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覆滅一;奧匈帝國的崛起與崩潰

2020-12-14 騰訊網

20世紀(1900年1月1日-2000年12月31日)是人類歷史最為動蕩的一個百年。

期間發生了兩次前所未見的全球型戰爭及差點毀滅世界的軍事對峙(兩次世界大戰、冷戰)。

期間,很多貌似堅不可摧的強大帝國轟然倒塌,化為一片瓦礫。

奧匈帝國(1867年—1918年)的崛起與崩潰。

1867年奧地利皇帝弗蘭茲一世為了免於帝國繼續衰落,同匈牙利貴族妥協,將匈牙利王國提升為帝國,奧匈二元帝國正式建立。

(奧匈帝國國旗。)

奧匈二元帝國與與英、法、德、俄並列為歐洲傳統五大強國,是當時世界列強之一。

本土面積676,615平方公裡(1914年)僅次於俄羅斯帝國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歐洲第三。

總人口數量約5135萬(1910年),稍遜於俄羅斯和德意志帝國,位於歐洲第三。

奧匈帝國工業發達:機械儀器製造業及鋼鐵軍火工業強大,僅次於德國、英國和美國,排位世界第四。

國力雄厚:資源總儲備及總動員兵力僅次於俄羅斯、德國和法國,也是歐洲第四。

(奧匈帝國地形圖)

擁有大量的平原和及豐富的石油,農業和原油產量是歐洲第一。

位於捷克的斯柯達兵工廠為奧匈帝國生產出數量巨大的先進武器,其大口徑火炮和裝甲車輛獨樹一幟。

奧匈帝國是當時歐洲不可忽視的國家,也是當時歐洲的主要棋手之一。(是下棋的國家,而不是棋子國家。)

奧匈帝國作為歐洲列強之一先後形成二次三皇同盟:1873年6月俄奧德三國皇帝結成第一次同盟。1881年6月18日德國俾斯麥與俄、奧籤訂第二次三皇同盟。

但歐洲列強之間的利益糾葛錯綜複雜,沒有永遠的朋友也無永遠的敵人。

最後,1882年德奧意三國結成的秘密同盟;為了對抗三國同盟,1904~1907年英法俄經過數次磋商調整利益關係,最後結成了三國協約。

由此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不可避免。

(三國協約對三國同盟。)

相對於其他歐洲列強,奧匈帝國由於民族眾多,而在帝國兩個部分起支配作用的兩個民族其實不佔統治地位(奧地利,日爾曼人只佔36%,匈牙利,匈牙利人也佔不到半數。)

在匈牙利帝國,羅馬尼亞人、斯洛伐克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向匈牙利人的統治挑戰。

羅馬尼亞人和塞爾維亞人還爭取與新成立的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王國合併。

奧匈帝國統治的巴爾幹半島地區成為一戰前的「火藥桶」

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正是由塞爾維亞的一點火星點燃了巴爾幹半島的火藥桶,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三國同盟戰敗;1918年11月3日奧匈帝國與協約國達成停火協議。

戰爭的結束也是奧匈帝國的最終落幕。

(一戰後誕生於奧匈帝國廢墟上的新生國家。)

(年邁的奧匈帝國皇帝 弗朗茨)

從此奧匈帝國作為一個歷史名詞走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但奧匈帝國的崩潰並沒有給歐洲帶來更長久的和平,奧匈帝國的崩潰,是二戰爆發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帝國的崩潰造成了三個結果。

第一,奧匈帝國的崩塌,使得中歐和東歐出現了地緣上的力量真空,分裂的中東歐各國實力對比變得對德國前所未有的有利。

第二,由於民族眾多,修改條約不僅在希特勒上臺前的德國及中東歐新誕生的許多國家都已經甚囂塵上,修改凡爾賽和約成為德國軍國主義擴張的先聲和助力。

(二戰前德國合併奧地利吞併捷克斯洛伐克。)

第三,奧匈帝國的崩潰和「凡爾賽和約」對德國及中東歐的安排,使得俄國人第一次被排斥在中東歐事物之外,也不再與歐洲強國接壤。即是對蘇聯的隔離也是保護。

而缺乏美國特別是蘇聯參與的英法主導的國聯是無力主導歐洲事務的,這客觀上使俄國無法幹涉歐洲事務,與英法協同遏制納粹的擴張,也使得蘇聯為了自己的安全向波羅的海擴張及夥同德國瓜分波蘭。

(蘇德瓜分波蘭。)

綜上所述,奧匈帝國的崩塌和凡爾賽體系對中東歐(德意志第二帝國及奧匈帝國)領土的安排,實際上讓中東歐的實力均衡崩潰,客觀上造成了一個讓德國在中東歐可以順利擴張的力量真空。

