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一戰時還有青銅大炮參戰,奧匈帝國M94/99榴彈炮

2020-12-25 丹書戰史

M94/99式15釐米榴彈炮,是奧匈帝國在一戰時使用的重型榴彈炮,與當時其他火炮不同的是,該炮其實是一門青銅大炮,它的炮管結構為青銅製造。

在這裡需要特別說明一下,青銅這種讓人一聽就很古老的材料,其實當今社會仍在廣泛使用,它具有硬度高、導熱性好、耐磨損、化學性質較穩定、易於鑄造等優點,目前在軸承方面使用較多,而在19世紀前中期,仍然有大量的青銅火炮在使用,在鋼鐵冶煉技術進步後才逐漸退出火炮行列。

M94/99榴彈炮

1891年,奧匈帝國開始研製新一代的150毫米榴彈炮,並在1894年取得成功,被稱為M94式。該炮原產地為奧匈帝國成員國的奧地利和匈牙利。

M94火炮實際口徑為149毫米,主要部件炮管為青銅製造,既有可機動的輪式炮架,也有用於要塞的固定炮架。

M94/99榴彈炮

與當時其他大炮一樣,M94也沒有彈性結構吸收後坐力,輪式炮架操作時主要依賴設置在炮輪後的滑坡結構,加上尾部炮架來抵擋後坐力,而要塞式的固定炮架則乾脆得多,直接用笨重固定的炮架抵擋後坐力,對於150毫米級別的大炮來說倒也不難。

火炮採用經典的臥式炮閂,炮手需要轉動笨重的螺紋結構實現閉鎖射擊。火炮發射分裝式彈藥,最大射程6600碼(約6000米)。

在1899年時,考慮到山地作戰的需要,M94進行了適當的改裝,炮管最大仰角提升到65°,能夠以大角度攻擊障礙物後面的敵人,這款改進型被稱為M99。後來為了適應高海拔地區的作戰要求,火炮進一步進行改裝,加強了耳軸和車輪等結構,以適應更為惡劣的拖曳環境,這些改裝型號被稱為M94/4和M99/4。

M94/99榴彈炮

M94/99系列火炮伴隨奧匈帝國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使用的軍隊也為奧地利和匈牙利的部隊。

其實這款火炮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都已經落後了,在射程上甚至不如大部分中口徑山炮,在炮戰中佔不到優勢,一旦陣地暴露,很容易遭到對手優勢射程的反擊,而自身毫無反擊手段。

火炮笨重的炮管和炮架結構,又影響了拖曳行軍,僅從照片就能看出,該炮設計之初沒有考慮到拆解運輸,而是整體式運輸,這在和平時期尚且艱難,大戰中泥濘的戰場上就更難了。

M94/99榴彈炮

老式的閉鎖結構導致射速慢得出奇,再加上沒有復進結構,這種「瞄一下打一發」的操作,直接拉低了火炮的射擊效率,同樣的火炮數量上,彈藥投放密集度比其他火炮差了一個數量級。

這樣的火炮,哪怕是用來鎮守要塞,以當時歐洲的軍事水平,都難以勝任這份工作,只能算是一種補充火力,加強部隊的重火力水平。

在一戰初期,M94/99表現實在不怎麼樣,為了適應新的環境,奧匈帝國研製了M15式150毫米榴彈炮,後者很快替代了前者,並且服役到30年代。

青銅大炮有它的好處,但是它的劣勢也是無法改變的,青銅造價高於成批量生產的鋼鐵,切削性能也有所不及,並且難以進行硬化處理等工藝,青銅大炮不容易加長大口徑炮的身管倍徑,這些都註定了青銅炮將退出歷史舞臺。

