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一戰英國最精準的火炮,BL9.2英寸重型榴彈炮

2020-12-14 丹書戰史

一戰前的英國雖然是首屈一指的大國,但是該國軍事建設重海軍,相比之下陸軍重型火炮方面就要遜色一些,不如歐洲大陸幾個大國。1900年,英國還從斯柯達購買了一些9.45英寸榴彈炮,用於南非地區使用,英軍發現這是一種非常好用的重炮,但是它也存在輪廓太大等問題,隨後英國決定在斯柯達的技術基礎上自行研製一款重炮,這就是BL 9.2英寸(約230毫米口徑)重型攻城榴彈炮。

直到1913年,第一門樣炮才進行實驗,它在戰術射擊場上表現很好,得到了一個好評,隨後得到了第一批訂單,共16門,次年又得到了另外16門的訂單。

BL 9.2英寸炮可以拆解為3個大件,包括炮管、炮架和底座,它們可以用重型馬車或者霍爾特拖拉機拖曳。它的底座前方有一個巨大的箱子,可以裝填9噸重的泥土,用於穩定射擊平臺,這也是它射擊平穩的重要原因,在底座的後部是扇形的導軌,和早期一些克虜伯之類的重炮相似,通過在導軌上左右調整整個炮架,實現火炮的方向調整。

炮架也和19世紀後期的要塞炮相似,看起來笨重但堅固,它安裝在底座的旋轉座上,帶有俯仰調節結構和液壓氣動反衝結構。早期的軟後坐系統設計不合理,導致後坐行程過長,在1916年時修改了這個問題。

火炮的標準彈藥重130千克,但是在長久的使用中,炮彈出現了多種型號,包括不同長度、不同引信和不同裝藥量的版本,簡直是五花八門。

火炮空重將近6噸,炮管長3米,俯仰角度為15°~55°,方向角度調整為左右各30°,炮口初速度362米每秒,最大射程9200米。

這款火炮部署很麻煩,從選址挖掘土基到最終火炮組裝完成,大約需要36小時,作為一款重型火炮,它只出現在關鍵的作戰區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包括樣炮在內的火炮都被派往了歐洲戰場。

在一戰那個重炮橫行的時期,英軍覺得BL 9.2英寸炮精度很高,甚至不少人認為它是一戰英國精度最好的重炮,但是它的射程不太夠用了,1916年6月,炮兵指揮官要求將火炮射程提升到14000米,哪怕增加火炮重量也可以接受。當年年底,MK II型火炮問世,它使用了4米長的炮管,加大了發射藥,炮口初速度增加到490米每秒,最大射程達到12700米。在實戰中發現,這些新型號的火炮性能提升了不少,但是使用壽命卻短了很多。

作為一款戰場表現還不錯的重炮,該炮同時也少量裝備到澳大利亞和加拿大軍中,美軍在參戰的時候缺少重炮,因此訂購了超過200門BL 9.2英寸攻城榴彈炮,但這批訂單並沒有足額完成。

一戰後沒過幾年,美軍就將這些火炮除役,其實美軍更看好施耐德的240毫米炮,購買BL 9.2英寸榴彈炮只不過是考慮到供貨的問題,而英軍裝備的火炮則一直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法蘭西戰役期間還有該炮的身影,只不過當時彈藥奇缺,炮兵又缺乏訓練,不過是擺擺樣子。

