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一戰的歐洲列強奧匈帝國,為何沒有海外殖民地

2021-01-11 騰訊網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洲列強的「大舞臺表演」,為了爭奪殖民地霸權,歐洲國家分成「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陣營展開殊死拼殺,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極其血腥的一筆。

然而,參加一戰「同盟國」陣營的奧匈帝國卻是列強中的「另類」,像英法德美等列強都有海外殖民地,但奧匈帝國卻沒有海外殖民地,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上圖_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

第一,奧匈帝國海軍實力相對弱小,它只能將主要精力都放在和歐洲列強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身上。

熟悉歐洲國家歷史的朋友就會發現一個共性:歐洲國家在近代的殖民地擴張主要依靠海軍和「海權」觀念。在歐洲擴張殖民地的早期,荷蘭、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就建立起了強大的海軍艦隊,為其本土擴張殖民地服務。歐洲列強的第一梯隊——荷蘭、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軍崛起後,第二梯隊英國的海軍也迅速崛起。

為了挑戰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英國海軍還和西班牙爆發了海戰,英軍重創西班牙無敵艦隊,一舉奠定英國海軍的歐洲海上霸主地位。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英國海軍向全球展開擴張,把「米字旗」插遍世界各地。

上圖_ 英國:19世紀中後期日不落帝國殖民地分布

西班牙、英國、荷蘭和葡萄牙等早期殖民地國家都依靠海軍和「海權」思想崛起,歐洲列強的後起之秀——法國和德國也不例外。法國海軍在法國大革命中快速發展起來,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拿破崙的法蘭西帝國海軍就敢向大英帝國的海軍公開叫板。19世紀後,法國海軍進一步發展,其公開運輸法軍進攻中南半島,將越南、柬埔寨等國變成自己的殖民地。

德國海軍起步比較遲。本土統一後,德意志帝國才集中力量發展海軍。19世紀後半期,德國依靠強大的海軍拿下了坦尚尼亞等非洲殖民地。

和西班牙、荷蘭、英法德等傳統的歐洲老牌列強形成對比,奧匈帝國的海軍就是小字輩了。奧匈帝國是奧地利和匈牙利聯合成立的二元制帝國,其海軍來源於奧地利海軍。受限限於海軍實力,奧匈帝國也無力依靠相對弱小的海軍像荷蘭英法德和西班牙那樣展開大規模的殖民擴張,其只能將主要方向放在和列強爭奪歐洲大陸的霸權。

上圖_ 奧匈帝國最後一艘木質戰列艦皇帝號

第二,奧匈帝國內部矛盾較多,沒精力搞海外擴張。

奧匈帝國的主要矛盾是奧地利和匈牙利之間的矛盾。奧地利最早起源於奧地利公國,長期接受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在哈布斯堡家族曾經統治的中心城市——維也納成立的奧地利帝國就理所應當地認為自己是哈布斯堡家族和神聖羅馬帝國事業的繼承者,奧地利有理由復興神聖羅馬帝國的輝煌。

然而,奧地利的擴張野心激起了匈牙利的強烈不滿。匈牙利曾經是獨立國家(1000年,匈牙利王國建立)。後來又被哈布斯堡家族長期統治,對於匈牙利人民而言,哈布斯堡統治是不合法的外族統治,隨著神聖羅馬帝國的解體,匈牙利應當爭取獨立,恢復昔日的民族榮光。

上圖_ 神聖羅馬帝國(962年—1806年)

1849年,匈牙利正式宣布獨立,成立共和國。但是,匈牙利的獨立浪潮很快引起了奧地利和沙俄的警覺,奧軍和俄軍強行出兵扼殺了奧地利獨立,匈牙利成為奧地利的一部分。為了防止匈牙利再次獨立,奧地利帝國名義上給匈牙利一定的自治權,奧匈帝國還允許匈牙利保持合法議會。

然而,奧匈帝國的緩和奧匈矛盾的努力沒什麼太大的效果。匈牙利國內的民族主義分子念念不忘國家獨立。奧匈帝國參加一戰後,為了動員全國的資源投入戰爭,奧匈帝國政府取消了針對於匈牙利的很多優惠政策,這很快激起了匈牙利民眾的強烈不滿。1918年10月,奧匈帝國轟然倒塌,匈牙利再次獨立。