相關焦點

  • 老照片:奧匈帝國的420毫米榴彈炮
    老照片:奧匈帝國的420毫米榴彈炮
  • 一戰前的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並不是大灰狼欺負了小白兔
    但是,連上帝都不相信的事情卻發生了:小小的普魯士硬是在七個星期內就打垮了奧地利帝國。這就是單一人口的民族國家的厲害,舊王朝和老帝國根本就不是對手。接下來,奧地利更壓制不住國內的少數民族了。於是,奧地利帝國變成了奧匈帝國,從單頭變成了雙頭。你匈牙利人不是厲害嗎?你自己成立議會、搞高度自治,承認奧匈的王也是你們匈牙利的王就行了。
  • 生命的吞噬者,要塞的抹除器,一戰時期同盟國恐怖的大口徑巨炮
    在同盟國集團中,軍工實力最強的,要數當時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其中,德意志帝國的克虜伯兵工廠可以說是當時的軍火巨頭,由它生產的火炮因為性能優異而在同類產品中出類拔萃。在該公司生產的眾多超重型火炮中(一戰時期),最著名恐怕就要數"巴黎大炮"和"貝爾莎"大炮了。前者是因為射程遠,而後者則是因為無與倫比的威力。
  • 參加一戰的歐洲列強奧匈帝國,為何沒有海外殖民地
    然而,參加一戰「同盟國」陣營的奧匈帝國卻是列強中的「另類」,像英法德美等列強都有海外殖民地,但奧匈帝國卻沒有海外殖民地,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法國海軍在法國大革命中快速發展起來,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拿破崙的法蘭西帝國海軍就敢向大英帝國的海軍公開叫板。19世紀後,法國海軍進一步發展,其公開運輸法軍進攻中南半島,將越南、柬埔寨等國變成自己的殖民地。 德國海軍起步比較遲。本土統一後,德意志帝國才集中力量發展海軍。19世紀後半期,德國依靠強大的海軍拿下了坦尚尼亞等非洲殖民地。
  • 驚人的一戰前奏(上),倔強小國塞爾維亞,打敗龐大的奧匈帝國
    一個野心勃勃的競爭對手出現了,它就是虎踞阿爾卑斯與喀爾巴遷山之間,在1793年試圖跟德國漢斯和沙俄毛子搞個三家瓜分波蘭,結果費力不討好,一點好處都沒拿到的奧匈帝國。奧匈帝國雖然在第二次瓜分波蘭之中沒有拿到半毛錢好處,但他們和沙俄毛子眉來眼去有一段時間了,因此在1877年的時候,奧匈帝國用支持沙皇俄國吞併比薩拉比亞為條件,換取了沙皇俄國支持其吞併波士尼亞與黑塞哥維納。其後俄國人痛打了一頓奧斯曼帝國,使得奧斯曼帝國對巴爾幹的控制力幾乎降低到了臨界點。
  • 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到底分裂成多少個國家?可能比你想像中還多
    導讀: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到底分裂成多少個國家?可能比你想像中還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引爆一戰的塞拉耶佛事件,是奧匈帝國和德國所謀劃的陰謀嗎?
    日,費迪南大公親自出席了奧匈帝國的一次軍事演習。對此,聊城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張佩俠在《塞拉耶佛事件與'一戰'的爆發》一文中曾經詳細提到:"奧匈帝國為了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進行威脅,決定在臨近塞爾維亞邊境的波士尼亞舉行軍事演習,把塞爾維亞作為假想敵···奧匈選擇這個日子是別有用心的。
  • 一戰為何會把實力雄厚的歐洲五強之一的奧匈帝國打的解散了?
    那麼德國所吞併的這兩個國家,在此前還是德國的盟友,它們原本屬於奧匈帝國,這個國家是德國在一戰時候的同盟,可隨著一戰的失敗,奧匈帝國被徹底瓦解,自此就失去了在歐洲的主導權。一戰時候,正是因為有奧匈帝國的加入,德國才有底氣和世界開戰。巔峰時期的奧匈帝國,也是歐洲五強之一,論實力不比德國,法國這些頂級強國要差。
  • 帝國黃昏——從奧匈帝國末代皇帝孫子卡爾·哈布斯堡新冠康復談起
    奧匈帝國末代皇帝卡爾一世和皇后齊塔照片對於未來,卡爾保持樂觀心態,「新冠病毒又不是黑死病,病毒還會留在那裡,將來還會影響幹擾我們的生活,我們要有充分認識,不必畏懼,我們應該冷靜分析,為什麼死亡率在不同的地區有所差別。人類經歷過鼠疫,霍亂,我不清楚,還有什麼疾病能夠阻擋我們。」
  • 一戰後,奧匈帝國到底分裂成了多少個國家?可能比你想像中還要多
    尤其是還有兩個「奧」,它們之間有啥關係嗎?說起來這三個國家當中有兩個極其倒黴的角色,一個是奧匈帝國,一個是保加利亞,這兩位兩次世界大戰都跟著德國站在了大傢伙兒的對立面,兩次都被打得一塌糊塗。一戰後,奧匈帝國到底分裂成了多少個國家?可能比你想像中還要多。 不過,其中的奧匈帝國其實也不是無名之輩,相反,它在歐洲歷史上是個「厲害角色」。
  • 帝國覆滅一;奧匈帝國的崛起與崩潰
    期間,很多貌似堅不可摧的強大帝國轟然倒塌,化為一片瓦礫。 奧匈帝國(1867年—1918年)的崛起與崩潰。 1867年奧地利皇帝弗蘭茲一世為了免於帝國繼續衰落,同匈牙利貴族妥協,將匈牙利王國提升為帝國,奧匈二元帝國正式建立。
  • 宋偉:領土野心與奧匈帝國的敗亡
