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一下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的恩怨情仇
歷史上,有很多大灰狼欺負小白兔的故事。這就叫弱肉強食。而實際上,有些小白兔並非那麼柔弱可欺,甚至完全罪有應得。
一戰是一場雪崩,大國矛盾是越堆越厚的雪花。而塞爾維亞這隻小白兔,就是喊崩雪山的罪魁禍首。
所以說,塞爾維亞不是無辜的小白兔,而奧匈帝國則更像是一個君子。
01.大而不強的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的正式名稱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王冠領地。這是一個舊王朝和老帝國,但當時卻遭遇到了民族國家的挑戰。
18世紀的歐洲,可以類比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
從春秋到戰國的一個重要線索,就是周秦之變。之前的春秋是諸侯分封;後來的戰國是集權變法,這就是周秦之變。而此時歐洲的「周秦之變」,正是民族主義。
法國大革命帶來了一個觀念上的轉變,即人民主權代替了君主主權。以前是國王說了算,現在是人民說了算。但人民是誰?在法國就是法蘭西民族,在德國就是德意志民族。民族主義的民族國家,就是新戰國。
舊王朝打仗,打服為止。你「推金山,倒玉柱」對我說一聲:我的父親我的王,然後大家就能成為一家人。不服也行,那就賠款。小人喻於利,實際上君子更喻於利。喻於利,起碼能妥協,而妥協了就是可以商量的義。把這個義,換一個詞就是公約數。這時候,國王對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就具有了一種超越性,成了一個公約數。這時候,就不是法國打得德國跪地求饒,而是法國國王打得德國國王跪地求饒。
但是,君主主權轉變到人民主權就麻煩了。德意志人跪在地上叫爸爸,但爸爸是誰?不是拿破崙而是法蘭西民族。在平等民族的前提下,就缺失了可以妥協的最大公約數。所以,帝國國家,打仗要錢;民族國家,打仗要命。因此,民族國家打帝國國家就是一種降維打擊。於是,拿破崙可以橫掃歐洲,普魯士可以小國崛起。
奧匈帝國,這時候就只能悲劇了。因為奧匈只是看上去很強的舊帝國。
奧匈帝國是歐洲的傳統五強,是當時的世界列強。國土面積是歐洲第二,僅次於俄國;人口數量歐洲第三,僅次於俄國和德國。名譽上的世界列強、面積上的歐洲第二、人口上的歐洲第三,這跟東亞病夫大清帝國和西亞病夫奧斯曼也沒啥區別。
但奧匈沒那麼簡單,其機械製造和鋼鐵軍火工業,世界第四,僅次於德國、英國和美國;能夠動員的總兵力,歐洲第四,僅次於俄國、德國和法國。糧食、原油等產量,超過當時的法國和俄國,居歐洲之首。而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重炮,雄踞世界第一。所以,當時的奧匈帝國,完全不是大清和奧斯曼能比的。
但,大清和奧斯曼的問題,也是奧匈的問題。因為奧匈是帝國,而不是民族國家。
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德意志地區就變成了38個邦國。其中最大的一塊就是奧地利帝國;第二塊是北部的普魯士;第三塊是南部的四個獨立王國;再其餘就是跑龍套的小邦國。這時候,奧地利就主張大德意志方案,簡單說就是吞併普魯士所在的北德地區。但奧地利並不在意普魯士的土地,而是在意普魯士及北德地區的2400萬德意志人口。
原因就是民族主義。奧地利不僅是德意志聯邦成員,同時在德意志之外擁有大片領土,包括今天的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波蘭等。奧地利帝國的主體人口是德意志人,但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說德語的人一下子就變少了,因為北德和南德都分裂出去了。所以,帝國內部的主體人口就壓不住少數民族了。一旦遭遇這樣的問題,帝國即便富可敵國、即便獨步武林,也沒用。因為你這叫內出血,精力和力量全都在內部消耗掉。
