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存在矛盾的奧地利和匈牙利,為何後來會自願合併為奧匈帝國?

2020-12-25 鈞儒說史

在文章的開篇部分,需要特別提到的是,奧匈帝國全稱為「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王冠領地」。這一帝國是由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合併而成的,而並非奧斯曼帝國與匈牙利王國的共同體。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願意攜手並進,組成一個全新的國家呢?

奧匈帝國國徽

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快速崛起,控制了整個神聖羅馬帝國

提起奧匈帝國,就不得不提奧地利;提起奧地利的「發家史」,就不得不提到神聖羅馬帝國。當時的奧地利還只是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一個邦國而已。隨著時間的推移,出身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開始快速崛起,並通過各種手段成為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就奠定了奧地利公國形成的基礎,也成了奧地利走向輝煌的前奏。

魯道夫一世

從這一時期開始,奧地利的發展就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當越來越多的該家族成員出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後,自然會給奧地利更加優越的待遇,也會不斷提升奧地利在帝國內的影響和地位。到了查理五世統治時期,哈布斯堡家族的勢力已經接近巔峰,成為當時歐洲最為顯赫的家族。也正是因為如此,奧地利才具備了形成大公國的基礎。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使奧地利和匈牙利之間的關係逐漸親密

公元174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奧地利大公查理六世病逝。瀕死之際,他將奧地利的繼承權交給了女兒瑪麗婭·特蕾莎,並要求歐洲大陸上幾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君主承認瑪麗婭·特蕾莎對奧地利的合法統治權。

然而就在查理六世剛剛駕鶴西去之後,普魯士王國國王腓特烈二世就開始向奧地利發難,逼迫瑪麗婭·特蕾莎交出西裡西亞地區,否則就不承認她對奧地利的統治權,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隨之爆發。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

雖然當時奧地利的國力還算比較強大,但普魯士的力量也不容小覷。隨著時間的推移,奧地利的處境變得越來越危險。在這種情況下,瑪麗婭·特蕾莎選擇向匈牙利人求救。在那場震撼人心的演講中,女王把自己包裝成了一個可憐人的形象,並放棄了女王的尊嚴乞求匈牙利人拯救奧地利。

當然,匈牙利人也不是沒有頭腦、不會思考的莽夫。匈牙利人之所以會被女王的演說所「感染」,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匈牙利人也急需一座靠山,否則無法面對來自東方的威脅,即奧斯曼土耳其。

所以說,匈牙利願意出兵幫助奧地利解除危機,這並不是一個衝動之舉,而是經歷過深思熟慮的。從這一刻開始,奧地利和匈牙利之間的關係就開始逐漸走向親密,也為後來兩國合併成為奧匈帝國埋下了伏筆。

瑪麗婭·特蕾莎

奧地利為了挽救頹勢,選擇與匈牙利結合形成奧匈帝國

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結束後,成功保住王位的瑪麗婭·特蕾莎開始對整個國家進行了全面的改革。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奧地利才重新開始崛起,並一度恢復了當年的輝煌。

但是在公元1848年時,奧地利又陷入了動蕩之中。這一年,受奧地利統治的義大利地區掀起了獨立戰爭。到了公元1870年,義大利終於完成了獨立和統一。然而隨著義大利的崛起,奧地利開始逐漸衰落下去。

當時的奧地利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為了挽救帝國的頹勢,不得不選擇加強與匈牙利之間的關係。

弗朗茨·約瑟夫一世

通過與一些匈牙利的大貴族之間的溝通和協商,最終確定兩個國家合併為一體,即奧匈帝國。需要注意的是,奧匈帝國的主體依舊為奧地利。對此,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關係與地區發展研究院的助理研究員高曉川在《奧匈帝國的民族與民族關係治理》一文中指出了奧匈帝國的與眾不同之處:

……自此世界史上出現了特有的二元結構帝國:有兩個政府和兩個議會,一個共同的國家首領執行統一的軍事、外交、貨幣政策和關稅聯盟。協議每年修訂一次,由兩國政府代表協商後遞交各自議會批准生效。這一制度的設計意味著帝國政治權力轉移到兩個次級政體上,實現了換上新裝的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延續。