    事實上,奧地利帝國和後來的奧匈帝國存在一些特殊性,這些特殊性決定了奧匈帝國不太可能謀求廣泛的海外殖民擴張。原因之一是,拿破崙戰爭之後,奧地利帝國力量的顯著衰落。奧地利是拿破崙的主要打擊對象,到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時,雖然奧地利是戰勝國,但已經元氣大傷。1806年,奧地利皇帝不得不自己取消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
  • 一戰奧匈帝國37毫米狙擊炮,用狗拖著跑,專門克制敵人機槍
    M1915狙擊炮一戰時期研製類似武器的國家並不少,不僅法軍、德軍研製裝備了,奧匈帝國也研發了一款M1915式37毫米狙擊炮,或者稱它步兵炮,可以算是同類產品中的佼佼者。奧匈帝國在一戰前也是歐洲陸地上一個很重要的帝國,尤其是陸地裝備研發能力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在擬定了狙擊炮的研製後,在一戰的第二年就開始服役。
  • 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究竟解體為多少個國家?結果或遠超你的想像
    1867年,奧地利帝國為防止匈牙利獨立,遂與匈牙利政府籤訂《奧地利-匈牙利折中方案》,正式組建奧匈帝國,匈牙利獲得高度自治權,但奧地利君主仍兼任匈牙利國王,直至1918年解體。1918年前,奧匈帝國是歐洲傳統五大強國之一,也是當時世界列強之一。
  • 圖說:斯柯達420mm重型榴彈炮如何組裝 猶如巨大的拼接玩具
    今天通過一組珍貴的一戰老照片,來了解一下斯柯達M.14/16型420mm榴彈炮的組裝過程。1914年12月,奧匈帝國軍隊在靠近義大利的邊境地區部署這種重型榴彈炮,準備轟擊義大利境內目標。這種榴彈炮採用15倍徑身管,由於過於龐大和笨重,只能分為多個部分進行運輸,抵達陣地後再進行組裝。首先抵達炮兵陣地的是炮座,分為兩個部分,這是其中一個。每一個部分都有半圓和相應的輪齒,以便火炮部分可以全向旋轉。照片中可以看到運輸車和鐵軌,鐵軌用來將這些部件運送到位。注意炮座上有鋼鐵小輪,就是為了在鐵軌上運行而專門設計的。
  • 奧地利大公確診,原來奧匈帝國瓦解後,皇室還有後人
    作為曾經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的統治者,哈布斯堡家族退位後的歷程受到不少人的關注,奧匈帝國怎麼瓦解的,哈布斯堡家族退位後情況如何呢? 圖-奧匈帝國地形圖 一、一戰後奧匈帝國瓦解,哈布斯堡家族失去王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 一戰:義大利敢死隊為剪斷奧匈帝國鐵絲網,專門發明了鋼鐵防彈衣
    1915年5月23日,義大利對奧匈帝國宣戰,在隨後兩年多的時間裡,雙方在伊松佐河沿岸爆發了一系列多達12次血腥的戰役。交戰雙方很快在前線陷入陣地戰。在奧匈帝國的陣地上,有一層層帶刺的鐵絲網保護著戰壕,義大利人很快意識到,這會給他們的進攻士兵帶來巨大的麻煩。
  • 曾經歐洲強國之一奧匈帝國為何解體,分裂出來的國家多到你想不到
    旁邊的巨無霸亞洲僅僅只有48個國家,兩者幾乎是持平的,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個僅僅存在52年的帝國,「奧匈帝國」解體。 塞拉耶佛,一戰導火索 這個帝國出現後,國土面積在歐洲僅次於俄羅斯,人口稍遜於俄羅斯和德意志帝國,在機械製造、軍工生產、農業產量、資源儲備量等方面都是名列前茅
  • 戰場老物件: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製造的「神器」——工兵鏟
    這是兩把工兵鏟,為奧匈帝國一步兵團所有,製作於1915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工兵鏟又叫「工兵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被各國步兵所廣泛應用,如奧匈帝國、德國和俄國就曾大量裝備。也正是因為德軍在一戰中對工兵鏟的運用,使得歐洲各國軍隊紛紛效仿,工兵鏟真正走進了職業化的軍隊。工兵鏟起初是用來挖塹壕、扎帳蓬用的,與普通民用鐵鍬沒有什麼區別。後來,隨著裝備技術日益發展,工兵鏟無論是形狀、功能、材質、用途都得到了拓展,被譽為「神器」。
  • 巨人的隕落:強大的奧匈帝國在塞爾維亞的「滑鐵盧」之戰
    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奧匈帝國也就是現在的奧地利,那在當時可是世界列強之一,不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遠高於塞爾維亞,所以,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接下來的這場戰爭,就等於是關公打未成年人~實力懸殊。經歷了塞拉耶佛事件,奧匈帝國準備向塞爾維亞宣戰,奧匈帝國作為歐洲列強,它曾經是歐洲一個強大的帝國。雖然享國時間不長,但卻控制著東歐和南歐地區的一些小國被納入奧匈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