奧匈帝國和匈牙利問題都無法徹底解決,其更沒有多餘的精力對外擴張殖民地。

上圖_ 一戰時期歐洲版圖

第三,奧匈帝國的地理位置遠離「歐洲航道焦點」,沒有合適的出海口。

奧地利和匈牙利都沒有合適的出海口,其船隊要想通過亞得裡亞海還得義大利點頭同意才行。由於缺少出海口,奧匈帝國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英法德等歐洲列強在世界各地擴張殖民地。

如果奧匈帝國誕生在新航路開闢之前,其搞對外擴張還有可能,因為新航路開闢之前,歐洲的國家的「航道焦點」在地中海附近。但在新航路開闢後,歐洲的「航道焦點」已經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誰能掌握大西洋的航道,誰就能控制更多的殖民地。恰好,奧匈帝國誕生於19世紀後半期,歐洲「航道焦點」早已搬到大西洋,奧匈帝國就這樣失去了控制海外殖民地的最佳機會。

上圖_ 世界主要航海線和主要海港

第四,奧匈帝國經濟發展較差,是半農業國家,其工業化程度較低,沒有對外擴張的原動力。

殖民地擴張和工業革命、新航路開闢幾乎是同時進行的。對於歐洲列強而言,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效率的提升,工廠生產的商品越來越多。一旦國內市場消化不了這些數量眾多的商品,歐洲列強才有動力展開殖民擴張,將國內多餘的產品傾銷到海外其他國家,進而通過頻繁地海外貿易控制他國經濟命脈,建立殖民地。

恰好,奧匈帝國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奧匈帝國建立之前,奧地利帝國想盡一切辦法展開工業建設,其本國大城市之間都修建鐵路。1867年奧匈帝國建立後,憑藉奧地利帝國時期的鐵路基礎,奧匈帝國迅速展開工業建設,想盡一切辦法追趕第二次工業革命,像維也納、阿爾卑斯山脈附近地區、布拉格和布達佩斯形成了很多新的工業中心和工業城市。但是,由於起步較晚,奧匈帝國的工業發展是不完整的,其生產的工業產品也只能滿足本國的需求。這樣一來,奧匈帝國就失去了對外殖民地擴張的原動力。

