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洲列強的「大舞臺表演」,為了爭奪殖民地霸權,歐洲國家分成「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陣營展開殊死拼殺,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極其血腥的一筆。
然而,參加一戰「同盟國」陣營的奧匈帝國卻是列強中的「另類」,像英法德美等列強都有海外殖民地,但奧匈帝國卻沒有海外殖民地,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上圖_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
第一,奧匈帝國海軍實力相對弱小,它只能將主要精力都放在和歐洲列強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身上。
熟悉歐洲國家歷史的朋友就會發現一個共性:歐洲國家在近代的殖民地擴張主要依靠海軍和「海權」觀念。在歐洲擴張殖民地的早期,荷蘭、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就建立起了強大的海軍艦隊,為其本土擴張殖民地服務。歐洲列強的第一梯隊——荷蘭、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軍崛起後,第二梯隊英國的海軍也迅速崛起。
為了挑戰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英國海軍還和西班牙爆發了海戰,英軍重創西班牙無敵艦隊,一舉奠定英國海軍的歐洲海上霸主地位。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英國海軍向全球展開擴張,把「米字旗」插遍世界各地。
上圖_ 英國:19世紀中後期日不落帝國殖民地分布
西班牙、英國、荷蘭和葡萄牙等早期殖民地國家都依靠海軍和「海權」思想崛起,歐洲列強的後起之秀——法國和德國也不例外。法國海軍在法國大革命中快速發展起來,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拿破崙的法蘭西帝國海軍就敢向大英帝國的海軍公開叫板。19世紀後,法國海軍進一步發展,其公開運輸法軍進攻中南半島,將越南、柬埔寨等國變成自己的殖民地。
德國海軍起步比較遲。本土統一後,德意志帝國才集中力量發展海軍。19世紀後半期,德國依靠強大的海軍拿下了坦尚尼亞等非洲殖民地。
和西班牙、荷蘭、英法德等傳統的歐洲老牌列強形成對比,奧匈帝國的海軍就是小字輩了。奧匈帝國是奧地利和匈牙利聯合成立的二元制帝國,其海軍來源於奧地利海軍。受限限於海軍實力,奧匈帝國也無力依靠相對弱小的海軍像荷蘭英法德和西班牙那樣展開大規模的殖民擴張,其只能將主要方向放在和列強爭奪歐洲大陸的霸權。
上圖_ 奧匈帝國最後一艘木質戰列艦皇帝號
第二,奧匈帝國內部矛盾較多,沒精力搞海外擴張。
奧匈帝國的主要矛盾是奧地利和匈牙利之間的矛盾。奧地利最早起源於奧地利公國,長期接受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在哈布斯堡家族曾經統治的中心城市——維也納成立的奧地利帝國就理所應當地認為自己是哈布斯堡家族和神聖羅馬帝國事業的繼承者,奧地利有理由復興神聖羅馬帝國的輝煌。
然而,奧地利的擴張野心激起了匈牙利的強烈不滿。匈牙利曾經是獨立國家(1000年,匈牙利王國建立)。後來又被哈布斯堡家族長期統治,對於匈牙利人民而言,哈布斯堡統治是不合法的外族統治,隨著神聖羅馬帝國的解體,匈牙利應當爭取獨立,恢復昔日的民族榮光。
上圖_ 神聖羅馬帝國(962年—1806年)
1849年,匈牙利正式宣布獨立,成立共和國。但是,匈牙利的獨立浪潮很快引起了奧地利和沙俄的警覺,奧軍和俄軍強行出兵扼殺了奧地利獨立,匈牙利成為奧地利的一部分。為了防止匈牙利再次獨立,奧地利帝國名義上給匈牙利一定的自治權,奧匈帝國還允許匈牙利保持合法議會。
然而,奧匈帝國的緩和奧匈矛盾的努力沒什麼太大的效果。匈牙利國內的民族主義分子念念不忘國家獨立。奧匈帝國參加一戰後,為了動員全國的資源投入戰爭,奧匈帝國政府取消了針對於匈牙利的很多優惠政策,這很快激起了匈牙利民眾的強烈不滿。1918年10月,奧匈帝國轟然倒塌,匈牙利再次獨立。
奧匈帝國和匈牙利問題都無法徹底解決,其更沒有多餘的精力對外擴張殖民地。
上圖_ 一戰時期歐洲版圖
第三,奧匈帝國的地理位置遠離「歐洲航道焦點」,沒有合適的出海口。
奧地利和匈牙利都沒有合適的出海口,其船隊要想通過亞得裡亞海還得義大利點頭同意才行。由於缺少出海口,奧匈帝國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英法德等歐洲列強在世界各地擴張殖民地。
如果奧匈帝國誕生在新航路開闢之前,其搞對外擴張還有可能,因為新航路開闢之前,歐洲的國家的「航道焦點」在地中海附近。但在新航路開闢後,歐洲的「航道焦點」已經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誰能掌握大西洋的航道,誰就能控制更多的殖民地。恰好,奧匈帝國誕生於19世紀後半期,歐洲「航道焦點」早已搬到大西洋,奧匈帝國就這樣失去了控制海外殖民地的最佳機會。
上圖_ 世界主要航海線和主要海港
第四,奧匈帝國經濟發展較差,是半農業國家,其工業化程度較低,沒有對外擴張的原動力。
殖民地擴張和工業革命、新航路開闢幾乎是同時進行的。對於歐洲列強而言,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效率的提升,工廠生產的商品越來越多。一旦國內市場消化不了這些數量眾多的商品,歐洲列強才有動力展開殖民擴張,將國內多餘的產品傾銷到海外其他國家,進而通過頻繁地海外貿易控制他國經濟命脈,建立殖民地。
恰好,奧匈帝國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奧匈帝國建立之前,奧地利帝國想盡一切辦法展開工業建設,其本國大城市之間都修建鐵路。1867年奧匈帝國建立後,憑藉奧地利帝國時期的鐵路基礎,奧匈帝國迅速展開工業建設,想盡一切辦法追趕第二次工業革命,像維也納、阿爾卑斯山脈附近地區、布拉格和布達佩斯形成了很多新的工業中心和工業城市。但是,由於起步較晚,奧匈帝國的工業發展是不完整的,其生產的工業產品也只能滿足本國的需求。這樣一來,奧匈帝國就失去了對外殖民地擴張的原動力。
正因為以上4條原因,讓奧匈帝國成為了沒有殖民地的歐洲列強。
作者:軍事帥哥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哈布斯堡的滅亡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和奧匈帝國的解體》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