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的一戰前奏(上),倔強小國塞爾維亞,打敗龐大的奧匈帝國

2020-12-14 戰史說書人

1867年,塞爾維亞總算擺脫了奧斯曼帝國的控制,由於奧斯曼帝國對巴爾幹地區的控制力減弱,所以塞爾維亞覺得自己的時機到了,想要從奧斯曼帝國手中接管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地區。起初這個目標看起來好像不是太難實現,因為奧斯曼自己的狀況也好不到哪裡去,一群叛逆搞的奧斯曼雞飛狗跳,無力加強對巴爾幹南斯拉夫的控制力度。

所以如果塞爾維亞操作得當的話,還是有機可乘的。但就這麼一個小小的野心,卻遭遇了大危機。一個野心勃勃的競爭對手出現了,它就是虎踞阿爾卑斯與喀爾巴遷山之間,在1793年試圖跟德國漢斯和沙俄毛子搞個三家瓜分波蘭,結果費力不討好,一點好處都沒拿到的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雖然在第二次瓜分波蘭之中沒有拿到半毛錢好處,但他們和沙俄毛子眉來眼去有一段時間了,因此在1877年的時候,奧匈帝國用支持沙皇俄國吞併比薩拉比亞為條件,換取了沙皇俄國支持其吞併波士尼亞與黑塞哥維納。其後俄國人痛打了一頓奧斯曼帝國,使得奧斯曼帝國對巴爾幹的控制力幾乎降低到了臨界點。

好在塞爾維亞國王亞歷山大一世和奧匈帝國組建了同盟關係,如果就這樣維持下去的話,那麼一起瓜分波赫也是有可能的。但亞歷山大一世國王於1903年5月被一群親俄的軍官刺殺,隨後在沙皇俄國的支持下,彼得一世成為了塞爾維亞的統治者。新上位的彼得一世仗著背後有龐大的沙皇俄國支持,因此拿出了一個雄心壯志的計劃,那就是統一南斯拉夫民族,將塞爾維亞,波赫,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中的南斯拉夫人團結到一起。基於這份野心,南斯拉夫民族陷入了一種民族主義狂熱之中,彼得一世也因此被南斯拉夫人尊稱為"第一位南斯拉夫國王"。

然而隨著沙皇俄國在與日本的戰爭中落敗,軍事實力受到了嚴重打擊,沙皇俄國無力繼續支持塞爾維亞了。於是奧匈帝國的皇帝——弗朗茲·約瑟夫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於1908年吞併了波士尼亞與黑塞哥維納。奧匈帝國的這個舉動徹底破壞了其與沙皇俄國,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義大利和奧斯曼帝國之間的關係。從長遠角度來說,弗朗茲·約瑟夫皇帝的成功擴張為第一次世界大戰鋪設好了導火索。

言歸正傳,我們繼續來談塞爾維亞在一戰前是如何崛起的。在塞爾維亞吞併波赫的夙願流產以後,塞爾維亞把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了南部地區,希望能夠通過獲得奧斯曼的領土來補償自己。當時正值1912年,奧斯曼依依舊處於遍地叛亂,"林登萬"遍地的狀態,尤其是阿爾巴尼亞更是打得亂成了一鍋粥。而在奧斯曼帝國內戰爆發前,塞維爾亞和保加利亞,希臘就結成了奧斯曼包圍圈同盟,也就是巴爾幹聯盟。

現在正是對付奧斯曼帝國的大好時機,於是塞維爾亞國王彼得一世發表了一個告阿爾巴尼亞人和塞爾維亞人聲明:"奧斯曼土耳其放棄了他們的職責,事情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以至於歐洲對奧斯曼土耳其的局勢感到滿意。"在巴拉巴拉了一桶以後,彼得一世以上帝恩典的名義宣布塞爾維亞加入對奧斯曼的戰爭。於是塞爾維亞,希臘和保加利亞於1912年10月13日正式對奧匈帝國宣戰。得知消息的奧斯曼帝國也立刻進行了動員,在奧斯曼看來,打不過沙皇俄國還打不過你們三個小傢伙?所以立刻組建了一支由了32萬人,2318門各型火炮和388挺重機槍組成的大軍。加上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地區還有著大約9萬駐軍,這樣算起來,奧斯曼帝國總兵力就有大約41萬人了。