正因為以上4條原因,讓奧匈帝國成為了沒有殖民地的歐洲列強。

作者:軍事帥哥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哈布斯堡的滅亡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和奧匈帝國的解體》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奧地利(奧匈)帝國作為歐洲列強,為什麼殖民地卻少得可憐?
    同時作為歐洲大陸上面積僅次於俄國的國家,奧匈帝國境內也擁有豐富的原材料,這就大大降低了奧匈帝國開拓殖民地獲取原材料的需求。▲斯柯達是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奧匈帝國軍工企業雖然帝國政府不熱衷海外殖民,但殖民收穫還是有的。
  • 歐洲強國奧匈帝國,為何沒任何殖民地,看它崛起過程就知道了
    說起奧匈帝國,我們看一戰前的歐洲地圖能發現這個國家面積非常大。在當時的歐洲,奧匈帝國的面積在歐洲是僅次於沙俄的,可以說是個真正的面積上的大國。除了面積比較大,奧匈帝國的人口非常多、經濟實力也非常強。總體實力是歐洲四強之一。不過就是這樣的強國,在當時卻沒有任何殖民地。
  • 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究竟解體為多少個國家?結果或遠超你的想像
    1867年,奧地利帝國為防止匈牙利獨立,遂與匈牙利政府籤訂《奧地利-匈牙利折中方案》,正式組建奧匈帝國,匈牙利獲得高度自治權,但奧地利君主仍兼任匈牙利國王,直至1918年解體。1918年前,奧匈帝國是歐洲傳統五大強國之一,也是當時世界列強之一。
  • 一戰為何會把實力雄厚的歐洲五強之一的奧匈帝國打的解散了?
    那麼德國所吞併的這兩個國家,在此前還是德國的盟友,它們原本屬於奧匈帝國,這個國家是德國在一戰時候的同盟,可隨著一戰的失敗,奧匈帝國被徹底瓦解,自此就失去了在歐洲的主導權。一戰時候,正是因為有奧匈帝國的加入,德國才有底氣和世界開戰。巔峰時期的奧匈帝國,也是歐洲五強之一,論實力不比德國,法國這些頂級強國要差。
  • 帝國覆滅一;奧匈帝國的崛起與崩潰
    (奧匈帝國國旗。) 奧匈二元帝國與與英、法、德、俄並列為歐洲傳統五大強國,是當時世界列強之一。 奧匈帝國作為歐洲列強之一先後形成二次三皇同盟:1873年6月俄奧德三國皇帝結成第一次同盟。1881年6月18日德國俾斯麥與俄、奧籤訂第二次三皇同盟。
  • 列強的賭注:一戰與小國
    這將損害奧匈帝國的利益。1905年,奧匈帝國要求塞爾維亞終止和保加利亞的關稅同盟談判,並且要求塞軍的全部軍火都從奧匈帝國訂購。這兩個要求遭到拒絕後,奧匈宣布對塞爾維亞過境運輸的商品徵收巨額關稅。塞爾維亞的出口商品中有百分之九十是運往奧匈,或通過奧匈運往海外的,其中生豬又佔了其中很大一部分,因此這場關稅戰被稱為「豬戰」。塞爾維亞人雖然處境困難,但拒不讓步。
  • 奧匈帝國:曾與英法俄齊名的歐洲強國,為何51年內就分崩離析了?
    在19世紀的歐洲,五大列強稱雄於世。英國剛經歷「日不落帝國」的榮光,威震大洋;法國依然是傳統強國;俄國作為歐洲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雄踞於歐洲東北;德國是新興工業強國,實力不容小覷。而與這四國並列的,還有一個強盛的帝國——奧匈帝國。
  • 一戰前的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並不是大灰狼欺負了小白兔
    講一下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的恩怨情仇歷史上,有很多大灰狼欺負小白兔的故事。這就叫弱肉強食。而實際上,有些小白兔並非那麼柔弱可欺,甚至完全罪有應得。一戰是一場雪崩,大國矛盾是越堆越厚的雪花。而塞爾維亞這隻小白兔,就是喊崩雪山的罪魁禍首。
  • 引爆一戰的塞拉耶佛事件,是奧匈帝國和德國所謀劃的陰謀嗎?
    首先,法國和德國因普法戰爭結下了相當深的恩怨;英國則希望瓜分德國的殖民地;而沙俄則是和奧匈帝國之間有著較深的歷史恩怨,即對巴爾幹半島的爭奪。可以說,三國協約的出現,本就是為了對抗三國同盟。因此在英法俄三國締結同盟關係之後,各國就展開了軍備競賽,國際局勢也變得緊張了起來。
  • 宋偉:領土野心與奧匈帝國的敗亡
    摘要:相比英國、法國和沙俄,奧匈帝國的領土擴張一直集中在歐洲。這自然是讓人有點迷惑的事:由於歐洲強國很多,在歐洲進行領土擴張相對來說比較困難、風險也比較高。奧匈帝國為什麼不去從事相對更容易的海外殖民開拓呢? 奧匈帝國的前身是奧地利帝國。
  • 曾經歐洲強國之一奧匈帝國為何解體,分裂出來的國家多到你想不到
    歐洲這個僅僅只有1000多平方公裡的大洲,卻有著和自己體量及其不符的國家數量,多達44個國家和地區。旁邊的巨無霸亞洲僅僅只有48個國家,兩者幾乎是持平的,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個僅僅存在52年的帝國,「奧匈帝國」解體。
  • 一戰前殖民地最多的是英國,第二是法國,第三是哪國?
