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一戰的塞拉耶佛事件,是奧匈帝國和德國所謀劃的陰謀嗎?

2020-12-22 鈞儒說史

進入近代之後,歐洲局勢就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隨著帝國主義勢力的抬頭,歐洲多個國家都希望重新劃分勢力範圍,因此很早就進入了緊張的軍備競賽之中。只不過此時,還沒有哪個國家敢於第一個挑起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勢力分布圖

公元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遇刺的突發事件引爆了埋藏在歐洲的火藥桶。同盟國抓住這一機會,向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發起了正面挑戰;而以英國、法國為首的老牌帝國主義則為了守住自身的地位,不惜以戰爭的方式迎接德國等新興帝國主義勢力的挑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此爆發。

在塞拉耶佛遇刺身亡的費迪南大公

塞拉耶佛事件發生前的時代背景

在塞拉耶佛事件發生前,歐洲的國際局勢就已經相當緊張了。公元1882年,義大利為了和法國爭奪突尼西亞,便選擇與奧匈帝國和德國結為軍事同盟,後世則稱其為"三國同盟",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一詞的由來。對此,浙江台州市路橋中學的聶佳輝講師在《義大利緣何背叛三國同盟》一文中曾經提到:

"···當時義大利統治集團的侵略重心在北非。因北非與義大利隔海相望,是義大利實現侵略非洲野心的必經之地,戰略地位尤顯重要。但義大利卻在同法國爭奪突尼西亞的戰爭中受挫,便投靠與法國為敵的德國,希望借德國的力量震懾法國,以達到侵略的目的。1882年5月,義大利加入德奧同盟(1879年德奧結盟),最終形成三國同盟。"

突尼西亞地理位置圖

到了公元1907年,英國、法國和沙俄三國也締結了同盟關係,後世稱之為"三國協約",也是一戰"協約國"稱呼的由來。結合上述材料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我們不難發現,英、法、俄三國之所以會走到一起,主要是因為和三國同盟的三個國家都有著許多歷史恩怨。

首先,法國和德國因普法戰爭結下了相當深的恩怨;英國則希望瓜分德國的殖民地;而沙俄則是和奧匈帝國之間有著較深的歷史恩怨,即對巴爾幹半島的爭奪。可以說,三國協約的出現,本就是為了對抗三國同盟。因此在英法俄三國締結同盟關係之後,各國就展開了軍備競賽,國際局勢也變得緊張了起來。

三國協約的宣傳海報

在筆者看來,上述所提到的三國協約成立的原因,其實只是表面現象和因素而已。之所以會出現三國協約和三國同盟對抗的情況,主要是這六大國家都對當前的國際局勢十分不滿,希望能夠通過締結同盟並發動戰爭的方式來劃分歐洲勢力範圍。換句話說,兩大同盟的成立,無非就是帝國主義野心膨脹的具體體現。

有趣的是,當時英國一直站在一個非常特殊的立場之上。很明顯,無論是三國同盟還是三國協約,都是徹徹底底的軍事聯盟。通常來說,一旦軍事同盟中的一國遭到了軍事打擊,那麼盟國必須鼎力相助;如果一國發動對盟國身份之外的國家的戰爭,那麼其他兩個盟國也必須給予支援。但是,英國卻拒絕提供任何軍事援助。如果不是三國同盟已經對歐洲局勢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且對法國產生了嚴重的威脅,想來法國和俄國也不會同意英國的加入。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同盟勢力分

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意在吞併塞爾維亞,巡視途中遭遇刺殺

公元1914年6月28日,費迪南大公親自出席了奧匈帝國的一次軍事演習。這次演習的地點被部署在波士尼亞地區的塞拉耶佛,屬奧匈帝國的統治範圍地帶。但是問題就出在這裡,因波士尼亞與塞爾維亞緊緊相鄰,頓時令塞爾維亞陷入了緊張的氣氛之中。

