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從名字就能看出,奧匈帝國包含奧地利和匈牙利,又被稱為雙元帝國。但大家也許不知道的是,奧匈帝國正式的稱呼應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王冠領地」,超級長。
一戰時期的奧匈帝國有多強大?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弄明白奧匈帝國是怎麼形成的。
歐洲的歷史很複雜、很混亂。咱們國家雖然在春秋戰國時期也挺亂的,諸國林立,相互攻伐,但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就有了個大一統的底子,此後縱然有分裂,總有天之驕子出來收拾亂局,將各方勢力重新歸納在一個政權之下。
可歐洲不是這樣,它的亂,在於就算是同文同種,也不能統一為一個國。因而,歐洲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國家,有的延續至今,有的早已灰飛煙滅。
公元843年,法蘭克王國查理曼大帝的三個後人,洛泰爾一世、日耳曼人路易、禿頭查理籤署《凡爾登條約》,共同瓜分了整個法蘭克王國。這法蘭克王國又是哪來的呢?是由日耳曼人的一支法蘭克人在西歐建立的封建王國。
按照《凡爾登條約》,法蘭克王國被分為東法蘭克王國、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這三個國家,就是德國、法國、義大利的雛形。
後來東法蘭克王國兼併了中法蘭克王國,在962年改稱羅馬帝國,宣布繼承西羅馬帝國,就是歐洲歷史上經常提到的神聖羅馬帝國。
這個帝國其實是聯邦性質,皇帝由選舉產生,鼎盛之時,疆域包括了現在的德國、奧地利、捷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義大利,以及法國東北部的一些領土,橫跨阿爾卑斯山南北,明面上是一個疆域龐大的帝國。
特別說明一點,奧地利在德語中起初是一個模糊的地理概念,泛指巴伐利亞、斯提裡亞東部的邊疆領土。
1156年的時候,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對帝國內部的大國進行了拆解,同時對奧地利實行小特權方案,提升了奧地利的地位,使其從一個附屬於巴伐利亞的邊區伯爵領地升到獨立的公爵領地,也就是俗稱的公國。
1282年起,歐洲歷史上最強大、以及統治領域最廣的王室哈布斯堡家族開始統治奧地利,並在不久之後,被選舉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
對於自己直接管轄的國家,哈布斯堡家族那是相當照顧,左劃拉一點,左劃拉一點,逐步吞併了斯提裡亞,蒂羅爾等公國,使奧地利的國土面積不斷擴大,短短的時間內竟然增加了三倍,成為帝國內數得著的大邦國。
之後哈布斯堡家族壟斷帝國皇帝400多年,奧地利得到極大的發展,其首都維也納也成為帝國實際上的首都,是歐洲的中心。
以上,就是奧地利最初的歷史。
時間進行到1806年,在拿破崙的勒令下,弗朗茨二世於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尊號,僅保留奧地利帝國皇帝稱號。也就是說,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給打崩拆解了,但奧地利還是強國,仍然統治著一部分小國,比如匈牙利。
後來匈牙利對奧地利很不滿,鬧出了一些事端,奧地利為了防止匈牙利獨立,於1867年籤訂《奧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改組為奧匈帝國。換言之,這個帝國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奧地利。
那麼這個帝國是否強大呢?是的,非常強大。和當初的神聖羅馬帝國是沒法比,但畢竟底蘊猶在,體量遠超一般國家。下面通過一組數據,來說明奧匈帝國到底有多強。
疆域方面,在當時的歐洲排名第二,僅次於沙皇俄國;
人口方面,稍遜於沙皇俄國和德意志帝國,位於歐洲第三;
工業方面,機械儀器製造業、鋼鐵軍火工業,排位世界第四,僅次於德國、英國和美國,其中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重炮武器,更是雄踞世界第一;
資源總儲備、能夠動員的總兵力,在歐洲排第四,僅次於沙俄、德國和法國;
而農產品種類和原油產量,則超越其它國家,位居整個歐洲之首!
但是,因為歷史遺留問題及現實的利益糾葛,奧匈帝國的向心力不行,統治下的各民族紛紛宣布獨立,再加上協約國的軍事打擊,最終導致奧匈帝國在一戰中失敗,不得不解體。
分裂出去的國家很多,有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等等。
從這一點,也能看出奧匈帝國曾經的強大,這樣的強大是福也是禍。歐洲歷來講究均勢平衡,拿破崙要崛起,就必然要打殘傳統的霸主神聖羅馬帝國;一戰之所以爆發,也有部分原因是奧匈帝國太過膨脹的吞併巴爾幹半島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