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波士尼亞:列強分贓下的巴爾幹,一戰爆發的潘多拉之盒

2020-12-22 南閣水哥

文丨南閣水哥

1878年7月13日,卑斯麥開心的看著歐洲諸國籤訂的《柏林條約》。這是第一次由德國主導的分贓協議。此後的三十年時間,非洲將根據條約的劃定被野蠻殖民和殘酷分解。而在歐洲,巴爾幹問題才是真正討論的重點。俄國和土耳其所籤訂的《聖斯特法諾和約》被廢止,取而代之的是列強在巴爾幹半島上的均勢:保加利亞的國土被極大的限縮,蘇丹馬其頓依然擁有巴爾幹山脈以南以及土耳其的自治省東魯美利亞,奧匈帝國保留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行政權,俄國獲得巴統、阿爾達漢、卡爾斯這三個戰略要地以及《聖斯特法諾和約》中保留的一些利益最後,羅馬尼亞、門的內哥羅和塞爾維亞獨立

這並不是一個大家都滿意的結果,相反看到這樣的條約,除了德國之外,各國之間的關係被暫時壓制。 但是仇恨的種子已經在發芽,它正在尋找一個合適的地方,然後成長為危機之源。這個地方,叫做波士尼亞。

從楔子到棄子

俄國人一直認為,和奧匈帝國走的越近,就會離天然盟友斯拉夫人越遠。但是此時的俄國人需要的是黑海,而不得不與奧匈帝國謀求合作。他一手扶持起來的塞爾維亞王國此時目標只有一個,「建立一個統一的南斯拉夫」。可是不幸的是,奧匈帝國正橫亙在他的面前。

而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這兩個省,就如同奧匈帝國打入巴爾幹腹地的一個楔子:看上去默默無聞,但真正時刻掌握了整個巴爾幹的發展趨勢。塞爾維亞王國無法獲得出海口,而對於帝國而言,巴爾幹地區的市場又是如此的重要。

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俄國在遠東方面的潰敗讓他們不得不回頭關注中東和歐洲事務。而英國,就在這時伸出了橄欖枝,希望能和俄國達成一些政治協議,以保障雙方的利益。1906年伊茲沃爾斯基出任俄國外交大臣。他是堅定的「歐洲俄國」主義的支持者。他曾經公開的說,俄國必須從亞洲撤離,集中力量在歐洲地區,不然歐洲區域的俄國領土會被德國侵佔的。

英國當然也不希望俄國倒向德國這一邊,於是雙方開始長達一年的談判。談判重點三重新劃分波斯、大清國的西藏以及土耳其海峽。1907年8月,《英俄條約》籤訂,再加上法國。真正的三國同盟成立。

變故

此時奧斯曼帝國內部也發生了重大的變故。1908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青年土耳其革命爆發。這大大的加快了俄奧「合作」的進程,因為一個不穩定的土耳其對雙方有利。只要犧牲土耳其的利益就可以滿足雙方的需求,這何樂而不為呢?於是在1908年9月15日雙方在布赫勞利達成共識,俄國得到了在海峽地區的友好,而奧匈帝國對于波黑兩省的交易進行鎮壓的默許。10月6日奧匈帝國正式宣布吞併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對於吞併一事,當時的歐洲列強紛紛表示不滿。英國第一個跳出來指責奧匈帝國在巴爾幹的胡來不爽。而法國這次選選擇了中立。德皇其實也很生氣,作為盟友,他居然是最後一個知道消息的人,這很讓他拉不下這個臉。而義大利表示無所謂,他們一方面不反對這次,相反自己也在背地裡偷偷的開始積蓄利,為的是下一次一擊即中。