奧匈帝國候選繼承人費迪南大公

許多人都非常明白,奧匈帝國雖然聲稱這是一次普通的軍事演習,但很明顯是要進攻塞爾維亞的前奏,因此激起了許多塞爾維亞人的反抗。對此,聊城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張佩俠在《塞拉耶佛事件與'一戰'的爆發》一文中曾經詳細提到:

"奧匈帝國為了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進行威脅,決定在臨近塞爾維亞邊境的波士尼亞舉行軍事演習,把塞爾維亞作為假想敵···奧匈選擇這個日子是別有用心的。斐迪南的目的不僅要顯示奧匈帝國自1908年吞併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以來對這兩地的統治權力,而且,更主要的是為了向塞爾維亞示威,打擊塞爾維亞人民的反奧情緒。這種公開的蓄意挑釁,激起了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的極大憤慨。"

塞拉耶佛地理位置圖

當時塞爾維亞的官方政府已經通過情報系統獲悉,將有多個組織密謀刺殺費迪南大公。對於塞爾維亞政府來說,這是他們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一旦費迪南大公遇難,那麼塞爾維亞和奧匈帝國之間的戰爭將不可避免。可惜的是,奧匈帝國並沒有接受塞爾維亞的警告,費迪南大公執意要前往塞拉耶佛。

演習剛剛開始之時,局勢還算比較穩定,並沒有出現什麼變故。但當演習結束後,費迪南大公和妻子乘車前往塞拉耶佛市中心時,就遭到了一名刺客的襲擊,只不過這次襲擊並未成功。驚魂未定的費迪南大公自以為躲過一劫,於是放鬆了警惕。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很快一名刺客又出現在了他的面前,並對他連開數槍,費迪南大公當場身亡。

費迪南大公遇刺後,刺客當即就被捕獲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塞拉耶佛事件的發生其實算不上是意料之外的事,原因在於演習的時間。這次演習被敲定在6月28日,而這一天對於所有的塞爾維亞人來說都是痛苦的。因為在公元1386年的6月28日,塞爾維亞尼曼雅王朝被強敵奧斯曼土耳其所吞併,塞爾維亞的崛起之勢也因此中斷了。

如果軍事演習被敲定在其他時間,或許塞爾維亞人還不會有如此激烈的反映。但是事實已經發生了,這很明顯是前者對塞爾維亞人的挑釁,因此後者出現過激的刺殺行為也是正常現象。或許奧匈帝國和德國都沒有想到,費迪南大公會在這場陰謀中不幸身亡,但這也無疑擴大了塞拉耶佛事件的影響力,直接推動並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費迪南大公遇刺的具體地點拉丁大橋

戰火被點燃,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費迪南大公死後,奧匈帝國的政治核心立刻開始活動了起來,首先找到了威廉二世並請求德國支持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進行軍事打擊。公元1914年7月5日,德國已經做好了戰鬥準備,然而這距離塞拉耶佛事件發生還不足10天。

積極支持奧匈帝國挑起戰爭的德皇威廉

與此同時,沙俄和法國也已經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並且已經預想到奧匈帝國會以塞拉耶佛事件為藉口,進而發動侵略塞爾維亞的戰爭,於是也在秘密進行戰前準備。然而戰爭不是兒戲,誰也不會輕易打響第一槍。在同盟國和協約國不斷試探對方的真實意圖時,英國成為了戰爭的催化劑。對此,聊城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張佩俠在《塞拉耶佛事件與'一戰'的爆發》一文中曾經詳細提到:

"英帝國主義者扮演著渴望和平解決奧塞衝突的和事佬角色,而事實上它唯恐戰爭不爆 發···英國對早日爆發戰爭的興趣不亞於其他國家。可是信守損人利己這一傳統政策的英國政府,直到最後一小時也未吐露自己的意圖,而在愛好和平與不幹涉巴爾幹衝突的幌子下推行其兩面三刀、陰險毒辣和挑撥離間的政策,把一些歐洲國家推入戰爭。"

