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塞爾維亞總算擺脫了奧斯曼帝國的控制,由於奧斯曼帝國對巴爾幹地區的控制力減弱,所以塞爾維亞覺得自己的時機到了,想要從奧斯曼帝國手中接管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地區。起初這個目標看起來好像不是太難實現,因為奧斯曼自己的狀況也好不到哪裡去,一群叛逆搞的奧斯曼雞飛狗跳,無力加強對巴爾幹南斯拉夫的控制力度。
所以如果塞爾維亞操作得當的話,還是有機可乘的。但就這麼一個小小的野心,卻遭遇了大危機。一個野心勃勃的競爭對手出現了,它就是虎踞阿爾卑斯與喀爾巴遷山之間,在1793年試圖跟德國漢斯和沙俄毛子搞個三家瓜分波蘭,結果費力不討好,一點好處都沒拿到的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雖然在第二次瓜分波蘭之中沒有拿到半毛錢好處,但他們和沙俄毛子眉來眼去有一段時間了,因此在1877年的時候,奧匈帝國用支持沙皇俄國吞併比薩拉比亞為條件,換取了沙皇俄國支持其吞併波士尼亞與黑塞哥維納。其後俄國人痛打了一頓奧斯曼帝國,使得奧斯曼帝國對巴爾幹的控制力幾乎降低到了臨界點。
好在塞爾維亞國王亞歷山大一世和奧匈帝國組建了同盟關係,如果就這樣維持下去的話,那麼一起瓜分波赫也是有可能的。但亞歷山大一世國王於1903年5月被一群親俄的軍官刺殺,隨後在沙皇俄國的支持下,彼得一世成為了塞爾維亞的統治者。新上位的彼得一世仗著背後有龐大的沙皇俄國支持,因此拿出了一個雄心壯志的計劃,那就是統一南斯拉夫民族,將塞爾維亞,波赫,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中的南斯拉夫人團結到一起。基於這份野心,南斯拉夫民族陷入了一種民族主義狂熱之中,彼得一世也因此被南斯拉夫人尊稱為"第一位南斯拉夫國王"。
然而隨著沙皇俄國在與日本的戰爭中落敗,軍事實力受到了嚴重打擊,沙皇俄國無力繼續支持塞爾維亞了。於是奧匈帝國的皇帝——弗朗茲·約瑟夫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於1908年吞併了波士尼亞與黑塞哥維納。奧匈帝國的這個舉動徹底破壞了其與沙皇俄國,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義大利和奧斯曼帝國之間的關係。從長遠角度來說,弗朗茲·約瑟夫皇帝的成功擴張為第一次世界大戰鋪設好了導火索。
言歸正傳,我們繼續來談塞爾維亞在一戰前是如何崛起的。在塞爾維亞吞併波赫的夙願流產以後,塞爾維亞把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了南部地區,希望能夠通過獲得奧斯曼的領土來補償自己。當時正值1912年,奧斯曼依依舊處於遍地叛亂,"林登萬"遍地的狀態,尤其是阿爾巴尼亞更是打得亂成了一鍋粥。而在奧斯曼帝國內戰爆發前,塞維爾亞和保加利亞,希臘就結成了奧斯曼包圍圈同盟,也就是巴爾幹聯盟。