不過反奧斯曼同盟也不是吃素的,保加利亞動員了大約34萬人,塞爾維亞動員了大約23萬人,希臘動員了大約11萬人。這樣算來總兵力達到了68萬之眾,佔有絕對兵力優勢。而奧斯曼帝國要同時應付來自三個方向上的攻擊,所以不得不把軍隊拆分成三個部分。其中保加利亞方向上有大約13萬奧斯曼軍隊,但奧斯曼人在第一輪攻勢中不但沒有佔到優勢,反而在有6萬多人被保加利亞軍隊包圍在了阿德裡亞諾要塞中動彈不得。幸虧保加利亞軍沒有大口徑榴彈炮,不然開戰第一輪奧斯曼就要損失慘重了。

對面的保加利亞軍隊畢竟有多達34萬人的龐大兵力,所以奧斯曼被迫從其他戰線上抽調兵力為對抗保加利亞的奧斯曼軍補充了大約6萬兵力。但劇本根本沒有按照奧斯曼的設想進展,其軍隊在對抗保加利亞軍的戰鬥中幾次失利,甚至一度被壓縮到了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防線上。

面對咄咄逼人的保加利亞軍隊,奧斯曼帝國又想出了另一個招數,那就是與保加利亞單方面和談,許以一些利益讓保加利亞人退出戰爭。但結局對奧斯曼土耳其來說依舊是不幸的,保加利亞人趁著和談期間休整了一個月,並於1913年2月3日恢復了攻勢。後來保加利亞軍隊因為衛生水平低下導致疾病流行,奧斯曼軍隊才總算穩住了其在保加利亞方向的戰線。

保加利亞第一軍的情況對戰事上並沒有產生過大的影響,因為保加利亞第二軍和塞爾維亞軍在3月11日這一天攻陷了奧斯曼的阿德裡亞諾要塞,可以說局勢上依舊對反奧斯曼聯軍有利。如果說戰爭中不怕神對手,就怕豬隊友的話,那麼對奧斯曼帝國軍隊來說依舊是不幸的。在馬其頓作戰的奧斯曼軍隊誤判了希臘軍的戰略意圖,並把部隊均攤到了伊庇魯斯戰線上,結果希臘軍並沒有發動全線進攻,只有鐵憨憨才沿著整個山脈全線進攻。希臘軍隊形成了連個突擊的重拳,一口氣打穿了奧斯曼帝國的防線並切割了奧斯曼第二軍和第八軍之間的聯繫。

此後儘管奧斯曼軍隊在海上一度獲得了一些優勢,但整體戰局情況並不理想,就連之前投降的黑山,竟然在塞爾維亞的支持下有一次拿起武器對抗奧斯曼軍隊。而奧斯曼的後勤已經陷入了超負荷狀態,其位於黑山前線的部隊最終因為久久得不到補給而最終投降。而且此時聯軍的兵力已經暴增到了91萬之眾,保加利亞軍在10次戰役中勝利8次,平局2次。希臘軍同樣在10次戰役中勝利8次,塞爾維亞軍隊在5次戰役中獲勝4次,平局一次。

而奧斯曼一側由於後勤系統超負荷,公路環境原始,鐵路稀少,已經處於無力再戰的狀態了,因此奧斯曼帝國在1913年5月30日籤署了停戰協議,並同意將從愛迪爾內省到基卡拉力省以北的領土讓給巴爾幹同盟(新邊境與今天土耳其在巴爾幹地區的邊境基本相差不多。)。

結語

塞爾維亞如願以償的獲得了大片領土,使其領土面積擴到了戰爭前的一倍,同時大量塞爾維亞人受到感召返回祖國投入到了祖國的建設中。加上戰爭的勝利使得塞爾維亞的民族自信和民主主義進一步高漲,也算是為一戰埋下了導火索。

參考文獻:

《巴爾幹戰爭》

《20世紀巴爾幹地區史》

《巴爾幹簡史》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

相關焦點

  • 一戰前的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並不是大灰狼欺負了小白兔
    講一下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的恩怨情仇歷史上,有很多大灰狼欺負小白兔的故事。這就叫弱肉強食。而實際上,有些小白兔並非那麼柔弱可欺,甚至完全罪有應得。一戰是一場雪崩,大國矛盾是越堆越厚的雪花。而塞爾維亞這隻小白兔,就是喊崩雪山的罪魁禍首。
  • 巨人的隕落:強大的奧匈帝國在塞爾維亞的「滑鐵盧」之戰
    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奧匈帝國也就是現在的奧地利,那在當時可是世界列強之一,不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遠高於塞爾維亞,所以,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接下來的這場戰爭,就等於是關公打未成年人~實力懸殊。其實這個半島上的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等人種與斯拉夫是親戚關係。而且這個民族特性好鬥,並不願受人奴役。 雖然奧斯曼帝國統治過巴爾幹半島地區,但統治期間並不穩定,塞爾維亞人一直都在抗爭,只不過沒有一個強勢的領導人罷了。這種民族特性,奧匈帝國沒奧匈帝國王儲夫婦遇刺,這一事件世界震驚了世界。
  • 引爆一戰的塞拉耶佛事件,是奧匈帝國和德國所謀劃的陰謀嗎?
    這次演習的地點被部署在波士尼亞地區的塞拉耶佛,屬奧匈帝國的統治範圍地帶。但是問題就出在這裡,因波士尼亞與塞爾維亞緊緊相鄰,頓時令塞爾維亞陷入了緊張的氣氛之中。奧匈帝國候選繼承人費迪南大公許多人都非常明白,奧匈帝國雖然聲稱這是一次普通的軍事演習,但很明顯是要進攻塞爾維亞的前奏,因此激起了許多塞爾維亞人的反抗。
  • 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到底分裂成多少個國家?可能比你想像中還多
    導讀: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到底分裂成多少個國家?可能比你想像中還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帝國覆滅一;奧匈帝國的崛起與崩潰
    相對於其他歐洲列強,奧匈帝國由於民族眾多,而在帝國兩個部分起支配作用的兩個民族其實不佔統治地位(奧地利,日爾曼人只佔36%,匈牙利,匈牙利人也佔不到半數。) 在匈牙利帝國,羅馬尼亞人、斯洛伐克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向匈牙利人的統治挑戰。
  • 列強的賭注:一戰與小國
    這方面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奧匈帝國。1866年奧地利在普奧戰爭中戰敗後,德國首相俾斯麥就一直積極鼓勵它向巴爾幹地區「發展」。英國為了遏制俄國南下進入地中海,一邊扶植搖搖欲墜的奧斯曼帝國,一邊也默許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地區的勢力擴張。另一方面,法國同塞爾維亞、羅馬尼亞等國有密切的文化和經濟聯繫。
  • 一戰後,奧匈帝國到底分裂成了多少個國家?可能比你想像中還要多
    兩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悲劇,尤其是1914年—1918年期間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啟了人類災難性戰爭的進程。人們把各種先進的武器作為屠殺自己的利器,並以此為榮。不過,說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兩大陣營,其中的同盟國陣營卻相當的有趣,它們是: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
  • 宋偉:領土野心與奧匈帝國的敗亡
    這裡面最大的麻煩就是塞爾維亞。自1868年以來,統治塞爾維亞的米蘭王子家族一直是親奧地利的,但在整個塞爾維亞社會中,存在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和親俄羅斯的勢力。奧地利主要擔心的是,在俄羅斯的庇護下,塞爾維亞將吸收包括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鄰國省份,從而建立一個獨立的大塞爾維亞。這樣一個國家將成為吸引哈布斯堡帝國內所有南斯拉夫人的焦點。
  • 奧匈帝國有多強大?曾經的歐洲霸主,卻總是被新崛起強國打崩!
    單從名字就能看出,奧匈帝國包含奧地利和匈牙利,又被稱為雙元帝國。但大家也許不知道的是,奧匈帝國正式的稱呼應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王冠領地」,超級長。一戰時期的奧匈帝國有多強大?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弄明白奧匈帝國是怎麼形成的。歐洲的歷史很複雜、很混亂。
  • 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究竟解體為多少個國家?結果或遠超你的想像
    第一次世界大戰,說白了就是德國、奧匈帝國等新興列強與英國、法國等老牌列強為爭奪世界的控制權和殖民地而發生的戰爭。當時,德國、奧匈帝國興起時,世界早已被英法等老牌列強瓜分乾淨,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帝國,有著遍及全球的遼闊殖民地,且所佔之地皆為富庶之地;法國殖民地的面積和富饒程度僅次於英國。