在筆者看來,如果說塞拉耶佛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那麼英國在事後的運作則是點燃了這根導火索。當時的沙俄曾經嘗試極力避免戰爭的爆發,故而要求塞爾維亞盡一切可能向奧匈帝國和德國妥協。塞爾維亞政府深知不是二者的對手,因此只好應允了沙俄的要求。

雖然塞爾維亞的退讓並不會真正阻止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到來,但至少能夠拖延一定的時間,為歐洲局勢出現轉機贏得更多機會。然而此時的英國為了與德國清算歷史舊帳,一直煽動戰爭。這時,即便塞爾維亞割地求和,也無法阻止世界大戰的爆發了。

如今的塞爾維亞

結語

實際上,塞拉耶佛事件應當純粹是一個意外事件,至少一戰中所有的參戰國都未能想到,一次軍事演習會引發後來的世界大戰。不難理解,費迪南大公必然也是沒有預料到自己會魂斷塞拉耶佛,否則必然不會忽視塞爾維亞政府的警告,固執地前往演習地點。因此,費迪南大公以犧牲自己生命來換取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出兵的藉口,這一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自從三國同盟形成後開始,歐洲的局勢就已經變得更加緊張,但是此時還處於一種可控的狀態下。即便德國和奧匈帝國都想要突破當前限制,奪取更多的土地並建立起更加龐大的帝國,但也不敢輕易對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宣戰。畢竟誰也無法預料到未來的事態會如何發展,德國和奧匈帝國也沒有百分百的把握能夠獲得最終的勝利。

但是當三國協約成立之後,二者之間的矛盾就逐漸上升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此時的局勢已經無限接近不可控的程度。當塞拉耶佛事件發生以後,已經沒有任何人或國家能夠緩解當前局勢,沙俄政府的"努力"和塞爾維亞徵服妥協的結果就足以印證。最終,人類還是不得不接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事實。

參考文獻:

《義大利緣何背叛三國同盟》,聶佳輝著

《塞拉耶佛事件與'一戰'的爆發》,張佩俠著

文章內容來自百家號:鈞儒說史 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相關焦點

  • 兩戰風雲之三,一戰導火索,驚心動魄的塞拉耶佛事件
    歐洲火藥桶一戰前,巴爾幹地區為什麼被稱為「歐洲火藥桶」呢?聽我詳細講來:14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吞併了巴爾幹地區。19世紀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日漸衰落。巴爾幹地區的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等小國紛紛獨立。1908年,奧匈帝國以本國僑民的安全受到威脅為藉口,出兵吞併了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娜(簡稱波赫)。這一軍事行動引起塞爾維亞的強烈不滿。因為塞爾維亞是僅次於俄羅斯的第二大斯拉夫種族,一直自認為「波赫」早晚是屬於自己的地盤。現在竟然被奧匈帝國捷足先登。惱怒的塞爾維亞調集軍隊到邊境,與奧匈帝國展開了對峙。大戰一觸即發。
  • 一戰前的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並不是大灰狼欺負了小白兔
    但奧匈沒那麼簡單,其機械製造和鋼鐵軍火工業,世界第四,僅次於德國、英國和美國;能夠動員的總兵力,歐洲第四,僅次於俄國、德國和法國。糧食、原油等產量,超過當時的法國和俄國,居歐洲之首。而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重炮,雄踞世界第一。所以,當時的奧匈帝國,完全不是大清和奧斯曼能比的。但,大清和奧斯曼的問題,也是奧匈的問題。
  • 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究竟解體為多少個國家?結果或遠超你的想像
    當時,奧匈帝國國土面積約為68萬平方公裡,位居歐洲第二,僅次於俄羅斯;人口數,位居歐洲第三,僅次於俄羅斯和德意志;軍隊數量,位居歐洲第四,僅次於俄羅斯、德國和法國;軍工業,位居世界第四,僅此於德國、英國和美國,其中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重炮武器雄踞世界第一。
  • 塞拉耶佛暗殺事件為什麼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甚至,僅僅是因為一起塞拉耶佛暗殺事件就引發了全世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大規模戰爭。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前往查看一番。 首先,讓我們將目光移到1914年6月28日的上午10點,一輛極其豪華的專車駛入到了塞拉耶佛車站。而乘坐這一列專車的則是身世顯赫的法蘭西斯.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女公爵。當然,更為重要的是,這一位大公可是奧地利的皇太子。
  • 巨人的隕落:強大的奧匈帝國在塞爾維亞的「滑鐵盧」之戰
    隨著斐迪南夫婦的離去,一場把全世界都捲入的戰爭開始了,這就是著名「塞拉耶佛事件」,這場事件,也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奧匈帝國也就是現在的奧地利,那在當時可是世界列強之一,不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遠高於塞爾維亞,所以,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接下來的這場戰爭,就等於是關公打未成年人~實力懸殊。
  • 一戰後,奧匈帝國到底分裂成了多少個國家?可能比你想像中還要多
    除了德國之外,估計其他三個國家大家都不知道那是什麼地方的,怎麼這麼沒名氣呢?尤其是還有兩個「奧」,它們之間有啥關係嗎?說起來這三個國家當中有兩個極其倒黴的角色,一個是奧匈帝國,一個是保加利亞,這兩位兩次世界大戰都跟著德國站在了大傢伙兒的對立面,兩次都被打得一塌糊塗。一戰後,奧匈帝國到底分裂成了多少個國家?可能比你想像中還要多。 不過,其中的奧匈帝國其實也不是無名之輩,相反,它在歐洲歷史上是個「厲害角色」。首先,咱們還是稍微區分一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
  • 刺殺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引發世界大戰的青年,結局怎麼樣?
    眾所周知,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正是這一次轟動世界的刺殺行動,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視察塞拉耶佛途中,被一位叫加夫裡若.普林西普的塞爾維亞熱血青年刺殺了,斐迪南大公的死,使得早就火藥味十足的歐洲大陸戰火四起,進而蔓延成一場世界大戰。
  • 一戰為何會把實力雄厚的歐洲五強之一的奧匈帝國打的解散了?
    在二戰前夕,當德國元首上臺之後,他第一時間就選擇了讓德國成功吞併奧地利,隨後又拿下了捷克斯洛伐克,這也讓德國具備了發動大戰的實力。那麼德國所吞併的這兩個國家,在此前還是德國的盟友,它們原本屬於奧匈帝國,這個國家是德國在一戰時候的同盟,可隨著一戰的失敗,奧匈帝國被徹底瓦解,自此就失去了在歐洲的主導權。
  • 1916年11月21日,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去世
