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1900年1月1日-2000年12月31日)是人類歷史最為動蕩的一個百年。
期間發生了兩次前所未見的全球型戰爭及差點毀滅世界的軍事對峙(兩次世界大戰、冷戰)。
期間,很多貌似堅不可摧的強大帝國轟然倒塌,化為一片瓦礫。
奧匈帝國(1867年—1918年)的崛起與崩潰。
1867年奧地利皇帝弗蘭茲一世為了免於帝國繼續衰落,同匈牙利貴族妥協,將匈牙利王國提升為帝國,奧匈二元帝國正式建立。
(奧匈帝國國旗。)
奧匈二元帝國與與英、法、德、俄並列為歐洲傳統五大強國,是當時世界列強之一。
本土面積676,615平方公裡(1914年)僅次於俄羅斯帝國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歐洲第三。
總人口數量約5135萬(1910年),稍遜於俄羅斯和德意志帝國,位於歐洲第三。
奧匈帝國工業發達:機械儀器製造業及鋼鐵軍火工業強大,僅次於德國、英國和美國,排位世界第四。
國力雄厚:資源總儲備及總動員兵力僅次於俄羅斯、德國和法國,也是歐洲第四。
(奧匈帝國地形圖)
擁有大量的平原和及豐富的石油,農業和原油產量是歐洲第一。
位於捷克的斯柯達兵工廠為奧匈帝國生產出數量巨大的先進武器,其大口徑火炮和裝甲車輛獨樹一幟。
奧匈帝國是當時歐洲不可忽視的國家,也是當時歐洲的主要棋手之一。(是下棋的國家,而不是棋子國家。)
奧匈帝國作為歐洲列強之一先後形成二次三皇同盟:1873年6月俄奧德三國皇帝結成第一次同盟。1881年6月18日德國俾斯麥與俄、奧籤訂第二次三皇同盟。
但歐洲列強之間的利益糾葛錯綜複雜,沒有永遠的朋友也無永遠的敵人。
最後,1882年德奧意三國結成的秘密同盟;為了對抗三國同盟,1904~1907年英法俄經過數次磋商調整利益關係,最後結成了三國協約。
由此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不可避免。
(三國協約對三國同盟。)
相對於其他歐洲列強,奧匈帝國由於民族眾多,而在帝國兩個部分起支配作用的兩個民族其實不佔統治地位(奧地利,日爾曼人只佔36%,匈牙利,匈牙利人也佔不到半數。)
在匈牙利帝國,羅馬尼亞人、斯洛伐克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向匈牙利人的統治挑戰。
羅馬尼亞人和塞爾維亞人還爭取與新成立的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王國合併。
奧匈帝國統治的巴爾幹半島地區成為一戰前的「火藥桶」
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正是由塞爾維亞的一點火星點燃了巴爾幹半島的火藥桶,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三國同盟戰敗;1918年11月3日奧匈帝國與協約國達成停火協議。
戰爭的結束也是奧匈帝國的最終落幕。
(一戰後誕生於奧匈帝國廢墟上的新生國家。)
(年邁的奧匈帝國皇帝 弗朗茨)
從此奧匈帝國作為一個歷史名詞走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但奧匈帝國的崩潰並沒有給歐洲帶來更長久的和平,奧匈帝國的崩潰,是二戰爆發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帝國的崩潰造成了三個結果。
第一,奧匈帝國的崩塌,使得中歐和東歐出現了地緣上的力量真空,分裂的中東歐各國實力對比變得對德國前所未有的有利。
第二,由於民族眾多,修改條約不僅在希特勒上臺前的德國及中東歐新誕生的許多國家都已經甚囂塵上,修改凡爾賽和約成為德國軍國主義擴張的先聲和助力。
(二戰前德國合併奧地利吞併捷克斯洛伐克。)
第三,奧匈帝國的崩潰和「凡爾賽和約」對德國及中東歐的安排,使得俄國人第一次被排斥在中東歐事物之外,也不再與歐洲強國接壤。即是對蘇聯的隔離也是保護。
而缺乏美國特別是蘇聯參與的英法主導的國聯是無力主導歐洲事務的,這客觀上使俄國無法幹涉歐洲事務,與英法協同遏制納粹的擴張,也使得蘇聯為了自己的安全向波羅的海擴張及夥同德國瓜分波蘭。
(蘇德瓜分波蘭。)
綜上所述,奧匈帝國的崩塌和凡爾賽體系對中東歐(德意志第二帝國及奧匈帝國)領土的安排,實際上讓中東歐的實力均衡崩潰,客觀上造成了一個讓德國在中東歐可以順利擴張的力量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