其實促使奧地利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作出改組帝國的決定的原因,並不僅僅是因為奧地利失去了義大利。前文已經提到,奧地利原本就屬於神聖羅馬帝國,而普魯士也為帝國的一分子。雙方曾於公元1866年展開過對德意志地區的爭霸戰爭,即普奧戰爭。

但可惜的是,普奧戰爭最終以奧地利戰敗而告終,這才讓奧地利不得不選擇與匈牙利合併,進而尋找機會重振帝國當年的雄風。所以說,奧地利與匈牙利合併其實也是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的無奈之舉而已。

奧地利和匈牙利國旗

結語

通過上述的分析和論述我們可以發現,奧地利之所以會選擇與匈牙利結合,其實就是一種自救行為。雖然奧地利和哈布斯堡家族曾經有過無限輝煌的歷史,大半個歐洲都曾經掌握在該家族的手中;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奧地利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且屢屢敗於周邊新興的國家和勢力。

在這種背景下,奧地利就已經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即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在不斷的失敗中,奧地利的領土面積和綜合國力也在被大幅度削弱。如果不能夠及時找到遏制衰敗的辦法,那麼奧地利終究會走向崛起,復興當年的輝煌也就無從談起了。

在當時的歐洲,奧地利最能夠信任且最容易拉攏的盟友就只有匈牙利。如果沒有當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發生,或許奧地利和匈牙利還會一直處於對立狀態,畢竟早期的匈牙利還一直為奧地利所統治。事實證明,奧地利和匈牙利的結合確實是一個有效遏制奧地利走向衰敗的良策。

參考文獻:

【1】《淺論茜茜公主為奧匈帝國建立的政治貢獻及原因剖析》,顧尚可著

【2】《奧匈帝國的民族與民族關係治理》,高曉川著

文章內容來自百家號:鈞儒說史 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挑起一戰的奧匈帝國,是如何形成的,茜茜公主與此又有何關聯?
    不過約瑟夫的抗婚還是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即茜茜公主和約瑟夫的母親索菲公主之間的關係一直存在著矛盾。正是因為如此,導致茜茜公主對奧地利的皇室生活失去了興趣,反而關注起匈牙利,這便為後來她出面調和奧地利和匈牙利二者之間的關係埋下了伏筆。
  • 一戰為何會把實力雄厚的歐洲五強之一的奧匈帝國打的解散了?
    一戰時候,正是因為有奧匈帝國的加入,德國才有底氣和世界開戰。巔峰時期的奧匈帝國,也是歐洲五強之一,論實力不比德國,法國這些頂級強國要差。那麼這麼強大的一個帝國,為何在一戰之後會迅速瓦解分裂,從此徹底失去了原本的輝煌呢?
  • 宋偉:領土野心與奧匈帝國的敗亡
    奧匈帝國為什麼不去從事相對更容易的海外殖民開拓呢? 事實上,奧地利帝國和後來的奧匈帝國存在一些特殊性,這些特殊性決定了奧匈帝國不太可能謀求廣泛的海外殖民擴張。原因之一是,拿破崙戰爭之後,奧地利帝國力量的顯著衰落。奧地利是拿破崙的主要打擊對象,到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時,雖然奧地利是戰勝國,但已經元氣大傷。
  • 奧地利(奧匈)帝國作為歐洲列強,為什麼殖民地卻少得可憐?
    1866年奧地利在普奧戰爭失敗後,擔心匈牙利人再度反叛,皇帝約瑟夫弗蘭茨被迫同意恢復匈牙利王國的建制,但是奧地利皇帝和匈牙利國王必須由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者兼任,自此原有的一元制奧地利帝國宣告終結。取而代之的是二元制的奧匈帝國,匈牙利人從被統治民族升格成統治民族之一,帝國所有涉及對外和對內改革的決定必須由奧地利和匈牙利兩個議會通過方可實行。
  • 參加一戰的歐洲列強奧匈帝國,為何沒有海外殖民地
    和西班牙、荷蘭、英法德等傳統的歐洲老牌列強形成對比,奧匈帝國的海軍就是小字輩了。奧匈帝國是奧地利和匈牙利聯合成立的二元制帝國,其海軍來源於奧地利海軍。受限限於海軍實力,奧匈帝國也無力依靠相對弱小的海軍像荷蘭英法德和西班牙那樣展開大規模的殖民擴張,其只能將主要方向放在和列強爭奪歐洲大陸的霸權。
  • 奧匈帝國:曾與英法俄齊名的歐洲強國,為何51年內就分崩離析了?
    自此,奧地利帝國改制,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執政的奧匈帝國正式形成。然而帝國雖然「新生」,但隱疾並沒有被徹底解決。複雜的民族矛盾猶如陰影一般,依然籠罩在帝國統治者心頭。1156年,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為了加強皇權,採取制衡政策:一手削減大邦,另一手加強小邦。靠著這項「小特權」,原本位於帝國東部邊疆的奧地利,也正式升格為公國,成為帝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 曾經歐洲強國之一奧匈帝國為何解體,分裂出來的國家多到你想不到
    歐洲這個僅僅只有1000多平方公裡的大洲,卻有著和自己體量及其不符的國家數量,多達44個國家和地區。旁邊的巨無霸亞洲僅僅只有48個國家,兩者幾乎是持平的,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個僅僅存在52年的帝國,「奧匈帝國」解體。
  • 帝國覆滅一;奧匈帝國的崛起與崩潰
    期間,很多貌似堅不可摧的強大帝國轟然倒塌,化為一片瓦礫。 奧匈帝國(1867年—1918年)的崛起與崩潰。 1867年奧地利皇帝弗蘭茲一世為了免於帝國繼續衰落,同匈牙利貴族妥協,將匈牙利王國提升為帝國,奧匈二元帝國正式建立。
  • 奧匈帝國解體的原因
    奧匈帝國是歐洲近代史上,眾多帝國中的一個。他由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組成,是一個二元帝國。而他最為人所知的事跡,莫過於奧匈帝國皇儲遇刺,從而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戰。然而戰爭結果令人瞠目結舌,雖然奧匈帝國戰敗,但是整個帝國被完全解體,是不是有些過於匪夷所思了?
  • 奧地利大公確診,原來奧匈帝國瓦解後,皇室還有後人
    最近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大公卡爾新冠病毒檢測確診,卡爾目前正在接受隔離,世界上首次出現皇室成員確診的先例。作為曾經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的統治者,哈布斯堡家族退位後的歷程受到不少人的關注,奧匈帝國怎麼瓦解的,哈布斯堡家族退位後情況如何呢?