    1852年首相施瓦岑貝格早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任命亞歷山大馮巴赫男爵為首相,展開了被稱為「巴赫專制」的高壓統治(1852-1859年),鎮壓新聞自由和恢復私刑審判,將奧匈帝國帶向開明專制的強勢統治。1853年弗朗茨約瑟夫一世遭到一名匈牙利民族主義者的刺殺,所幸刀子只劃傷了他的脖子。此一事件引起帝國臣民對於皇帝的高度同情。
  • 是什麼讓一戰、二戰間隔21年,就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導火線是塞拉耶佛事件,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奧匈帝國皇儲大公與其妻子在閱兵結束後被塞爾維亞青年殺死的事件,主要是二十年代初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戰爭。1、 一戰二戰各國的走向一戰前夕,德國崛起,跟歐洲通過工業革命和殖民擴張建立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列強爭奪利益,於是使得本就不和的列強們的矛盾增添了一把薪火。
  • 參加一戰的歐洲列強奧匈帝國,為何沒有海外殖民地
    然而,參加一戰「同盟國」陣營的奧匈帝國卻是列強中的「另類」,像英法德美等列強都有海外殖民地,但奧匈帝國卻沒有海外殖民地,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法國和德國也不例外。
  • 曾經歐洲強國之一奧匈帝國為何解體,分裂出來的國家多到你想不到
    歐洲這個僅僅只有1000多平方公裡的大洲,卻有著和自己體量及其不符的國家數量,多達44個國家和地區。旁邊的巨無霸亞洲僅僅只有48個國家,兩者幾乎是持平的,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個僅僅存在52年的帝國,「奧匈帝國」解體。
  • 塞拉耶佛,一座因歷史事件聞名的城市,多元文化交融的地方!
    塞拉耶佛是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的首都,位於塞拉耶佛河谷之中,被五座山峰所環抱,城市建在丘陵地帶,是一座風景秀麗的山城。這是一個多民族和多種信仰大融合的城市,有伊斯蘭教、天主教、猶太教和東正教,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民族的人們共同生活在這個美麗的城市。
  • 帝國覆滅一;奧匈帝國的崛起與崩潰
    奧匈帝國工業發達:機械儀器製造業及鋼鐵軍火工業強大,僅次於德國、英國和美國,排位世界第四。 (一戰後誕生於奧匈帝國廢墟上的新生國家。)
  • 奧匈帝國解體的原因
    奧匈帝國是歐洲近代史上,眾多帝國中的一個。他由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組成,是一個二元帝國。而他最為人所知的事跡,莫過於奧匈帝國皇儲遇刺,從而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戰。然而戰爭結果令人瞠目結舌,雖然奧匈帝國戰敗,但是整個帝國被完全解體,是不是有些過於匪夷所思了?
  • 俄土12次戰爭(5):兩大帝國迎來最後一戰,戰後紛紛走向滅亡
    在第10次俄土戰爭結束後,奧斯曼帝國被迫割讓了大片領地,這讓奧斯曼帝國非常不滿,所以當「塞拉耶佛事件」(一戰導火索)發生後,奧斯曼帝國便立即對盟友德國和奧匈帝國展開了支持,對協約國宣戰
  • 宋偉:領土野心與奧匈帝國的敗亡
    1873年,沙俄與奧匈訂立了《興勃隆協定》,該協定規定,遇有第三國侵略危及歐洲和平時,兩國應立即商討共同的行動方針。同年10月,德國也加入這一協定,從而形成了第一次三皇同盟。因為俄國與土耳其的衝突,第一次三皇同盟解體,而後又形成第二次三皇同盟,結果又因為俄土、英土矛盾以及奧匈帝國的野心而解體了。
  • 一次刺殺為何會成為一戰導火索?主要因為這個地方,各國都想要
    於是各個國家,尤其是德國就希望能夠「明目張胆」打一架,可打仗需要「師出有名」,德國一直苦於沒有好藉口。但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完美藉口是由奧匈帝國情種——皇太子弗朗茲斐迪南製造的。這種情況自然不是弗朗茲斐迪南所希望看到的,於是針對於此,奧匈帝國試圖極力阻攔。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隻屬於奧匈帝國的弗朗茲斐迪南與塞爾維亞人民之間的鬥爭,為什麼會直接決定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呢?因為這兩地於1878年被奧匈帝國佔領,但其名義上依然屬於土耳其。
  • 解讀一戰:同盟國的戰爭計劃
    1914年以前,德國和奧匈帝國都制訂了非常複雜的戰爭計劃,而這些計劃的執行依賴於利用鐵道系統進行的快速動員。因此,他們會儘可能地避免兩頭同時開戰的局面。 1894年,法俄兩國曾籤署了一份可以有效鉗制德國的合約。
  • 試分析德國為何有能力連續兩次發動世界大戰!
    首先,準確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奧匈帝國在德國支持下發動的,並不是由德國直接引起的,充分數據證明奧匈帝國才是一戰的主要責任國,其目的是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塞爾維亞。在高中歷史課上,相信廣大讀者都背過,奧匈皇儲裴迪南大公夫婦在塞拉耶佛遇刺身亡,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