相關焦點

  • 圖說:斯柯達420mm重型榴彈炮如何組裝 猶如巨大的拼接玩具
    今天通過一組珍貴的一戰老照片,來了解一下斯柯達M.14/16型420mm榴彈炮的組裝過程。1914年12月,奧匈帝國軍隊在靠近義大利的邊境地區部署這種重型榴彈炮,準備轟擊義大利境內目標。這種榴彈炮採用15倍徑身管,由於過於龐大和笨重,只能分為多個部分進行運輸,抵達陣地後再進行組裝。首先抵達炮兵陣地的是炮座,分為兩個部分,這是其中一個。每一個部分都有半圓和相應的輪齒,以便火炮部分可以全向旋轉。照片中可以看到運輸車和鐵軌,鐵軌用來將這些部件運送到位。注意炮座上有鋼鐵小輪,就是為了在鐵軌上運行而專門設計的。
  • 二戰蘇聯M-40重型榴彈炮,史達林的另一把「鐵錘」
    二戰時蘇軍奉行大炮兵主義,火炮就是力量,因此蘇軍在二戰中建立了最大規模的火炮部隊,其中甚至有口徑達到203毫米的B-4,它在戰爭中被士兵們稱為「史達林之錘」,具有無與倫比的破壞性。1938年2月,172號工廠和烏拉爾重型工程工廠得到研製新式203毫米榴彈炮的指令,其中172號工廠項目編號M-40。M-40的初步設計在當年8月提交到莫斯科,經過審議後獲批建造原型火炮試驗。首門樣炮在1939年11月初交付,隨後參與到實彈測試中去。
  • 二戰美國M43重型自行火炮,與M40高低搭配的重量級選手
    二戰中,美軍很重視自行火炮的運用,早期的M7「牧師」自行火炮取得了成功,隨後開發的M12也被證明非常可靠,不過不久後美軍就面臨著新的問題,M7雖好,但是主炮只有105毫米口徑,M12採用155毫米口徑重炮,但是庫存的M1918M1式155毫米炮已經用完了庫存,美國不得不重新研製重型自行火炮
  • 志願軍的武器:蘇聯152毫米榴彈炮,火炮太重需要用拖拉機牽引
    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在朝鮮戰場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了長達2年零9個月的艱苦戰鬥,付出了重大犧牲,最終贏來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紀念偉大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抗美援朝戰爭,我們不定期推出系列文章,介紹有關於志願軍和抗美援朝的方方面面。
  • 英國一戰老照片:榴彈炮、飛機、坦克紛紛登場,空戰開始出現……
    圖為兩門裝有防滑紋的英軍重型榴彈炮,這種榴彈炮威力巨大。英國部隊在戰場上經常遭到德國人的毒氣襲擊,當時的德國首先在戰爭期間發明了化學武器,自此毒氣戰正式出現在戰爭中,並和潛艇、飛機、坦克並稱為一戰四大發明。
  • 一戰時還有青銅大炮參戰,奧匈帝國M94/99榴彈炮
    M94/99式15釐米榴彈炮,是奧匈帝國在一戰時使用的重型榴彈炮,與當時其他火炮不同的是,該炮其實是一門青銅大炮,它的炮管結構為青銅製造。M94/99榴彈炮1891年,奧匈帝國開始研製新一代的150毫米榴彈炮,並在1894年取得成功,被稱為M94式。該炮原產地為奧匈帝國成員國的奧地利和匈牙利。
  • 美制M2A1式105毫米榴彈炮:長盛不衰的老兵,志願軍手中的利器
    因此,各國普遍重視炮兵建設,尤其是大口徑的重型火炮,然而機動性強、攻堅效果相對較差的中口徑野戰火炮卻不太受重視。以至於,一戰結束後,各國的師屬野戰炮,仍停留在75毫米口徑這個級別上。美國也未能例外。一戰的時候,美軍師屬火炮,是大名鼎鼎的法制M1897式75毫米野戰炮。隨著時間推移,該炮越發難以勝任未來高強度戰爭的需求。
  • 生命的吞噬者,要塞的抹除器,一戰時期同盟國恐怖的大口徑巨炮
    其中,德意志帝國的克虜伯兵工廠可以說是當時的軍火巨頭,由它生產的火炮因為性能優異而在同類產品中出類拔萃。在該公司生產的眾多超重型火炮中(一戰時期),最著名恐怕就要數"巴黎大炮"和"貝爾莎"大炮了。前者是因為射程遠,而後者則是因為無與倫比的威力。由於"巴黎大炮"的口徑"太小"(210毫米),不能納入超級巨炮之列,所以下面主要來講一講"貝爾莎"大炮的相關故事。
  • 世界上現役最重的大口徑輪式自行火炮,南非G6自行榴彈炮
    G6犀牛155毫米自行榴彈炮是一種南非迪奈爾公司在G5牽引式155毫米榴彈炮基礎上研製輪式自行榴彈炮,1988年設計定型,最突出的特點是採用輪式車輛底盤,戰鬥全重高,最大戰鬥全重達47噸,比一些履帶式的自行榴彈炮還重。由於南非具有發達的公路網,地形以廣闊的高原硬質沙漠為主,地勢平坦,這樣的設計也算是因地制宜。