    文/寂寞的紅酒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局勢風雲變化,老牌殖民帝國英法俄和新興殖民帝國德意奧對海外殖民地進行了激烈的爭奪,並由此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眾所周知,一戰前殖民地最多的是英國。英國的海外殖民地佔到了全部帝國主義列強殖民地的一半,足足有世界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殖民大國。法國緊隨其後,殖民地面積位居世界第二,有1200多萬平方公裡,海外殖民地是本土面積的數十倍。第一是英國,第二是法國,那麼排名第三的殖民帝國是哪一個?答案就是德國,一個一直被忽視的殖民大國。一戰前,德國的殖民地面積259萬平方公裡,位居世界第三,比排名第四的義大利多大約25萬平方公裡。
  • 一戰後,奧匈帝國到底分裂成了多少個國家?可能比你想像中還要多
    說起來這三個國家當中有兩個極其倒黴的角色,一個是奧匈帝國,一個是保加利亞,這兩位兩次世界大戰都跟著德國站在了大傢伙兒的對立面,兩次都被打得一塌糊塗。一戰後,奧匈帝國到底分裂成了多少個國家?可能比你想像中還要多。 不過,其中的奧匈帝國其實也不是無名之輩,相反,它在歐洲歷史上是個「厲害角色」。首先,咱們還是稍微區分一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
  • 一戰中的土耳其:硬抗英法俄三大列強,牽制協約國上百萬軍隊
    儘管在近代奧斯曼帝國衰落了,遭到了英法俄等西方列強的侵略和瓜分,但奧斯曼帝國餘威尚在,直到一戰時仍然頗有實力,實力不容小視。在一戰中,土耳其硬抗英法俄三大列強,牽制了協約國上百萬軍隊。作為西亞第一強國,雖然一戰時奧斯曼帝國已經衰落,但落日下的奧斯曼土耳其依然捲入了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成為同盟國中僅次於德國和奧匈帝國的三號國家。
  • 俾斯麥時,英德關係友好,為何一戰中成為敵對國
    一戰時期,當時是因為各個國家在瓜分海外殖民地時,無法談攏各國之間的利益。於是,才有了德國支持奧匈帝國宣戰,整個世界產生了連鎖反應。而在一戰當中,德國跟英國之間的關係最為特殊。德國跟英國之間的關係原本非常不錯。在俾斯麥時期,德國跟英國,還是外交上友好密切的國家,兩個國家的皇室還有血緣關係。然而在一戰時,英國跟德國卻大打出手,恨不得將對方徹底摧毀。
  • 巨人的隕落:強大的奧匈帝國在塞爾維亞的「滑鐵盧」之戰
    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奧匈帝國也就是現在的奧地利,那在當時可是世界列強之一,不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遠高於塞爾維亞,所以,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接下來的這場戰爭,就等於是關公打未成年人~實力懸殊。經歷了塞拉耶佛事件,奧匈帝國準備向塞爾維亞宣戰,奧匈帝國作為歐洲列強,它曾經是歐洲一個強大的帝國。雖然享國時間不長,但卻控制著東歐和南歐地區的一些小國被納入奧匈版圖。
  • 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到底分裂成多少個國家?可能比你想像中還多
    導讀: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到底分裂成多少個國家?可能比你想像中還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一地雞毛,一戰和二戰前的歐洲國家關係,就是在過家家
    這使得本來就矛盾重重的列強們之間產生了更多的嫌隙。雙方當時在歐洲的爭奪焦點集中在巴爾幹半島地區。從世界地圖上就能看出,地勢險要的巴爾幹半島位置絕對是歐洲的戰略要地。一直控制著半島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此時已經開始走下坡路,無力再對巴爾幹地區產生較強的影響。權利真空的出現,誘發了多方的覬覦。
  • 哈布斯堡帝國,這個主宰歐洲的「影子帝國」,是如何驟然崩潰的?
    哈布斯堡家族,是歐洲歷史上名氣最大、領地最廣、統治最悠久的王室家族。這個家族自中世紀崛起,到16世紀時,已經成為歐洲中部秩序的主導者。13~20世紀,哈布斯堡家族先後統治過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王國、奧地利帝國與奧匈帝國。
  • 悲情波士尼亞:列強分贓下的巴爾幹,一戰爆發的潘多拉之盒
    俄國和土耳其所籤訂的《聖斯特法諾和約》被廢止,取而代之的是列強在巴爾幹半島上的均勢:保加利亞的國土被極大的限縮,蘇丹馬其頓依然擁有巴爾幹山脈以南以及土耳其的自治省東魯美利亞,奧匈帝國保留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行政權,俄國獲得巴統、阿爾達漢、卡爾斯這三個戰略要地以及《聖斯特法諾和約》中保留的一些利益。最後,羅馬尼亞、門的內哥羅和塞爾維亞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