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射擊精度一直是軍工設計師需要解決的問題,現在科學技術進步了,提高火炮精度需要考慮炮管和彈藥的加工精度、制飛彈藥技術等,不過在兩百年前,火炮的射擊精度還被擊髮結構所困擾。
擊髮結構影響射擊精度
早期的火炮和火繩槍一樣,擊髮結構比較原始,因為火炮發射藥裝藥量大,火焰從引火孔噴射出來傷人這種事情並不少見,長時間裡火炮射擊方式都是通過點燃火繩,火繩燃燒到底部引燃發射藥完成射擊。

這種結構比較簡單,射手在引燃火繩的時候有一定的時間離開火炮,避免被射擊時洩露的高溫燃氣,以及猛烈後坐的炮架所傷,但是這種結構問題也不少。
首先就是火繩本身容易受潮,日常存放以及陰雨天氣作戰,會影響擊發成功率,也會影響火繩燃燒速度,所以如果點燃火繩後卻沒能成功發射,射手是不能立馬上前查看的,因為可能只是燃燒速度變慢了。

除了擊發成功率,在精度方面也有很大影響。如果是以靜對靜射擊,那麼火繩燃燒時間長一點也無所謂,但是在戰艦上作戰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在旋轉炮塔大量普及之前,火炮只能布置在軍艦兩側船舷上,雖然射擊角度可以依靠人力微調,但是很不方便,作戰時如何精確的操作戰艦以側舷對準目標完成射擊,是一個比較有技術含量的工作;因為敵方艦船也是在不斷機動的,所以抓住轉瞬即逝的機會以精確一擊就十分重要。

這一點恰恰是火繩擊髮結構的弱點,火繩燃燒需要時間,火繩長了可能貽誤戰機,火繩短了又可能誤傷人員,在19世紀初期,設計師終於找到一個新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了,那就是燧髮結構。
燧髮結構
燧發槍在16世紀中葉就出現了,經過不斷改進,17世紀左右在西方普及開來,燧髮結構的好處多多,最主要就是射擊及時,扣動扳機後相關結構開始運動,燧石與鐵砧撞擊產生火花,進而引燃發射藥。

到了18世紀,西方軍隊大部分都裝備了燧發槍,但是直到19世紀初,設計師才成功的設計出大炮用燧髮結構,這跟當時金屬加工技術的進步有關,畢竟在厚重的火炮上開口安裝燧發機構,還要讓火炮保持堅固性,可比步槍要難多了。
英國率先在自己的後膛裝火炮上實現了燧發機構,基本原理和燧發步槍一樣,它的出現讓火炮射擊效率更高,射手通過拉繩完成瞬時射擊,再配以後膛裝火炮的精度和射程優勢,一時之間成了當時的黑科技,是英國皇家海軍維持海上優勢的技術裝備之一。

具體操作時,裝彈手完成彈藥裝填後,炮手通過簡單的機械瞄準結構觀察並調整火炮射擊角度,然後迅速退到火炮右側,位於火炮左側的射手手執拉繩迅速套在燧髮結構上,在執行這個步驟的時候不能俯身操作,而是站直了伸長手臂操作,避免持續射擊炮管高溫引起的炸膛誤傷;掛上拉繩後炮長下令射擊,射手迅速拉動拉繩,同時拉繩環扣從燧髮結構上脫落,射手將拉繩挽起準備下一次射擊。

整個過程乾脆利落,比起前膛裝火炮幾分鐘一發的射速提升明顯,在小口徑野戰炮上甚至不到一分鐘就能開一炮,在那個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科技。
在鴉片戰爭時,英國海軍的後膛裝大炮基本採用燧髮結構射擊,與之對陣的清軍大炮不僅許多都是年代久遠的舊裝備,新鑄造的大炮也是老式結構,兩者有著明顯的代差,這樣的炮戰能贏才是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