  • 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到底分裂成多少個國家?可能比你想像中還多
    哈布斯堡王朝在1282年開始統治奧地利,在隨後的200年中,它吞併了施蒂裡亞州和蒂羅爾州等周邊小國,使土地面積增加了三倍,並成為中歐的主要強國。 。並當選為帝國的皇帝。在此期間,神聖羅馬帝國進一步發展壯大,不斷吞併周圍的小土地,費迪南德一世皇帝與波西米亞公主安妮結婚。
  • 歐洲強國奧匈帝國,為何沒任何殖民地,看它崛起過程就知道了
    說起奧匈帝國,我們看一戰前的歐洲地圖能發現這個國家面積非常大。在當時的歐洲,奧匈帝國的面積在歐洲是僅次於沙俄的,可以說是個真正的面積上的大國。除了面積比較大,奧匈帝國的人口非常多、經濟實力也非常強。總體實力是歐洲四強之一。不過就是這樣的強國,在當時卻沒有任何殖民地。
  • 一戰後,奧匈帝國到底分裂成了多少個國家?可能比你想像中還要多
    奧匈帝國由奧地利和匈牙利組成,奧地利則脫胎於神聖羅馬帝國。接著,奧地利通過用我們中國人難以理解的婚姻手段,大片的融合了西班牙、波希米亞和匈牙利的土地,並發展成了哈布斯堡帝國。隨著逐步的聯姻、吞併,神聖羅馬帝國逐漸瓦解了,而在它的廢墟之上,出現了一個新的歐洲強國奧匈帝國。
  • 一戰前的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並不是大灰狼欺負了小白兔
    所以說,塞爾維亞不是無辜的小白兔,而奧匈帝國則更像是一個君子。01.大而不強的奧匈帝國奧匈帝國,的正式名稱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王冠領地。這是一個舊王朝和老帝國,但當時卻遭遇到了民族國家的挑戰。
  • 奧地利:從稱霸歐洲到淪為歐洲小國,奧地利為什麼越來越小?
    ▲1829年的歐洲地圖,紅線內為德意志邦聯,中間的暗紫色為奧地利(Austria)一、輝煌的哈布斯堡王朝神聖羅馬帝國是公元962年由奧託大帝在歐洲建立的一個帝國,帝國疆域涵蓋今天的德國、奧地利和瑞士的周邊地區。
  • 帝國黃昏——從奧匈帝國末代皇帝孫子卡爾·哈布斯堡新冠康復談起
    油畫,1916年,4歲的奧託參加父母,奧匈帝國末代皇帝卡爾一世(紅衣者),皇后齊塔,在布達佩斯成為匈牙利王國國王和王后的加冕典禮6月下旬,卡爾接受了奧地利媒體的採訪,表示目前身體已經完全康復。氣派雄偉的奧匈帝國最後一座皇家行宮(Schloss Eckartsau)內景,寬闊階梯令人震撼卡爾一世曾經幻想憑藉此地,在匈牙利恢復王朝。無奈大勢已去,眾叛親離,缺乏匈牙利掌權人物和軍隊的支持,他的復闢君主制的夢想沒有得逞。奧地利政府給他下了最後通牒:要麼退位,要麼出走。
  • 奧匈帝國大奶媽銀幣
    銀幣的主圖為女皇右側的頭像,捲髮上 披著一條頭巾,豐滿的胸脯,人物呈現富態,具有18世紀歐洲婦女的明顯特徵。背面的主圖雕刻極為細膩,線條密集,細如髮絲,顯示了極為高超的鑄造工藝。最上面的圖案為綴有十字的皇冠;下面是兩隻雄健的老鷹,象徵皇權的威嚴。雄鷹的翅膀刻畫得非常飄逸,富有動感和層次感。銀幣中間的盾牌上還有一隻站立的獅子。銀幣的邊緣也沒有浪費,布滿了裝飾圖案和文字。
  • 奧匈帝國有多強大?曾經的歐洲霸主,卻總是被新崛起強國打崩!
    單從名字就能看出,奧匈帝國包含奧地利和匈牙利,又被稱為雙元帝國。但大家也許不知道的是,奧匈帝國正式的稱呼應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王冠領地」,超級長。一戰時期的奧匈帝國有多強大?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弄明白奧匈帝國是怎麼形成的。歐洲的歷史很複雜、很混亂。
  • 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究竟解體為多少個國家?結果或遠超你的想像
    奧匈帝國,正式名稱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王冠領地」,是一個雙元帝國(指兩個不同的王國,擁有共同的君主和軍隊,在對外關係中是一個主體,但兩國內政獨立,各有自己的憲法、議會和政府)。
  • 1916年11月21日,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去世
    在其母蘇菲的勸說下,其父弗蘭茨卡爾宣布放棄皇位繼承權,於是18歲弗朗茨約瑟夫繼位為奧地利皇帝和匈牙利國王、倫巴第國王、波希米亞國王,稱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約瑟夫登基後,任命貴族施瓦岑貝格為首相展開強勢外交,成功瓦解了1850年由普魯士領導的埃爾福特聯盟,使普魯士統一德意志的夢想破滅,被迫籤訂奧爾米茨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