博弈和解決

伊茲沃爾斯基很快的想在國際會議上提出抗議,可以很快就在法國遭到了白眼和吐槽。法國人是不會相信俄國人所說的一切。英國、德國都拒絕了俄國所謂的開放海峽計劃。

1909年2月26日,奧匈帝國卻和土耳其達成了一場委曲求全的協議:奧土協議中,奧匈帝國向土耳其支付賠償款,土耳其承認其對于波黑地區的吞併。

俄國可不甘心就這樣被人耍了,於是又把塞爾維亞王國推向前臺,不斷的產生對波士尼亞開戰的信號。這很明顯,就是俄國人在背後搞的鬼。所以德國人並不吃這一套,你真的要打就來打吧,並且還撂下狠話,如果塞爾維亞敢來挑釁那麼德奧兩國軍隊是不會坐視不理的。

此時的塞爾維亞政府建立不久,國內經濟才剛剛有點成效,而俄國並沒有準備好全面武裝塞爾維亞的準備。這場恐嚇很快就被揭穿了。儘管如此,德國還是提出了新的方案要麼接受,要麼就讓塞爾維亞接受侵略。俄國最終屈服了,3月31日奧塞締結協議,波赫兩省被劃入奧匈帝國的版圖。這場大危機總算是落下帷幕。

事情還沒完,潘多拉之盒已開

對於奧匈帝國而言,這場危機的結局是大獲全勝,堪稱完美的外交活動。但是這個勝利卻帶了一個隱藏的禍端。數百萬的 帶有敵意的南斯拉夫人正在覺醒。為了守住這塊土地,他們必須承受更加昂貴的軍費支出和財政負擔,這對於本來經濟就處於極度困難的帝國來說,不可謂是致命一擊。

然而德國此時雖然得到了一個實力增強版的盟友,但是失去了拆散協約國的計劃。巴爾幹,這是俄羅斯的心病,在這裡吃過的虧,那就不可能和德國站在一起。

俄國在波士尼亞事件中受傷最大。事件發生之後,俄國大斯拉夫主義的報紙紛紛對德國的批判和攻擊,認為斯拉夫民族區域和條頓民族區域將不可避免的一戰。

而英、法兩個國家也逐漸認識到德國的強大,英國放棄了「光榮孤立」政策開始走向結盟 。不久之後又和俄國政府籤了《拉缸尼基協定》,這個條約的目的是近東方建立俄、意的外交合作以及對抗降耗工作一起對抗奧斯帝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天平已經發生改變。

