炮位的事故。通過一個又一個慘痛的教訓,各國逐漸意識到拉繩式擊發方式的重要性,並將此寫入操炮安全準則中。
  • 被稱為一戰英國最精準的火炮,BL9.2英寸重型榴彈炮
    它的底座前方有一個巨大的箱子,可以裝填9噸重的泥土,用於穩定射擊平臺,這也是它射擊平穩的重要原因,在底座的後部是扇形的導軌,和早期一些克虜伯之類的重炮相似,通過在導軌上左右調整整個炮架,實現火炮的方向調整。炮架也和19世紀後期的要塞炮相似,看起來笨重但堅固,它安裝在底座的旋轉座上,帶有俯仰調節結構和液壓氣動反衝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