現在正是對付奧斯曼帝國的大好時機,於是塞維爾亞國王彼得一世發表了一個告阿爾巴尼亞人和塞爾維亞人聲明:"奧斯曼土耳其放棄了他們的職責,事情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以至於歐洲對奧斯曼土耳其的局勢感到滿意。"在巴拉巴拉了一桶以後,彼得一世以上帝恩典的名義宣布塞爾維亞加入對奧斯曼的戰爭。於是塞爾維亞,希臘和保加利亞於1912年10月13日正式對奧匈帝國宣戰。得知消息的奧斯曼帝國也立刻進行了動員,在奧斯曼看來,打不過沙皇俄國還打不過你們三個小傢伙?所以立刻組建了一支由了32萬人,2318門各型火炮和388挺重機槍組成的大軍。加上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地區還有著大約9萬駐軍,這樣算起來,奧斯曼帝國總兵力就有大約41萬人了。
不過反奧斯曼同盟也不是吃素的,保加利亞動員了大約34萬人,塞爾維亞動員了大約23萬人,希臘動員了大約11萬人。這樣算來總兵力達到了68萬之眾,佔有絕對兵力優勢。而奧斯曼帝國要同時應付來自三個方向上的攻擊,所以不得不把軍隊拆分成三個部分。其中保加利亞方向上有大約13萬奧斯曼軍隊,但奧斯曼人在第一輪攻勢中不但沒有佔到優勢,反而在有6萬多人被保加利亞軍隊包圍在了阿德裡亞諾要塞中動彈不得。幸虧保加利亞軍沒有大口徑榴彈炮,不然開戰第一輪奧斯曼就要損失慘重了。
對面的保加利亞軍隊畢竟有多達34萬人的龐大兵力,所以奧斯曼被迫從其他戰線上抽調兵力為對抗保加利亞的奧斯曼軍補充了大約6萬兵力。但劇本根本沒有按照奧斯曼的設想進展,其軍隊在對抗保加利亞軍的戰鬥中幾次失利,甚至一度被壓縮到了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防線上。
面對咄咄逼人的保加利亞軍隊,奧斯曼帝國又想出了另一個招數,那就是與保加利亞單方面和談,許以一些利益讓保加利亞人退出戰爭。但結局對奧斯曼土耳其來說依舊是不幸的,保加利亞人趁著和談期間休整了一個月,並於1913年2月3日恢復了攻勢。後來保加利亞軍隊因為衛生水平低下導致疾病流行,奧斯曼軍隊才總算穩住了其在保加利亞方向的戰線。
保加利亞第一軍的情況對戰事上並沒有產生過大的影響,因為保加利亞第二軍和塞爾維亞軍在3月11日這一天攻陷了奧斯曼的阿德裡亞諾要塞,可以說局勢上依舊對反奧斯曼聯軍有利。如果說戰爭中不怕神對手,就怕豬隊友的話,那麼對奧斯曼帝國軍隊來說依舊是不幸的。在馬其頓作戰的奧斯曼軍隊誤判了希臘軍的戰略意圖,並把部隊均攤到了伊庇魯斯戰線上,結果希臘軍並沒有發動全線進攻,只有鐵憨憨才沿著整個山脈全線進攻。希臘軍隊形成了連個突擊的重拳,一口氣打穿了奧斯曼帝國的防線並切割了奧斯曼第二軍和第八軍之間的聯繫。
此後儘管奧斯曼軍隊在海上一度獲得了一些優勢,但整體戰局情況並不理想,就連之前投降的黑山,竟然在塞爾維亞的支持下有一次拿起武器對抗奧斯曼軍隊。而奧斯曼的後勤已經陷入了超負荷狀態,其位於黑山前線的部隊最終因為久久得不到補給而最終投降。而且此時聯軍的兵力已經暴增到了91萬之眾,保加利亞軍在10次戰役中勝利8次,平局2次。希臘軍同樣在10次戰役中勝利8次,塞爾維亞軍隊在5次戰役中獲勝4次,平局一次。
而奧斯曼一側由於後勤系統超負荷,公路環境原始,鐵路稀少,已經處於無力再戰的狀態了,因此奧斯曼帝國在1913年5月30日籤署了停戰協議,並同意將從愛迪爾內省到基卡拉力省以北的領土讓給巴爾幹同盟(新邊境與今天土耳其在巴爾幹地區的邊境基本相差不多。)。
結語
塞爾維亞如願以償的獲得了大片領土,使其領土面積擴到了戰爭前的一倍,同時大量塞爾維亞人受到感召返回祖國投入到了祖國的建設中。加上戰爭的勝利使得塞爾維亞的民族自信和民主主義進一步高漲,也算是為一戰埋下了導火索。
參考文獻:
《巴爾幹戰爭》
《20世紀巴爾幹地區史》
《巴爾幹簡史》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