奧地利主張大德意志,但普魯士不同意,於是普奧戰爭爆發。但是,連上帝都不相信的事情卻發生了:小小的普魯士硬是在七個星期內就打垮了奧地利帝國。這就是單一人口的民族國家的厲害,舊王朝和老帝國根本就不是對手。
接下來,奧地利更壓制不住國內的少數民族了。於是,奧地利帝國變成了奧匈帝國,從單頭變成了雙頭。你匈牙利人不是厲害嗎?你自己成立議會、搞高度自治,承認奧匈的王也是你們匈牙利的王就行了。然後,你們匈牙利人不僅自己管自己,順帶手把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塞爾維亞人、羅馬尼亞人、波蘭人和義大利人也給監管了。
帝國內部就是這麼個形勢,奧匈帝國自然不可能強。這時候,奧匈的正確策略應該是什麼?要麼徹底不管了,什麼匈牙利、什麼捷克,我全不要了,奧匈的王只管奧地利的德意志人,其他全不要了。要麼在帝國框架內搞民族融合,大家誰也別欺負誰,在奧匈帝國這個框架下一起妥協著過日子,最起碼都認奧匈的王就行。
奧匈選擇了第二條路,而且這條路走得非常好。奧匈治下的少數民族,日子過得比較滋潤。比如猶太人,奧匈帝國時期,就是他們的黃金歲月;而奧匈解體後,差點兒被民族國家的德意志給種族滅絕了。
但,大國矛盾,卻非要把奧匈這架鬆散的馬車拉入激烈較量的軌道。
02.大國矛盾下的奧匈帝國
什麼英俄之間、俄德之間、德法之間的修昔底德陷阱,咱們都不管。只圍繞奧匈帝國,看一看這個帝國是怎麼捲入大國矛盾的。
俄國與奧斯曼,這兩個傢伙打了兩百多年。俄國就一定要獲得出海口,奧斯曼就死活不給。然後,我就要、他不給,那就只能打。兩個帝國打了兩百多年,搞了十次戰爭。終於,在第十次戰爭中,俄國把奧斯曼摁在地上摩擦了,徹底打贏了。這時候,出海口也該拿到了吧?
但是,哪有那麼簡單。一直防著俄國的英國,立即就把艦隊頂到了博思普魯斯海峽。明告訴俄國人:你的艦隊敢出來,我就對你不客氣。之前是俄奧矛盾,現在又變成了俄英矛盾。打接下來,德國插手了,俄英關係變成了俄英德三國關係。那個奧斯曼土耳其呢?在一邊躺死,根本沒人把它當回事。
到這個時候,馬上就要與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發生關係了。
德國首相俾斯麥一通攛掇,搞出了一個《柏林條約》:
原屬奧斯曼的羅馬尼亞、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獨立(小白兔塞爾維亞出現了);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名義上歸奧斯曼,但由奧匈帝國託管20年(奧匈必然要牽扯進來);英國得到賽普勒斯。
就這麼一個條約,你一看就知道俄國被玩了。打了200多年、搞了十次戰爭,然後啥也沒有。戰爭中得到的一些東西全可忽略不算了,因為出海口沒拿到。
英國人肯定高興,派了一支艦隊去地中海耀武揚威了一下,就拿到了賽普勒斯。這買賣太值了。而奧匈也一定會高興地參與進來。因為它比英國人拿到的好處還多,相當於白得了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結結實實地拿到了出海口。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奧匈這個老帝國已經被欺負得連出海口都沒有了。但這時候卻有了。
然後,再說塞爾維亞這隻小白兔。這傢伙哪是什麼小白兔,簡直就是一條瘋狗。而原因就是打了民族主義的雞血。
俄國打奧斯曼,戰場上肯定是開槍開炮,戰場之外則是向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民族輸出民族主義。斯拉夫人不打斯拉夫人,更不能臣服於奧斯曼土耳其的異教徒統治,我大俄羅斯是你們所有斯拉夫人的大哥。所以,巴爾幹半島這地方,一直就沒消停。《柏林條約》之後,俄國人不服,所以對巴爾幹半島的民族主義輸出就不能停。
但是,俄國人也不會搞大水漫灌,那樣的話,力量就分散了,而是選擇了塞爾維亞。簡單說,就是給塞爾維亞各種物質和精神支持,鼓動它在巴爾幹半島搞事情,搞得越亂越好。為什麼是塞爾維亞?