波士尼亞危機最終徹底的改變了歐洲的政治,直到一位塞爾維亞民主義跳出來槍擊了費迪南德。

相關焦點

  • 列強的賭注:一戰與小國
    1866年奧地利在普奧戰爭中戰敗後,德國首相俾斯麥就一直積極鼓勵它向巴爾幹地區「發展」。英國為了遏制俄國南下進入地中海,一邊扶植搖搖欲墜的奧斯曼帝國,一邊也默許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地區的勢力擴張。另一方面,法國同塞爾維亞、羅馬尼亞等國有密切的文化和經濟聯繫。羅馬尼亞人視法國為「拉丁文化之母」,二十世紀初的布加勒斯特被譽為「東歐的巴黎」;塞爾維亞軍隊的武器主要從法國進口。
  • 一次刺殺為何會成為一戰導火索?主要因為這個地方,各國都想要
    很多人都知道,一戰的導火索是一次刺殺事件,但一次小小的刺殺案件放在國與國之間顯得如此不起眼,所以是如何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呢?故事要從巴爾幹半島說起了。巴爾幹半島可是一個好地方,毗鄰亞得裡亞海、地中海、愛琴海、黑海,交通發達,想去哪就去哪。由於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所以自古以來巴爾幹半島都是歐洲各國的必爭之地,一直以來很多國家為了得到這塊地盤,打得頭破血流。
  • 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究竟解體為多少個國家?結果或遠超你的想像
    第一次世界大戰,說白了就是德國、奧匈帝國等新興列強與英國、法國等老牌列強為爭奪世界的控制權和殖民地而發生的戰爭。當時,德國、奧匈帝國興起時,世界早已被英法等老牌列強瓜分乾淨,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帝國,有著遍及全球的遼闊殖民地,且所佔之地皆為富庶之地;法國殖民地的面積和富饒程度僅次於英國。
  • 義大利在巴爾幹半島的領土,為什麼丟掉了?
    分裂的義大利半島在此後的三百多年裡,淪為了法國、奧地利等西歐列強的角逐場。在這段時間裡,不少原本以義大利人為主的地區,如科西嘉、尼斯、馬爾他等等,都被法國和奧地利等國侵佔。國土緊鄰義大利的奧地利帝國野心最大,不但迫使義大利諸邦國成為自己的附庸,還在19世紀初奪取了威尼斯在巴爾幹西端的領土。
  • 是什麼讓一戰、二戰間隔21年,就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除了資本主義國家還有社會主義國家參與,是什麼原因讓兩次大戰間隔僅僅21年,就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1、 一戰二戰各國的走向一戰前夕,德國崛起,跟歐洲通過工業革命和殖民擴張建立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列強爭奪利益,於是使得本就不和的列強們的矛盾增添了一把薪火。
  • 1914年的危機:第一次世界大戰緣何爆發
    以明智的外交手段化解危機早有先例,尤其引人注目地體現解決在列強爭奪非洲的爭吵和1912——1913年間巴爾幹戰爭所引起的不安中。然而,這些危機僅僅涉及國家利益,而與國家的榮譽、聲望無關。奧匈帝國在歐洲列強中對於國家榮譽最為敏感,因為它是列強中最虛弱的一個。1914年6月,對其王位繼承人的刺殺戳中了它的痛處,刺客認為自己屬於該國最具顛覆性的外國鄰居。
  • 一戰前的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並不是大灰狼欺負了小白兔
    在平等民族的前提下,就缺失了可以妥協的最大公約數。所以,帝國國家,打仗要錢;民族國家,打仗要命。因此,民族國家打帝國國家就是一種降維打擊。於是,拿破崙可以橫掃歐洲,普魯士可以小國崛起。奧匈帝國,這時候就只能悲劇了。因為奧匈只是看上去很強的舊帝國。奧匈帝國是歐洲的傳統五強,是當時的世界列強。
  • 一地雞毛,一戰和二戰前的歐洲國家關係,就是在過家家
    普魯士在俾斯麥的帶領下,迅速統一德國,統一後的德國實力迅速膨脹,成為歐洲大陸首屈一指的帝國。在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強國面前,新晉崛起的德國不過是個新秀。此時的世界已經被英法等國瓜分殆盡,留給德國的地盤很少。分贓不均的局面,令德國極為不滿。
  • 嚴守代孕的「潘多拉之盒」
    嚴守代孕的「潘多拉之盒」 2020-12-16 11: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兩戰風雲之三,一戰導火索,驚心動魄的塞拉耶佛事件
