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94/99式15釐米榴彈炮,是奧匈帝國在一戰時使用的重型榴彈炮,與當時其他火炮不同的是,該炮其實是一門青銅大炮,它的炮管結構為青銅製造。
在這裡需要特別說明一下,青銅這種讓人一聽就很古老的材料,其實當今社會仍在廣泛使用,它具有硬度高、導熱性好、耐磨損、化學性質較穩定、易於鑄造等優點,目前在軸承方面使用較多,而在19世紀前中期,仍然有大量的青銅火炮在使用,在鋼鐵冶煉技術進步後才逐漸退出火炮行列。
1891年,奧匈帝國開始研製新一代的150毫米榴彈炮,並在1894年取得成功,被稱為M94式。該炮原產地為奧匈帝國成員國的奧地利和匈牙利。
M94火炮實際口徑為149毫米,主要部件炮管為青銅製造,既有可機動的輪式炮架,也有用於要塞的固定炮架。
與當時其他大炮一樣,M94也沒有彈性結構吸收後坐力,輪式炮架操作時主要依賴設置在炮輪後的滑坡結構,加上尾部炮架來抵擋後坐力,而要塞式的固定炮架則乾脆得多,直接用笨重固定的炮架抵擋後坐力,對於150毫米級別的大炮來說倒也不難。
火炮採用經典的臥式炮閂,炮手需要轉動笨重的螺紋結構實現閉鎖射擊。火炮發射分裝式彈藥,最大射程6600碼(約6000米)。
在1899年時,考慮到山地作戰的需要,M94進行了適當的改裝,炮管最大仰角提升到65°,能夠以大角度攻擊障礙物後面的敵人,這款改進型被稱為M99。後來為了適應高海拔地區的作戰要求,火炮進一步進行改裝,加強了耳軸和車輪等結構,以適應更為惡劣的拖曳環境,這些改裝型號被稱為M94/4和M99/4。
M94/99系列火炮伴隨奧匈帝國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使用的軍隊也為奧地利和匈牙利的部隊。
其實這款火炮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都已經落後了,在射程上甚至不如大部分中口徑山炮,在炮戰中佔不到優勢,一旦陣地暴露,很容易遭到對手優勢射程的反擊,而自身毫無反擊手段。
火炮笨重的炮管和炮架結構,又影響了拖曳行軍,僅從照片就能看出,該炮設計之初沒有考慮到拆解運輸,而是整體式運輸,這在和平時期尚且艱難,大戰中泥濘的戰場上就更難了。
老式的閉鎖結構導致射速慢得出奇,再加上沒有復進結構,這種「瞄一下打一發」的操作,直接拉低了火炮的射擊效率,同樣的火炮數量上,彈藥投放密集度比其他火炮差了一個數量級。
這樣的火炮,哪怕是用來鎮守要塞,以當時歐洲的軍事水平,都難以勝任這份工作,只能算是一種補充火力,加強部隊的重火力水平。
在一戰初期,M94/99表現實在不怎麼樣,為了適應新的環境,奧匈帝國研製了M15式150毫米榴彈炮,後者很快替代了前者,並且服役到30年代。
青銅大炮有它的好處,但是它的劣勢也是無法改變的,青銅造價高於成批量生產的鋼鐵,切削性能也有所不及,並且難以進行硬化處理等工藝,青銅大炮不容易加長大口徑炮的身管倍徑,這些都註定了青銅炮將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