第一個條件是肯定的,塞爾維亞也是斯拉夫人,同時還信奉東正教,血濃於水而且信仰一致,這就有了搞關係的前提。第二個條件最重要,就是塞爾維亞這隻小白兔被打了民族主義的雞血之後,開始發瘋了。
1903年,一群少壯派的軍官發動政變,把國王和王后給砍了腦袋。這跟法國是一個套路,也把自家國王給宰了。然後,塞爾維亞成立了議會,也搞了民主選舉。但是,塞爾維亞的議會,全被這夥政變軍官給控制了。你們議會當然可以說了算,但你們要是說得不好,那我們就暗殺你。這就是塞爾維亞的民主政治。為了方便搞暗殺,這夥人還成立了一個恐怖組織,叫黑手社。斐迪南大公遇刺,就是這個黑手社搞出來的。
然後,民族國家塞爾維亞就開始抽風了。對內窮兵黷武、對外大肆擴張,從國外搞來的錢全拿去買槍買炮了。於是,國內經濟一塌糊塗,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經濟越差,就越要強化民族主義,簡單說就是通過對外仇視來轉移國內矛盾。所以,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一定要走極端。塞爾維亞政府還提出了一個「大塞爾維亞」的概念:凡是有塞爾維亞人的地方就是塞爾維亞。當時,哪裡的塞爾維亞人做多呢?就是奧匈帝國的託管的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03.為什麼小白兔一點兒也不無辜
你可以說有塞爾維亞人的地方就是塞爾維亞,因為扛著民族主義這面道義的大旗。但是,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總共有多少塞爾維亞人?40%。你這麼玩就有點兒不講理了。但民族主義一旦走極端,那就沒啥道理可講。
1908年,奧匈帝國也不假模假式地託管了,正式吞併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奧匈帝國也抽風了嗎?這就是侵略啊。但這事不能怪在奧匈頭上,得怪在俄國頭上。
一是自託管以後,奧匈帝國死命往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砸錢,修鐵路、搞農場、辦教育,甚至直接出錢解放農奴。奧斯曼統治時期,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塞爾維亞人,地位很低,光農奴就有幾十萬。而奧匈接手之後,立即通過贖買的方式,解放這些農奴。到1908年的時候,解放農奴工作已經很有成效。自奧匈託管之後,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塞爾維亞人,開始過上好日子了。所以,奧匈的統治,並不野蠻,而是給當地的斯拉夫人帶來了福利。
二是最大的障礙俄國人同意了。1905年俄國在遠東敗給了日本,在國內又遭遇了革命。所以,俄國急需在外辦搞點兒事情來緩和國內矛盾。但是,向東被日本封死了;向南被英法封死了,也就一個巴爾幹可以做點兒文章。於是,俄國就跟奧匈商量:你把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直接佔了吧,別欲說還休地調情了,但條件是你要允許我進出地中海。
不同意俄國人進出地中海的,是英國人,不是奧匈。所以,這事辦得就非常痛快。奧匈說:沒問題,別說俄國商船就是俄國艦隊也可以進出地中海,這事我說了算;俄國說: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就是你家媳婦了,這事我們俄國同意了。
但,根據《柏林條約》,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可是奧斯曼土耳其的領土,只是讓奧匈託管。首先奧斯曼在躺死,所以它的意見不重要。其次奧匈託管期間花了很多錢,你奧斯曼還得起嗎?第三俄國人只要答應了,這事誰也攔不住。
這就是俄國人的無恥了。你在巴爾幹一直裝大哥。但是,為了一個出海口,說把斯拉夫兄弟出賣就出賣了。這就是不講武德。接下來,比俄國更不講武德的人跳出來了,就是塞爾維亞。