相關焦點

  • 哈布斯堡帝國,這個主宰歐洲的「影子帝國」,是如何驟然崩潰的?
    這個家族自中世紀崛起,到16世紀時,已經成為歐洲中部秩序的主導者。13~20世紀,哈布斯堡家族先後統治過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王國、奧地利帝國與奧匈帝國。這一系列由哈布斯堡家族主導的王朝,被後人統稱為「哈布斯堡帝國」,並在歐洲近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某種意義上講,哈布斯堡家族,是靠戰爭發展壯大的。
  • 歐洲強國奧匈帝國,為何沒任何殖民地,看它崛起過程就知道了
    說起奧匈帝國,我們看一戰前的歐洲地圖能發現這個國家面積非常大。在當時的歐洲,奧匈帝國的面積在歐洲是僅次於沙俄的,可以說是個真正的面積上的大國。除了面積比較大,奧匈帝國的人口非常多、經濟實力也非常強。總體實力是歐洲四強之一。不過就是這樣的強國,在當時卻沒有任何殖民地。
  • 挑起一戰的奧匈帝國,是如何形成的,茜茜公主與此又有何關聯?
    在神聖羅馬帝國覆滅之前,對帝國實行有效統治的是奧地利的豪門大族哈布斯堡家族。而普魯士王國作為帝國內的一個邦國,自然要對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帝低頭稱臣。 但是自神聖羅馬帝國覆滅之後,哈布斯堡家族的勢力就出現了大幅度萎縮;而原本只是一個小邦國的普魯士,則在幾代國王的精心治理下快速走向強大。
  • 奧匈帝國:曾與英法俄齊名的歐洲強國,為何51年內就分崩離析了?
    ▲維也納霍夫堡皇宮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強大的帝國,卻在立國僅僅51年之後便分崩離析。奧匈帝國為什麼會這麼迅速的覆滅?▲圖為奧匈帝國工業分布圖,星點標誌著工農礦各產業的集中區域,可以明顯看出內萊塔尼亞的產業更加發達與此同時,奧地利承擔著帝國總體財政支出的70%以上。雖然每十年兩地會重新協商分配財政負擔,但由於經濟發展著實不均,到帝國覆滅前匈牙利也僅僅只負擔36%的財政支出。
  • 奧匈帝國解體的原因
    奧匈帝國是歐洲近代史上,眾多帝國中的一個。他由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組成,是一個二元帝國。而他最為人所知的事跡,莫過於奧匈帝國皇儲遇刺,從而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戰。然而戰爭結果令人瞠目結舌,雖然奧匈帝國戰敗,但是整個帝國被完全解體,是不是有些過於匪夷所思了?
  • 巨人的隕落:強大的奧匈帝國在塞爾維亞的「滑鐵盧」之戰
    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奧匈帝國也就是現在的奧地利,那在當時可是世界列強之一,不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遠高於塞爾維亞,所以,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接下來的這場戰爭,就等於是關公打未成年人~實力懸殊。經歷了塞拉耶佛事件,奧匈帝國準備向塞爾維亞宣戰,奧匈帝國作為歐洲列強,它曾經是歐洲一個強大的帝國。雖然享國時間不長,但卻控制著東歐和南歐地區的一些小國被納入奧匈版圖。
  • 參加一戰的歐洲列強奧匈帝國,為何沒有海外殖民地
    歐洲列強的第一梯隊——荷蘭、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軍崛起後,第二梯隊英國的海軍也迅速崛起。 為了挑戰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英國海軍還和西班牙爆發了海戰,英軍重創西班牙無敵艦隊,一舉奠定英國海軍的歐洲海上霸主地位。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英國海軍向全球展開擴張,把「米字旗」插遍世界各地。
  • 帝國黃昏——從奧匈帝國末代皇帝孫子卡爾·哈布斯堡新冠康復談起
    奧匈帝國末代皇帝孫子卡爾. 哈布斯堡在維也納咖啡館3月26日,奧地利媒體報導,奧匈帝國末代皇帝孫子卡爾·馮·哈布斯堡(Karl von Habsburg,1961- ,以下簡稱卡爾)病情已經好轉。自3月上旬以來,由於感染新冠肺炎,他一直在奧地利下奧州的家中隔離。
  • 奧匈帝國有多強大?曾經的歐洲霸主,卻總是被新崛起強國打崩!
    單從名字就能看出,奧匈帝國包含奧地利和匈牙利,又被稱為雙元帝國。但大家也許不知道的是,奧匈帝國正式的稱呼應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王冠領地」,超級長。一戰時期的奧匈帝國有多強大?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弄明白奧匈帝國是怎麼形成的。歐洲的歷史很複雜、很混亂。
  • 宋偉:領土野心與奧匈帝國的敗亡