  • 一戰後很多歐洲小國,都有一種不切實際的大國夢,這是怎麼回事?
    一戰後,歐洲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其中之一就是誕生了很多小國。這些國家在戰前基本上都屬於某個國家的一部分,尤其是奧斯曼帝國和沙俄,雖然只佔據著巴爾幹半島,但奧斯曼退出後,這裡誕生了數個國家。蘇俄建立後,很多曾經被吞併的小國走向了獨立。同樣的情況還包括奧匈帝國,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國家,在一戰後徹底分裂了。
  • 一戰為何會把實力雄厚的歐洲五強之一的奧匈帝國打的解散了?
    那麼德國所吞併的這兩個國家,在此前還是德國的盟友,它們原本屬於奧匈帝國,這個國家是德國在一戰時候的同盟,可隨著一戰的失敗,奧匈帝國被徹底瓦解,自此就失去了在歐洲的主導權。一戰時候,正是因為有奧匈帝國的加入,德國才有底氣和世界開戰。巔峰時期的奧匈帝國,也是歐洲五強之一,論實力不比德國,法國這些頂級強國要差。
  • 參加一戰的歐洲列強奧匈帝國,為何沒有海外殖民地
    然而,參加一戰「同盟國」陣營的奧匈帝國卻是列強中的「另類」,像英法德美等列強都有海外殖民地,但奧匈帝國卻沒有海外殖民地,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上圖_ 奧匈帝國最後一艘木質戰列艦皇帝號 第二,奧匈帝國內部矛盾較多,沒精力搞海外擴張。
  • 兩戰風雲之三,一戰導火索,驚心動魄的塞拉耶佛事件
    歐洲火藥桶一戰前,巴爾幹地區為什麼被稱為「歐洲火藥桶」呢?聽我詳細講來:14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吞併了巴爾幹地區。19世紀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日漸衰落。巴爾幹地區的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等小國紛紛獨立。1908年,奧匈帝國以本國僑民的安全受到威脅為藉口,出兵吞併了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娜(簡稱波赫)。這一軍事行動引起塞爾維亞的強烈不滿。因為塞爾維亞是僅次於俄羅斯的第二大斯拉夫種族,一直自認為「波赫」早晚是屬於自己的地盤。現在竟然被奧匈帝國捷足先登。惱怒的塞爾維亞調集軍隊到邊境,與奧匈帝國展開了對峙。大戰一觸即發。
  • 刺殺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引發世界大戰的青年,結局怎麼樣?
    眾所周知,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正是這一次轟動世界的刺殺行動,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視察塞拉耶佛途中,被一位叫加夫裡若.普林西普的塞爾維亞熱血青年刺殺了,斐迪南大公的死,使得早就火藥味十足的歐洲大陸戰火四起,進而蔓延成一場世界大戰。
  • 奧匈帝國:曾與英法俄齊名的歐洲強國,為何51年內就分崩離析了?
    以至於在一戰中,許多少數民族士兵敵視德意志軍官,違抗軍令,掀起叛亂。這種頑疾深入奧匈帝國的骨髓中,使其內部矛盾叢生。而這個問題的根源就深埋在帝國歷史中,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九世紀,神聖羅馬帝國時期。例如在一戰中,帝國國防軍與兩地防衛軍互不統屬,軍令錯雜,甚至發生過戰時相互傷害的大烏龍。正如首任奧匈皇帝弗朗茨一世所說:「我的帝國是一個紙房子,只要有人使勁踹上一腳,就會轟然坍塌。」
  • 軍事科學院曲愛國少將暢談一戰百年啟示錄
    一戰規模之巨大、破壞之嚴重、傷亡之驚人、影響之深遠,在人類歷史上都是空前的。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場人類歷史上的浩劫,怎樣避免浩劫的重演,不僅是歷史學家的研究課題,也是所有人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一戰的主戰場雖然在歐洲,但它的影響是世界性的。沙俄、德意志、奧匈和奧斯曼土耳其四大帝國土崩瓦解,英、法等戰勝國則耗盡國力,經濟倒退數十年。
  • 曾經歐洲強國之一奧匈帝國為何解體,分裂出來的國家多到你想不到
    旁邊的巨無霸亞洲僅僅只有48個國家,兩者幾乎是持平的,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個僅僅存在52年的帝國,「奧匈帝國」解體。 塞拉耶佛,一戰導火索 這個帝國出現後,國土面積在歐洲僅次於俄羅斯,人口稍遜於俄羅斯和德意志帝國,在機械製造、軍工生產、農業產量、資源儲備量等方面都是名列前茅
  • 歐洲強國奧匈帝國,為何沒任何殖民地,看它崛起過程就知道了
    說起奧匈帝國,我們看一戰前的歐洲地圖能發現這個國家面積非常大。在當時的歐洲,奧匈帝國的面積在歐洲是僅次於沙俄的,可以說是個真正的面積上的大國。除了面積比較大,奧匈帝國的人口非常多、經濟實力也非常強。總體實力是歐洲四強之一。不過就是這樣的強國,在當時卻沒有任何殖民地。
  • 奧地利:從稱霸歐洲到淪為歐洲小國,奧地利為什麼越來越小?
    奧匈帝國不過是一個披著大國外殼的偽強國,隨時有解體的風險。▲奧匈帝國的版圖三、奧匈帝國的解體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後,為了孤立法國,防止法國向德國復仇,不斷尋找盟友。1873年,俾斯麥拉攏奧匈帝國和俄國結成「三皇同盟」,實現了孤立和削弱法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