然後,就是一戰導火索的塞拉耶佛事件。被刺殺的皇儲斐迪南大公,是一個非常有理性的政治家。一般看法是奧匈以大欺小,準備把塞爾維亞也給吞併了。但實際上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就那這個斐迪南大公來說,不僅不想要塞爾維亞,甚至連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都不想要。
如果戰火燃起,我們絕不是受益方。然而在英國或許還有義大利居心叵測的攛掇下,那些巴爾幹討厭鬼似乎正將我們拉入軍事衝突的泥潭。
簡單說,巴爾幹半島那個地方太亂,我們奧匈就不該插手。但是,木已成舟,錢也花了、地也佔了,你這個皇儲就是再不願意,也得研究怎麼搞定巴爾幹的斯拉夫人了。
對於統治不同民族來說,奧匈帝國經驗滿滿。之前不是把奧地利帝國變成了奧匈帝國嗎?從單頭變成了雙頭。那就原樣複製,再加斯拉夫一頭不就行了。你斯拉夫人不是被統治者,而是跟奧地利的德意志人、匈牙利的匈牙利人並駕齊驅,都是帝國的統治者。甚至,這個斐迪南大公還想出了一個更超前的方案:就是對奧匈徹底拆分,變成15個民族為主的合眾國,各個民族自己管自己,然後大家在奧匈皇帝的旗幟下結成一個聯盟。
所以,奧匈不是大灰狼,而是很君子。而斐迪南大公出訪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首府塞拉耶佛的主要目的,就是商量如何把雙頭變成三頭。
但是,塞爾維亞肯定著急了。首先,自家窮兵黷武,把經濟搞得一塌糊塗,而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塞爾維亞人的日子卻越過越好。長此以往,當地的塞爾維亞人就不同意你的民族主義。其次,奧匈一旦從雙頭變成三頭,那斯拉夫人在奧匈就是徹底地翻身做主人,想打民族主義的牌,你塞爾維亞都找不到同盟。
於是,馬上就要沒牌可打的塞爾維亞,主要是黑手社,在1914年6月28日,策劃了對斐迪南大公夫婦的刺殺活動。這就是塞拉耶佛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但是,一個刺殺事件,不就是塞爾維亞和奧匈之間的事情嗎?怎麼就演變成世界大戰了?
因為此時的歐洲,就是各種複雜排列的多米諾骨牌。
法國對俄國說:你一定要把事情搞大;俄國對塞爾維亞說:你就不能慫;塞爾維亞對奧匈說:殺了你家皇儲、我也不慫。
那你讓奧匈帝國怎麼辦?
奧匈還沒想好怎麼辦呢,俄國就舉國動員了,兵陳俄奧邊境。這就明告訴奧匈了:你奧匈帝國敢打塞爾維亞,我俄國就敢打你奧匈。
但奧匈也是緊密耦合的多米諾骨牌中的一塊。
奧匈帝國與德國是盟國。所以,俄國敢打奧匈,德國就敢打俄國。而俄國與法國是盟友,所以德國敢打俄國,法國就敢打德國。
然而,德國是一個死腦筋。
俄國打奧匈,你直接打俄國就行了吧。但是,德國卻先打法國。因為德國只有一個施利芬作戰計劃,即:集中全力打完法國、然後再回首去打俄國。
德國打法國的動靜就大了,直接把英國也給帶進來了。
德國打法國,就要取道比利時。而英國對比利時有條約義務。所以,德國打比利時,英國就要打德國。
然後,徹底蒙圈了。所以需要從頭上梳理:
奧匈打塞爾維亞,俄國就打奧匈;俄國打奧匈,德國就打俄國。但德國死腦筋,為了打俄國,就好先解除後顧之憂,先打法國。德國打法國,就要先打比利時;德國打比利時,英國就打德國。
然後,就是一戰了。現在看著亂,當時看著更亂。等一戰打完了,大家都不知道怎麼就打成世界大戰了。然而,罪魁禍首是沒跑的,就是塞爾維亞。而小白兔塞爾維亞,也沒啥好結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直接戰死超過1000萬人,其中德國205.7萬人,法國接近200萬人,英國超過90萬人。英法德的死亡人數達到人口比例2%到3%。但是,塞爾維亞這個小白兔最慘,死了12.5萬士兵和65萬平民,佔比15%。所以,你可以說是小白兔被欺負了,但也可以說小白兔罪有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