  • 美國5英寸重型防空炮,二戰美國戰艦的防空利器
    一戰期間,隨著空軍和航空母艦的發展,海軍不得不加強應對空中威脅的能力,各種類型的專業防空炮陸續開發出來,一戰後美國設計生產了一種5英寸(127毫米)口徑的海軍用防空炮,這種重型火炮在2、30年代被美國海軍使用,二戰期間仍是戰艦的防空主力武器之一。
  • 誕生於一戰,卻打出了戰列艦動對動最遠命中紀錄,英制15英寸炮
    MK-I型15寸炮最早誕生於1915年,並應用到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上,到1946年最後裝備到前衛級戰列艦上,並服役到1959年,該款艦炮的服役年限長達44年,是英國的大型艦炮當中應用最廣泛、服役年限最長一款火炮。
  • 「灰燼戰線」從M7牧師到M40GMC,二戰美軍自行火炮發展史
    除了榴彈炮仰角提升外,M2機槍的環形槍座也進一步加高,以取得更好的視野。把時間倒回1941年,北非戰場的英國人缺乏一款可以跟上英國裝甲部隊巴拉克拉瓦式蠻勇衝鋒的曲射炮兵,也對自行火炮有著急切渴望。基於英國陸軍標準師屬野戰炮的25磅MKII野戰炮成為了首選,美國人開始將T32原型車的二號車W-6010107號改為使用25磅野戰炮的自行火炮,改稱為T51。
  • T18自行榴彈炮,美國二戰前早期自行火炮嘗試
    嚴格來說美國的自行火炮起步並不算晚,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少有相關方面的研究,但是一戰結束後以購買的法制雷諾FT-17輕型坦克進行了研發,製成了早期自行火炮,這種自行火炮畢竟技術基礎薄弱,加上使用的底盤本身就很小巧,實戰能力堪憂。
  • 二戰英國TOG坦克,高科技和落後思想的碰撞,造就奇葩坦克造型
    TOG重型坦克是英國在二戰前夕提出的坦克計劃,主要在二戰期間執行。該坦克項目本來是想「打造一種現代化的一戰坦克」,但是這種思路嚴重脫離實際情況,即便是在大量現實面前也不願意推倒重來,其結果就是只剩下博物館裡孤零零的一輛原型車。
  • 二戰日本的97式120毫米短管榴彈炮試圖魔改97式坦克扭轉戰局
    說到二戰時期的自行火炮,實際上世界上第一個在實戰中使用自行火炮的國家是法國,早在一戰時期法國就設計出了聖沙蒙自行194毫米自行火炮,該型火炮參加一戰時期的大大小戰役,從一戰開始,德國也開始對重型火炮進行重點研製最終在二戰初期,誕生種類繁多的自行火炮和軌道炮,比如德國的600毫米Karl
  • 英國版步兵炮,QF2.95英寸山地炮,水平不怎麼樣卻用了半個世紀
    步兵炮是在一戰中初具雛形,在二戰中發揚光大的火炮系統,不過在那之前就已經有了許多火炮具備步兵炮的特徵,英國在19世紀末設計製造的QF 2.95英寸山地炮,就和二戰時期的75毫米步兵炮很相似。QF 2.95英寸山地炮QF 2.95英寸山地炮也被稱為維克斯75毫米山炮,它屬於英國早期軟後坐力炮的嘗試型號,大膽採用了許多新技術,以至於火炮性能並不怎麼樣。
  • 英國首門大威力高炮3.7英寸Mk III重型高炮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人認識到他們需要更大威力的高炮來應對性能日益提高的飛機,但1920年時的英國沒有足夠的資金進行早期技術預研,直到1936年維克斯公司才製造出一門94毫米口徑高炮樣炮
  • 火炮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助退機的出現是一次重大變革
    火炮按用途分為地炮、高射炮、反坦克火炮、艦炮、海岸炮和要塞炮等。地炮包括加農炮、榴彈炮、加農榴彈炮、迫榴炮、步兵炮、戰防炮、無後坐力炮和迫擊炮等。高射炮打飛機,地炮打坦克和部隊人員,加農炮炮管長,炮彈採用穿甲的方式,榴彈炮的炮彈採用爆炸殺傷的方式。加農炮無法攻擊有掩體的地方,尤其是一些死角,這時榴彈炮發威。
  • 火力才是王道:從M12到T92,二戰美軍大口逕自行火炮進化之路
    毫米重型榴彈炮,只不過對於M12單薄的底盤來說,240毫米榴彈炮實在是太重了,設計師只能將M12自行火炮和M30彈藥運載車連接起來,一起來承受240毫米榴彈炮巨大的重量和後坐力(如下圖),後來該方案因為不切實際而被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