    歐洲火藥桶一戰前,巴爾幹地區為什麼被稱為「歐洲火藥桶」呢?聽我詳細講來:14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吞併了巴爾幹地區。19世紀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日漸衰落。巴爾幹地區的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等小國紛紛獨立。1908年,奧匈帝國以本國僑民的安全受到威脅為藉口,出兵吞併了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娜(簡稱波赫)。這一軍事行動引起塞爾維亞的強烈不滿。因為塞爾維亞是僅次於俄羅斯的第二大斯拉夫種族,一直自認為「波赫」早晚是屬於自己的地盤。現在竟然被奧匈帝國捷足先登。惱怒的塞爾維亞調集軍隊到邊境,與奧匈帝國展開了對峙。大戰一觸即發。
  •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二戰爆發你所不知道的原因
    一戰和二戰爆發的根本原因都是是西方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一戰爆發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可以說是一個必然的結果。爆發的根本原因就是帝國列強之間分贓不均造成的結果。
  • 火藥桶巴爾幹半島:巴爾幹半島究竟有什麼魅力,讓列強都想得到它
    巴爾幹半島是位於歐洲亞得裡亞海和黑海之間的陸地,在歷史上之所以鼎鼎大名主要在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巴爾幹半島在沙俄、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的包圍之下,同時由於與地中海聯結,這使得英國和法國也牽涉其中,列強都想控制巴爾幹半島以獲取利益。
  • 硝煙之外的巴爾幹半島
    巴爾幹一詞的起源不詳,可能與波斯語、土耳其語或其他土耳其語系的語言相關。奧斯曼土耳其人將之帶到歐洲,其意為「樹木繁茂的山脈」。巴爾幹半島的概念是由德國地理學家奧古斯特·澤尼(August Zeune)在1808年提出的,他誤將巴爾幹山脈視為橫跨亞得裡亞海到黑海的東南歐主要山脈。
  • 「歐洲後花園」巴爾幹,為何成為野蠻、落後、血腥的代名詞?
    在18世紀到19世紀,「歐洲的土耳其」是巴爾幹最受歡迎的地理稱呼,到19世紀時,希臘、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和黑色的國家相繼崛起,歐洲列強則瓜分剩下的部分。1878年到1908年之間,西方的旅人、記者湧入這裡,使得「巴爾幹」這個詞大為流行。
  • 巴爾幹同盟:曇花一現的聯合(二)
    1911年9月,意土戰爭爆發,巴爾幹各國一方面宣布中立,另一方面也判定土耳其必將進一步遭到削弱,因此都摩拳擦掌,準備一舉清除土耳其在歐洲的殖民勢力。保加利亞擔心在未來的衝突中會陷於孤立,主動向塞爾維亞提出結盟的備忘錄,建議兩國中的一國如遭到進攻,以及奧匈試圖佔領馬其頓及阿爾巴尼亞時均應立即共同採取軍事行動,馬其頓實行自治,如無法實現則將其瓜分。
  • 大國崛起終須一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修昔底德陷阱」
    日耳曼與斯拉夫離開西歐,一戰也可以看成日耳曼民族與斯拉夫民族間的戰爭。在瓜分波蘭後,中東歐的兩大民族就直接碰了頭。而一戰的東部戰場:奧俄之間的衝突就是日耳曼與斯拉夫兩大民族的生存空間之爭。羅曼諾夫家族所統治的俄羅斯帝國主要由斯拉夫人組成。
  • 驚人的一戰前奏(上),倔強小國塞爾維亞,打敗龐大的奧匈帝國
    1867年,塞爾維亞總算擺脫了奧斯曼帝國的控制,由於奧斯曼帝國對巴爾幹地區的控制力減弱,所以塞爾維亞覺得自己的時機到了,想要從奧斯曼帝國手中接管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地區。起初這個目標看起來好像不是太難實現,因為奧斯曼自己的狀況也好不到哪裡去,一群叛逆搞的奧斯曼雞飛狗跳,無力加強對巴爾幹南斯拉夫的控制力度。
  • 為什麼巴爾幹半島被稱為「歐洲火藥庫」?三千年來戰爭就沒停過
    這些民族、文化、習俗方面的錯綜複雜的狀況導致它從誕生之日起就紛爭不斷。圖註:為巴爾幹民族數量圖二、巴爾幹的戰爭史詩「歐洲火藥庫」的稱號主要來源於巴爾幹半島長期處於戰爭狀態,自從巴爾幹半島上有文明的曙光照耀開始,戰爭就像文明的雙胞胎一樣存在在這片土地上。
  • 巴爾幹山脈的黑羊與灰鷹
    從1934年第一次踏上巴爾幹的土地,到1936年開始著手寫作《黑羊與灰鷹》,進而二戰瀕臨爆發之際再度回訪南斯拉夫尋找寫作靈感,韋斯特將其全部的心智空間與情感力量,都投擲在這本篇幅長達千餘頁,耗費其半生心血,被世人稱之為奇書、難以卒讀的旅行遊記文學著作;一個歐洲知識分子試圖在危機時刻想要自我探尋答案的思想史巨著。
  • 靈芝:潘多拉的記憶碎片之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靈芝的心靈舞蹈成長營,ID:lzwd221】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01有些記憶,就像沉睡已久封印在潘多拉寶盒裡的秘密模糊的,掛滿灰塵的碎片記憶盒子,可它依然存在它可能被深藏在深林的某個深處02有時候我在想,我不是害怕尋找的路途過程,而是害怕打開它時會出現的未知誰知道打開潘多拉盒子後