    俄國想要藉助斯拉夫民族主義在巴爾幹地區擴張,吞併原屬於土耳其的領土,而奧匈帝國則擔心,土耳其的解體會導致巴爾幹的局勢不可控,同時也擔心,沙俄對巴爾幹的擴張,會讓奧匈帝國不能再往這一地區擴張。 奧匈帝國的領土野心,最終斷送了俄奧聯盟。這期間經歷了好幾次重大的戰略失誤。第一次戰略失誤是1853年到1856年的克裡米亞戰爭。
  • 一戰前的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並不是大灰狼欺負了小白兔
    所以說,塞爾維亞不是無辜的小白兔,而奧匈帝國則更像是一個君子。01.大而不強的奧匈帝國奧匈帝國,的正式名稱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王冠領地。這是一個舊王朝和老帝國,但當時卻遭遇到了民族國家的挑戰。
  • 奧地利大公確診,原來奧匈帝國瓦解後,皇室還有後人
    作為曾經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的統治者,哈布斯堡家族退位後的歷程受到不少人的關注,奧匈帝國怎麼瓦解的,哈布斯堡家族退位後情況如何呢? 圖-奧匈帝國地形圖 一、一戰後奧匈帝國瓦解,哈布斯堡家族失去王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 原本存在矛盾的奧地利和匈牙利,為何後來會自願合併為奧匈帝國?
    在文章的開篇部分,需要特別提到的是,奧匈帝國全稱為「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王冠領地」。這一帝國是由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合併而成的,而並非奧斯曼帝國與匈牙利王國的共同體。奧匈帝國國徽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快速崛起,控制了整個神聖羅馬帝國提起奧匈帝國,就不得不提奧地利;提起奧地利的「發家史」,就不得不提到神聖羅馬帝國
  • 一戰為何會把實力雄厚的歐洲五強之一的奧匈帝國打的解散了?
    那麼德國所吞併的這兩個國家,在此前還是德國的盟友,它們原本屬於奧匈帝國,這個國家是德國在一戰時候的同盟,可隨著一戰的失敗,奧匈帝國被徹底瓦解,自此就失去了在歐洲的主導權。一戰時候,正是因為有奧匈帝國的加入,德國才有底氣和世界開戰。巔峰時期的奧匈帝國,也是歐洲五強之一,論實力不比德國,法國這些頂級強國要差。
  • 奧匈帝國大奶媽銀幣
    文:塗秋紅詔安梅嶺宮口港一帶曾多次發現過「大奶媽」銀幣,其實那應該叫瑪麗婭·特蕾西婭奧匈帝國貿易銀幣,「大奶媽」是國內俗稱。瑪麗婭·特蕾西婭1泰勒(THALER)銀幣是世界上著名的貿易銀幣之一,也是流入閩南的海絲銀幣之一。
  • 引爆一戰的塞拉耶佛事件,是奧匈帝國和德國所謀劃的陰謀嗎?
    公元1882年,義大利為了和法國爭奪突尼西亞,便選擇與奧匈帝國和德國結為軍事同盟,後世則稱其為"三國同盟",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一詞的由來。對此,浙江台州市路橋中學的聶佳輝講師在《義大利緣何背叛三國同盟》一文中曾經提到:"···當時義大利統治集團的侵略重心在北非。
  • 奧地利(奧匈)帝國作為歐洲列強,為什麼殖民地卻少得可憐?
    北方普魯士的崛起給了奧地利極大的壓力。為了同普魯士爭奪德意志霸權,奧地利耗費了大量國力,無力再對海外進行殖民擴張,而弱小的海軍也讓奧地利政府無力對民間的殖民行為進行支持,這與英法等國的殖民行動產生了巨大的反差。
  • 銀河帝國與基地的覆滅,新的異族崛起,人類淪為次等生物和奴隸
    阿西莫夫所描述的故事格局不僅宏大,並且顛覆性強,正因為他敢於對自我的設定顛覆,而給讀者帶來的震撼是無以復加,在《基地》第一部曲時,阿西莫夫通過心理史學直白告訴讀者歷史的必然性,與可預見性,致使讀者留下一個「基地不敗神話」的刻板印象,因為帝國心理史學家第一人哈裡·謝頓已經預言帝國必然覆亡的歷史軌跡,並且他根據心理史學定律設計了第二銀河帝國崛起的未來歷史軌跡。
  • 刺殺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引發世界大戰的青年,結局怎麼樣?
    眾所周知,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正是這一次轟動世界的刺殺行動,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視察塞拉耶佛途中,被一位叫加夫裡若.普林西普的塞爾維亞熱血青年刺殺了,斐迪南大公的死,使得早就火藥味十足的歐洲大陸戰火四起,進而蔓延成一場世界大戰。
  • 驚人的一戰前奏(上),倔強小國塞爾維亞,打敗龐大的奧匈帝國
    一個野心勃勃的競爭對手出現了,它就是虎踞阿爾卑斯與喀爾巴遷山之間,在1793年試圖跟德國漢斯和沙俄毛子搞個三家瓜分波蘭,結果費力不討好,一點好處都沒拿到的奧匈帝國。奧匈帝國雖然在第二次瓜分波蘭之中沒有拿到半毛錢好處,但他們和沙俄毛子眉來眼去有一段時間了,因此在1877年的時候,奧匈帝國用支持沙皇俄國吞併比薩拉比亞為條件,換取了沙皇俄國支持其吞併波士尼亞與黑塞哥維納。其後俄國人痛打了一頓奧斯曼帝國,使得奧斯曼帝國對巴爾幹的控制力幾乎降低到了臨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